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及其电子组件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98815发布日期:2019-02-01 20:02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及其电子组件组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器及其电子组件组合结构,特别是一种可以使基板重复插拔的连接器及其电子组件组合结构。



背景技术:

于现行技术中,当电路板及其上的电路组件要与外界装置传输信号时,可能是将电路板经由一个连接器与连接线相接,由此电性连接到其他的装置。然而于现行技术中连接器要达到导通的方式,皆是利用公座与母座两件式来卡扣接触导通。使用时要先固定连接器的母座于电路板上,再使用公座将其结合,以达到接触导通的目的。但现有技术的电路板与连接器组装后就无法随意插拔,会造成使用上的不便。

因此,有必要创作一种新设计的连接器及其电子组件组合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的缺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连接器,其具有可以使基板重复插拔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上述连接器的电子组件组合结构。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用以安装基板及连接线。基板包括电性连接部及卡扣处。该连接线包括绝缘壳及金属导线。连接器包括第一插入埠、第一固定件、电性连接件、第二插入埠及第二固定件。第一插入埠用以插入基板。第一固定件设置于第一插入埠内,用以卡固基板的卡扣处。电性连接件设置于第一插入埠内,以电性连接基板的电性连接部。第二插入埠用以插入连接线。第二固定件设置于第二插入埠内,用以固定连接线;其中电性连接件与第二固定件彼此电性连接,使得基板及连接线得以电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电子组件组合结构包括基板、连接线及连接器。基板包括电性连接部及卡扣处。连接线包括绝缘壳及金属导线。连接器用以安装基板及连接线,连接器包括第一插入埠、第一固定件、电性连接件、第二插入埠及第二固定件。第一插入埠用以插入基板。第一固定件设置于第一插入埠内,用以卡固基板的卡扣处。电性连接件设置于第一插入埠内,以电性连接基板的电性连接部。第二插入埠用以插入连接线。第二固定件设置于第二插入埠内,用以固定连接线;其中电性连接件与第二固定件彼此电性连接,使得基板及连接线得以电性连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与基板进行组装的外观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与基板组装后的外观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与连接线组装的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与基板进行组装的外观示意图。

图5A-5B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与连接线进行组装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a、1b 连接器

2、2’ 基板

2a 电性连接部

2b 卡扣处

3 连接线

3a 绝缘壳

3b 金属导线

10a、10b 第一插入埠

11 滑槽

20a、20b 第一固定件

30 电性连接件

30a 抵接部

30b 连接部

40a、40b 第二插入埠

50a、50b 第二固定件

100、100’ 电子组件组合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让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更清楚,特举较佳具体实施例说明如下。

以下请先一并参考附图,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与基板进行组装的外观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与基板组装后的外观示意图与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的连接器与连接线组装的剖视图。

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电子组件组合结构100包括连接器1a、基板2及连接线3。连接器1a用以安装基板2及连接线3。基板2可为计算机主板、鼠标电路板、键盘电路板或扩充卡等装置,可包括电性连接部2a及卡扣处2b,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的装置。该连接线3包括绝缘壳3a及金属导线3b,以作为电性连接传输信号之用。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线也可以采用多个连接线,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该连接器1a包括第一插入埠10a、第二插入埠40a、第一固定件20a、第二固定件50a及电性连接件30。连接器1a可以由一件式塑料件来构成,也可以用两件塑料件形成上盖及下盖的方式来组装,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

第一插入埠10a用以插入该基板2,故第一插入埠10a的大小配合基板2的大小。第一固定件20a设置于该第一插入埠10a内,且当连接器1a为两件塑料件组装时,第一固定件20a可以位于其中任一个塑料件上,即可位于上盖或下盖处,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第一固定件20a可为弹性倒V字形结构,且该弹性倒V字形结构的倾斜面朝向第一插入埠10a的开口,以利插入该基板2,较佳地,第一固定件20a由金属所制成,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该基板2设有与该第一固定件20a互相配合的卡扣处2b,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该卡扣处2b为该基板2贯穿的开孔,于其他实施例中,卡扣处2b也可为封闭的凹槽结构,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当该基板2插入于第一插入埠10a内,该第一固定件20a用以卡固该基板2的该卡扣处2b。

