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装置、控制系统及器件控制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46941阅读:184来源:国知局
控制装置、控制系统及器件控制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控制装置、控制系统及器件控制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对设置在设

施中的规定的器件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控制系统及器件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以往,有采用被称为焦电型红外线传感器的红外线检测元件,对人的存在或不存在进行检测,根据该检测结果来对照明进行开闭控制的照明装置(参见例如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的照明装置是利用仅在室内空间中的人活动的情况下,照度变化及热移动同时发生这一特性的照明装置。照明装置包括:在周围的照度比基准高时将高的电压输出,在周围的照度比基准低时将低的电压输出的照度检测部;在没有感知到人的情况下,输出值为H(High),在感知到了人的情况下,输出值为L(Low)的作为人检测部的焦电型红外线传感器。这种照明装置通过将照度检测部及人检测部的输出进行AND处理,能够对室内空间中的人的存在与否进行感知,来控制照明的开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9310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照明装置中,虽根据照度检测部及人检测部的检测结果来进行人的感知,但即使在使用者仅仅是走过了该照明装置的前方的情况下,也会被人检测部判断为“感知到了人”,之后,即使使用者不存在于照明装置的前方,也依然对照明器件点灯。

也就是说,专利文献1的照明装置由于进行与使用者的意向无关的点灯熄灯的控制,所以对于使用者来说,有时会产生未必好的事态。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让使用者的意向 反映在器件的控制中的控制装置、控制系统及器件控制设备控制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此目的,本发明的控制装置包括:取得通过排列在器件控制设备(2)上的、可分别控制发热温度的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实现的发热模式(PT1~PT4)的取得部(SP1、SP2);和按照由所述取得部(SP1、SP2)取得的所述发热模式(PT1~PT4)来控制器件(LT1、LT2)的控制部(10、30)。

在本发明中,所述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为帕尔贴元件。

在本发明中,所述取得部(SP1、SP2)为热电堆,取得所述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的发热模式(PT1~PT4)作为热图像(H1~H4)。

在本发明中,所述器件(LT1、LT2)为照明器件(LT1),所述控制部(10)对所述照明器件(LT1)的开启、关闭或调光进行控制。

在本发明中,所述器件(LT1、LT2)为空调器件(LT2),所述控制部(30)对所述空调器件(LT2)的开启、关闭或设定温度进行控制。

本发明的控制系统(1)包括:排列有可分别控制发热温度的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的器件控制设备(2);取得通过所述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来实现的发热模式(PT1~PT4)的取得部(SP1、SP2);和按照由所述取得部(SP1、SP2)取得的所述发热模式(PT1~PT4),对器件(LT1、LT2)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0、30)。

本发明的器件控制设备(2)包括:实现多种发热模式(PT1~PT4)的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和通过对所述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的发热温度分别进行控制,来设定所述多个发热模式(PT1~PT4)的发热元件控制部(25)。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因为能够让取得部取得由器件控制设备(2)的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设定的发热模式(PT1~PT4),并根据该发热模式(PT1~PT4)对器件(LT1、LT2)进行控制,所以能够借助器件控制设备(2)的发热模式(PT1~PT4)让使用者(UA)的意向反映于器件(LT1、LT2)的控制中。

根据本发明,因为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是帕尔贴元件,所以容易对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的发热温度进行控制并能够对多种发热模式(PT1~PT4)进行设定。

根据本发明,所述取得部(SP1、SP2)是热电堆,通过取得所述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的发热模式(PT1~PT4)作为热图像(H1~H4),能够借助热图像(H1~H4)让使用者(UA)的意向准确地反映于器件(LT1、LT2)的控制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中的照明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2是示出照明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3是示出器件控制设备的外观结构(1)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器件控制设备的外观结构(2)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器件控制设备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6是示出由多个发热元件设定的第1发热模式的图。

图7是示出由多个发热元件设定的第2发热模式的图。

图8是示出由多个发热元件设定的第3发热模式的图。

图9是示出由多个发热元件设定的第4发热模式的图。

图10是示出热电堆罩在器件控制设备上的状态的图。

图11是示出照明控制器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12是示出发热模式与照明控制内容对应而成的表的图。

