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头打端插壳的线束自动组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19824发布日期:2019-12-24 22:27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头打端插壳的线束自动组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线束加工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双头打端插壳的线束自动组装机。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双头线束一般由两个胶壳、多个端子和多根连接线组成,每根连接线的两端分别连接端子,并且插入到两个胶壳的相应孔位中。其中,制备线束的方式大多采用人工操作,但是人工操作的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根本不适合规模化、集约化生产。虽然,现有技术中也出现了一些线束加工机器,但是该线束加工机器只能组装单头(即只有一个胶壳)的线束,无法同时在连接线的两端插壳制备双头线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双头打端插壳的线束自动组装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头打端插壳的线束自动组装机,包括相对设置的线束前端组装单元和线束后端组装单元,所述线束前端组装单元和线束后端组装单元均包括支架、用于将连接线的端部剥皮的剥线机构、用于提供端子料带的端子送料机构、用于将端子料带上的端子冲切出来并压装到已剥皮的连接线端部的端子冲切组装机构、用于将装有端子的连接线插装到胶壳的孔位中的插线装壳机构,以及用于提供胶壳的胶壳送料机构,所述端子送料机构、剥线机构、端子冲切组装机构、插线装壳机构和胶壳送料机构依次布置在支架上,所述端子送料机构的端子料带管延伸至端子冲切组装机构的进料部位,所述线束前端组装单元还设有用于提供连接线的送线机构,所述送线机构架设在该单元的剥线机构上方,所述线束前端组装单元与线束后端组装单元之间设有用于将由送线机构输出的连接线的一端拉动到线束后端组装单元的剥线机构的拉线机构,以及用于夹住连接线的两端并按顺序横移切换至不同工位的工位切换移线机构,所述拉线机构横跨安装在两个支架上并位于两个单元的剥线机构上方,所述工位切换移线机构安装在两个支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集线材送线、拉线、双头剥线、双头端子送料、双头端子冲切装线、双头胶壳送料和双头插线装壳等多功能为一体,各个机构动作协调,可实现双头线束的自动化组装作业,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运行稳定可靠,精度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生产质量,能满足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要求。

附图说明

图1是双头打端插壳的线束自动组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线束前端组装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线束前端组装单元或线束后端组装单元的尾部段结构示意图;

图4是送线机构隐去送线移动模组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送线机构的压线部位的放大图;

图6是支架上的部分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拉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剥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9是剥线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0是工位切换移线机构隐去驱动组件后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线材铜丝截面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端子送料机构的放大图;

图13是端子冲切组装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上切刀驱动装置的分解图;

图15是端子冲切组装机构的送端子部位和切刀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端子冲切组装机构的过渡夹部位的放大图;

图17是端子检测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夹线旋转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胶壳夹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xyz三轴移动模组和内外夹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内外夹部位的分解图;

图22是内外夹移动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插壳内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4是插壳外夹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胶壳送料机构的振动盘部位的结构示意图;

