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367690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阴端子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这种连接器具有连接器壳体和容纳在该连接器壳体内的阴端子。作为现有例的阴端子,存在图1 (a)?I (C)所示的阴端子(参照专利文献I)。
[0003]如图1 (a)?I (c)所示,现有例的阴端子50具有使阳端子(未图示)插入的筒状的端子连接部51。端子连接部51由狭缝52分割为4个分割筒部53。在各分割筒部53的内表面的前端部位分别突出有触点部54.
[0004]在连接器间的嵌合过程中,将阳端子(未图示)插入到阴端子50的端子连接部51内。于是,各分割筒部53被阳端子推压而向扩径方向弹性变形,容许阳端子的插入。阳端子在各分割筒部53的触点部54滑动并且被插入到插入完了位置。在插入完了位置,阳端子由于各分割筒部53的弹性复位力而与阴端子50的各触点部54接触。
[0005]现有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 - 116644号公报(JP H10-116644 A)

【发明内容】

[0008]发明欲解决的问题
[0009]但是,在现有例的阴端子50中,在阳端子(未图示)的插入过程中,由于从阳端子抵接于阴端子50的触点部54的时刻到插入完了位置为止,阳端子与触点部54滑动,因此,滑动行程长,滑动磨损大。特别是,由于阴端子50仅有触点部54与阳端子滑动,因此,与阳端子相比,磨损大。这样,如果滑动磨损大,端子的耐久性就变差。为了提高端子对于滑动磨损的耐久性,需要加厚镀覆厚度,成本变高。
[0010]因此,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轻端子的滑动磨损并实现成本降低的连接器。
[0011]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2]本发明的第I技术方案的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其具有端子容纳室;及阴端子,其容纳在端子容纳室中,具有使阳端子插入的端子连接部。阴端子被容纳在端子容纳室中且在阳端子的插入方向上移动自由,并且,具有推压支承部,该推压支承部在阳端子的插入过程中被阳端子推压。端子连接部位于与被插入的阳端子离开间隔的非接触位置,并且,被设置为自由变位到与阳端子接触的接触位置,在连接器壳体上设置有推压部,在因阳端子的推压使阴端子移动的移动过程中,该推压部将端子连接部朝向接触位置推压。
[0013]也可以是,在端子连接部设置有锥形部,该锥形部随着朝向阳端子的插入方向的反方向而向互相的间隔扩大的方向倾斜,推压部是设置在端子容纳室的内表面并推压锥形部的锥形面。
[0014]也可以是,在端子连接部设置有锥形部,该锥形部随着朝向阳端子的插入方向的反方向而向互相的间隔扩大的方向倾斜,推压部是突出到端子容纳室并推压锥形部的推压突起部。
[0015]发明效果
[0016]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连接器,在阳端子向端子连接部内的插入过程中,由于阳端子推压阴端子的推压支承部,在阴端子的端子连接部受到从阳端子向接触方向的推压力之前,至少阳端子与阴端子的触点部不会滑动,所以,相应地滑动行程变短。由此,能够减轻端子的滑动磨损,能够实现成本降低。
【附图说明】
[0017]图1 (a)是现有例的阴端子的主视图,图1 (b)是图1 (a)的X — X线剖视图,图1 (C)是图1(b)的主要部分放大图。
[0018]图2是第I实施方式的阴连接器与阳连接器的嵌合前状态的剖视图。
[0019]图3(a)?3(c)是示出第I实施方式的阴连接器与阳连接器的嵌合过程的各剖视图。
[0020]图4是第2实施方式的阴连接器和阳连接器的剖视图。
[0021]图5 (a)?5 (C)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阴连接器与阳连接器的嵌合过程的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0023](第I实施方式)
[0024]图2、3示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第I实施方式的第I连接器IA例如应用于充电座等充电装置侧的充电连接器,第2连接器30例如应用于从充电连接器接受充电的车两侧的充电插孔装置。
[0025]如图2所示,第I实施方式的第I连接器IA包括:阳连接器壳体2,其具有端子容纳室3 ;及阴端子10,其被容纳在端子容纳室3中。
[0026]端子容纳室3被设定得比阴端子10的长边方向的尺寸更大。在端子容纳室3的一端侧开有端子插入口 2a。阳端子40从端子插入口 2a插入。在端子容纳室3的内表面且互相对置的2个面上形成有作为推压部的锥形面4。锥形面4随着朝向阳端子40的插入方向f而向使端子容纳室3的宽度变窄的方向倾斜。
[0027]阴端子10被容纳在端子容纳室3内且在端子容纳室3内沿着阳端子40的插拔方向(插入方向f及其相反的拔出方向s)移动自由。具体而言,阴端子10在图2中以实线示出的前方待机位置与图2中以虚线示出的后方接触位置之间移动自由。在插入阳端子40前,阴端子10位于前方待机位置。阴端子10是导电性部件,包括基部11和一对端子连接部12,该端子连接部12的基端侧被支承在基部11上。基部11的前端面被形成为推压支承部13。在阴端子10位于前方待机位置的状态下,在阳端子40的插入过程的后半行程中,推压支承部13位于被阳端子40的前端推压的位置。
[0028]一对端子连接部12互相隔开间隔地配置。一对端子连接部12包括进深侧锥形部14、中间倒锥形部15、及前端侧锥形部16。进深侧锥形部14随着朝向阳端子40的插入方向f的反方向(拔出方向s)而向互相的间隔扩大的方向倾斜。中间倒锥形部15从进深侧锥形部14的前端连续,随着朝向阳端子40的插入方向f的反方向(拔出方向s)而向互相的间隔变窄的方向倾斜。前端侧锥形部16从中间倒锥形部15的前端连续,随着朝向阳端子40的插入方向f的反方向(拔出方向s)而向互相的间隔扩大的方向倾斜。中间倒锥形部15与前端侧锥形部16的连结部位形成一对触点部17。一对触点部17的间隔d被设定为在一对端子连接部12内最狭窄的尺寸。在不受外力的无载荷状态下,一对触点部17的间隔d被设定得比阳端子40的宽度尺寸稍微大,分别位于与阳端子40离开间隔的非接触位置。一对端子连接部12如果受到互相接近的方向的外力,能够利用其挠曲变形而弹性变位到与阳端子40接触的接触位置。
[0029]作为对方连接器的第2连接器30包括:阴连接器壳体32,其具有连接器嵌合室31 ;及阳端子40,其固定于阴连接器壳体32,并突出到连接器嵌合室31内。
[0030]接下来,说明第I连接器IA与第2连接器30的嵌合动作。第I连接器IA的阴端子10位于图2中以实线示出的前方待机位置。
[0031]在该状态下,将第I连接器IA的阳连接器壳体2插入到第2连接器30的连接器嵌合室31。于是,如图3(a)所示,阳端子40从阳连接器壳体2的端子插入口 2a插入到阴端子10的一对端子连接部12间。如果推进阳端子40的插入,在如图3(b)所示,阳端子40的前端抵接于阴端子10的推压支承部13。如果从该状态进一步推进阳端子40的插入,则在阳端子40的推压力的作用下,阴端子10开始从前方待机位置朝向后方接触位置在端子容纳室3内移动。当阴端子10朝向后方接触位置移动,端子容纳室3的锥形面4则推压阴端子10的进深侧锥形部14,一对端子连接部12渐渐向使间隔变窄的方向(接触位置侧)弹性变位。并且,如图3(c)所示,在阳端子40的插入完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