插孔接触件及使用该插孔接触件的连接器、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8871发布日期:2019-02-01 20:03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插孔接触件及使用该插孔接触件的连接器、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插孔接触件及使用该插孔接触件的连接器、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现常用共轴产品有多环接触件接触型产品和印制板转接型多层产品。印制板转接型产品存在固定可靠性较差(印制板转接焊接,受力作用在印制板上)、装配结构复杂(需要双侧印制板焊接,操作困难)、成本高等特点。

现有的插孔接触件多如授权公告号为CN103746237B的发明专利和授权公告号为CN205543575U的实用新型专利所示,其中授权公告号为CN103746237B的发明专利中的插孔接触件包括基体,在基体上设有供对应的插针接触件对应插入的插孔,在形成插孔的内壁上安装冠簧,冠簧与基体之间相连,在插针接触件插入时,通过冠簧提供的夹持力夹紧插针接触件,实现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的连通。但是,现有技术中采用冠簧的方式会导致插孔接触件整体结构复杂,而且冠簧的安装较为复杂,后续的使用可靠性也较低。授权公告号为CN205543575U的实用新型专利中背景技术中公开了一种插孔接触件(具体可见该专利附图1-附图3),该插孔接触件同样包括基体,在基体上开设有供插针接触件插入的插孔,插孔接触件的前端为供插针接触件插入的插接端,在基体上开设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径向槽,槽口朝向插接端,将基体的插接端分割为多块而形成了弹臂,各弹臂由后至前向内延伸,形成了夹口。使用时,当插针接触件插入时,各弹臂外扩以使插针接触件插入并对插针接触件提供弹性夹持力。该实用新型专利中的插孔接触件结构简单,但是弹臂在多次插板后容易发生塑性变形,引导性较差,夹持力较小,可靠性也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较高的插孔接触件;还提供使用该插孔接触件的连接器及连接器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插孔接触件的技术方案是:插孔接触件包括插管基体,插管基体包括沿轴向由前至后依次布置的插针引导段、接触段和尾段,接触段包括至少两条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弹性接触带,弹性接触带的两端对应分体固连于或一体成型于插针引导段和尾段上,弹性接触带具有径向内凸以夹持对应的插针接触件的内凸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插孔接触件包括插管基体,插管基体包括由前至后依次布置的插针引导段、接触段和尾段,接触段包括至少两个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弹性接触带,各弹性接触带的两端对应固连于或一体成型于插针引导段和尾段上,弹性接触带具有内凸的内凸部。使用时,适配连接器的插针接触件插入插针引导段内并在内凸部的夹持下保持与插孔接触件的相连。由于弹性接触带的两端固连接于或者一体成型于引导段和尾段上,多次插接后不容易发生变形,能够保证弹性接触带的弹性夹持力,提高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接触段包括至少两条上述的弹性接触带,所述接触段上沿周向间隔布置有两个以上沿插管基体的轴向延伸的长孔,相邻两长孔之间的接触段部分构成所述的弹性接触带。

接触段包括至少两条上述的弹性接触带,所述插针引导段的前端设有用于引导插针接触件进入插针引导段内的引导内倒角。

基于插管基体包括前后依次布置的插针引导段、接触段和尾段;或者基于接触段上沿周向间隔布置有至少两个长孔;或者基于插针引导段的前端设有引导内倒角,所述尾段的后端固设有或一体成型有弧形接线片。

基于插管基体包括前后依次布置的插针引导段、接触段和尾段;或者基于接触段上沿周向间隔布置有至少两个长孔;或者基于插针引导段的前端设有引导内倒角,所述尾段上设有用于与连接器的绝缘套沿轴向对应挡止配合的挡止台阶。

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接器,包括插孔接触件,插孔接触件包括插管基体,插管基体包括沿轴向由前至后依次布置的插针引导段、接触段和尾段,接触段包括至少两条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弹性接触带,弹性接触带的两端对应分体固连于或一体成型于插针引导段和尾段上,弹性接触带具有径向内凸以夹持对应的插针接触件的内凸部。

接触段包括至少两条上述的弹性接触带,所述接触段上沿周向间隔布置有两个以上沿插管基体的轴向延伸的长孔,相邻两长孔之间的接触段部分构成所述的弹性接触带。

接触段包括至少两条上述的弹性接触带,所述插针引导段的前端设有用于引导插针接触件进入插针引导段内的引导内倒角。

基于插管基体包括前后依次布置的插针引导段、接触段和尾段;或者基于接触段上沿周向间隔布置有至少两个长孔;或者基于插针引导段的前端设有引导内倒角,所述尾段的后端固设有或一体成型有弧形接线片。