图26是胶壳分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7是胶壳推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考图1、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双头打端插壳的线束自动组装机,包括相对设置的线束前端组装单元和线束后端组装单元,线束前端组装单元和线束后端组装单元均包括支架1、用于将连接线的端部剥皮的剥线机构2、用于提供端子料带的端子送料机构3、用于将端子料带上的端子冲切出来并压装到已剥皮的连接线端部的端子冲切组装机构4、用于将装有端子的连接线插装到胶壳的孔位中的插线装壳机构5,以及用于提供胶壳的胶壳送料机构6,端子送料机构3、剥线机构2、端子冲切组装机构4、插线装壳机构5和胶壳送料机构6依次布置在支架1上,端子送料机构3的端子料带管30延伸至端子冲切组装机构4,线束前端组装单元还设有用于提供连接线的送线机构7,送线机构7架设在该单元的剥线机构2上方,线束前端组装单元与线束后端组装单元之间设有用于将由送线机构7输出的连接线的一端拉动到线束后端组装单元的剥线机构2的拉线机构8,以及用于夹住连接线的两端并按顺序横移切换至不同工位的工位切换移线机构9,拉线机构8横跨安装在两个支架1上并位于两个单元的剥线机构2上方,工位切换移线机构9安装在两个支架1上。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施例的各个机构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4至图6所示,送线机构7包括导轮整线器71、送线移动模组72、送线移动板73、顶线气缸74、顶线气缸固定架75、送线嘴座76、送线嘴77和压线气缸78,送线移动模组72安装在支架1上,送线移动板73安装在送线移动模组72的驱动块上,导轮整线器71设置有若干个并排列安装在送线移动板73上,每个导轮整线器71上分别设有上下两组导线轮,用于校直线材,送线嘴座76设置有若干个并分别通过送线滑块滑轨组件79滑动连接在送线移动板73上,顶线气缸74固定在顶线气缸固定架75上并位于导轮整线器71与送线嘴座76之间,顶线气缸74能够依次推动各个送线嘴座76,送线嘴77安装在每个送线嘴座76的前端,压线气缸78安装在每个送线嘴座76的顶部,每个压线气缸78的活塞杆分别设有用于压住经过送线嘴77的连接线的压线块710。其中,导轮整线器71、送线嘴77和压线气缸78的数量与组成线束的连接线的数量相对应。较佳的,为了便于送线嘴座76复位,可以在送线嘴座76与送线移动板73之间安装弹簧。

送线机构7的工作原理如下:开始时,连接线能够经过导轮整线器71后穿入送线嘴77。后续,压线气缸78能够压住连接线,顶线气缸74能够推动送线嘴座76及被压住的连接线移动一定距离,当压线气缸78和顶线气缸74复位后,连接线的端部能够露出送线嘴77,便于拉线机构8拉线。送线移动模组72能够带动送线移动板73的组件移动,更换不同的线材进行拉线和剥线。

如图7所示,拉线机构8包括拉线移动模组81和拉线夹82,拉线夹82安装在拉线移动模组81的驱动块上。拉线夹82可以设置为各种手指气缸夹。

拉线机构8的工作原理如下:在拉线移动模组81的带动下,拉线夹82能够夹住连接线的一端拉到对面的另一个单元的剥线机构2的工位处。

如图8和图9所示,剥线机构2包括剥线底座21、剥线移动座22、x轴剥线电机23、x轴剥线丝杠24、y轴剥线电机25、y轴剥线丝杠26、第一剥线刀座27、第二剥线刀座28、第一剥线刀29、第二剥线刀210、胶皮废料盒211和胶皮废料导管212,剥线移动座22通过x轴剥线滑块滑轨组件213与剥线底座21的顶部滑动连接,x轴剥线电机23的输出轴与x轴剥线丝杠24相连接,剥线移动座22与x轴剥线丝杠24上的螺母相连接,y轴剥线电机25安装在剥线移动座22上,y轴剥线电机25的输出轴与y轴剥线丝杠26相连接,y轴剥线丝杠26可以由两段丝杠串连而成,设有两段方向相反的螺纹,第一剥线刀座27和第二剥线刀座28各自与y轴剥线丝杠26上的两个螺母相连接,第一剥线刀座27和第二剥线刀座28通过y轴剥线滑块滑轨组件214与剥线移动座22滑动连接,第一剥线刀29固定在第一剥线刀座27上,第二剥线刀210固定在第二剥线刀座28上,y轴剥线电机25能够带动第一剥线刀29和第二剥线刀210实现开合,胶皮废料盒211安装在剥线底座21上,胶皮废料导管212的上端延伸至第一剥线刀29与第二剥线刀210的下方,胶皮废料导管212的下端连通胶皮废料盒211。

剥线机构2的工作原理如下:在y轴剥线电机25的驱动下,第一剥线刀29和第二剥线刀210能够切开连接线端部的胶皮,在x轴剥线电机23带动下,使连接线端部的胶皮脱落下来,胶皮废料盒211能够收集脱落下来的胶皮。

