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达及其轴承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93737阅读:11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马达及其轴承组件,尤其是一种可借助轴承组件提升组装便利性的马达结构。

背景技术:
请参照图1所示,现有马达9大致包括一壳座91、一定子92、一转子93及一永久磁铁94。该壳座91具有一容置空间911,该容置空间911固定有上下相对的一第一轴承912及一第二轴承913;该定子92设置于该容置空间911内,且位于该第一轴承912及第二轴承913之间,该定子92具有一通孔921,该通孔921轴向贯穿该定子92的顶端面及底端面;该转子93设有一转轴931,该转轴931结合于该第一轴承912及第二轴承913的一轴孔,使该转轴931可转动地设置于该定子92的通孔921中;该永久磁铁94套设于该转轴931的外周面,且该永久磁铁94与该定子92之间具有一气隙;借此,当该马达9作动时,可输入电流至该定子92,使该定子92可通过该气隙驱动该转子93旋转运动。上述现有马达9于组装过程中,组装人员必须事先调整该第一轴承912及第二轴承913的相对位置,详言之,使该第一轴承912的轴孔及该第二轴承913的轴孔上下相互对位,令该第一轴承912的轴孔的中心轴线及该第二轴承913的轴孔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在线,借此,在安装该转子93的转轴931时,该转轴931方可依序穿伸通过该第一轴承912的轴孔及该第二轴承913的轴孔,并确保该转轴931的中心轴线亦可与该第一轴承912及该第二轴承913的轴孔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在线,以完成“同心校正作业”,进而提升该转子93的旋转稳定性;然而,组装人员在调整该第一轴承912及第二轴承913的相对位置时,亦容易浪费过多组装时间,造成组装上的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马达及其轴承组件,以供安装转轴时,可确保转轴更容易穿伸通过轴承组件,并兼可快速完成同心校正作业。本发明马达可包括一马达壳、一轴承组件、一定子及一转子。该马达壳内部设有一容置空间,且该马达壳设有一第一枢接部,该第一枢接部设有一容置槽;该轴承组件可活动地结合于上述第一枢接部的容置槽,该轴承组件包括一轴承座及一第一轴承,该轴承座设有一定位槽及连通该定位槽的一开口,该第一轴承经由该开口结合于该定位槽,该轴承组件的轴承座的外侧周壁设有一导引部,该导引部用以使该轴承组件能够于该容置槽内活动;该定子设置于上述马达壳的容置空间;该转子包括一转轴及一永久磁铁,该转轴可旋转地穿伸结合于该第一轴承,该永久磁铁结合于该转轴并与上述定子之间具有一气隙。较佳地,该马达壳的相对两端可分别设有该第一枢接部及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二枢接部亦设有一容置槽,该第二枢接部的容置槽另设置一第二轴承,该转轴可旋转地同时穿伸结合于该第一轴承及该第二轴承。基于相同技术概念下,本发明马达亦可包括一马达壳、二轴承组件、一定子及一转子。该马达壳内部设有一容置空间,且该马达壳的相对两端分别设有一第一枢接部及一第二枢接部,该第一枢接部及该第二枢接部分别设有一容置槽;该二轴承组件分别可活动地结合于上述第一枢接部及第二枢接部的容置槽,该二轴承组件各包括一轴承座及一第一轴承,该轴承座设有一定位槽及连通该定位槽的一开口,该第一轴承经由该开口结合于该定位槽,该二轴承组件的轴承座的外侧周壁设有一导引部,该导引部用以使该轴承组件能够于该容置槽内活动;该定子设置于上述马达壳的容置空间;该转子包括一转轴及一永久磁铁,该转轴可旋转地穿伸结合于该二轴承组件的第一轴承,该永久磁铁结合于该转轴并与上述定子之间具有一气隙。其中,上述第一枢接部的容置槽内侧周壁形成一圆弧面,上述一轴承座的导引部与该圆弧面贴接。其中,上述一轴承座的导引部为导弧面,该导弧面的曲率与上述第一枢接部的容置槽的圆弧面的曲率相同。其中,上述第一枢接部设有多个挡块,上述一轴承组件的轴承座的开口周缘设有多个凸块,该多个凸块分别位于该第一枢接部的任两个相邻的多个挡块之间。其中,上述第二枢接部的容置槽内侧周壁形成一圆弧面,上述另一轴承座的导引部与该圆弧面贴接。其中,上述另一轴承座的导引部为导弧面,该导弧面的曲率与上述第二枢接部的容置槽的圆弧面的曲率相同。