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插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81176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一种线束插入机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线束插管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线束插入机构。



背景技术:

管件需要从中心孔插入线束,然而由于线束为撒开的结构,在实际过程中,线束需要预先整合成一股结构后,然后再对准管件一端的中心中插入,在插入中心孔后,需要连续施力将线束穿入管件的内部,现有技术一般为人工操作,其操作费时费力,且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束插入机构,其可快速将整合的线束插入管件的中心孔内,然后迅速穿入管件的内部,其操作省事省力、效率高。

一种线束插入机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设置有立式支架、管件水平定位组件,所述管件水平定位组件包括一端的中心孔辅助定位结构、另一端的夹持结构,所述中心孔辅助定位结构用于放置管件的中心孔结构,所述夹持结构用于夹持住管件的另一端,所述立式支架的上部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自下而上分别设置有线束压紧驱动结构、线束放置结构、线束驱动气缸,所述线束压紧驱动结构包括横向底板,所述横向底板的前端设置有立板,所述立板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滚轮、滚轮压紧气缸,所述滚轮压紧气缸的活塞端设置有第二滚轮,所述第二滚轮水平高度平行于所述第一滚轮布置,所述滚轮压紧气缸驱动第二滚轮远离/靠近第一滚轮行进,所述第一滚轮、第二滚轮的外滚面形成的间距用于压紧线束,所述第一滚轮的安装轴贯穿所述立板的后凸端套装有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通过中间连接结构传动连接垂直向布置的齿条,所述齿条的上端通过连接结构连接线束驱动气缸,所述线束放置结构的出口位于所述第一滚轮、第二滚轮的外滚面形成的间距的上方,所述第一滚轮、第二滚轮的外滚面的间距的正下方即为所述管件的中心孔的正上方。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滚轮的外滚面为内凹面,所述第二滚轮的外滚面为外凸面,所述第二滚轮的外滚面将线束紧压于所述第一滚轮的外滚面;

所述中间连接结构具体包括第一过渡齿轮、第二过渡齿轮,所述传动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过渡齿轮,工作状态下的所述第二过渡齿轮的两侧分别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过渡齿轮、齿条;

所述线束驱动气缸的下部活塞端紧固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固装所述齿条的上端,所述连接板的前端固装所述线束放置结构,所述线束驱动气缸的下部活塞端下降,带动线束下降,进而带动第一滚轮做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贯穿第一滚轮、第二滚轮间隙的线束利用两个滚轮间的摩擦力同步下降;

所述连接板的一侧外端固装有拖链的下方,所述拖链的上方固装于所述安装板的上方外侧连接板,拖链确保线束驱动气缸的行程可靠稳定;

所述安装板的背面后凸条嵌于所述立式支架的垂直向立板的垂直导向槽内,所述立式支架的垂直向立板的背面设置有高度调节气缸,所述高度调节气缸的活塞端固装于所述安装板的背面后凸条,所述垂直向立板相对于所述安装板的两侧位置设置有对中导向块,所述安装板位于两侧的所述对中导向块之间、并在高度调节气缸的带动下垂直向调节高度,确保整个结构的通用性;

所述滚轮压紧气缸的活塞端固装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朝向所述第一滚轮的位置安装有所述第二滚轮,所述连接块的底部支承于导向块的上端面,所述导向块固装于所述立板的外端,所述导向块的上端面平行于所述滚轮压紧气缸的活塞端运动方向;

所述连接块上还设置有导向槽,所述导向槽内设置有导向条,所述导向条卡装于所述导向槽内,所述导向条固装于所述立板,确保连接块带动第二滚轮做直线运动;

所述第一过渡齿轮、第二过渡齿轮的中心轴分别插装于所述立板、安装板的对应位置;

所述中心孔辅助定位结构包括有翻转定位结构,所述翻转定位结构对应于所述中心孔位置设置有避让槽,所述翻转定位结构翻转后、顶端面压装于中心辅助定位结构的水平端面,使得中心孔外露于所述避让槽,确保中心孔的位置位于所述第一滚轮、第二滚轮所形成间隙的正下方、并将中心孔位置锁定、确保线束穿入的方便性。

采用本发明的技术后,预先将管件放置于中心孔辅助定位结构、夹持结构内,之后通过中心孔辅助定位结构、夹持结构快速锁定中心孔的位置,将线束放置于线束放置结构内,使得线束自然下垂并贯穿过第一滚轮、第二滚轮的外滚面形成的间距,之后滚轮压紧气缸驱动第二滚轮靠近第一滚轮行进,所述第一滚轮、第二滚轮的外滚面压紧线束,线束驱动气缸的活塞端向下动作,带动齿条向下动作,进而带动传动齿轮逆时针旋转,使得第一滚轮逆时针动作,从而利用两个滚轮间的摩擦力使线束同步下降,由于所述第一滚轮、第二滚轮的外滚面的间距的正下方即为所述管件的中心孔的正上方,其利用中心孔将线束穿进管件中,其可快速将整合的线束插入管件的中心孔内,然后迅速穿入管件的内部,其操作省事省力、效率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发明的立体图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图1的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序号所对应的名称如下:

