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用集成式集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2207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组件用集成式集线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光伏组件器件,尤其是光伏组件使用的集成式接线盒和连接线, 具体地说是一种光伏组件用集成式集线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光伏行业在国内的异军突起,光伏组件价格直线走低,怎样在保证光伏组件质量的前提下降低组件成本,提高产品效率是目前各公司首要任务。

目前组件生产的接线盒线缆较长,并且正负极独立两根线引出,在电站安装过程中,实际线缆只使用1/3左右,造成线缆过长的浪费,并且由于线长造成功率损失。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通过集成式接线盒和连接线的结构降低成本,同时减少线缆长度,降低功率损耗,从而提升组件功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光伏组件用集成式集线连接结构,它包括多个具有内置母头的集成式接线盒和多个外置的公头,所述的公头通过导线串接;集成式接线盒内包括电极引出线、二极管和母头,所述的母头为设置于集成式接线盒内部的空腔,外置的公头能够插入母头内,与母头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母头内设有正极簧片触头和负极簧片触头,所述的正极簧片触头与公头的正极触头相配合,负极簧片触头与公头的负极触头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公头内设有正极触头和负极触头,所述的正极触头与母头的正极簧片触头相配合,负极触头与母头的负极簧片触头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导线根据需要定长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盒和连接线的组合结构是一种全新设计,代替传统的接线盒连接器和线缆的设计,通过铜片连接接线盒正负极,最终集成到集成式接线盒中的“母头”,通过母头上的“正极簧片触头”,“负极簧片触头”和连接线上公头“负极触头”,“正极触头”连接电路,当组件由于阴影或其他问题导致部分组件电流回流时,由接线盒内“二极管”负责电流截止,避免由于电流回流造成组件损坏。

本实用新型中,当组件生产完成到电站安装时,根据电站设计的不同需求(组件之间间距大小),连接器端的导线定长设计加工,并且根据电站设计列阵中不同组件数量,设计不同连接器数量(5-50个),连接器和组件端的接线盒一一串联,形成光伏列阵,最终正负极会留到电站汇流葙。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2所示,一种光伏组件用集成式集线连接结构,它包括多个具有内置母头4的集成式接线盒1和多个外置的公头7,所述的公头7通过导线10串接;集成式接线盒1内包括电极引出线2、二极管3和母头4,所述的母头4为设置于集成式接线盒1内部的空腔,外置的公头7能够插入母头4内,与母头4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母头4内设有正极簧片触头5和负极簧片触头6,所述的正极簧片触头5与公头7的正极触头8相配合,负极簧片触头6与公头(7)的负极触头9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公头7内设有正极触头8和负极触头9,所述的正极触头8与母头4的正极簧片触头5相配合,负极触头9与母头4的负极簧片触头6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接线盒和连接线的组合结构是一种全新设计,代替传统的接线盒连接器和线缆的设计,通过铜片连接接线盒正负极,最终集成到集成式接线盒中的“母头”,通过母头上的“正极簧片触头”,“负极簧片触头”和连接线上公头“负极触头”,“正极触头”连接电路,当组件由于阴影或其他问题导致部分组件电流回流时,由接线盒内“二极管”负责电流截止,避免由于电流回流造成组件损坏。

具体实施时:

组件生产完成到电站安装时,根据电站设计的不同需求(组件之间间距大小),连接器端导线定长设计加工,并且根据电站设计列阵中不同组件数量,设计不同连接器数量(5-50个),连接器和组件端的接线盒一一串联,形成光伏列阵,最终正负极会留到电站汇流葙。

本实用新型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