如图3、图6和图10所示,工位切换移线机构9包括工位切换移线电机91、同步轮92、同步带93、联动轴94、移线夹固定板95和若干个工位切换移线夹96,同步轮92设置有四个并两两安装在线束前端组装单元的支架1底部和线束后端组装单元的支架1底部,工位切换移线电机91的输出轴与其中一个同步轮92相连接,同步轮92套装在同一单元的两个同步轮92之间,对应于线束前端组装单元的其中一个同步轮92通过联动轴94与对应于线束后端组装单元的其中一个同步轮92相连接,移线夹固定板95分别与两条同步带93相连接,工位切换移线夹96分别安装在两个移线夹固定板95上。在本实施例中,每块移线夹固定板95上的工位切换移线夹96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四个,工位切换移线夹96可以设置为各种手指气缸夹。

工位切换移线机构9的工作原理如下:在工位切换移线电机91的带动下,移线夹固定板95上的工位切换移线夹96能够夹住连接线的两端依次移动到各个工位进行相应的操作。

如图12所示,端子送料机构3包括端子料盘31、料盘架32和端子料带导向夹板33,端子料盘31用于收卷存放端子料带,端子料盘31可转动地安装在料盘架32上,端子料带导向夹板33安装在料盘架32上并位于端子料盘31的下方,端子料带导向夹板33由两块板体组成,两块板体之间设有供料带经过的间隙,端子料带导向夹板33延伸至端子料带管30的进料口。

端子送料机构3的工作原理如下:端子料盘31能够经过端子料带导向夹板33、端子料带管30输出至端子冲切组装机构4的进料部位。带动端子料带移动的动力源来自端子冲切组装机构4的推端子送料块413。

如图13和图15所示,端子冲切组装机构4包括端子冲切底座41、端子冲切支撑座42、端子导料座43、上切刀驱动装置44、上切刀滑槽座45、上切刀滑块46、上内切刀47、上外切刀48、滑块传动块49、送端子摆臂410、摆臂座411、摆臂滚动件412、推端子送料块413、送料块安装座414、下内切刀415、下外切刀416和辅助过渡夹40,端子导料座43横向安装在端子冲切底座41的顶部,端子料带管30对接端子导料座43的进料口,上切刀滑槽座45和摆臂座411纵向安装在端子冲切底座41的顶部,上切刀驱动装置44与位于上切刀滑槽座45的滑槽内的上切刀滑块46传动连接并带动其上下移动,上内切刀47和上外切刀48分别安装在上切刀滑块46上,上内切刀47和上外切刀48为凹型切刀,下端分别设有倒y形的打端冲压口,上内切刀47位于上外切刀48的内侧,送端子摆臂410的上端铰接在摆臂座411上,送端子摆臂410上设有轨迹槽4101,该轨迹槽4101往上切刀滑槽座45的方向向下弯曲倾斜,推端子送料块413通过送料块安装座414活动安装在送端子摆臂410的下端,推端子送料块413的翘起端与送端子摆臂410之间设有端子送料弹簧417,推端子送料块413能够相对于送料块安装座414上下翻转摆动,推端子送料块413的尖端部位(大体呈v形)能够推动端子料带往切刀方向送,摆臂滚动件412通过滑块传动块49安装在送端子摆臂410的侧面并置于送端子摆臂410的轨迹槽4101中,摆臂滚动件412可以优选设置为cf轴承或其他滚轮件,下内切刀415和下外切刀416位于端子导料座43的出料端一侧并位于上内切刀47和上外切刀48的下方,下内切刀415和下外切刀416为凸型切刀,下内切刀415位于下外切刀416的内侧,辅助过渡夹40安装在端子冲切底座41上并位于下外切刀416的外侧。

上切刀驱动装置44通过端子冲切支撑座42安装在端子冲切底座41上,如图14所示,上切刀驱动装置44包括上切刀驱动电机441、减速机442、电机固定座443、联轴器444、偏心轴445、偏心轴轴承446、轴套447、驱动滑槽座448、驱动滑块449和驱动连杆4410,驱动滑槽座448安装在端子冲切支撑座42的顶部,上切刀驱动电机441与减速机442相连接,减速机442通过电机固定座443安装在驱动滑槽座448上,减速机442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444与偏心轴445的一端相连接,偏心轴445的另一端设有偏心轮4451,偏心轴445通过偏心轴轴承446安装在驱动滑槽座448的通孔中,驱动滑块449安装在驱动滑槽座448的滑槽内,偏心轮4451上的凸体4452插置于轴套447的孔位中,轴套447卡接在驱动滑块449内表面的凹槽内,驱动连杆4410的两端分别与驱动滑块449和上切刀滑块46相连接。上切刀驱动电机441能够带动偏心轴445上的偏心轮4451转动,从而带动驱动滑块449和驱动连杆4410上下移动。