底座1、立式支架2、中心孔辅助定位结构3、夹持结构4、管件5、安装板6,、线束压紧驱动结构7、线束放置结构8、线束驱动气缸9、横向底板10、立板11、第一滚轮12、滚轮压紧气缸13、第二滚轮14、安装轴15、传动齿轮16、齿条17、中心孔19、第一过渡齿轮20、第二过渡齿轮21、连接板22、线束23、拖链24、外侧连接板25、垂直向立板26、垂直导向槽27、高度调节气缸28、背面后凸条29、对中导向块30、连接块31、导向块32、导向槽33、导向条34、翻转定位结构35、避让槽36。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线束插入机构,见图1~图3:其包括底座1,底座1上设置有立式支架2、管件水平定位组件,管件水平定位组件包括一端的中心孔辅助定位结构3、另一端的夹持结构4,中心孔辅助定位结构3用于放置管件5的中心孔结构,夹持结构4用于夹持住管件5的另一端,立式支架2的上部设置有安装板6,安装板6自下而上分别设置有线束压紧驱动结构7、线束放置结构8、线束驱动气缸9,线束压紧驱动结构7包括横向底板10,横向底板10的前端设置有立板11,立板11上分别设置有第一滚轮12、滚轮压紧气缸13,滚轮压紧气缸13的活塞端设置有第二滚轮14,第二滚轮14水平高度平行于第一滚轮12布置,滚轮压紧气缸13驱动第二滚轮14远离/靠近第一滚轮12行进,第一滚轮12、第二滚轮14的外滚面形成的间距用于压紧线束,第一滚轮12的安装轴15贯穿立板的后凸端套装有传动齿轮16,传动齿轮16通过中间连接结构传动连接垂直向布置的齿条17,齿条17的上端通过连接结构连接线束驱动气缸9,线束放置结构8的出口位于第一滚轮12、第二滚轮14的外滚面形成的间距的上方,第一滚轮12、第二滚轮14的外滚面的间距的正下方即为管件5的中心孔19的正上方。

第一滚轮12的外滚面为内凹面,第二滚轮14的外滚面为外凸面,第二滚轮14的外滚面将线束23紧压于第一滚轮12的外滚面;

中间连接结构具体包括第一过渡齿轮20、第二过渡齿轮21,传动齿轮16啮合连接第一过渡齿轮20,第二过渡齿轮21的两侧分别啮合连接第一过渡齿轮20、齿条17;

线束驱动气缸9的下部活塞端紧固有连接板22,连接板22的一侧固装齿条17的上端,连接板22的前端固装线束放置结构8,线束驱动气缸9的下部活塞端下降,带动线束下降,进而带动第一滚轮12做逆时针转动,进而带动贯穿第一滚轮12、第二滚轮14间隙的线束23利用两个滚轮间的摩擦力同步下降;

连接板22的一侧外端固装有拖链24的下方,拖链24的上方固装于安装板6的上方外侧连接板25,拖链24确保线束驱动气缸9的行程可靠稳定;

安装板6的背面后凸条29嵌于立式支架2的垂直向立板26的垂直导向槽27内,立式支架2的垂直向立板26的背面设置有高度调节气缸28,高度调节气缸28的活塞端固装于安装板6的背面后凸条29,垂直向立板26相对于安装板6的两侧位置设置有对中导向块30,安装板6位于两侧的对中导向块30之间、并在高度调节气缸28的带动下垂直向调节高度,确保整个结构的通用性;

滚轮压紧气缸13的活塞端固装有连接块31,连接块31的朝向第一滚轮12的位置安装有第二滚轮14,连接块31的底部支承于导向块32的上端面,导向块32固装于立板11的外端,导向块32的上端面平行于滚轮压紧气缸13的活塞端运动方向;

连接块31上还设置有导向槽33,导向槽33内设置有导向条34,导向条34卡装于导向槽33内,导向条34固装于立板11,确保连接块31带动第二滚轮做直线运动;

第一过渡齿轮20、第二过渡齿轮21的中心轴分别插装于立板11、安装板6的对应位置;

中心孔辅助定位结构3包括有翻转定位结构35,翻转定位结构35对应于中心孔位置设置有避让槽36,翻转定位结构35翻转后、顶端面压装于中心辅助定位结构3的水平端面,使得中心孔外露于避让槽36,确保中心孔19的位置位于第一滚轮12、第二滚轮14所形成间隙的正下方、并将中心孔19位置锁定、确保线束23穿入的方便性。

其工作原理如下:通过高度调节气缸28调整安装板6的高度,先将管件5放置于中心孔辅助定位结构3、夹持结构4内,之后通过翻转定位结构35翻转、夹持结构4快速锁定中心孔19的位置,将线束23放置于线束放置结构8内,使得线束23自然下垂并贯穿过第一滚轮12、第二滚轮14的外滚面形成的间距,之后滚轮压紧气缸13驱动第二滚轮14靠近第一滚轮12行进,第一滚轮12、第二滚轮14的外滚面压紧线束23,线束驱动气缸9的活塞端向下动作,线束放置结构8带动线束23整体下降,同时带动齿条17向下动作,进而带动传动齿轮16逆时针旋转,使得第一滚轮12逆时针动作,从而利用两个滚轮间的摩擦力使线束23同步下降,由于第一滚轮12、第二滚轮14的外滚面的间距的正下方即为管件5的中心孔19的正上方,其利用中心孔19将线束23穿进管件5中。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内容仅为本发明创造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发明创造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发明创造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