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01861阅读:358来源:国知局
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关于一种使用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的薄膜晶体管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底闸极型(bottom gate)薄膜晶体管(thin filmtransistor, TFT) I的结构示意图,其具体结构如下:基板11上形成一层绝缘层12,之后在绝缘层12上面依次形成金属闸极13、闸极介电层14、通道层(active layer/channellayer) 15、源极16与汲极17,并在源极16与汲极17的上形成保护层18。现有技术的薄膜晶体管I的结构,利用一信道层15作为载子由源极16往汲极17移动的区域,而薄膜晶体管I的特性主要是由通道层15所决定。例如,信道层15的材料、元素比例、氧空缺浓度、载子浓度等因素决定薄膜晶体管I的组件性能。
[0003]现有技术多以非晶娃(amorphous Si)以及多晶娃(poly Si)作为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 TFT)的通道层15,而广泛使用在液晶显示器(IXD, liquidcrystal display)中,作为画素的开关(switch)以及液晶的电压源。然而,amorphousSi TFT的载子场效率迀移率(field effect mobility, μ FE)大约为?lcm2/Vs,限制了高分辨率显示器的发展;而poly Si TFT不仅工艺复杂、热预算(thermal budget)高、均匀性低,无法满足未来显示发展趋势以软性(flexible)、透明为主轴的需求。因为与非晶娃(amorphous Si)TFT相比,氧化物半导体(oxide semiconductor)TFT具有较高的载子迀移率(?10cm2/Vs),并且与多晶娃(poly Si)TFT相比,氧化物半导体(oxidesemiconductor) TFT具有低温工艺以及均匀的特性,因此氧化物半导体TFT迅速吸引各界的目光。
[0004]近期,通道层15的材料使用氧化锌(ZnO)、氧化铟镓锌(InGaZnO,IGZ0)等氧化物半导体,取代原先通道层15使用的非晶硅或多晶硅。这是由于和硅基材料相比,氧化物半导体具有对可见光透明的特性,并可在低温工艺下(f 300°C ),制作出高载子迀移率(?10cm2/Vs)且均匀性高的晶体管。低温工艺可使用于塑料(plastic)基板,有助于发展透明、软性显示器。然而,氧化物半导体TFT的载子迀移率和多晶硅TFT的载子迀移率(数十?数百)相比,仍有改善的空间。图6为现有薄膜晶体管I的汲极电流-闸极电压(I11-Ve)特性图。其中,现有薄膜晶体管I的通道层15使用IGZ0,而闸极介电层14使用氧化铪(Hf02)/氧化钛(Ti02),其场效率迀移率(field effect mobility, μ FE)仅为 3cm2/Vs。
[0005]为了进一步提升例如AMOLED(active-matrixorganic light-emitted d1de)显示器等应用的分辨率及反应速度、或内存及其他计算芯片等应用的指令周期,提高载子迀移率是必须的。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性能薄膜晶体管,及形成该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该薄膜晶体管可改善现有薄膜晶体管的组件特性,使其具备高场效率迀移率(fieldeffect mobility, FE)、低次临界摆幅(subthreshold swing, S.S.)、和低关闭电流,有助于开发新一世代低功率、高性能的薄膜晶体管组件。
[0007]按照本发明提供的薄膜晶体管,包含一基板、一双通道半导体层、一半导体保护层、一闸极、一闸极介电层、一源极、及一汲极。该双通道半导体层包含一第一半导体层及一第二半导体层。第一半导体层由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制成,并形成于基板的上方。第二半导体层由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掺杂一吸氧金属制成,并形成于第一半导体层上。半导体保护层形成于第二半导体层上。半导体保护层保护双通道半导体层并具有半导体特性。闸极形成于基板的上方。闸极介电层形成于闸极与双通道半导体层间。源极邻近双通道半导体层形成于基板上方,并与双通道半导体层电连接。汲极与源极分隔开,邻近双通道半导体层形成于基板上方并与双通道半导体层电连接。
[0008]按照本发明提供的形成一薄膜晶体管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步骤:(a)提供一基板;(b)形成一双通道半导体层,双通道半导体层包含:一第一半导体层,由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制成,并形成于基板的上方;及一第二半导体层,由上述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掺杂一吸氧金属制成,并形成于第一半导体层上;(C)形成一半导体保护层,其位于第二半导体层上,其中半导体保护层保护双通道半导体层并具有半导体特性;(d)形成一闸极,其位于基板的上方;(e)形成一闸极介电层于闸极与双通道半导体层间;(f)形成一源极,其邻近双通道半导体层,且形成于基板上方,并与双通道半导体层电连接;及(g)形成一汲极,其与源极分隔开,邻近双通道半导体层位于基板上方,并与双通道半导体层电连接。
【附图说明】
[0009]图1为现有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0]图2为本发明薄膜晶体管的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3A至3G为本发明薄膜晶体管的第一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示意图;
[0012]图4为本发明薄膜晶体管的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5A至5G为本发明薄膜晶体管的第二实施例的制造流程示意图;
[0014]图6为现有薄膜晶体管的汲极电流-闸极电压(I11-Ve)特性图;
[0015]图7为本发明薄膜晶体管的汲极电流-闸极电压(ID-VG)特性图;及
[0016]图8为不同厚度的第二半导体层对载子迀移率(μΡΕ)以及次临界摆幅(S.S.)组件特性比较图。
[0017]【符号说明】
[0018]I 薄膜晶体管11基板
[0019]12绝缘层13闸极
[0020]14闸极介电层15通道层
[0021]16源极17汲极
[0022]18保护层
[0023]3 薄膜晶体管3’薄膜晶体管
[0024]301 第一层302 第二层
[0025]303障壁层31基板
[0026]32双通道半导体层321第一半导体层
[0027]322第二半导体层33半导体保护层
[0028]34闸极35闸极介电层
[0029]36源极37汲极
[0030]38绝缘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1]请参考图2或图4,本发明的薄膜晶体管3、3’的基本结构包含:一基板31、一双通道半导体层32、一半导体保护层33、一闸极34、一闸极介电层35、一源极36、及一汲极37。双通道半导体层32包含一第一半导体层321及一第二半导体层322。第一半导体层321由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制成。第二半导体层322由相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材料掺杂一吸氧金属所制成,并形成于第一半导体层321上。半导体保护层33形成于第二半导体层322上。半导体保护层33保护双通道半导体层32并具有半导体特性。闸极介电层35形成于闸极34与双通道半导体层32之间。源极36邻近双通道半导体层32,形成并与双通道半导体层32电连接。汲极37与源极36分隔开,邻近双通道半导体层32并与双通道半导体层32电连接。本发明的第一半导体层321、第二半导体层322、闸极34、源极36与汲极37等,在下列实施例中虽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