其中,上述第二枢接部设有多个挡块,上述另一轴承组件的轴承座的开口周缘设有多个凸块,该多个凸块分别位于该第二枢接部的任二相邻的多个挡块之间。其中,上述二轴承组件的轴承座各设有一承载部,该承载部周缘设有一侧壁部,该承载部及该侧壁部共同构成上述定位槽。其中,上述二轴承组件的轴承座的定位槽的内侧槽壁各形成多个固定肋,该多个固定肋环绕并紧抵于该第一轴承的外侧周壁。其中,上述马达壳包括一壳体及一封盖,该壳体及该封盖相互结合构成该马达壳,上述第一枢接部设置于该封盖位于该容置空间的一内侧面,上述第二枢接部设置于该壳体朝向于该封盖的一内侧面。其中,上述第一枢接部自该封盖的内侧面形成上述容置槽。其中,上述第二枢接部自该壳体的内侧面形成上述容置槽。其中,上述转子的转轴的一端穿伸至该马达壳的外部;或者,上述转子的转轴的相对两端均穿伸至该马达壳的外部。其中,上述至少一轴承组件与上述转子之间设置一弹性组件。其中,上述至少一轴承组件的轴承座与上述容置槽之间形成一活动间隙。其中,上述轴承座的导引部或承载部形成一环凸缘,该轴承座与上述容置槽之间借助该环凸缘形成接触。其中,上述轴承座的导引部或承载部形成至少一凸点,该轴承座与上述容置槽之间借助该至少一凸点形成接触。借助上述轴承组件的设计,在安装上述转轴的过程中,可无须浪费过多组装时间调整该轴承组件的第一轴承的相对位置,以达到提升组装便利性的功效。附图说明图1:现有马达的组合剖视图。图2:本发明马达的组合剖视图。图3:本发明马达的轴承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4:本发明马达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图5:本发明马达的转轴于旋转时的局部俯视示意图。图6:本发明马达于安装转轴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一)。图7:本发明马达于安装转轴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二)。图8:本发明马达的轴承组件装设有弹性组件时的立体分解图。图9:本发明马达的转轴二端穿伸出马达壳外部的组合剖视图。图10:本发明马达仅装设单一组轴承组件时的组合剖视图。图11:本发明马达的轴承座的导引部设有环凸缘时的立体外观图。图12:本发明马达的轴承座的承载部设有环凸缘时的立体外观图。图13:本发明马达的轴承座的导引部设有凸点时的立体外观图。图14:系本发明马达的轴承座的承载部设有凸点时的立体外观图。【符号说明】〔本发明〕1马达壳1a壳体1b封盖11容置空间12第一枢接部121容置槽122圆弧面123挡块124穿孔13第二枢接部131容置槽132圆弧面133挡块134穿孔2轴承组件21轴承座211承载部212侧壁部213定位槽214开口215固定肋216导引部217凸块218环凸缘219凸点22第一轴承221轴孔3定子4转子41转轴42永久磁铁5弹性组件6第二轴承d活动间隙〔现有〕9马达91壳座911容置空间912第一轴承913第二轴承92定子921通孔93转子931转轴94永久磁铁。具体实施方式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请参照图2及图3所示,本发明马达可包括一马达壳1、二轴承组件2、一定子3及一转子4。该二轴承组件2及该定子3可结合于该马达壳1内部,该转子4可旋转地结合于该二轴承组件2,该定子3用以驱动该转子4旋转运动。上述马达壳1内部设有一容置空间11,且该马达壳1的相对两端可分别设有一第一枢接部12及一第二枢接部13,其中该马达壳1可为各种能够供上述轴承组件2、上述定子3及上述转子4容置组装的中空壳体结构,本发明不加以限制。本实施例中,该马达壳1可包括一壳体1a及一封盖1b,该壳体1a及该封盖1b可相互结合构成该马达壳1;该第一枢接部12可设置于该封盖1b位于该容置空间11的一内侧面,该第二枢接部13可设置于该壳体1a朝向于该封盖1b的一内侧面,该第一枢接部12及第二枢接部13彼此之间具有一间距,以供该轴承组件2及该转子4进行组装(详参后续说明)。上述第一枢接部12及第二枢接部13的结构空间型态以可分别供上述二轴承组件2组装为原则,因此,该第一枢接部12及该第二枢接部13的形状本发明不加以限制。请参照图3所示,以该第一枢接部12为例,该第一枢接部12自该封盖1b的内侧面形成一容置槽121,以供上述轴承组件2可活动地结合于该容置槽121中,该容置槽121的形成方式可以自该封盖1b的外侧面朝向该容置空间11方向利用冲压方式形成一环凸缘,使该环凸缘围绕形成该容置槽121。