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束用连接管和线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2596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线束用连接管和线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线束用连接管和线束。



背景技术:

线束是用于将电气系统的电源或数据信号(包括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进行传递或交换,简而言之,它就是电控发动机的神经传输系统。在发动机领域,随着人们对发动机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排放性要求的提高,发动机电控系统中的线束变得越来越复杂,要求实现的功能也越来越多。

线束作为其中传递信号的重要通道,对整个发动机的运行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发动机线束主要由导线,端子,插接器,外包,护壳及连接管组成。导线由金属导线加绝缘皮组成,若干导线缠绕后在外部覆盖外包(波纹管,布基胶带等等)进行保护。导线通过端子、插接器实现与其他导线、传感器或执行器的连接。护壳装配在插接器外部,起保护作用。连接管通过连接波纹管来实现将线束主干进行分支。

现有的连接管主要有T型连接管、L型连接管等,一般为整体结构,如图4所示,其中示出了T型连接管10’。该连接管10’的端口与波纹管8’对接(波纹管8’扣在连接管内两到三扣),通过波纹管8’与端口的轴向转动实现分支的轴向调整。然而由于波纹管8’刚性较差,特别是波纹管8’的开口处极易发生变形,因此会导致波纹管8’与连接管10’轴向装配时波纹管8’的轴向转动非常不灵活,且不易进行调整,甚至会发生脱扣现象。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希望寻求一种线束用连接管,该连接管更易进行轴向调整,且能够使波纹管的连接更可靠,从而避免波纹管与连接管发生脱扣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线束用连接管和应用该连接管的线束。该连接管更易进行轴向调整,且能够使波纹管的连接更可靠,从而避免波纹管与连接管发生脱扣现象。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束用连接管。该线束用连接管包括管本体和转接管,所述转接管通过连接结构与所述管本体的至少一端连接,并能够通过所述连接结构相对于所述管本体转动。

优选地,连接结构设置为:形成在所述管本体和转接管二者中的一者上的凸缘,和形成在所述管本体和转接管二者中的另一者上的与所述凸缘配合的凹槽。

优选地,凸缘与所述凹槽之间形成间隙配合。

优选地,转接管包括与所述管本体转动连接的转接端,和与所述转接端相对的连接端,所述连接端的内周壁和/或外周壁上形成有螺纹。

优选地,管本体包括相对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每个开口端均连接有所述转接管。

优选地,管本体还包括第三开口端,所述第三开口端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开口端、所述第二开口端的轴线之间均形成有夹角。

优选地,第三开口端也连接有所述转接管。

优选地,管本体包括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且各开口端均连接有所述转接管。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线束。该线束包括导线,连接端子,波纹管和上述线束用连接管。其中,所述波纹管与所述转接管的连接端相连以形成用于保护所述导线的管腔,所述连接端子连接在延伸出所述管腔的所述导线的末端。

优选地,线束用连接管的个数为多个,且所述线束用连接管的各个端口均连接有所述波纹管;和/或,所述管本体、所述转接管和所述波纹管的刚度依次减小或所述管本体与所述转接管的刚度相同,且所述管本体与所述转接管的刚度大于所述波纹管的刚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线束用连接管中,转接管通过连接结构与管本体的至少一端连接,并能够通过连接结构相对于管本体转动,也就是说,连接结构一方面实现了转接管与管本体之间的连接,另一方面还实现了转接管与管本体之间的相对转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设置使得线束用连接管更易进行轴向调整,只需在需要时转动转接管即可,其操作更为简单,当有被调整物连接在转接管上时,通过转接管的转动即可调整被调整物的朝向,从而方便有效地实现了对被调整物的调整。例如,当被调整物为波纹管时,通过转动转接管即可带动波纹管的转动,从而实现对波纹管的调整。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连接管是靠自身的转动来带动波纹管转动以实现调整,因此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连接管与波纹管的连接处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波纹管与连接管的连接更可靠,即有效地避免了波纹管与连接管发生脱扣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束用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线束用连接管的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线束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中的连接管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管本体 2 转接管