基于插管基体包括前后依次布置的插针引导段、接触段和尾段;或者基于接触段上沿周向间隔布置有至少两个长孔;或者基于插针引导段的前端设有引导内倒角,所述尾段上设有用于与连接器的绝缘套沿轴向对应挡止配合的挡止台阶。

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至少两个连接器,连接器包括插孔接触件,插孔接触件包括插管基体,插管基体包括沿轴向由前至后依次布置的插针引导段、接触段和尾段,接触段包括至少两条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弹性接触带,弹性接触带的两端对应分体固连于或一体成型于插针引导段和尾段上,弹性接触带具有径向内凸以夹持对应的插针接触件的内凸部。

接触段包括至少两条上述的弹性接触带,所述接触段上沿周向间隔布置有两个以上沿插管基体的轴向延伸的长孔,相邻两长孔之间的接触段部分构成所述的弹性接触带。

接触段包括至少两条上述的弹性接触带,所述插针引导段的前端设有用于引导插针接触件进入插针引导段内的引导内倒角。

基于插管基体包括前后依次布置的插针引导段、接触段和尾段;或者基于接触段上沿周向间隔布置有至少两个长孔;或者基于插针引导段的前端设有引导内倒角,所述尾段的后端固设有或一体成型有弧形接线片。

基于插管基体包括前后依次布置的插针引导段、接触段和尾段;或者基于接触段上沿周向间隔布置有至少两个长孔;或者基于插针引导段的前端设有引导内倒角,所述尾段上设有用于与连接器的绝缘套沿轴向对应挡止配合的挡止台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的右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的右视图;

图5为图1中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插头第二插针接触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组件的具体实施例,如图1至图6所示,连接器组件包括使用时沿轴向对插的插头连接器1和插座连接器2。本实施中,定义插头连接器的与插座连接器插接的一端为前端,另一端为后端,同样地,定义插座连接器的与插头连接器插接的一端为前端,另一端为后端。

插头连接器1包括沿径向由内至外套装在一起的插头第一插针插孔组件和插头第二插针插孔组件,其中,第一插针插孔组件和第二插针插孔组件之间在径向上同轴间隔布置,在轴向上对应布置,即第一插针插孔组件和第二插针插孔组件在轴向上位于同一位置。

插头第一插针插孔组件包括位于中心的插头第一插针接触件11,插头第一插针接触件11位于插头连接器1的中心位置而形成了插头中心接触件。插头第一插针接触件11为柱状的插针接触件,插头第一插针接触件11的前端为由内至外截面面积逐渐减小的锥形,便于插头第一插针接触件11与插座连接器2上的插座第一插孔接触件29进行插接。在插头第一插针接触件11的径向外部同轴套装有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15,插头第一插针接触件11和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15的之间具有供插座连接器的插座第一插针接触件27插入的插接间隙。插头第一插针接触件11和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15的后端之间通过插头第一绝缘套17实现固定相连。

插头第二插针插孔组件包括同轴由内向外依次套装的插头第二插针接触件13和插头第二插孔接触件14,插头第二插针接触件为筒形插针,筒形插针套装于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15的外部,具体地,在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15的外侧面上套装有插头第二绝缘套111,在插头第二绝缘套111的外部套装上述的插头第二插针接触件13。插头第二插针接触件13和插头第二插孔接触件14的前端间隔布置,形成供插座第二插针接触件24插入在内的插接间隙。在插头第二插针接触件13和插头第二插孔接触件14的后端之间设有用来固定两者的插头第三绝缘套16。同时,在插头第二插孔接触件的外部固定套装有插头第四绝缘套12,对插头第一插针插孔组件和插头第二插针插孔组件进行绝缘、固定。由此形成了由内至外依次套装的插头第一插针接触件、插头第一绝缘套、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插头第二绝缘套、插头第二插针接触件、插头第三绝缘套、插头第二插孔接触件、插头第四绝缘套的环套结构,其中接触件与绝缘套之间沿径向交替套装。

由图1中能够看出,在插头第四绝缘套、插头第二插孔接触件、插头第三绝缘套、插头第二插针接触件、插头第二绝缘套、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插头第一绝缘套的内侧面上均开设有朝向前端的前环形台阶,前环形台阶中所形成的通道能够供内部的绝缘套或者接触件通过。在插头第一插针接触件、插头第一绝缘套、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插头第二绝缘套、插头第二插针接触件、插头第三绝缘套、插头第二插孔接触件的外周上均开设有朝向后端的后环形台阶。具体装配时,将插头第四绝缘套固定,将插头第二插孔接触件由前至后插入插头第四绝缘套内,使插头第二插孔接触件的后环形台阶与插头第四绝缘套的前环形台阶在轴向上挡止配合,再将插头第三绝缘套插入插头第二插孔接触件内,使插头第三绝缘套的后环形台阶与插头第二插孔接触件的前环形台阶在轴向上挡止配合,依次类推,依靠台阶之间的相互挡止将各绝缘套和接触件由前至后组装在一起。