如图16所示,辅助过渡夹40包括过渡夹气缸401、过渡夹下滑槽座402、过渡夹下滑块403、过渡夹上滑槽座404、过渡夹上滑块405、第一过渡夹头406、第二过渡夹头407和过渡夹销轴408,过渡夹气缸401和过渡夹下滑槽座402分别固定在端子冲切底座41上,过渡夹上滑槽座404位于过渡夹下滑槽座402的上方,过渡夹气缸401的活塞杆与置于过渡夹下滑槽座402的滑槽内的过渡夹下滑块403的下端相连接,过渡夹下滑块403的上端与置于过渡夹上滑槽座404的滑槽内的过渡夹上滑块405的下端相连接,第一过渡夹头406和第二过渡夹头407分别通过夹头摆臂409与过渡夹上滑块405的上端相铰接,第一过渡夹头406与第二过渡夹头407之间还通过过渡夹销轴408相铰接。过渡夹气缸401能够带动第一过渡夹头406和第二过渡夹头407打开或闭合。当然,该辅助过渡夹40也可以设置成各种手指气缸夹。

如图13所示,驱动滑块449的底部可以设有纵向设置的预压线杆418,预压线杆418通过杆座419与驱动滑块449固定连接,预压线杆418能够与移线夹固定板95上设置的的下顶杆97配合压住连接线,从而辅助打端子。

较佳的,为了便于废料带回收,如图13所示,端子冲切支撑座42的一侧还可以设有废料带切断装置,废料带切断装置包括废料带切刀驱动气缸4418和废料带切刀4419,废料带切刀4419铰接在端子冲切底座41的顶部,废料带切刀4419的一端与废料带切刀驱动气缸4418的活塞杆相铰接,废料带切刀4419的刀口端下方设有废料带出料管4420,废料带切刀4419与下外切刀416之间设有废料带导料道4421,废料带导料道4421的出口可以对接废料带出料管4420。当端子料带上的端子被冲切出来后,废料带切刀驱动气缸4418能够带动废料带切刀4419转动,将废料带切成一小段,以便于从废料带出料管4420中输出。

端子冲切组装机构4的工作原理如下:当工位切换移线机构9将连接线移送过来后,辅助过渡夹40能够夹住连接线,之后上切刀驱动电机441能够带动上切刀滑块46上的上内切刀47和上外切刀48向下移动,与此同时,上切刀滑块46也能够通过滑块传动块49上的摆臂滚动件412带动送端子摆臂410摆动,这样推端子送料块413就能推动进入端子导料座43的端子料带往切刀方向送料,此时上内切刀47和上外切刀48就能与下内切刀415和下外切刀416配合将端子料带的端子切断并压装到连接线的端部,当端子安装完成后,上内切刀47和上外切刀48向上复位,推端子送料块413随送端子摆臂410回退,准备推动下一个端子,而废料带切刀驱动气缸4418则能够带动废料带切刀4419切断废料带。

如图2、图3、图20和图21所示,插线装壳机构5包括插壳固定架51、用于将装有端子的连接线旋转到预设角度的夹线旋转装置52、用于在xyz三轴上自由移动的xyz三轴移动模组53、用于带动插壳内夹装置及插壳外夹装置移动的内外夹移动驱动装置54、用于将由夹线旋转装置52旋转后的连接线夹取过来的插壳外夹装置55、用于夹住旋转后的连接线并将其端部的端子往胶壳的孔位内插入的插壳内夹装置56和用于将胶壳送料机构6输送过来的胶壳夹住从而辅助插线及在插线完成后旋转下料的胶壳夹持装置57,夹线旋转装置52和胶壳夹持装置57依次安装在支架1上,xyz三轴移动模组53通过插壳固定架51架设在夹线旋转装置52和胶壳夹持装置57的上方,内外夹移动驱动装置54安装在xyz三轴移动模组53的z轴部位上,插壳外夹装置55和插壳内夹装置56分别安装在内外夹移动驱动装置54上,插壳外夹装置55位于插壳内夹装置56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xyz三轴移动模组53可以为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由三个直线模组组成的三轴模组。

