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受话器的同一腔体空间组合的可同时使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601813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送受话器的同一腔体空间组合的可同时使用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讯终端设备耳机装置,尤其是送、受话器的同一腔体空间组合的可同时使用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公知的送话器与受话器近间距及零间距组合在同一腔体空间内,不能同时使用,须用切换开关或保持一定的间距与分腔体组合,才能避免声回授,保证音质。《话筒、耳机装调技术及检修方法》(电子工业出版社97版)一书中“灵敏度”一节写到在送、受话器同时使用的情况下,因声回授而产生啸叫,造成不正常通话;在“手持式送受话器组的结构特点”一节写到如果不揿压按键开关,则语言信号就不会发送出去,这样就可以避免声回授,有利于提高通话的清晰度。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送、受话器在同一腔体及壳体内近间距及零间距组合,不产生声回授及啸叫声等杂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送受话器在同一腔体空间组合的可同时使用结构。该结构装置不仅音质清晰,而且通过静电屏蔽能降低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送话器与受话器按其正面及前盖、背面的区分,送话器体背面、侧面与受话器体背面、侧面空间间距1.5厘米-0厘米,可背向组合壳体为圆形、椭圆形、半圆形;可背面、侧面组合壳体为圆形、椭圆形、宝石形、半圆形;可同向组合壳体为扁形、扁圆形。无论何种变形腔体及壳体,送、受话器在同一腔体空间及壳体内两个相互独立的送话器筒腔与受话器筒腔内设置,形成两个独立的声源单元;受话器背向的壳体面开送话器背面声压气孔,该结构消除了声回授,啸叫等杂音现象,音质自然、清晰。壳体可为非金属,可为金属、在非金属上镀金属可静电屏蔽的,以降低电磁波辐射。壳体上的送话器声道与受话器声道的声波可用空气导声管传导和改变角度、距离,使电声元器件及电磁场远离脑部和使用更加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送、受话器在同一腔体及壳体内近间距、零间距组合装配的电声技术,可使送、受话器组微型化。降低了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使用携带更加方便。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送、受话器组扁形壳体前盖基本视图。
图2是图1壳体的后盖基本视图。
图3是送、受话器组圆形壳体基本视图。
图4是送、受话器组椭圆形、宝石形壳体的基本视图。
图5是图1的剖视图。
图6是图3的剖视图。
图7是图4的剖视图。
图中1.受话器声道,2.送话器声道,3.送话器背面声压气孔,4.导线穿线孔,5.壳体内腔,6.壳体,7.送话器筒腔,8.送话器,9.受话器,10.受话器筒腔。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2、图3、和图4中,图1为送、受话器同向组合的扁形壳体前盖,图2为扁形壳体的后盖。图3为送、受话器背向组合的圆形、半圆形壳体。图4为送话器侧面和受话器背面组合的椭圆形及宝石形壳体。受话器声波通过受话器声道(1)传出,受话器背面声压通过受话器背面声压气孔(3)调节,人的口部声波通过送话器声道(3)传入送话器。送、受话器导线通过导线穿线孔(4)传入壳体内。
在图5所示实施例中,送话器(8)和受话器(9),同向分别置放在壳体(6)的壳体内腔(5)中的送话器筒腔(7)和受话器筒腔(10)内。
在图6所示实施例中,送话器(8)和受话器(9),背向分别置放壳体(6)的壳体内腔(5)中的送话器筒腔(7)和受话器筒腔(10)内。
在图7所示实施例中,送话器(8)侧面与受话器(9)背面分别置放在壳体(6)的壳体内腔(5)中的送话器筒腔(7)和受话器筒腔(10)内。
权利要求1.一种送受话器的同一腔体空间组合的可同时使用结构,送话器与受话器在同一腔体空间及壳体内,其特征是送、受话器体间距1.5厘米——0厘米,送话器与受话器在同一腔体空间的两个相互独立的送话器筒腔和受话器筒腔内放置,送话器背向的壳体面开送话器背面声压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受话器的同一腔体空间组合的可同时使用结构,其特征是壳体可为塑胶壳,电镀塑胶壳可静电屏蔽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受话器的同一腔体空间组合的可同时使用结构,其特征是壳体上的送话器声道和受话器声道与空气导声管联通。
专利摘要一种送受话器的同一腔体空间组合的可同时使用结构,耳机装置。送受话器体在同一腔体及壳体内间距可为1.5厘米—0厘米,分别在送话器筒腔和受话器筒腔内设置,可背向、背面与侧面或同向组合成不同变形壳体,形成两个独立的声源单元。受话器背向的壳体面开送话器背面声压气孔。壳体可非金属,可金属或在非金属上镀金属可静电屏蔽的。壳体上的送话器声道和受话器声道与空气导声管联通。该组合结构突破了电声学方面的一个装配结构技术难题。可使送、受话器组微型化。音质自然、清晰。可降低电磁波辐射对人体的危害。使用携带更加方便。成本降低。
文档编号H04M1/03GK2781666SQ20042000699
公开日2006年5月17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15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15日
发明者李光 申请人:李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