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kW水冷AC/DC转换器外壳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9331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6.6kW水冷AC/DC转换器外壳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能转换器的外部结构,特别涉及一种6.6kW水冷AC/DC转换器外壳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对大功率AC/DC转换器(即Alternating Current/Direct Current,表示交流电与直流电的转换)设备的应用需求越来越广泛,对空间尺寸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对散热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尺寸小,高功率密度的AC/DC转换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尺寸小,高功率密度的AC/DC转换器散热是一个大问题,如果采用风扇散热,会增加整机的功耗,整机的效率降低,而且风扇噪音也大,对使用者造成干扰,同时风扇的尺寸比较大,而且有一定的使用寿命,如果出现风扇损坏会导致整机温升上升,性能指标下降,长时间使用会严重影响到设备的寿命,甚至损坏设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6.6kW水冷AC/DC转换器外壳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散热困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6.6kW水冷AC/DC转换器外壳结构,

包括散热外壳和冷却管道;

所述散热外壳的外表面设有散热条;

所述冷却管道包括进水口、出水口和冷却液通道,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水口设于所述散热外壳的外部,所述冷却液通道设于所述散热外壳的内部,所述冷却液通道与所述散热外壳的底面接触,所述冷却液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导通,所述冷却液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导通。

优选的,所述散热外壳包括壳壁、顶板和底板;

所述顶板覆盖在所述壳壁的上方,所述顶板与所述壳壁的上部联接固定;

所述底板覆盖在所述壳壁的下方,所述底板与所述壳壁的下部联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壳壁的顶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壳壁的顶面四周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密封条,所述第一密封条置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顶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壳壁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壁内部分隔为上空腔和下空腔,所述冷却液通道设于所述下空腔内。

优选的,所述下空腔在围绕所述冷却液通道的外侧处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条置于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底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壳壁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贯通所述壳壁,所述安装槽与所述上空腔相通;

所述散热外壳还包括侧板,所述侧板覆盖在所述安装槽外,所述侧板的外表面设有电能输入端口、电能输出端口和信号控制端口。

优选的,所述壳壁外表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围绕所述安装槽布置,所述第三凹槽内设有第三密封条,所述第三密封条置于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侧板之间。

优选的,所述冷却液通道内设有流体隔板,所述流体隔板沿所述冷却液通道的设置轨迹布置。

优选的,所述散热外壳的下部设有往外延伸的固定支架,所述固定支架上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贯通所述固定支架。

优选的,所述散热条为网格状。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当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可以将相关的电路器件放置在散热外壳内,而这些电路器件中的一些会有发热量较大的情况,只要将这类电路器件与散热外壳保持接触散热,电路器件产生的热量就可以直接传递至散热外壳上,从而使得散热外壳可以直接将吸收的热量传递至外界进行散热;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在散热外壳的外表面设有散热条,相对于原来平整的表面,凸起的散热条显然会增加两个散热条的侧面作为散热面,即散热条的散热面积要大于原来平整的表面,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更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增设了冷却管道,冷却管道的 冷却液通道设于散热外壳内,冷却液通道的两端分别与进水口、出水口导通,在使用过程中,冷却液从进水口进入,以此在冷却液通道内注入源源不断的冷却液,冷却液将因吸取散热外壳内的热量而升温,而升温后的冷却液经出水口流出至散热外壳外,并使得新的冷却液流入散热外壳内,以此不断循环,便能将散热外壳内的热量迅速带出至散热外壳外,从而实现对散热外壳内部的迅速降温。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无需像现有技术那般设置风扇,而是通过散热外壳、散热条和冷却管道同时加强散热效率,不但解决现有技术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还避免了能耗的提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6.6kW水冷AC/DC转换器外壳结构示意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6.6kW水冷AC/DC转换器外壳结构示意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6.6kW水冷AC/DC转换器外壳结构示意图三;

图4是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提供的6.6kW水冷AC/DC转换器外壳结构截面示意图。

附图标记如下:

1、散热外壳;11、顶板;12、壳壁;13、底板;14、侧板;

21、进水口;22、出水口;23、冷却液通道;24、流体隔板;