图13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中的空调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14是示出空调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15是示出空调控制器的电路结构的框图。

图16是示出发热模式和空调控制内容对应而成的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1实施方式>

<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

如图1及图2所示,第1实施方式中的控制系统1包括:设置在房间R1的天花板C1上的热电堆SP1、SP2;设置在该热电堆SP1、SP2附近的照明器件LT1、LT2;用于使用者UA对照明器件LT1、LT2进行控制的器件控制设备2;及对照明器件LT1、LT2进行控制的照明控制器10。

此外,热电堆SP1及SP2是相同的结构,照明器件LT1及LT2也是相同的结构。另外,这里,着眼于器件控制设备2、热电堆SP1及照明器件LT1来进行说明。

<器件控制设备>

如图3及图4所示,器件控制设备2是用于在对照明器件LT1、LT2进行控制时,让使用者UA的意向得以反映的控制器件,包括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存储器及电池等。

该器件控制设备2由存储卡、IC卡等使用者UA可携带的信息处理用卡状存储媒体构成,由帕尔贴元件构成的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以外露的状态排列成3×7的矩阵状。这些发热元件HC11~HC37为全部同样结构的帕尔贴元件。另外,器件控制设备2在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的下方设有操作输入按钮22a~22d。

这里,帕尔贴元件是:P型半导体及N型半导体与作为吸热面或散热面发挥作用的铜板接合,若直流电流从N型半导体流向P型半导体,就将热从吸热面运送至散热面这样的利用帕尔贴效果的板状的电子零件。另外,帕尔贴元件是能够通过改变流出的电流的大小来对吸热量及散热量进行控制的电子零件。

对于设在器件控制设备2上的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可以设定成使得在直流电流从N型半导体流向P型半导体的情况下,散热面的发热温度变成大约30℃的“热”状态;在直流电流从P型半导体流向N型半导体的情况下,由散热面更换而成的吸热面的发热温度变成大约10℃的“冷”状态。

因此,如果向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的分别供给的直流电流的方向被切换,则器件控制设备2就将如图3所示的目前为止“热”状态的发热元件HC13、HC17、HC31、HC35切换成如图4所示的“冷”状态。

这样,器件控制设备2通过变更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的“热”状态或“冷”状态的组合,能够生成各种各样的发热模式。此外,假设在该器件控制设备2中,生成例如第1发热模式~第4发热模式这4种模式。

如图5所示,器件控制设备2包括:操作输入按钮22a~22d、存储部23、通信接口部24、发热元件控制部25、电源部26、驱动电路27、及发热元件HC11~HC37。

操作输入按钮22a~22c是设在器件控制设备2的表面的输入按钮。例如,操作输入按钮22a~22d与可通过发热元件HC11~HC37设定的第1发热模式~第4发热模式相对应,是在选择第1发热模式~第4发热模式时所操作的输入按钮。

存储部23由半导体存储器及硬盘等存储装置构成,预先存储有表示与第1发热模式~第4发热模式分别对应的发热元件HC11~HC37的“热”状态或“冷”状态的组合的第1发热模式信息~第4发热模式信息。

通信接口部24是将器件控制设备2与个人计算机等电子器件连接的功能部。该通信 接口部24用于将存储于存储部23的第1发热模式信息~第4发热模式信息通过个人计算机等进行变更的情况等。

电源部26是向发热元件HC11~HC37流出的直流电流的供给源。驱动电路27对从电源部26流向发热元件HC11~HC37的直流电流的方向进行切换。

发热元件控制部25是根据第1发热模式信息~第4发热模式信息,通过控制驱动电路27来对发热元件HC11~HC37的“热”状态或“冷”状态进行切换的功能部。此外,发热元件控制部25是通过由CPU读入程序并执行来实现的。

具体地,发热元件控制部25根据使用者UA对操作输入按钮22a~22c的操作,从存储部23读出第1发热模式信息~第4发热模式信息,基于该读出的发热模式信息来控制驱动电路27,分别进行发热元件HC11~HC37的“热”状态或“冷”状态的切换。

由此,如图6~图9所示,发热元件控制部25能够实现利用发热元件HC11~HC37的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

