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散热器及电子产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86018发布日期:2020-09-29 09:43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散热器及电子产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散热器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散热器及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满足高功率,电子产品的芯片对散热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使用散热器散热的时候,用增加散热器齿高方案来增加散热面积,以增强散热效果。但是随着散热器齿高的增加导致电子产品的整体重量。此外,由于实际的生产工艺的实现问题和材料特性限制的问题,导致只增加散热器齿高的方案性能收益并不高,并不能达到预想中的散热效果。

例如,采用压铸或挤型成型工艺来增加散热器齿高,会导致压铸或挤型设备吨位加大,成型困难,产品重量增加的同时,还导致齿顶散热效率不高等缺陷。又如采用嵌齿或胶焊工艺来嵌普通铝齿或铜齿,虽然齿高及齿的间距问题可以解决,但由于齿的厚度关系,仍导致齿顶散热效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散热器及电子产品,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散热器散热效率低和散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包括均温板本体,所述均温板本体的一侧设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一受热区,所述均温板本体还包括相对设置且分别连接所述连接部两端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均温板本体内设有毛细管道,所述毛细管道设置于所述连接部旁侧且呈纵向排布于所述第一侧部和所述第二侧部之间,所述毛细管道内设置有毛细结构;所述毛细管道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还设置有工质相变区;所述工质相变区靠近所述第二侧部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存储液相工质的液相工质储存区,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与所述毛细管道连通;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的液相工质经所述毛细结构的毛细力吸附流向所述毛细管道,所述受热区的热量将所述毛细管道内的液相工质蒸发至气相工质,所述气相工质在所述工质相变区内释放热量变回液相工质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

可选地,所述毛细管道的数量为多个。

可选地,所述毛细结构为金属纤维或金属丝。

可选地,所述毛细管道远离所述连接部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流场导向肋。

可选地,若干个所述流场导向肋等间隔设置。

可选地,若干个所述流场导向肋均向远离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的方向倾斜设置。

可选地,所述流场导向肋呈直线型设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所述均温板本体内设置具有毛细结构的毛细管道,使得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内的液相工质在所述毛细结构的毛细力的作用下,流向并分布于所述毛细管道内,进而在所述受热区的热量蒸发所述毛细管道内的液相工质时,使所述均温板本体的上中下部分实现均温,使得散热效果佳;同时液相工质蒸发为气相工质后,进入所述工质相变区内,在所述工质相变区内释放热量后液化为液相工质,液相工质在重力的作用下重新回流至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并再次在所述毛细结构的毛细力的作用下,流向并分布于所述毛细管道内,再经过蒸发、液化再回流,以此循环,使得散热速度快,散热效率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散热器,包括上述的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所述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的数量为多个。

可选地,所述散热器还包括底板,各所述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的连接部均与所述底板连接且各所述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之间的距离相同。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因所述散热器使用了上述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故所述散热器也具有使所述均温板本体的上中下部分快速实现均温,散热效果佳,及散热速度快,散热效率高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产品,包括上述的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子产品中的上述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之一:因为所述电子产品包括了上述散热器,故所述电子产品在使用时,具有使所述均温板本体的上中下部分快速实现均温,散热效果佳,及散热速度快,散热效率高的优点,同时提高电子产品的用户体验,保护电子产品内部电路结构,提高电子产品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器的立体结构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100,均温板本体200,连接部210,受热区220,第一侧部230,第二侧部240,毛细管道300,毛细结构310,工质相变区400,液相工质储存区500,工质分界面510,流场导向肋600,散热器700,底板7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提供一种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100,包括均温板本体200,所述均温板本体200的一侧设有连接部210,所述连接部210连接一受热区220,实际使用时,所述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100会连接于一连接板上(图未示),连接板与需要散热的电子产品连接,电子产品的热量通过所述连接板传至所述受热区220,再经所述受热区220传至所述均温板本体200。所述均温板本体200还包括相对设置且分别连接所述连接部210两端的第一侧部230和第二侧部240。所述均温板本体200内设有毛细管道300,所述毛细管道300设置于所述连接部210旁侧且呈纵向排布于所述第一侧部230和所述第二侧部240之间,所述毛细管道300内设置有毛细结构310。所述毛细管道300远离所述连接部210的一侧还设置有工质相变区400。所述工质相变区400靠近所述第二侧部240的一侧设置有用于存储液相工质的液相工质储存区500,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500与所述毛细管道300连通。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500的液相工质经所述毛细结构300的毛细力吸附流向所述毛细管道300,所述受热区的热量将所述毛细管道300内的液相工质蒸发至气相工质,所述气相工质在所述工质相变区内释放热量变回液相工质后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500。