又,该容置槽121的内侧周壁较佳形成一圆弧面122,使该轴承组件2可借助该圆弧面122设计,更容易且顺畅地于该容置槽121中活动;另外,该封盖1b的内侧面可设有多个挡块123,用以限制该轴承组件2于该容置槽121中的活动裕度(详参后续说明)。又,上述第一枢接部12及第二枢接部13的结构空间型态原则上可以完全相同或略有不同。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该第二枢接部13同样包括一容置槽131、一圆弧面132及一挡块133,相较于该第一枢接部12,该第二枢接部13的容置槽131的形状与该第一枢接部12的容置槽121的形状及成型方式略有不同,但亦可用以供上述另一轴承组件2可活动地结合,且上述马达壳1之壳体1a于该容置槽131中设有一穿孔134,该穿孔134可供上述转子4之一端穿伸至该马达壳1外部。同样地,上述封盖1b于该容置槽121中亦可设有一穿孔(详参后续图9的说明),使该转子4的另一端亦可穿伸至该马达壳1外部。上述二轴承组件2均包括一轴承座21及一第一轴承22,该轴承座21及该第一轴承22彼此之间可为一体设计或能够拆装地结合,本发明不加以限制。请配合参照图3所示,该轴承座21设有一承载部211,该承载部211周缘设有一侧壁部212,该承载部211及该侧壁部212共同构成一定位槽213,且该侧壁部212设有连通该定位槽213的一开口214,以供该第一轴承22可经由该开口214结合于该轴承座21的定位槽213。另外,该第一轴承22与该轴承座21的定位槽213的固定方式可为紧配合、锁固、焊接或卡固等,本发明不加以限制;本实施例中,该定位槽213的内侧槽壁可形成多个固定肋215,该多个固定肋215用以环绕并紧抵于该第一轴承22的外侧周壁,使该第一轴承22可利用紧配合方式稳固结合于该定位槽213中,并提升组装便利性。该第一轴承22可为具有一轴孔221的各种不同型式的轴承结构,本发明不加以限制,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轴承22为具有内、外环结构的滚珠轴承。又,上述轴承组件2的轴承座21的外侧周壁设有一导引部216,该导引部216可以为导弧面或导斜面等可于上述容置槽121、131的内侧周壁滑移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中,该导引部216为导弧面;借此,该轴承组件2结合于上述容置槽121、131时,可以于上述容置槽121、131的空间内有限度地微调位置;特别是,当该容置槽121、131的内侧周壁较佳形成上述圆弧面122、132时,该导引部216可与该圆弧面122、132贴接,且该导引部216的导弧面的曲率与该圆弧面122、132的曲率可以相同,使该轴承座21更容易于该容置槽121、131的空间内活动;借此,确保该二轴承组件2的第一轴承22的轴孔221可上下相互对位(详参后续有关图6的相关说明)。另外,请配合参照图4及图5所示,该轴承组件2的轴承座21的开口214周缘可以设有多个凸块217,当该轴承组件2可活动地结合于该容置槽121时,该多个凸块217可以分别位于上述马达壳1的任两个相邻的多个挡块123之间;借此,上述转子4借助该二轴承组件2旋转运动,且当该第一轴承22为具有内、外环结构的滚珠轴承时,确保仅该第一轴承22的内环随着该转子4旋转运动,再利用该多个凸块217与该多个挡块123的挡止配合,而可同时避免该第一轴承22的外环随着该转子4旋转运动,以提升该转子4的旋转稳定性。上述定子3结合于上述马达壳1的容置空间11,该定子3可利用如紧配结合或锁固等方式固定于该容置空间11内,本发明不加以限制。上述转子4包括一转轴41及一永久磁铁42,该转轴41可旋转地与上述二轴承组件2的第一轴承22的轴孔221结合,且该转轴41的至少一端可穿伸上述穿孔134,该永久磁铁42可结合于该转轴41上,且该永久磁铁42与上述定子3之间具有一气隙,该定子3通电后可透过该气隙产生交变磁场,以驱动该转子4旋转运动;又,该转子4与该定子3所构成的马达结构,可为内转子马达或外转子马达,本发明不加以限制。当定义上述转轴41、上述二轴承组件2的第一轴承22的轴孔221及上述马达壳1的穿孔134各具有一中心轴线时,该转轴41于安装的过程中,即使先前上下相对的该两个第一轴承22的轴孔221的中心轴线略有偏离而未位于同一直在线,借助该轴承组件2的轴承座21的导引部216设计,该轴承组件2依然可以于上述容置槽121、131的空间微调位置,使各该中心轴线在轴向上相互对位。