<热电堆>

热电堆SP1由2维地排列有多个红外线检测传感器的红外线传感器阵列构成,该红外线检测传感器产生与物体所辐射的红外线的入射能量相应的热电动势。该热电堆SP1包括配置成例如32×31(相当于992像素)的矩阵状的红外线检测传感器(红外元件)。

热电堆SP1设置在房间R1的天花板C1上、与热电堆SP2隔开规定的间隔的位置,如图10所示,如果以在热电堆固有的视角α度的范围内存在的器件控制设备2与该热电堆SP1相对的状态进行配置的话,则是对由发热元件HC11~HC37设定的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进行检测的功能部。

这里,热电堆SP1能够以几℃单位地对器件控制设备2的发热元件HC11~HC37的温度进行检测,能够对发热元件HC11~HC37中的大约30度的“热”状态或大约20度的“冷”状态进行检测。

具体地,热电堆SP1以非接触的方式对与发热元件HC11~HC37的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对应的空间上的温度分布的信息(以下,将这称作“热图像”。)H1~H4进行检测。

<照明器件>

照明器件LT1设置在热电堆SP1附近的天花板C1上,由对热电堆SP1的下方空间进行照明的例如荧光灯或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等构成,通过照明控制器10来控制点灯、熄灯及照度等。

<照明控制器>

照明控制器10是根据由热电堆SP1取得的器件控制设备2的热图像H1~H4,来解读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按照与该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相应的控制内容来控制照明器件LT1、LT2的功能部,包括CPU、存储器等。

如图11所示,照明控制器10包括:发热模式解读部10a、存储部10b、照明控制部10c、及通信接口部10d。

发热模式解读部10a是根据由热电堆SP1取得的热图像H1~H4来解读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的功能部,包括内部存储器和运算处理部。

发热模式解读部10a的内部存储器存储根据热图像H1~H4的像素值的亮度水平判定是“热”状态还是“冷”状态的阈值th1。

发热模式解读部10a的运算处理部是在热图像H1~H4的像素值的亮度水平超过阈值th1的情况下,判定该像素为“热”状态;在阈值th1以下的情况下,判定该像素为“冷”状态的功能部。

因此,发热模式解读部10a的运算处理部对热图像H1中的“热”状态的像素及“冷”状态的像素的配置进行判定,根据该像素的配置来解读是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中的哪一个。

存储部10b由半导体存储器及硬盘等存储装置构成,存储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与照明器件LT1的控制内容对应而成的表。

例如,如图12所示,示出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与照明器件LT1的控制内容对应而成的表TB1的一例。在此表TB1中,预先登记有对于第1发热模式PT1将照明器件LT1设定为ON状态的控制内容;对于第2发热模式PT2将照明器件LT1设定为OFF状态的控制内容;对于第3发热模式PT3将照明器件LT1设定为照度水平A的控制内容;对于第4发热模式PT4将照明器件LT1设定为照度水平B(A<B)的控制内容。

照明控制部10c是按照与从发热模式解读部10a接收的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对应的照明器件LT1的控制内容,输出对该照明器件LT1进行控制的控制信号的功能部。此外,发热模式解读部10a及照明控制部10c通过由CPU读入程序并执行来实现。

通信接口10d是将照明控制器10和热电堆SP1进行通信连接的功能部,从热电堆SP1来取得热图像H1~H4。

此外,在第1实施方式中,由控制系统1的热电堆SP1和照明控制器10构成对照明器件LT1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由热电堆SP2和照明控制器10构成对照明器件LT2进行 控制的控制装置。

<控制系统的动作>

使用者UA从外部进入房间R1,在就座于热电堆SP1的下方的桌子的状态下操作器件控制设备2的操作输入按钮22a。

此时,发热元件控制部25识别出用于使针对操作输入按钮22a的操作实现第1发热模式PT1的指示,根据存储于存储部23的第1发热模式信息来切换发热元件HC11~HC37的“热”状态或“冷”状态,实现如图6所示的第1发热模式PT1。

为了能够由热电堆SP1检测出通过器件控制设备2的发热元件HC11~HC37实现的第1发热模式PT1,使用者UA将该器件控制设备2朝向热电堆SP1,以使器件控制设备2的发热元件HC11~HC37与热电堆SP1相对。