3 凸缘 4 凹槽

5 螺纹 6 导线

7 连接端子 8 波纹管

10 线束用连接管 11 第一开口端

12 第二开口端 13 第三开口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线束用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与线束用连接管相连的被调整物(例如波纹管8)。如图1所示,该线束用连接管10包括管本体1和转接管2,转接管2通过连接结构与管本体1的至少一端连接,并能够通过连接结构相对于管本体1转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线束用连接管中,转接管2通过连接结构与管本体1的至少一端连接,并能够通过连接结构相对于管本体1转动,也就是说,连接结构一方面实现了转接管2与管本体1之间的连接,另一方面还实现了转接管2与管本体1之间的相对转动。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设置使得线束用连接管10更易进行轴向调整,只需在需要时转动转接管2即可,其操作更为简单。当有被调整物连接在转接管2上时,通过转接管2的转动即可调整被调整物的朝向,从而方便有效地实现了对被调整物的调整。例如,当被调整物为波纹管8时,通过转动转接管2即可带动波纹管8的转动,从而实现对波纹管8的调整。由于本实用新型的线束用连接管10是靠自身的转动来带动波纹管8转动以实现调整,因此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在连接管与波纹管8的连接处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波纹管8与线束用连接管10的连接更可靠,即有效地避免了波纹管8与线束用连接管10发生脱扣现象。

具体地,连接结构设置为:形成在管本体1和转接管2二者中的一者上的凸缘3,和形成在管本体1和转接管2二者中的另一者上的与凸缘3配合的凹槽4。优选地,如图2所示,凸缘3形成在管本体1上,凹槽4形成在转接管2上。为了增强转接管2与管本体1之间的连接效果,可沿管本体1的轴向设置多个凸缘3,同时转接管2上对应设置有多个凹槽。本实用新型的这种连接结构能够实现较好的转动连接效果,且结构简单,易于制造。

优选地,为了使转接管2相对于管本体1的转动更灵活,可使凸缘3与凹槽4之间形成间隙配合。

当然,上述连接结构也可以为其它结构,例如轴承,即转接管2通过轴承来实现相对于管本体1的转动。还例如,连接结构为形成在管本体1的一端的内表面的第一凸起,和形成在转接管2的一端的外表面的第二凸起,转接管2套接在管本体1内,第一凸起的内表面与第二凸起的外表面接触以使二者分别对彼此起到限位的作用,从而实现转接管2与管本体1的连接和转接管2相对于管本体1的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如图2所示,转接管2包括与管本体1转动连接的转接端,和与转接端相对的连接端,连接端的内周壁和/或外周壁上形成有螺纹5,其用于与被调整物螺纹连接,例如与波纹管8螺纹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管本体1的结构也可以设置为多种。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管本体1包括相对的第一开口端11和第二开口端12,每个开口端均连接有转接管2。即管本体1为直管。在另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管本体1还包括第三开口端13,第三开口端13的轴线与第一开口端11、第二开口端12的轴线之间均形成有夹角。优选地,第三开口端13的轴线与第一开口端11、第二开口端12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均为90°,即管本体1大致呈“T”型。进一步优选地,第三开口端13也连接有转接管2。在另一个优选地实施方式中,管本体1还可设置为包括轴线相互垂直的第一开口端和第二开口端,且各开口端均连接有转接管2。即管本体1大致呈“L”型。

此外,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线束。该线束包括导线6,连接端子7,波纹管8和上述线束用连接管10。其中,波纹管8与转接管2的连接端相连以形成用于保护导线6的管腔,连接端子7连接在延伸出管腔的导线6的末端。

本实用新型的线束由于采用了上述线束用连接管10,当需要调整波纹管8转动时,无需在波纹管8与连接管10的连接处进行转动,而只需通过转动连接管10自身的连接结构即可实现波纹管8的轴向转动,这样一方面可以避免在波纹管8与连接管10的连接处进行转动时由于波纹管8与连接管10的刚度不同而导致波纹管8易于在连接管10上脱落,另一方面由于连接管10自身的连接结构具有更好的转动及连接效果,因此使得波纹管8相对于连接管10的转动更可靠灵活。

优选地,结合图3所示,线束用连接管10的个数为多个,且转接管2的各个端口均连接有波纹管8。该多个线束用连接管10可以为上述的直管、“T”型管和“L”型管中的一个或多个,其具体的选择可根据线束的具体分支进行具体地选择。

还优选地,管本体1、转接管2和波纹管8的刚度可设置为依次减小。还优选地,管本体1和转接管2的刚度相同且大于波纹管8的刚度,例如管本体1和转接管2可选用相同的材料制成,如硬塑材料。该设置使得转接管2相对于管本体1的转动更为灵活,且二者之间发生的转动不会因其各自不同的刚度而发生转动变形,从而影响转动的灵活性。而由于波纹管8本身用于使电线易于布置,因此其刚度可以设计的较低。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