电性连接件30设置于该第一插入埠10a内,以电性连接该基板2的该电性连接部2a。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该电性连接件30的两端分别为抵接部30a及连接部30b,其中,该第一固定件20a与该抵接部30a以相同距离间隔排列设置于同一平面,且呈倒V字形朝同一方向设置,本实用新型不以此为限。基板2上的电性连接部2a及卡扣处2b同样以相同距离间隔排列设置于一平面,以与抵接部30a及第一固定件20a互相配合。如图1所示,基板2可以具有五个电性连接部2a,而卡扣处2b则设置在电性连接部2a的左右两侧,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抵接部30a及第一固定件20a则配合电性连接部2a及卡扣处2b的位置设置。由此当基板2插入第一插入埠10内,电性连接件30的抵接部30a将抵接基板2的电性连接部2a,由此达到电性连接的效果,同时第一固定件20a的弹性倒V字形即可卡固该基板2的该卡扣处2b,使基板2不会任意松脱,且基板2也不会完全地与连接器1a永久性的连接,必要时使用者仍可将基板2往插入的相反方向且向上推动,使第一固定件20a的弹性倒V字形与该基板的卡扣处2b分离,基板2即可脱离连接器1a。

连接器1a的第二插入埠40a设置于第一插入埠10a的相对面,用以插入该连接线3,于本实施例中具有复数个第二插入埠40a,以分别插入不同的连接线3。第二固定件50a设置于该第二插入埠40a内,用以固定该连接线3。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固定件50a为金属材质的夹持件。当该连接线3去除部分的该绝缘壳3a后,该第二固定件50a用以夹持该连接线3内部的该金属导线3b,以固定及电性连接该连接线3。并且该电性连接件30的两端分别为抵接部30a及连接部30b。该连接部30b设置于该第一插入埠10a内,且与该第二固定件50a彼此电性连接,如此一来,使得该基板2及该连接线3得以电性导通。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将电性连接件30与第一固定件20a设置于该第二插入埠40a内,用以插入另一基板,使得连接器可连接多个基板。

接着请参考图4,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与基板进行组装的外观示意图。

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电子组件组合结构100’的连接器1b具有的结构与连接器1a有些差异。基板2’上的电性连接部2a及卡扣处2b没有并排排列,卡扣处2b设置于基板2’的侧边,其中该卡扣处2b可为内凹弧形结构,于其他实施例中,卡扣处2b也可为贯穿的开孔,本实用新型并不特别限制。因此为配合基板2’的构造,连接器1b的该第一固定件20b可为凸出弧形,该第一固定件20b用以固定该基板2’的侧边。且该第一插入埠10b的左右两侧各自具有滑槽11,用以配合该基板2’的大小,让基板2’可以方便插入。插入后,基板2’上的电性连接部2a即可与电性连接件30电性连接,并且第一固定件20b卡固该基板2’的该卡扣处2b,使基板2’不会任意松脱。

接着请一并参考图5A-5B,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的连接器与连接线进行组装的示意图。

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该电性连接件30的两端分别为抵接部30a及连接部30b,其中该抵接部30a可为弹性倒V字形,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当基板2插入于该第一插入埠10b时,该电性连接部2a对应该抵接部30a,由此该抵接部30a可与电性连接部2a电性连接。该连接部30b设置于该第一插入埠10b内,且与该第二固定件50b连接,较佳地该连接部30b与该第二固定件50b可为一体成形的结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于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该第二固定件50b为金属材质的尖刺,且设置于该第二插入埠40b内。当连接线3插入第二插入埠40b时,第二固定件50b被往下推动使该连接部30b受弹性挤压,待连接线3插入第二插入埠40b后,该连接部30b由自身弹性回复力带动第二固定件50b往上移至原处。使得第二固定件50b的尖刺部分刺穿该连接线3的该绝缘壳3a,以直接接触于该金属导线3b。如此一来,第二固定件50b即可固定及电性连接该连接线3。并且第二固定件50b与电性连接件连接部30b连接,因此通过第二固定件50b与连接部30b,可达到电性连接该基板2及该连接线3的目的。

由上述的连接器1a或1b,即可以由单一件的结构与基板2及连接线3连接,且基板2也可以重复插拔,增加使用上的灵活度。并需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器1a或1b各自具有的第一插入埠10a、10b或第二插入埠40a、40b的结构也可以互相交替组合,例如第一插入埠10a搭配第二插入埠40b,本实用新型并不以图式所示的结构为限。

此外,本实施方式仅例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非限制于实施例,为避免赘述,并未详加记载所有可能的变化组合。然而,本领域的通常知识者应可理解,上述各模块或组件未必皆为必要。且为实施本实用新型,也可能包含其他较细节的现有模块或组件。各模块或组件皆可能视需求加以省略或修改,且任两模块间未必不存在其他模块或组件。任何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基本架构者,皆应为本专利所主张的权利范围,而应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