详言之,请参照图6所示,当该转轴41欲自上述马达壳1的穿孔134穿伸通过一轴承组件2的第一轴承22的轴孔221时,假设该第一轴承22的轴孔221的中心轴线与该穿孔134的中心轴线略为偏离,但仍可利用该轴承座21的导引部216设计,使该转轴41之一端在穿伸通过该第一轴承22的轴孔221的过程中,该轴承座21可于该容置槽121、131中微调位置并同时带动该第一轴承22,令该第一轴承22的轴孔221的中心轴线与该穿孔134的中心轴线位于同一直在线;同样地,请参照图7所示,当该转轴41欲穿伸通过另一轴承组件2的第一轴承22的轴孔221时,亦可利用该另一轴承组件2的轴承座21的导引部216设计,使该二轴承组件2的第一轴承22的轴孔221中心轴线均位于同一直在线,以完成同心校正作业,进而提升该转子4的旋转稳定性。又,请参照图8及图9所示,上述马达壳1的壳体1a及封盖1b可于该容置槽121、131中各设有一穿孔124、134,该穿孔124、134可供上述转子4的相对两端均穿伸至该马达壳1外部,且本实施例中,该导引部216为导斜面。另外,上述其中至少一轴承组件2与上述转子4之间设置一弹性组件5(如图所示该弹性组件5位于该轴承组件2及该转子4的永久磁铁42之间),借此,该转子4旋转运动时可利用该弹性组件5吸收震动,以稳定旋转运动。又,上述图2、6及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虽均公示该二轴承组件2均由轴承座21及第一轴承22所构成,然而,请参照图10所示,本发明二轴承组件2的其中一轴承组件2亦可用常见的第二轴承6(如滚珠轴承或含油轴承等习用轴承)替代,而上述第一枢接部12及第二枢接部133的其中一枢接部亦仅须配合设置可供该第二轴承6结合的结构(即无须设置如上述圆弧面122、132等结构)。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轴承组件2数量为一组,该轴承组件2设置于该第一枢接部12,该二枢接部13的容置槽131则设置该第二轴承6(亦可于第一枢接部12的容置槽121设置该第二轴承6,该轴承组件2则设置于该第二枢接部13);借此,本发明即使仅利用单一组轴承组件2搭配合该第二轴承6,甚至亦可仅使用单一组轴承组件2,而省略该第二轴承6,同样具有使该轴承座21可于该容置槽121、131中微调位置的功能,其微调方式同上述说明,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容不赘述;另外,该轴承组件2的轴承座21及上述容置槽121、131之间亦可以形成一活动间隙d,该活动间隙d未涵盖该导引部216与该容置槽121、131的内侧周壁的相接触部位,较佳如图所示位于该轴承座21底部及该容置槽121、131的内侧周壁之间,使该轴承组件2更容易于上述容置槽121、131的空间微调位置。又,请参照图11所示,上述轴承座21的导引部216可以形成一环凸缘218;借此,该轴承座21的导引部216与上述容置槽121、131之间可借助该环凸缘218形成线接触;或者,请参照图12所示,上述轴承座21的承载部211可以形成一环凸缘218;借此,该轴承座21的承载部211与上述容置槽121、131之间同样可借助该环凸缘218形成线接触,相较于面接触的设计,该轴承组件2可于上述容置槽121、131的空间更容易微调位置。另外,请参照图13所示,上述轴承座21的导引部216可以形成至少一凸点219;藉此,该轴承座21的导引部216与上述容置槽121、131的内侧周壁之间可借助该至少一凸点219形成点接触;或者,请参照图14所示,上述轴承座21的承载部211可以形成至少一凸点219;借此,该轴承座21的承载部211与上述容置槽121、131之间同样可借助该至少一凸点219形成点接触,相较于面接触或线接触的设计,该轴承组件2可更灵活地于上述容置槽121、131的空间微调位置。综上所述,本发明马达借助上述轴承组件2的设计,在安装上述转轴41的过程中,可无须浪费过多组装时间调整该轴承组件2的第一轴承22的相对位置,以达到提升组装便利性的功效。虽然本发明已利用上述较佳实施例公示,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创作,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创作之精神和范围之内,相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更动与修改仍属本创作所保护之技术范畴,因此本发明保护范围当视后附之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