热电堆SP1取得与通过器件控制设备2的发热元件HC11~HC37实现的第1发热模式PT1相对应的热图像H1,将它发送给照明控制器10。

照明控制器10的发热模式解读部10a一旦根据热图像H1的像素值的亮度水平来解读第1发热模式PT1,根据表TB1对第1发热模式PT1所对应的照明器件LT1的控制内容进行,就将与该控制内容相应的控制信号输出给照明器件LT1。由此,照明器件LT1按照来自照明控制器10的控制信号,从关闭状态切换到开启状态并进行点灯。

其后,一旦使用者UA对器件控制设备2的操作输入按钮22b进行操作,发热元件控制部25就识别用于使针对操作输入按钮22b的操作实现第2发热模式PT2的指示。

由此,发热元件控制部25根据存储部23中存储的第2发热模式信息,通过对发热元件HC11~HC37的“热”状态或“冷”状态进行切换,来实现如图7所示的第2发热模式PT2。

热电堆SP1取得与第2发热模式PT2对应的热图像H2,将它发送给照明控制器10。照明控制器10根据热图像H2来解读第2发热模式PT2,基于表TB1输出与第2发热模式PT2所对应的照明器件LT1的控制内容相应的控制信号。由此,照明器件LT1按照来自照明控制器10的控制信号,从开启状态切换到关闭状态并熄灯。

此外,使用者UA操作器件控制设备2的操作输入按钮22c、22d的情形也同样地,发热元件控制部25基于存储部23存储的第3、第4发热模式信息,对发热元件HC11~HC37的“热”状态或“冷”状态进行切换,由此来实现如图8所示的第3发热模式PT3、如图9所示的第4发热模式PT4。

热电堆SP1检测出器件控制设备2的第3发热模式PT3、第4发热模式PT4,并将它 作为热图像H3、H4发送给照明控制器10。照明控制器10根据热图像H3、H4来解读第3发热模式PT3、第4发热模式PT4,基于表TB1输出与第3、第4发热模式PT3、PT4所对应的照明器件LT1的控制内容相应的控制信号。

由此,照明器件LT1能够按照来自照明控制器10的控制信号,将照度切换成照度水平A、照度水平B。

<效果>

像这样,在控制系统1中,能够让热电堆SP1检测通过器件控制设备2的发热元件HC11~HC37实现的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以按照该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的控制内容来控制照明器件LT1。

因此,若使用者UA借助控制器件设备2的发热元件HC11~HC37实现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并让热电堆SP1检测出这些发热模式的话,则无需直接操作照明器件LT1,就能够以反映了使用者UA的意向的控制内容来控制照明器件LT1。

此外,在采用将温度变化判断为对人进行检测的焦电型红外线传感器的情况下,即使只是经过该焦电型红外线传感器的附近,有时也因为将照明器件LT1设为开启状态,会产生无益的电力消耗。

但是,因为使用者UA能够借助由器件控制设备2实现的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通过照明控制器10对照明器件LT1进行控制,所以能够让使用者UA的意向借助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反映于照明器件LT1的控制中。

由此,控制系统1与采用现有的焦电型红外线传感器的情形相比,能够在削减无益的电力消耗的同时,提供使用者UA希望的舒适的空间。

<第2实施方式>

<控制系统的整体结构>

如图13及图14所示,第2实施方式中的控制系统20包括:设置在房间R1的天花板C1上的热电堆SP1、SP2;设置在该热电堆SP1、SP2附近的空调器件AC1、AC2;用于使用者UA对空调器件AC1、AC2进行控制的器件控制设备2;以及对空调器件AC1、AC2进行控制的空调控制器30。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热电堆SP1及SP2是相同的结构,空调器件AC1及AC2也是相同的结构。另外,这里,着眼于器件控制设备2、热电堆SP1及空调器件AC1来进行说明。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作为第1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的器件控制设备2、热电堆SP1相同的构成要素,采用相同的符号,其详细的说明予以省略。

