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14962发布日期:2019-02-10 14:16阅读:108来源:国知局
马达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马达。



背景技术:

目前,已知有如下马达,其通过将绕组线捆绕在连接于电路基板连接的端子销,从而将电路基板和绕组线电连接。例如,日本国公开公报特表2008-538692号公开了定子模制组装件的一端部被托架覆盖的无刷dc马达。在该无刷dc马达中,驱动线圈的末端经由端子销连接于印刷配线基板。



技术实现要素:

然而,在日本国公开公报特表2008-538692号中,从轴向观察,端子销设于比托架的筒状部分靠径向内侧。因此,在径向上,在定子铁芯设置绕组线的空间狭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在定子芯设置线圈部的空间的马达。

本发明的示例性的马达具备能够以中心轴为中心旋转的转子、与转子对置的定子、以及托架。托架具有收纳定子且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筒部。定子具有定子铁芯、覆盖定子铁芯的绝缘子、线圈部、以及端子部。线圈部由隔着绝缘子卷绕于定子铁芯的导线构成。端子部供线圈部的端部捆绕且与基板连接。绝缘子具有至少一部分突出至比筒部靠径向外侧的第一突出部。端子部在筒部的外部设于第一突出部。

根据本发明的示例性的马达,能够确保在定子芯设置线圈部的空间。

有以下的本发明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马达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2是马达的侧视图。

图3是马达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马达的另一结构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马达100中,将与中心轴ca平行的方向称为“轴向”。在轴向上,将从后述的基板24朝向后述的定子2的方向称为“轴向上侧”。在轴向上,将从定子2朝向基板24的方向称为“轴向下侧”。另外,在各个结构要素中,将轴向下侧的端部称为“下端部”,将轴向上侧的端部称为“上端部”。另外,在各个结构要素的表面中,将朝向轴向下侧的面称为“下表面”,将朝向轴向上侧的面称为“上表面”。

将与中心轴ca正交的方向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ca为中心的旋转方向称为“周向”。另外,在径向上,将朝向中心轴ca的方向称为“径向内侧”,将远离中心轴ca的方向称为“径向外侧”。另外,在各个结构要素中,将径向内侧的端部称为“内端部”,将径向外侧的端部称为“外端部”。另外,在各个结构要素的侧面中,将朝向径向内侧的侧面称为“内侧面”,将朝向径向外侧的侧面称为“外侧面”。

此外,以上所说明的方向、端部、以及面等称呼不表示实际的组装至设备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及方向等。

图1是表示马达100的结构例的剖视图。图2是马达100的侧视图。图3是马达100的立体图。此外,图1表示包含中心轴ca的马达100的剖面结构。另外,为了易于观察结构,图3透过基板24进行图示,省略了后述的电子零件241的图示。后述的图4也同样。

如图1所示,马达100具备轴1a、转子1、定子2、托架3、上轴承41、以及下轴承42。

轴1a是安装于转子1的旋转轴,其支撑转子1,且能够以中心轴ca为中心与转子1一同旋转。

转子1能够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ca为中心旋转。转子1具有保持部件11和磁体12。保持部件11是保持磁体12的部件,其安装于轴1a。磁体12位于比定子2靠径向内侧。磁体12被保持于保持部件11的外侧面,且与定子2的内侧面在径向上对置。

定子2是以中心轴ca为中心的环状,且与转子1在径向上对置。定子2收纳并保持于托架3。定子2在马达100驱动时驱动转子1而使旋转。定子2具有定子芯21、绝缘子22、多个线圈部23、基板24、以及端子部25。

定子芯21是例如由在轴向上层叠电磁钢板而成的层叠钢板构成的铁芯部件。定子芯21与转子1的磁体12在径向上对置。

绝缘子22是例如使用了树脂材料的绝缘部件。绝缘子22覆盖定子芯21的至少一部分。绝缘子22具有第一突出部221。第一突出部221的至少一部分通过后述的筒部321的凹部321a。第一突出部221突出至比托架3的筒部321靠径向外侧。

多个线圈部23分别由隔着绝缘子22卷绕于定子芯21的导线(未图示)构成。该导线的端部捆绕于端子部25。

基板24位于比托架3靠轴向下侧。基板24经由端子部25与线圈部23的导线电连接。在基板24的下表面安装有包括定子2的驱动设备等在内的电子零件241。基板24具有基板凹部24a。基板凹部24a例如是设置于基板24的外周缘的切口。更具体而言,基板凹部24a在基板24的外周缘向径向内侧凹陷,且在轴向上贯通基板24。基板凹部24a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但并不限定于该示例,只要是托架3的后述的固定部322的数量以上即可。