如图18所示,夹线旋转装置52包括夹线旋转支座521、夹线旋转电机522、夹线旋转手指气缸523和夹线旋转夹头524,夹线旋转电机522安装在夹线旋转支座521上,夹线旋转电机522的输出轴与夹线旋转手指气缸523相连接,夹线旋转夹头524安装在夹线旋转手指气缸523的两个夹子上。在夹线旋转电机522的带动下,夹线旋转手指气缸523能够将装有端子的连接线旋转180。

如图19所示,胶壳夹持装置57包括胶壳夹持支座571、胶壳旋转电机572、胶壳夹持手指气缸573和胶壳夹持夹头574,胶壳旋转电机572安装在胶壳夹持支座571上,胶壳旋转电机572的输出轴与胶壳夹持手指气缸573相连接,胶壳夹持夹头574安装在胶壳夹持手指气缸573的两个夹子上。胶壳旋转电机572能够带动胶壳夹持手指气缸573旋转90度。

如图21和图22所示,内外夹移动驱动装置54包括内外夹移动座541和内外夹移动气缸542,内外夹移动座541通过移动滑块滑轨组件543与xyz三轴移动模组53的z轴部位滑动连接,内外夹移动气缸542固定在内外夹移动座541上,内外夹移动气缸542的活塞杆连接在xyz三轴移动模组53的z轴部位上。

如图21和图23所示,插壳内夹装置56包括内夹滑板561、内夹开合气缸562、内夹摆臂连接块563、内夹摆臂564、第一内夹头座565、第一内夹头566、第二内夹头座567和第二内夹头568,内夹滑板561通过滑板滑块滑轨组件569与内外夹移动座541滑动连接,内夹滑板561与固定在内外夹移动座541上的内夹升降气缸5610的活塞杆相连接,内夹开合气缸562固定在内夹滑板561上,内夹开合气缸562的活塞杆与内夹摆臂连接块563相连接,第一内夹头座565和第二内夹头座567通过内夹滑块滑轨组件5611与内夹滑板561滑动连接,内夹摆臂564铰接在内夹摆臂连接块563与第一内夹头座565之间和内夹摆臂连接块563与第二内夹头座567之间,第一内夹头566安装在第一内夹头座565上,第二内夹头568安装在第二内夹头座567上。

如图21和图24所示,插壳外夹装置55包括第一外夹开合气缸551、第二外夹开合气缸552、第一外夹头座553、第一外夹头554、第二外夹头座555和第二外夹头556,第一外夹开合气缸551和第二外夹开合气缸552各自安装在内外夹移动座541的两侧,第一外夹头座553和第二外夹头座555通过外夹滑块滑轨组件557与内外夹移动座541滑动连接,第一外夹开合气缸551的活塞杆与第一外夹头座553相连接,第二外夹开合气缸552的活塞杆与第二外夹头座555相连接,第一外夹头554安装在第一外夹头座553上,第二外夹头556安装在第二外夹头座555上。

插线装壳机构5的工作原理如下:

当工位切换移线机构9将装有端子的连接线输送过来时,夹线旋转装置52能够夹住连接线并旋转180度,之后在xyz三轴移动模组53的带动下,插壳外夹装置55将经过夹线旋转装置52旋转的连接线夹取到胶壳夹持装置57的工位,与此同时,胶壳送料机构6将胶壳输送至胶壳夹持装置57上,这样插壳内夹装置56就可以夹住连接线的端部附近位置,将连接线上的端子插入到胶壳的相应孔位中。重复上述操作,直到线束的全部连接线插装完成,最后胶壳夹持装置57旋转90度,松开胶壳,这样线束成品就能掉落下料。