31、电能输入端口;32、信号控制端口;33、电能输出端口;

4、散热条;

5、固定支架;51、安装孔;

6、透气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从图1至4可知,本实用新型所述的6.6kW水冷AC/DC转换器外壳结构,包括散热外壳1和冷却管道;所述散热外壳1的外表面设有散热条4;所述冷却管道包括进水口21、出水口22和冷却液通道23,所述进水口21和所述出水口22设于所述散热外壳1的外部,所述冷却液通道23设于所述散热外壳1的内部,所述冷却液通道23与所述散热外壳1的底面接触,所述冷却液通道23的一端与所述进水口21导通,所述冷却液通道23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水口22导通。

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时采用了三种散热措施进行散热:

1、采用散热外壳1;由于散热外壳1采用热传递速度较快的材料制成,如金属外壳,特别是铝制的金属外壳,所以当电路器件与散热外壳1接触散热后,电路器件产生的热量将迅速传递至散热外壳1上,然后散热外壳1再将热量传递至外界环境中,从而实现散热功能;

2、增设散热条4;相对于原来平整的表面,凸起的散热条4显然会增加两个散热条4的侧面作为散热面,即散热条4的散热面积要大于原来平整的表面,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散热条4可以为多条,即保证了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增加散热效率;

3、设置了冷却管道;在众多的散热方式中,水冷属于散热性能较优选的散热方式,在使用过程中,将在冷却管道内注入源源不断的冷却液,冷却液将因吸取散热外壳1内的热量而升温,而升温后的冷却液将流出至散热外壳1外,并使得新的冷却液流入散热外壳1内,进行冷热交换,以此不断循环,便能将散热外壳1内的热量迅速带出至散热外壳1外,从而实现对散热外壳1内部的迅速降温。

综上所述,本实施方式同时设置了三种散热措施,即散热外壳1、散热条4和冷却管道,通过三种散热措施进行同时散热,以确保电路器件产生的热量能够被及时排出,避免热量对电路器件构成损害。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至3所示,所述散热外壳1包括壳壁12、顶板11和底板13;所述顶板11覆盖在所述壳壁12的上方,所述顶板11与所述壳壁12的上部联接固定;所述底板13覆盖在所述壳壁12的下方,所述底板 13与所述壳壁12的下部联接固定。

外壳结构是很多产品的必备结构,其内部通常用于安装各种各样的零部件,而为了便于安装和密封,外壳结构通常具备一个可拆卸的顶面或一个可拆卸的底面,但仅顶面或底面可拆卸可能会使得维修十分不便;譬如一个产品仅顶面可以拆卸,但由于某种特殊的原因,使得产品只能通过其外壳侧壁安装在电柜内,且此时产品的顶面朝向电柜内,若产品需要维护,则只能将整个产品拆下,然后再打开产品的顶面进行检修;为了应对这种特殊情况,本实施方式将散热外壳1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顶板11、底板13和壳壁12,在组装时,只需将电路器件放入壳壁12内,然后将装上顶板11、底板13进行密封便可,整个过程简单便捷。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下,所述壳壁12的顶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所述壳壁12的顶面四周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密封条,所述第一密封条置于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顶板11之间。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件与部件联接的部位难免会出现缝隙,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外壳1亦是如此,所以水和灰尘等很容易通过壳壁12与顶板11之间缝隙进入散热外壳1内,一旦水进入散热外壳1内,则容易导致安置在散热外壳1内的电器零件损坏,即使只有灰尘进入至散热外壳1内,灰尘的长期积聚也会影响散热外壳1内的电器零件散热,依然对电器零件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方式在第一凹槽与顶板11之间设置第一密封条,由于第一密封条会对第一凹槽与顶板11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从而使得水和灰尘等难以进入至散热外壳1内,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防水防尘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下,所述壳壁12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壁12内部分隔为上空腔和下空腔,所述冷却液通道23设于所述下空腔内。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冷却液通道23内将源源不断地注入冷却液,所以冷却液通道23若出现损坏,冷却液将直接泄漏至散热外壳1内,所以置于散热外壳1内的电器零件将会受到严重损坏;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本实施方式在壳壁12内设置了隔板,隔板将壳壁12内部分隔为上空腔和下空腔,并将冷却液通道23设置于下空腔内,所以使用者可以将电器零件设置在上空腔内,此时即使发生冷却液泄漏的情况,由于电器零件和冷却液通道23已经被隔板隔开,所 以泄漏的冷却液无法进入至上空腔内,从而对电器零件进行了安全可靠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下空腔在围绕所述冷却液通道23的外侧处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条置于所述第二凹槽与所述底板13之间。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冷却液通道23内将源源不断地注入冷却液,所以冷却液通道23若出现损坏,冷却液将直接泄漏至散热外壳1内,所以置于散热外壳1内的电器零件将会受到严重损坏,而且冷却液还会流出至散热外壳1外,由于本实用新型通常是安装在电柜内,所以流出的冷却液极容易对电柜造成损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本实施方式在第二凹槽与底板13之间设置第二密封条,由于第二密封条会对第二凹槽与底板13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从而使得冷却液无法外泄,对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环境提供了更好的保护。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和2所示,所述壳壁12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贯通所述壳壁12,所述安装槽与所述上空腔相通;所述散热外壳1还包括侧板14,所述侧板14覆盖在所述安装槽外,所述侧板14的外表面设有电能输入端口31、电能输出端口33和信号控制端口32。