由图1中能够看出,插头第一插针接触件11、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15的后端向后延伸至绝缘套的外部。其他的接触件的后端位于相邻绝缘套的后端所形成的通道内,但是,相邻绝缘套之间的通道为开口通道。具体使用时,在各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的后端一体成型弧形接线片,各弧形接线片位于对应接触件(包括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所在的圆周轨迹内,各接触件的弧形接线片在周向上错开布置,在弧形接线片上焊接插头导线110,无需进行其他方式的转接,接触电阻小,连接可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弧形接线片也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对应的接触件上。而且,由于本实施例中各接触件之间在轴向上对应,在径向上相互套装,而且,导线焊接在接触件的后端上,与现有技术中各接触件之间在轴向上错位布置而导致接线困难,布线复杂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布线和装配结构均简单。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头导线110可以采用压接的方式固定在接触件的后端,或者采用绕接的方式,再或者,可以将后端的导线在互相套装装配前焊好,或者可以设计为引出焊线柱结构。

在将各绝缘套、接触件以及插头导线110装配完毕后,在第四绝缘套的后端固定安装插头固定件18,插头固定件18的内腔与插头第四绝缘套12的内腔相连通,之后在内腔中灌胶封死,将各绝缘套和接触件固定装配在一起,灌胶形成了插头壳体19。本实施例中,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插头第二插针接触件、插头第二插孔接触件均为依次套装的筒形接触件。各接触件(包括中心接触件和筒形接触件)均轴向对应,同时各接触件之间相互间隔并绝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若两个相邻接触件之间不相互绝缘,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施例中所指的相邻均为径向相邻,即相邻两个接触件的用于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的接触面面积逐渐增大。由上可知,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在径向上依次交替布置,使得形成了针-孔-针-孔的布置方式,方便排序同时有利于合理利用空间。在其他实施例中,外部的筒形接触件的数量以及类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但最起码应该包括两层。在其他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可以仅包括插针接触件。

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的结构类似,包括沿径向由内至外套装在一起并且在径向上间隔布置的插座第一插针插孔组件和插座第二插针插孔组件,插座第一插针插孔组件和插座第二插针插孔组件在轴向上对应布置,即插座第一插针插孔组件和插座第二插针插孔组件在轴向上位于同一位置。

插座第一插针插孔组件包括位于中心的插座第一插孔接触件29,插座第一插孔接触件29位于插座连接器的中心位置而形成了插座中心接触件。插座第一插针插孔组件还包括套装在插座第一插孔接触件29外部的插座第一插针接触件27,插座第一插针接触件27为筒形的插针接触件,插座第一插针接触件27和插座第一插孔接触件29通过位于两者之间的插座第一绝缘套28实现固定且相对绝缘。

插座第二插针插孔组件同轴套装于插座第一插针插孔组件的外部,插座第二插针插孔组件的结构与插座第一插针插孔组件的结构一致,即包括位于内部的插座第二插孔接触件26和位于外部的插座第二插针接触件24,在插座第二插孔接触件26和插座第一插针接触件27的前端形成了供插头连接器中的插头第二插针接触件插入的插接间隙,后端通过插座第二绝缘套211实现径向定位。插座第二插孔接触件和插座第二插针接触件通过位于两者之间的插座第三绝缘套25实现径向定位。同时,在最外部的插座第二插针接触件外部还套装有插座第四绝缘套23,由于插座第二插针接触件的外侧面需要与插座第二插孔接触件的内侧面进行接触,插座第四绝缘套仅套装在插座第二插针接触件的后端。

本实施例中,在各绝缘套的内侧面以及插座第二插针接触件、插座第二插孔接触件、插座第一插针接触件上均设有朝向插座连接器后端的后环形台阶,后环形台阶能够供内侧的绝缘套或接触件穿过,在插座第一绝缘套、插座第二绝缘套、插座第三绝缘套、插座第一插孔接触件、插座第一插针接触件、插座第二插孔接触件、插座第二插针接触件的外侧上均设有朝向插座连接器前端的前环形台阶,使用时,相邻的绝缘套和接触件上的环形台阶在轴向上互相挡止配合。即先固定插座第四绝缘套,之后靠环形台阶依次由后向前将各绝缘套和接触件组装在一起。