端子部25与基板24连接。端子部25在托架3的筒部321的外部设于第一突出部221。更具体而言,端子部25设于第一突出部221中的位于筒部321的外部的部分。因此,与端子部25设于托架3的筒部321的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线圈部23的占有率。例如,在假设端子部25设于筒部321的内部的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增大绝缘子22中的配置端子部25的部位的径向上的厚度。由此,绝缘子22中的卷绕导线的部位的径向长度减小,线圈部23的占有率减少。因此,需要使定子芯21及托架3的径向尺寸大型化。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马达100中,端子部25设在位于筒部321的外部的部分,因此,即使不使定子芯21及托架3的径向尺寸大型化,也能够充分确保在定子芯21设置线圈部23的空间。另外,从轴向观察,在基板24的比端子部25靠径向内侧的区域能够安装电子零件241。因此,与端子部25设于托架3的内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得到更大的安装电子零件241的区域。进一步地,不需要避开连接端子部25的部位安装电子零件241,因此,易于将电子零件241安装于基板24。

托架3具有上托架31和下托架32。

上托架31配置于下托架32的轴向上方。上托架31具有上筒部31a、上轴承架31b、第二突出部311、以及壁部312。换言之,托架3具有第二突出部311和壁部312。

上筒部31a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上筒部31a在本实施方式中收纳转子1的上部和定子2的上部。

上轴承架31b配置于上筒部31a的上端部,且在内部保持上轴承41。

第二突出部311配置于上托架31。更具体而言,第二突出部311从上托架31的沿轴向延伸的上筒部31a向径向外侧突出。第二突出部311在轴向上与第一突出部221接触。因此,能够通过第二突出部311加强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221的强度。例如,在将线圈部23的导线捆绕于端子部25的工序、及向端子部25作用了外力的情况等下,能够提高相对于作用于第一突出部221的力的强度。

托架3具有配置于比筒部321靠径向外侧的壁部312。壁部312设于第二突出部311的周向的至少一方侧的端部,且沿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312设于上托架31。壁部312从上筒部31a向径向外侧突出。壁部312与第二突出部311连接,且沿轴向延伸。更具体而言,壁部312从第二突出部311向轴向下侧延伸。

壁部312配置于比筒部321靠径向外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壁部312设于第二突出部311的周向的两端部。需要说明的是,并不限定于该示例,壁部312也可以设置于第二突出部311的周向的一方侧的端部。通过设置壁部312,能够提高第二突出部311的强度。

壁部312与第一突出部221在周向上对置。这样,在组装马达100时,能够相对于托架3决定具有第一突出部221的绝缘子22的周向位置。因此,能够进行周向上的定子芯21的定位。

壁部312还与第一突出部221的周向侧面接触。这样,周向上,具有第一突出部221的绝缘子22相对于托架3难以偏移。因此,能够抑制定子芯21的周向上的偏移。

下托架32具有筒部321、凹部321a、下轴承架321b、弯曲面321c、以及固定部322。换言之,托架3具有筒部321和固定部322,并包括凹部321a和弯曲面321c。

托架3具有筒部321。筒部321是沿轴向延伸的筒状,且收纳定子2。在本实施方式中,筒部321收纳转子1的下部和定子2的下部。

凹部321a在筒部321的上端部向轴向下侧凹陷,且在径向上贯通托架3的筒部321。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321a设于下托架32的筒部321的上端部。在凹部321a配置有第一突出部221。更具体而言,第一突出部221的一部分通过凹部321a突出至比筒部321靠径向外侧。这样,能够容易地使第一突出部221突出至托架3的外部。

在从轴向观察与凹部321a重合的区域中,在第一突出部221的下端部与筒部321之间设有间隙3a。这样,能够将捆绕于端子部25的线圈部23的导线通过间隙3a而引出至托架3的外部。

在从轴向观察与凹部321a重合的区域中,弯曲面321c设于筒部321的上表面与外侧面之间。此外,该区域的筒部321的上表面换言之是凹部321a的朝向轴向上侧的面。弯曲面321c在本实施方式中为朝向轴向上侧且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曲面。需要说明的是,并不限定于该示例,也可以设置平面来代替弯曲面321c。在设置平面的情况下,在从轴向观察与凹部321a重合区域中,上端部与筒部321的上表面连接,下端部与筒部321的外侧面连接。这样,能够容易地沿着弯曲面321c将捆绕于端子部25的线圈部23的导线引出至托架3的外部。