具体地,通过在所述毛细管道300内设置所述毛细结构310,使得所述毛细管道300相当于一个毛细管,因而可以发生毛细现象。可以理解为,因为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500内的液相工质处于所述毛细管道300的最底部,故因为内聚力和附着力的差异,使得所述液相工质能够克服地心引力在所述毛细结构的毛细力的作用下沿着所述毛细管道上升,最后使得所述液相工质克服重力,而分布于所述毛细管道300内。同时,所述液相工质存储区内的液相工质克服重力沿着所述毛细管道300内上升,即为本实用新型中所定义的抗重力。

进一步地,参照图1,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500内的液相工质在生产制造时已经由本领域技术人员填充于所述均温板本体200内,填充完液相工质后,形成一工质分界面510。

以下对所述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作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所述均温板本体200内设置具有毛细结构310的毛细管道300,使得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500内的液相工质在所述毛细结构310的毛细力的作用下,流向并分布于所述毛细管道300内,进而在所述受热区220的热量蒸发所述毛细管道内的液相工质时,使所述均温板本体200的上中下部分实现均温,使得散热效果佳;同时液相工质蒸发为气相工质后,进入所述工质相变区400内,在所述工质相变区400内释放热量后液化为液相工质,液相工质在重力的作用下重新回流至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500,并再次在所述毛细结构310的毛细力的作用下,流向并分布于所述毛细管道300内,再经过蒸发、液化再回流,以此循环,使得散热速度快,散热效率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示,所述毛细管道300的数量为多个。具体地,参照图1,所述毛细管道的数量为1个。参照图2,所述毛细管道的数量为2个。通过设置多个毛细管道300,使得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500内的液相工质在多个所述毛细结构300的毛细力的作用下,快速流向并分布于所述毛细管道300内,增加了所述毛细管道300内的液相工质的量,使得所述毛细管道300内的液相工质在受热时,能够更高效的散热,使得散热效果更佳,散热效率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毛细结构310为金属纤维(图未示)或金属丝(图未示)。具体地,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实际需求来使用金属纤维或者金属丝来作为毛细结构。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将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500内的液相工质吸附至所述毛细管道300内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毛细管道300远离所述连接部210的一侧设置有若干个流场导向肋600。具体地,所述毛细管道300内的液相工质经所述受热区220的热量蒸发后,变成气相工质,气相工质在所述工质相变区400内液化变回液相工质。一部分液相工质将沿着所述流场导向肋600回流至所述毛细管道300,另一部分液相工质则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入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500后重新进入所述毛细管道300。如此,通过设置所述流场导向肋600,使得有一部分液相工质直接回流至所述毛细管道300,而不是流入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500后再进入所述毛细管道300内,以此减少了液相工质回流至所述毛细管道300的路径,加快了二次蒸发速度,因而散热速度快,散热效率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若干个所述流场导向肋600等间隔设置。具体地,通过将所述流场导向肋600等间隔设置,使得工质在所述均温板本体200内分布均匀,使得散热时均温板内的各个区域同时散热,使得散热效果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若干个所述流场导向肋600均向远离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500的方向倾斜设置。具体地,实际使用时,均温板一般竖直放置,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500位于较低位置,而将所述流场导向肋600均向远离所述液相工质储存区500的方向倾斜设置使得液相工质在顺着所述流场导向肋回流至所述毛细管道300时,更高效,流速更快,从而加快回流速度,提高散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流场导向肋600呈直线型设置。具体地,直线型使得液相工质在顺着所述流场导向肋600回流至所述毛细管道300时,不会受到阻碍,以最短路径回流至所述毛细管道300,最大程度的减少回流路径,以提高回流速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还提供一种散热器700,包括上述的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100。所述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100的数量为多个。因所述散热器700使用了上述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100。故所述散热器700也具有使所述均温板本体200的上中下部分快速实现均温,散热效果佳,及散热速度快,散热效率高的优点。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器700还包括底板710,各所述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100的连接部210均与所述底板710连接且各所述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100之间的距离相同。具体地,所述底板710与各所述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100的连接方式可以为卡接,也可以为焊接,或者其他连接方式,对此,本实用新型不做具体限定。进一步地,实际使用时,所述底板710接近热源,热源的热量通过所述底板710传至所述抗重力复合能道强制导流均温板100,再依次通过所述连接部210和所述受热区220后再传至所述均温板本体200,进而蒸发所述毛细管道300内的液相工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电子产品,包括上述的散热器700。因为所述电子产品包括了上述散热器700,故所述电子产品在使用时,具有使所述均温板本体200的上中下部分快速实现均温,散热效果佳,及散热速度快,散热效率高的优点,同时提高电子产品的用户体验,保护电子产品内部电路结构,提高电子产品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