如图3和图25所示,胶壳送料机构6包括振动盘61、直振送料轨道62、胶壳分料装置63和胶壳推料装置64,振动盘61的出料口连接直振送料轨道62的进料端,直振送料轨道62由轨道和轨道底部的直振送料器组成,胶壳分料装置63垂直安装在直振送料轨道62的出料端,胶壳推料装置64平行安装在直振送料轨道62的出料端一侧。

如图26所示,胶壳分料装置63包括胶壳分料支座631、胶壳分料气缸632、胶壳分料杆633和胶壳分料导座634,胶壳分料气缸632和胶壳分料导座634分别安装在胶壳分料支座631的顶部,胶壳分料杆633通过胶壳分料滑块滑轨组件635与胶壳分料支座631滑动连接,胶壳分料气缸632的活塞杆与胶壳分料杆633的一端相连接,胶壳分料杆633的另一端置于胶壳分料导座634的进料导槽6341中。

如图27所示,胶壳推料装置64包括胶壳推料支座641、胶壳推料气缸642、推料传动块643和胶壳推料杆644,推料传动块643和胶壳推料杆644通过胶壳推料滑块滑轨组件645与胶壳推料支座641滑动连接,胶壳推料气缸642的活塞杆与推料传动块643传动连接,推料传动块643与胶壳推料杆644相连接,胶壳推料杆644能够插入胶壳分料导座634的出料导槽6342中。

胶壳送料机构6的工作原理如下:当振动盘61上的胶壳经直振送料轨道62输送到胶壳分料导座634后,胶壳分料气缸632能够通过胶壳分料杆633推动胶壳错开以实现分料,之后胶壳推料气缸642通过胶壳推料杆644将胶壳推入到胶壳夹持装置57的两个胶壳夹持夹头574之间。

作为本实施例的进一步改进,如图2和图3所示,线束前端组装单元和线束后端组装单元还分别包括线材铜丝截面检测机构10和端子检测机构11,线材铜丝截面检测机构10位于剥线机构2与端子冲切组装机构4之间,端子检测机构11位于端子冲切组装机构4与插线装壳机构5之间。

如图11所示,线材铜丝截面检测机构10包括线材检测支座101、线材检测相机座102、线材检测相机103、线材检测光源座104、线材检测光源105和线材检测夹106,线材检测相机座102和线材检测光源座104分别安装在线材检测支座101的顶部,线材检测相机103安装在线材检测相机座102上,线材检测光源105安装在线材检测光源座104上并位于线材检测相机103的前方,线材检测夹106安装在线材检测光源座104上并位于线材检测光源105的前方。线材检测相机103能够拍照检测连接线的内部铜丝的截面情况。

如图17所示,端子检测机构11包括端子检测支座111、端子检测相机112、端子检测光源113和端子检测夹114,端子检测相机112、端子检测光源113和端子检测夹114从上往下依次安装在端子检测支座111上。端子检测相机112能够拍照检测端子的情况。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的移动模组均可以设置为目前市面上常见的由电机带动的直线模组,又称线性模组。此外,本实施例的线束自动组装机上的各个电机、气缸和各个电子元件均可通过导线与电脑、控制柜、控制屏等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各种控制设备电连接,在此不再赘述。

组装时,线束前端组装单元的剥线机构2、端子送料机构3、端子冲切组装机构4、插线装壳机构5、胶壳送料机构6、线材铜丝截面检测机构10和端子检测机构11与线束后端组装单元的剥线机构2、端子送料机构3、端子冲切组装机构4、插线装壳机构5、胶壳送料机构6、线材铜丝截面检测机构10和端子检测机构11是同步运作的。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集线材送线、拉线、双头剥线、双头端子送料、双头端子冲切装线、双头胶壳送料和双头插线装壳等多功能为一体,各个机构动作协调,可实现双头线束的自动化组装作业,自动化程度高,速度快,运行稳定可靠,精度高,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的生产质量,能满足企业的规模化生产要求。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其他的任何未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作的改变、修饰、替代、组合、简化,均应为等效的置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