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9767125阅读:来源:国知局
板面3a平行的板面,由沿着前后方向Y的矩形的金属板形成。通过对上述固定部4进行钎焊,由此将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固定于基板3。
[0048](顶面部)
[0049]顶面部5设置为与基板面3a分尚,如图1?图5所不,具有横片部5a、纵片部5b以及插入口 5c。
[0050]横片部5a在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的前后方向Y上的大致中央由沿着左右方向X延伸的细轴的金属片形成。另外,横片部5a在左右方向X上设置有一对。
[0051]在横片部5a的一端侧连接有从固定部4沿着高度方向Z延伸的第一脚部5d,横片部5a利用第一脚部5d被支撑成与基板面3a分尚的状态。
[0052]纵片部5b在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的前后方向Y上的两端侧由沿着左右方向X延伸的大致矩形的金属片形成。另外,纵片部5b在前后方向Y上设置有一对。
[0053]在纵片部5b的左右方向X上的两端侧,连接有从固定部4相对于高度方向Z倾斜地延伸的第二脚部5e、5e,纵片部5b利用第二脚部5e、5e被支撑成与基板面3a分离的状态。与I个纵片部5b相连接的一对第二脚部5e、5e从固定部4侧向朝向顶端侧相互接近的方向倾斜。
[0054]插入口 5c形成为设置在一对横片部5a、5a之间且设置在一对纵片部5b、5b之间的间隙。另外,插入口 5c设置在下述的相互对置的第一触点部7A和第二触点部7B的上侧。
[0055]横片部5a的顶端侧朝向高度方向Z上的下侧弯折,作为向插入口 5c插入线状导体2a之际的诱进部发挥作用。
[0056]另外,纵片部5b朝向插入口 5c侧突出。
[0057]通过调节横片部5a、5a之间的间隔、纵片部5b、5b之间的间隔,将插入口 5c调节为可供线缆2的线状导体2a穿通但不供被覆部2b插入的程度的大小。
[0058]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插入口 5c形成为设置在一对横片部5a、5a之间并且设置在一对纵片部5b、5b之间的间隙,由此,通过调节第一脚部5d和/或第二脚部5e的倾斜度,并且/或者,调节各横片部5a、5a的沿着左右方向X的长度和/或纵片部5b、5b的沿着前后方向Y的长度,由此能够配合线状导体2a的直径而容易地调节插入口 5c的大小。
[0059]横片部5a利用第一脚部5d被支撑成还与下述的触点部7在高度方向Z上分离的状态。另外,纵片部5b也利用第二脚部5e、5e被支撑成与下述的触点部7在高度方向Z上分离的状态。这样,能够使由横片部5a、5a和纵片部5b、5b形成的插入口 5c与触点部7分离,而在插入口 5c与触点部7之间形成线状导体2a的插入路径8。
[0060](弹性片部)
[0061]弹性片部6通过弯折窄幅的金属片而形成,从固定部4、4各延伸出一个。如图1、图2、图8所示,弹性片部6形成为截面大致为凹状,具有与横片部5a相同程度的板宽度。另外,各弹性片部6分别具有第一倾斜部6a、第一曲折部6b、横片部6c、第二曲折部6d、第二倾斜部6e以及第三曲折部6f。第一弹性片部6A与第二弹性片部6B是相互对置的。
[0062]第一倾斜部6a与下述的第一曲折部6b相连接,朝向高度方向Z上的上方向也是接近插入于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的状态的线状导体2a的方向倾斜而延伸。
[0063]在固定部4与第一倾斜部6a之间设置有第一曲折部6b。
[0064]横片部6c与下述的第二曲折部6d相连接,朝向接近插入于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的状态的线状导体2a的方向并沿着左右方向X延伸。
[0065]在第一倾斜部6a与横片部6c之间设置有第二曲折部6d。
[0066]第二倾斜部6e与下述的第三曲折部6f相连接,朝向高度方向Z上的下方向也是接近插入于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的状态的线状导体2a的方向倾斜。
[0067]第二倾斜部6e的下端在高度方向Z上配置在固定部4的下表面4a的下侧。
[0068]在横片部6c与第二倾斜部6e之间设置有第三曲折部6f。
[0069]主要是第一曲折部6b、第二曲折部6d以及第三曲折部6f在高度方向Z上和/或左右方向X上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弹性片部6可以作为整体发生弹性变形。
[0070](触点部)
[0071]如图1?图5、图8所示,触点部7设置于弹性片部6中的第二倾斜部6e的顶端侦U。另外,触点部7设置于构成第一弹性片部6A与第二弹性片部6B的金属片的顶端侧的角部。分别设置于第一弹性片部6A与第二弹性片部6B的第一触点部7A与第二触点部7B是相互对置的。