预先设置电能输入端口31、电能输出端口33和信号控制端口32在侧板14上,可以为日后产品的组装提供便利;特别地,由于信号控制端口32能够实现电能转换器与负载之间的通讯控制,从而解决了现有电能转换器功能单一、只能进行供电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下,所述壳壁12外表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围绕所述安装槽布置,所述第三凹槽内设有第三密封条,所述第三密封条置于所述第三凹槽与所述侧板14之间。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部件与部件联接的部位难免会出现缝隙,对于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外壳1亦是如此,所以水和灰尘等很容易通过壳壁12与侧板14之间缝隙进入散热外壳1内,一旦水进入散热外壳1内,则容易导致安置在散热外壳1内的电器零件损坏,即使只有灰尘进入至散热外壳1内,灰尘的长期积聚会影响散热外壳1内的电器零件散热,依然对电器零件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方式在第三凹槽与侧板14之间设置第三密封条,由于第三密封条会对第三凹槽与侧板14之间的缝隙进行填充,从而使得水和灰尘等难以进入至散热外壳1内,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防水防尘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冷却液通道23内设有流体隔板24,所述流体隔板24沿所述冷却液通道23的设置轨迹布置。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冷却液的流速是比较快的,所以很多时候会存在冷却液并未吸收足够的热量便流出散热外壳1,这将会降低水冷散热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方式在冷却液通道23内设置了流体隔板24,所以冷却液在流动的过程中不但会与冷却液通道23的侧壁接触,同时还会与流体隔板24接触,而流体隔板24自身必然会将散热外壳1内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冷却液通道23内,即设置流体隔板24后可以增加冷却液接触热量的面积,从而提高了冷却液吸收热量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至3所示,所述散热外壳1的下部设有往外延伸的固定支架5,所述固定支架5上设有安装孔51,所述安装孔51贯通所述固定支架5。

在使用过程中,本实用新型通常需要固定使用,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固定安装更加方便,本实施方式在散热外壳1的下部设有往外延伸的固定支架5,使用者只需要使用螺钉穿过固定支架5上的安装孔51进行安装固定便可。另外,所述固定支架5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当固定支架5为一个时,为了避免本实用新型安装后移位,应该在固定支架5上至少设置两个安装孔51,从而限制本实用新型绕安装孔51转动,而当固定支架5为多个时,即使每个固定支架5上仅设置一个安装孔51也能够限制本实用新型绕安装孔51转动;更进一步的,所述固定支架5可以与散热外壳1一体成型,也可以是和散热外壳1相互独立,即固定支架5可以是通过螺钉等固定在散热外壳1上,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便可。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至3所示,所述散热条4为网格状。