<空调器件>

空调器件AC1是设置在房间R1的壁及天花板上的中央式或单独式的空调器件等。空调器件AC1能够对以热电堆SP1及空调器件AC1为中心的规定范围的区域进行空调控制,通过空调控制器30进行开启、关闭、及设定温度等控制。

<空调控制器>

如图15所示,空调控制器30是根据由热电堆SP1取得的器件控制设备2的热图像H1~H4来解读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按照与该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相应的控制内容,对空调器件AC1、AC2进行控制的功能部,包括CPU、存储器等。

该空调控制器30包括:发热模式解读部30a、存储部30b、空调控制部30c、及通信接口部30d。

发热模式解读部30a是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照明控制器10的发热模式解读部10a相同的结构,是根据由热电堆SP1取得的热图像H1~H4的像素值的亮度水平来解读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的功能部。

存储部30b由半导体存储器及硬盘等存储装置构成,存储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与空调器件AC1的控制内容对应而成的表。

图12中,示出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与空调器件AC1的控制内容对应而成的表TB2的一例。在表TB2中,预先登记有对于第1发热模式PT1将空调器件AC1设定为开启状态的控制内容;对于第2发热模式PT2将空调器件AC1设定为关闭状态的控制内容;对于第3发热模式PT3将空调器件AC1的设定温度设定为P℃的控制内容;对于第4发热模式PT4将空调器件AC1的设定温度设定为Q℃(P<Q)的控制内容。

空调控制部30c是按照与从发热模式解读部30a接收的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对应的空调器件AC1的控制内容,对控制该空调器件AC1的控制信号进行输出的功能部。此外,发热模式解读部30a及空调控制部30c通过由CPU读入程序并执行来实现。

通信接口部30d是将空调控制器30和热电堆SP1进行通信连接的功能部,是从热电堆SP1取得热图像H1~H4的功能部。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由控制系统20的热电堆SP1和空调控制器30构成对空调器件AC1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由热电堆SP2和空调控制器30构成对空调器件AC2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控制系统的动作>

如果使用者UA从外部进入房间R1,在就座于热电堆SP1的下方的桌子的状态下操作器件控制设备2的操作输入按钮22a的话,则器件控制设备2就根据第1发热模式信息,对发热元件HC11~HC37的“热”状态或“冷”状态进行切换,设定第1发热模式PT1(参见图9。)。

为了能够由热电堆SP1检测通过器件控制设备2的发热元件HC11~HC37实现的第1发热模式PT1,使用者UA将该器件控制设备2朝向热电堆SP1,以使器件控制设备2的发热元件HC11~HC37与热电堆SP1相对。

热电堆SP1取得与通过器件控制设备2的发热元件HC11~HC37实现的第1发热模式PT1相对应的热图像H1,将它发送给空调控制器30。

空调控制器30的发热模式解读部30a一旦根据热图像H1的像素值的亮度水平来解读第1发热模式PT1,基于表TB2来识别与第1发热模式PT1对应的空调器件AC1的控制内容,就将与该控制内容相应的控制信号输出给空调器件AC1。由此,空调器件AC1按照来自空调控制器30的控制信号,从关闭状态切换到开启状态并开始进行空调动作。

其后,一旦使用者UA操作器件控制设备2的操作输入按钮22b,器件控制设备2就根据第2发热模式信息对发热元件HC11~HC37的“热”状态或“冷”状态进行切换,来实现第2发热模式PT2(参见图7。)。

热电堆SP1取得与第2发热模式PT2对应的热图像H2,将它发送给空调控制器30。空调控制器30根据热图像H2来解读第2发热模式PT2,根据表TB2将与第2发热模式PT2所对应的空调器件AC1的控制内容相应的控制信号输出。由此,空调器件AC1按照来自空调控制器30的控制信号,从开启状态切换到关闭状态并结束空调动作。

此外,使用者UA操作器件控制设备2的操作输入按钮22c、22d的情况也同样地,器件控制设备2根据第3、第4发热模式信息,通过切换发热元件HC11~HC37的“热”状态或“冷”状态,来实现第3发热模式PT3(参见图8)、第4发热模式PT4(参见图9)。