由图3中能够看出,插座第一插孔接触件、插座第二插针接触件的后端向后延伸至绝缘套的外部,其他的接触件的后端位于相邻绝缘套的后端所形成的通道内,但是该通道为开口通道。具体使用时,在各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的后端一体成型弧形接线片,各弧形接线片位于对应接触件(包括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所在的圆周轨迹内,各接触件的弧形接线片在周向上错开布置,在弧形接线片上焊接插座导线210,无需进行其他方式的转接,接触电阻小,连接可靠。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弧形接线片也可以采用焊接等方式固定在对应的接触件上。无需进行其他方式的转接,接触电阻小,连接可靠。而且,由于本实施例中各接触件之间在轴向上对应,在径向上相互套装,而且,导线焊接在接触件的后端上,与现有技术中各接触件之间在轴向上错位布置而导致接线困难,布线复杂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布线和装配结构均简单。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导电可以采用压接的方式固定在接触件的后端,或者采用绕接的方式,再或者,可以将后端的导线在互相套装装配前焊好,或者可以设计为引出焊线柱结构。

在将各绝缘套、接触件以及插座导线装配完毕后,在插座第四绝缘套的后端固定安装插座固定件22,插座固定件22的内腔与插座第四绝缘套的内腔相连通,之后在内腔中灌胶封死,将各绝缘套和接触件固定装配在一起,灌胶形成了插座壳体21。本实施例中,插座第一插针接触件、插头第二插孔接触件、插头第二插针接触件均为依次套装的筒形接触件。各接触件(包括中心接触件和筒形接触件)均轴向对应,同时各接触件之间相互间隔并绝缘,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若两个相邻接触件之间不相互绝缘,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施例中所指的相邻均为径向相邻,即相邻两个接触件的用于与插座连接器对接的接触面面积逐渐增大。由上可知,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在径向上依次交替布置,使得形成了孔-针-孔-针的布置方式,方便排序同时有利于合理利用空间。在其他实施例中,外部的筒形接触件的数量以及类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增减,但最起码应该包括两层。同时,插座连接器也可以全部为插孔接触件。

以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15为例,其他的插孔接触件与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的结构类似。本实施例中,为了保证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在对接后插孔接触件的内部能够对插针接触件提供保持力,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15包括插管基体151,插管基体151包括位于前端的插针引导段154和位于后端的尾段155,还包括连接插针引导段154和尾段155的连接段,本实用新型中,连接段、插针引导段154和尾段155一体成型,在连接段上沿轴向开设有六个闭口孔152,其中周向相邻的两个闭口孔152之间的连接段部分构成了弹性接触带153,弹性接触带153的轴向中间部分径向内凸形成内凸部,各内凸部配合对插入插管基体151内的插针接触件进行夹持。与现有技术中在插孔接触件上开设开口朝向前端的开口孔,依靠插孔接触件的弹性力来夹紧插针接触件相比,闭口孔不会像开口孔那样变形而导致引导性差、夹持力小。与现有技术中在插孔接触件内为冠带孔相比,减小了零件数量,可靠性提高。为了方便插针接触件的进入,在插针引导段154的前端内部设置有引导内倒角157,引导内倒角157对进入的插针接触件进行导向。在尾段155的后端设置有(具体方式可以为固定连接或者一体成型)弧形接线片156,弧形接线片156在轴向上的投影位于插管基体151的轴向投影上。在尾段155上还开设有朝后的外环形台阶,用来与位于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15外部的绝缘套的内环形台阶进行轴向挡止配合。具体地,由于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15为插头连接器的一部分,在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15的内部还设置有朝向前端的内环形台阶,用来与处于插头第一插孔接触件15内部的绝缘套进行轴向挡止配合。当插孔接触件为插座连接器的中心接触件时,插孔接触件的内部不需要设置内环形台阶。

其他实施例中,连接段的两端可以通过焊接等固定连接的方式固定在对应的插针引导段和尾段上。闭口孔的数量以及开设位置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开设。

本实用新型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中的各接触件在径向上相互套装,在轴向上对应布置,与现有技术中接触件在轴向上错位布置相比,一方面,减小了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的轴向长度,外形尺寸小;另一方面,各接触件之间均位于轴向同一位置,对相互插接配合的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的插接定位要求低,不需要在轴向上有多高的插接定位要求,即只要插针接触件插入插孔接触件内就能实现信号的导通,不需要像现有技术中,只有插针接触件和插孔接触件互相插套至轴向设定位置才能完成对应信号的导通。

本实用新型中的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互为连接器和适配连接器。

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的具体实施例,连接器为插头连接器和插座连接器中的一个,其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一致,其内容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插孔接触件的具体实施例,插孔接触件的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中的一致,其内容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