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离合电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52687阅读:907来源:国知局
一种离合电机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离合电机。



背景技术:

离合电机是一种可实现电动和手动切换的电机,其主要包括有电机和手动轴,电机和手动轴之间通过离合装置连接,但现有的离合装置结构都很复杂,而且大多离合装置在手动与电动切换时还需借助切换手柄进行换档位操作,从而存在操作不便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结构更简单、操作更方便的离合电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离合电机,包括有电机和手动轴,电机和手动轴之间通过离合装置连接,所述的离合装置包括有离合转轴、第一传动轮和第二传动轮,第一传动轮固定在离合转轴上,并与电机输出轴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与手动轴传动连接,离合转轴上设有穿设在第二传动轮内的转动部,所述转动部与第二传动轮之间设有联动件,且当转动部转动时,所述转动部推动联动件与第二传动轮内环面形成摩擦配合;当第二传动轮转动时,所述第二传动轮的内环面与联动件处于打滑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结构,电动操作时,电机工作并带动第一传动轮以及离合转轴一起旋转,从而带动离合转轴上的转动部旋转,进而使转动部推动联动件与第二传动轮内环面形成摩擦配合,带动第二传动轮旋转,手动轴也将跟着旋转,从而通过手动轴实现动力输出;手动操作时,人们直接手动旋转手动轴,手动轴旋转后第二传动轮会跟着转动,而由于此时,第二传动轮的内环面与联动件处于打滑状态,因此不会带动第一传动轮以及离合转轴一起旋转,从而实现手动切换操作。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结构更加简单,且手动与电动之间的切换无需进行额外的换档位操作,因而操作起来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传动轮的内环面为圆形,所述的转动部为椭圆形,所述的联动件为多个圆周均布在第二传动轮内环面与转动部之间的圆柱或钢珠。所述转动部与第二传动轮之间还设有导套,所述的导套套装在转动部上,所述的导套上对应设置有供联动件径向滑移的导槽。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所述第二传动轮的内环面为圆形,因此第二传动轮转动时,其与联动件处于打滑状态,因而不会带动转动部跟着旋转;而由于所述的转动部为椭圆形,因此转动部旋转后,其长轴端会推动联动件径向外移,从而使联动件与第二传动轮的内环面形成摩擦配合,进而带动第二传动轮一起旋转。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传动轮的内环面为圆形,所述的转动部为多边形,所述的联动件为多个圆周均布在第二传动轮内环面与转动部之间的圆柱或钢珠。所述转动部与第二传动轮之间还设有导套,所述的导套套装在转动部上,所述的导套上对应设置有供联动件径向滑移的导槽。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所述第二传动轮的内环面为圆形,因此第二传动轮转动时,其与联动件处于打滑状态,因而不会带动转动部跟着旋转;而由于所述的转动部为多边形,因此转动部旋转后,其棱边会推动联动件径向外移,从而使联动件与第二传动轮的内环面形成摩擦配合,进而带动第二传动轮一起旋转。

本实用新型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传动轮的内环面为圆形,所述的转动部为椭圆形,所述的联动件为套装在转动部上的轴套,且轴套的外表面为圆形,轴套的内表面为与转动部相适配的椭圆形。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所述第二传动轮的内环面为圆形,因此第二传动轮转动时,其与联动件处于打滑状态,因而不会带动转动部跟着旋转;而由于所述的转动部为椭圆形,因此转动部旋转后,转动部的长轴端会推动轴套的短轴端径向外移,从而使轴套与第二传动轮的内环面形成摩擦配合,进而带动第二传动轮一起旋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去除外壳后的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离合装置的第一种结构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离合装置的第二种结构剖面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离合装置的第三种结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给出了一种离合电机,包括有电机1和手动轴2,电机1和手动轴2之间通过离合装置连接,所述的离合装置包括有离合转轴3、第一传动轮4和第二传动轮5,第一传动轮4固定在离合转轴3上,并通过第一齿轮组6与电机1输出轴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轮5与手动轴2通过第二齿轮组7传动连接,离合转轴3上设有穿设在第二传动轮5内的转动部31,所述转动部31与第二传动轮5之间设有联动件8,且当转动部31转动时,所述转动部31推动联动件8与第二传动轮内5环面形成摩擦配合;当第二传动轮5转动时,所述第二传动轮5的内环面与联动件8处于打滑状态。采用上述结构,电动操作时,电机1工作并带动第一传动轮4以及离合转轴3一起旋转,从而带动离合转轴3上的转动部31旋转,进而使转动部31推动联动件8与第二传动轮5内环面形成摩擦配合,带动第二传动轮5旋转,手动轴2也将跟着旋转,从而通过手动轴2实现动力输出;手动操作时,人们直接手动旋转手动轴2,手动轴2旋转后第二传动轮5会跟着转动,而由于此时,第二传动轮5的内环面与联动件8处于打滑状态,因此不会带动第一传动轮4以及离合转轴3一起旋转,从而实现手动切换操作。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结构更加简单,且手动与电动之间的切换无需进行额外的换档位操作,因而操作起来更加方便。

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传动轮5的内环面为圆形,所述的转动部31为椭圆形,所述的联动件8为多个圆周均布在第二传动轮5内环面与转动部31之间的圆柱或钢珠。所述转动部31与第二传动轮5之间还设有导套9,所述的导套9套装在转动部31上,所述的导套9上对应设置有供联动件8径向滑移的导槽91。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所述第二传动轮5的内环面为圆形,因此第二传动轮5转动时,其与联动件8处于打滑状态,因而不会带动转动部31跟着旋转;而由于所述的转动部31为椭圆形,因此转动部31旋转后,其长轴端会推动联动件8径向外移,从而使联动件8与第二传动轮5的内环面形成摩擦配合,进而带动第二传动轮5一起旋转。

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传动轮5的内环面为圆形,所述的转动部31为多边形,所述的联动件8为多个圆周均布在第二传动轮5内环面与转动部31之间的圆柱或钢珠。所述转动部31与第二传动轮5之间还设有导套9,所述的导套9套装在转动部31上,所述的导套9上对应设置有供联动件8径向滑移的导槽91。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所述第二传动轮5的内环面为圆形,因此第二传动轮5转动时,其与联动件8处于打滑状态,因而不会带动转动部31跟着旋转;而由于所述的转动部31为多边形,因此转动部31旋转后,其棱边会推动联动件8径向外移,从而使联动件8与第二传动轮5的内环面形成摩擦配合,进而带动第二传动轮5一起旋转。

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传动轮5的内环面为圆形,所述的转动部31为椭圆形,所述的联动件8为套装在转动部31上的轴套,且轴套的外表面为圆形,轴套的内表面为与转动部31相适配的椭圆形。采用上述结构,由于所述第二传动轮5的内环面为圆形,因此第二传动轮5转动时,其与联动件8处于打滑状态,因而不会带动转动部31跟着旋转;而由于所述的转动部31为椭圆形,因此转动部31旋转后,转动部31的长轴端会推动轴套的短轴端径向外移,从而使轴套与第二传动轮5的内环面形成摩擦配合,进而带动第二传动轮5一起旋转。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