[0072]如上述那样,第二倾斜部6e的顶端侧配置在与固定部4的下表面4a相比靠下侧长度L3之处。另外,设置在第二倾斜部6e的顶端侧的触点部7,配置在与固定部4的下表面4a相比靠下侧与长度L3大致相同长度之处。另外,相互对置的第一触点部7A与第二触点部7B的间隙LI被设置成,在线状导体2a未穿通的状态下比线状导体2a的直径窄。
[0073]在第一触点部7A与第二触点部7B的间隙LI与插入口 5c之间,如上述那样形成有线状导体2a的插入路径8。
[0074](使用方法的说明)
[0075]如图8所示那样,在基板3上设置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基板3的孔部3b。
[0076]另外,如上述那样,触点部7配置在与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的固定部4的下表面4a相比靠下侧与长度L3大致相同长度之处。将该触点部7配置在基板3所具备的孔部3b的内侧,以该状态将固定部4钎焊在基板3的基板面3a上。由此,能够将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固定于基板面3a。
[0077]将线缆2的线状导体2a插入于在高度方向Z上位于触点部7的上侧的插入口 5c。将线状导体2a朝向高度方向Z上的下侧进一步插入,由此线状导体2a的顶端部将第一弹性片部6A与第二弹性片部6B朝向下侧按压。由此,弹性片部6的第一曲折部6b?第三曲折部6f发生弹性变形而使弹性片部6作为整体发生弹性变形。由此,将相互对置的第一触点部7A与第二触点部7B的间隙LI扩张至与线状导体2a的直径相同程度,间隙LI可供线状导体2a穿通。
[0078]停止线状导体2a的插入动作,由此在形成于构成弹性片部6的金属片的角部形成的触点部7切入线状导体2a。线状导体2a被相互对置的第一触点部7A与第二触点部7B从两侧切入而按压夹持,由此线状导体2a与第一触点部7A和第二触点部7B可靠地导通接触。在该状态下,线状导体2a被维持成相对于基板3竖立的状态。这样,在使线状导体2a在竖立的状态下与基板3导通连接,由此,能够减少线状导体2a在基板面3a上所占用的空间。因此,即使是安装部件密集的部分也能够容易地使线状导体2a与基板3导通接触。
[0079]另外,如上述那样,插入口5c被设置成可供线缆2的线状导体2a穿通但不供被覆部2b穿通的程度的大小。因此,即使将线状导体2a插入于插入口 5c,被覆部2b也会碰触到插入口 5c的上侧(横片部5a、纵片部5b的上表面)因而停止插入。通过调节线状导体2a从被覆部2b露出的长度,能够调节线状导体2a向基板3的孔部3b中插入的长度。
[0080]这样,在线状导体2a向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的导通接触作业完成之后,即使线缆2向脱落方向被拉拽,设置于构成弹性片部6的金属板的角部的触点部7也切入线状导体2a。这样一来,能够可靠地防止线状导体2a脱落。
[0081]这样,不借助钎焊而仅单纯地将线状导体2a插入于插入口 5c,就能够简单地使线状导体2a与触点部7导通接触而完成线状导体2a与基板3的导通连接作业。
[0082]此外,也可以设为,在使线状导体2a与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导通接触的状态下,线状导体2a的顶端部分从基板3的下侧突出。这可以通过使线状导体2a从被覆部2b的顶端露出的部分的长度比将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安装于基板面3a的状态下的从插入口5c到基板3的下侧表面为止的长度长来实现。通过这样延长突出长度,能够容易地对线状导体2a与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的导通接触作业已完成的情况进行视觉识别。另外,由此能够延长线状导体2a的顶端从触点部7向下侧突出的长度。因此,能够容易地防止线状导体2a从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脱落,提高连接可靠性。
[0083](关于小型化与连接可靠性的并存)
[0084]在本实施方式中,基板3的板厚为1.2mm左右,线状导体2a的直径为0.64mm左右。另外,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整体的左右方向X的长度为5.0mm左右,前后方向Y的长度为
2.2mm左右,高度方向Z的长度为1.7mm左右。因此,在利用钎焊将例如线状导体2a固定于基板3的情况下,能够将线状导体连接用端子I小型化至与残留于基板面3a的焊料相同的程度。
[0085]从固定部4的下表面4a到插入口 5c的上部(横片部5a、纵片部5b的上端)为止的高度、即配置于基板面3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