相对于原来平整的表面,条形状的散热条4的增加,会增加两个侧面的散热面积,即散热条4的散热面积要大于原来平整的表面,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同理,网格状的散热条4可以认为是条形状的散热条4向交错组成,所以可以认为网格状的散热条4具有多段条形状的散热条4,所以网格状的散热条4也自然增加了多个散热面,从而提高了散热效率;更进一步的,网格状的散热条4也类似于网格状的加强筋,从而能够加强散热外壳1的硬度。

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散热外壳1的外部设有透气 阀6,所述透气阀6用于保持散热外壳1的内外压力平衡。

由于散热外壳1内部是一个基本密闭的空间,随着时间的推移,散热外壳1内部积聚的热量会越来越多,从而导致内外压差较大,使得热量更加难以流出,如此循环很容易会导致内部器件损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实施方式增设了透气阀6,以保持散热外壳1的内外压差平衡,并保证灰尘等无法进入散热外壳1内;蒲微透气阀6是透气阀6的一种,以蒲微透气阀为例进行解释,蒲微透气阀是用蒲微膨化的聚四氟乙烯做透气膜体,其微观下是微孔状结构,利用气体分子与液体及灰尘颗粒的体积大小数量级差,让气体分子通过,而液体、灰尘无法通过,从而实现防水、防尘、透气的目的,当然,本实施方式所述的透气阀6可以是蒲微透气阀,也可以是其他类似功能的透气阀,具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便可。

当然,上述各个实施方式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组合应用,其中本实用新型较优的一个实施方式具体如下,如图1至4所示:

以图1为参考,上方为散热外壳1的顶面,下方为散热外壳1的底面,设有进水口21、出水口22的一面为散热外壳1的前侧面,与前侧面相对的则为后侧面,其余两侧面为左右侧面,且壳壁12各表面的位置关系与散热外壳1各表面的位置关系相对应。

一种6.6kW水冷AC/DC转换器外壳结构,包括散热外壳1、冷却管道和固定支架5;所述散热外壳1包括壳壁12、顶板11、底板13和侧板14;所述壳壁12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壳壁12内部分隔为上空腔和下空腔;所述壳壁12的前侧面上设有安装槽,所述安装槽贯通壳壁12,以使得所述安装槽与上空腔相通;所述壳壁12的后侧面上设有透气阀6;所述顶板11覆盖在上空腔的上方,所述顶板11与壳壁12的上部联接固定,其中,所述壳壁12的顶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沿壳壁12的顶面布置为首尾相接的环形状,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密封条,所述第一密封条置于第一凹槽与顶板11之间;所述底板13覆盖在下空腔的下方,所述底板13与壳壁12的下部联接固定;所述侧板14覆盖在安装槽外,所述侧板14的外表面设有电能输入端口31、电能输出端口33和信号控制端口32;其中,所述壳壁12前侧面设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围绕安装槽布置,所述第三凹槽内设有第三密封条,所述第三密封条置于第三凹槽与侧板14之间;其中,所述壳壁12的左右侧面、后侧面以及底板13 的外表面均设有网格状的散热条4;所述冷却管道包括进水口21、出水口22和冷却液通道23,所述进水口21和出水口22设于壳壁12的前侧面上,所述冷却液通道23设于下空腔内,所述冷却液通道23的一端与进水口21导通,所述冷却液通道23的另一端与出水口22导通;其中,所述冷却液通道23内设有流体隔板24,所述流体隔板24沿冷却液通道23的设置轨迹布置;另外,所述下空腔在围绕冷却液通道23的外侧处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条置于第二凹槽与底板13之间;所述固定支架5为四个,其中两个固定支架5设于壳壁12左侧面下部的两侧,另外两个固定支架5设于壳壁12右侧面下部的两侧,所述固定支架5从散热外壳1的下部往外延伸,且固定支架5上设有安装孔51,所述安装孔51贯通所述固定支架5。

本实施方式的散热方式大致如下:

1、散热外壳11整体进行散热;

2、散热条4进行散热效率第一次加强;

3、冷却管道进行散热效率第二次加强;

4.热量从内腔向上经过顶板传递热量,顶板上设置有条形散热条,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在各个层面加强散热效率,从而切实解决了现有技术散热效果欠佳的问题。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