下轴承架321b配置于下托架32的筒部321的下端部,且在内部保持下轴承42。

固定部322位于基板凹部24a,且固定于基板24。如上所述,基板凹部24a在基板24的周缘向径向内侧凹陷。更具体而言,固定部322通过基板凹部24a,在基板凹部24a的轴向下侧固定于基板24。固定部322的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但并不限定于该示例,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三以外的多个。为了使基板24相对于托架3的固定更稳定,托架3优选具有多个固定部322。

固定部322包括突起部3221和爪部3222。

突起部3221配置于基板凹部24a。更具体而言,突起部3221通过基板凹部24a并向轴向下侧延伸。

爪部3222从突起部3221沿周向延伸。爪部3222钩挂于基板24的下表面。爪部3222的上表面与基板24的下表面接触。这样,通过固定部322的爪部3222,能够容易地将基板24固定于托架3。

另外,各个固定部322所具有的爪部3222从突起部3221向周向的相同侧延伸。这样,转子1旋转时,定子2的平衡稳定。

在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突出部221通过设于下托架32的筒部321的凹部321a突出至筒部321的外部,但并不限定于该示例。第一突出部221也可以通过设于上托架31的上筒部31a的凹部突出至筒部321的外部。即,托架3也可以在上托架31的下端部具有朝向轴向上侧凹陷的凹部。该凹部从轴向观察设于与凹部321a相同的周向位置,并在径向上贯通上托架31。在由上托架31的该凹部和下托架32的凹部321a构成的开口设置第一突出部221和其轴向下侧的间隙3a。即使这样,也能够容易地使第一突出部221的一部分突出至托架3的外部。

在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部322的突起部3221通过基板凹部24a而延伸,但并不限定于该示例。如图4所示,也可以通过基板凹部24a以外的贯通孔24b而向轴向下侧延伸。贯通孔24b在轴向上贯通基板24。即,固定部322也可以位于该贯通孔24b,固定于基板24。固定部322的突起部3221配置于该贯通孔24b。

根据以上所说明的上述的实施方式,马达100具备能够以中心轴ca为中心旋转的转子1、与转子1对置的定子2、以及具有收纳定子2且沿轴向延伸的筒状的筒部321的托架3。定子2具有定子芯21、覆盖定子芯的绝缘子22、线圈部23、以及端子部25。线圈部23由隔着绝缘子22卷绕于定子芯21的导线构成。端子部25供线圈部23的端部捆绕且与基板24连接。绝缘子22具有至少一部分突出至比筒部321靠径向外侧的第一突出部221。端子部25在筒部321的外部设于第一突出部221。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托架3具有沿径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311。第二突出部311在轴向上与第一突出部221接触。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托架3具有配置于比筒部321靠径向外侧的壁部312。壁部312设于第二突出部311的周向的至少一方侧的端部且沿轴向延伸。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壁部312与第一突出部221在周向上对置。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壁部312与第一突出部221的周向的侧面接触。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托架3具有包括筒部321的下托架32和配置于下托架32的轴向上侧的上托架31。第二突出部311配置于上托架31。

托架3在筒部321的上端部具有向轴向下侧凹陷的凹部321a。第一突出部221配置于凹部321a。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从轴向观察与凹部321a重合的区域中,在第一突出部221的下端部与筒部321之间设有间隙3a。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从轴向观察与凹部321a重合的区域中,在筒部321的上表面与外侧面之间设有朝向轴向上侧且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弯曲面321c。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马达100还具备基板24。托架3具有固定部322。固定部322位于从基板24的周缘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基板凹部24a、及设于基板24的贯通孔24b中的一方,且固定于基板24。

固定部322包括向轴向下侧延伸的突起部3221和从突起部3221延伸并钩挂于基板24的下表面的爪部3222。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托架3具有多个固定部322。各个固定部322所具有的爪部3222从突起部3221向周向的相同侧延伸。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此外,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施加各种变更进行实施。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事项在不产生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进行任意组合。

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应用于内转子型的马达100。但是,并不限定于该示例,例如,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外转子型的马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轴1a是安装于转子1的旋转轴。然而,并不限定于该示例,轴1a也可以是安装于定子2的固定轴。此外,在轴1a为固定轴的情况下,在转子1上,在与轴1a之间设置轴承(未图示)。

本发明例如对于具有供线圈部的导线捆绕且与基板连接的端子部的马达是有用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