热电堆SP1检测出器件控制设备2的第3发热模式PT3、第4发热模式PT4,将它作为热图像H3、H4发送给空调控制器30。空调控制器30根据热图像H3、H4来解读第3发热模式PT3、第4发热模式PT4,根据表TB2将与第3、第4发热模式PT3、PT4所对应的空调器件AC1的控制内容相应的控制信号输出。

由此,空调器件AC1能够按照来自空调控制器30的控制信号来切换空调温度,以使设定温度成为P度、设定温度成为Q度。

<效果>

这样,在控制系统20中,能够让热电堆SP1检测出利用器件控制设备2的发热元件HC11~HC37实现的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用按照该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的控制内容来对空调器件AC1进行控制。

因此,如果使用者UA借助控制器件设备2的发热元件HC11~HC37实现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并让热电堆SP1检测出这些发热模式的话,则不用直接操作空调器件AC1,就能够以反映了使用者UA的意向的控制内容来控制空调器件AC1。

此外,因为使用者UA能够借助器件控制设备2的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利用空调控制器30对空调器件AC1进行控制,所以能够让使用者UA的意向借助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反映到空调器件AC1的控制中。

由此,控制系统20与采用现有的焦电型红外线传感器的情形相比,能够在削减无益的电力消耗的同时,提供使用者UA希望的舒适的空间。

<其他实施方式>

此外,在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将设在器件控制设备2中的多个发热元件HC11~HC37的发热温度设定成大约30℃的“热”状态和大约10℃的“冷”状态的情形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能够通过热电堆SP1检测出发热元件HC11~HC37的发热温度的话,也可以设定成发热温度为20℃的“热”状态和大约15℃的“冷”状态,或者以任意的温度差来设定“热”状态及“冷”状态。

另外,在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对由控制系统1、20的热电堆SP1及照明控制器10、空调控制器30来构成对照明器件LT1或空调器件AC1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的情形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多个热电堆SP1、SP2、……、SPN及照明控制器10、空调控制器30来构成对照明器件LT1、LT2、……、LTN、或空调器件AC1、AC2、……、CAN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

而且,在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发热元件HC11~HC37的发热温度设定成大约为30℃的“热”状态和大约10℃的“冷”状态的情形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按照发热元件HC11~HC37的发热温度为大约30℃的“热”状态和大约20℃的“中”状态以及大约10℃的“冷”状态这3个阶段来设定发热模式。总之,也可以按照热电堆SP1的温度检测性能来设定多阶段的发热模式。

而且,在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虽然对将利用发热元件HC11~HC37进行的第1发热模式PT1~第4发热模式PT4与操作输入按钮22a~22d相对应地预先存储到存储部23的情形进行了描述,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是使用者UA能够任意地对发热元件 HC11~HC37的“热”状态或“冷”状态进行切换而生成想要的发热模式。

另外,在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取得部,对采用红外线检测传感器阵列的热电堆SP1、SP2的情形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作为取得部,也可以采用红外照相机、热图像照相机等。

而且,在上述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作为控制对象的器件,虽然对采用照明器件LT1及空调器件AC1的情形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个人计算机等电子器件及其他的器件作为控制对象。

例如,可以预先在存储部中存储好为分配给操作输入按钮22a的第1发热模式PT1登记了切换照明器件LT1的ON/OFF状态的控制内容;为分配给操作输入按钮22b的第2发热模式PT2登记了切换空调器件AC1的ON/OFF状态的控制内容;为分配给操作输入按钮22c的第3发热模式PT3登记了切换个人计算机的ON/OFF状态的控制内容的表。由此,能够在使用者UA进入房间R1之后,借助器件控制设备2的操作输入按钮22a~22c,全部非接触地通过器件控制设备2来进行让照明器件LT1点灯、开始空调器件AC1的空调动作、启动个人计算机为止的一系列的动作。

符号说明

1、20……控制系统,2……器件控制设备,10……照明控制器(控制部),10a、30a……发热模式解读部,10b、30b……存储部,10c、30c……照明控制部,10d、30d……通信接口部,22a~22d……操作输入按钮,23…存储部,24……通信接口部,25……发热元件控制部,26……电源部,27……驱动电路,HC11~HC37……发热元件,30……空调控制器(控制部),UA……使用者,SP1、SP2……热电堆(取得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