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96722阅读:31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创作系关于一种散热器,特别是一种应用于电子设备中的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集成电路的体积亦逐渐縮小,对于中央处理器 这一类之集成电路电子组件来说,运行速度越快,其单位时间产生之热量就 越多,若不及时排出,就会引起温度升高,导致运行不稳定。为了降低中央 处理器及南北侨芯片之温度,故于其上设置一散热器以帮助散热。
请参阅图la、图lb为已知技术散热器之立体状态示意及状态示意侧视 图,如图所示己知散热器1系具有一散热底座11,并于散热底座ll之上端 面111上设有复数个柱状之散热柱1111 (或散热鳍片),另散热底座ll之下 端面112系为一平面并可用与发热源2接触作热传导,前述散热器1系透过 散热底座11将热源传递至散热器1整体,其后仅藉由散热柱1111以辐射方 式作散热,因此散热效率甚低,当发热源2将热源21向外扩散时,因散热器 1抵压于前述发热源2上方,且因发热源2周侧之空间13过于窄小,故阻挡 发热源2之热源21向周围扩散之流畅度,令热源滞留于发热源2之周围,另, 当前述散热器1周侧附近流动之气流3,亦因发热源2周侧之空间13过于窄 小,且受前述散热器1阻挡令气流3无法流畅的直接对前述发热源2作散热 或仅只能于前述散热器1周侧流动辅助散热,无法对发热源2提供辅助散热 效果,故热源将滞留于前述发热源2周侧不易向外扩散,进而迫使发热源2温度持续升高,甚至可能导致发热源2中芯片烧毁,因此大大影响发热源2 之散热效率;故已知散热器具有下列缺点
1. 散热效率差;
2. 发热源附近易产生热滞留;
3. 发热源本身散热效率低;
4. 热交换效率低。
5. 无法产生自然对流。 技术内容
'本实用新型之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令散热器周围之冷热气流产生 自然对流效果的散热器结构。
为达上述之目的,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含 一肋部, 该肋部具有复数鳍片,该等鳍片间隔排列,并垂伸形成于前述肋部一侧表面, 前述鳍片略中央处底部与前述肋部正交干涉,则前述鳍片未与前述肋部干涉 处相对凸出前述肋部两侧,并在前述肋部的相对两侧界定一梳状流道,以令 冷流体从前述肋部两侧相对前述鳍片底部处进入,并通过前述梳状流道,以 带走散热器之热量。
所述之一种散热器,其前述复数每一鳍片具有至少一沟槽,该等 沟槽连通前述梳状流道。
所述之散热器,其前述沟槽未贯通前述鳍片。
所述之散热器,其前述肋部具有至少一导沟及一凹槽,该导沟与 该凹槽交错连通,并且该导沟容设至少一导热管。 所述之散热器,其前述肋部与上述鳍片一体成型。所述之散热器,其前述凹槽系对应容设一底板,该底板更包含有 一接触面,系可接触至少一发热单元;
一沟槽,系设于上述接触面之相反面,并可供导热管容设。 所述之散热器,其前述导热管、导沟及底板间涂布具热传效果 之黏着剂。
本实用新型具有下列优点
1. 散热效率佳;
2. 热源不滞留于发热源;
3. 热交换效率高;
4. 具有较大散热面积与散热空间;
5. 具有多向散热特性;
6. 热源向外扩散效率高;
7. 具有可令冷热流体产生自然对流之结构。

图la系为己知散热器组立体状态示意图。
图lb系为已知散热器组状态示意侧视图。
图2系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
图3系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
图4系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图5a系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状态示意图。
图5b系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之状态示意侧视图。
图6a系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之立体分解图。图6b系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之立体组合图。 图7系为本实用新型之导热管正视图。 附图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散热器4,肋部41,底部411,导沟4111,凹槽4112,前端面412,后端 面413,侧面414,侧面415,鳍片42,梳状流道421,沟槽422,发热单元5, 热源51,热流体52,导热管6,导热端61,接触面611,接触面612,侧 边613,侧边614,冷流体7,底板8,接触面81,沟槽82。 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上述目的及其结构与功能上的特性,将依据所附图式之较佳 实施例予以说明。
请参阅图2、图3、图4、图5a、图5b,系为本实用新型之较佳实施例 之立体分解与组合及状态示意图,由图中可看出本创作之散热器4系包含 一肋部41,该肋部41具有复数鳍片42,该等鳍片42间隔排列,并垂伸形成 于前述肋部41 一侧表面,前述鳍片42略中央处底部与前述肋部41正交干涉, 则前述鳍片42未与前述肋部41干涉处相对凸出前述肋部41两侧,并在前述 肋部41的相对两侧界定一梳状流道421,得使前述肋部41与该等鳍片42从 俯视观之盖成鱼骨形,,以令冷流体7从前述肋部41两侧相对前述鳍片42 底部处进入,并通过前述梳状流道421,以带走散热器4之热量;并且前述 复数每一鳍片42具有至少一沟槽422,该等沟槽422系纵向凹 陷设于该鳍片42上且未贯通该鳍片42,前述沟槽422连通前述 梳状流道421,藉由前述沟槽422的形成以增加前述复数鳍片42之 散热面积。当将前述散热器4设于发热单元5上,藉由前述肋部41之底部411 贴合该发热单元5,并透过肋部41将热源51传递至前述之复数鳍片42,前 述每一鳍片42以辐射方式向外侧扩散散热,前述散热器4与发热单元5上方 或周围之冷流体7系可透过前述梳状流道421进入前述肋部41的两侧区域并 带走鳍片42传导之热量,令前述散热器4或发热单元5所产生之热流体52 可顺畅地且无受阻碍地向上或向外扩散,令前述散热器4之散热效率能大幅 的提升。
当前述发热单元5或散热器4所产生之热流体52独自向外扩散时,亦可 相同藉穿越前述复数鳍片42间之梳状流道421向上扩散,藉以提升散热 效率,同时令热流体52不滞留于发热单元5或散热器4之附近周围, 且令、前述冷热流体藉由前述散热器4之结构设计使冷热流体产生自然对流。
前述散热器4之结构体系可以一体成型之方式所构成,藉以减少热阻现 象产生。
承上所述本创作确实可改善已知技术所衍生之种种缺失,并具有绝佳散 热效率。
请参阅图6a、图6b、图7系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之立体 分解与组合图,本实施与上述实施之不同处如图所示,在前述肋 部41之底部411开设有至少一导沟4111及一凹槽4112,且前 述导沟4111与前述凹槽4112分别相对该肋部41横向及纵向延 伸且交错连通,该导沟4111系从前述肋部41之前端面412连通 至后端面413,因凹槽4112与前述导沟4111呈垂直交错连通, 故前述凹槽4112系向侧面414、 415延伸,并且连通贯穿前述前端面412与后端面413,至少一导热管6具有一导热端61,该导热端 61系对应容设于前述导沟4111中,另者,上述凹槽4112对应 容设一底板8,前述底板8系具有一接触面81,并可接触至少一发 热单元5,并于前述接触面81之另一面设有一沟槽82,该沟槽82对 应容设该导热管6,则导热管6被固设在导沟4111与沟槽82间。
前述导热端61的外形如图6所示具有两相对的接触面611、 612,及从接触面延伸的两相对侧边613、 614,前述接触面611、 612为一平面,则该接触面611、 612其中任意一贴合导沟4111 的内壁,另一面则贴合发热单元5,俾藉由导热管6加速热源51 之热传导速率藉以提升散热效率。
前述导热管61与导沟4111及沟槽82之间系以涂布热传黏 着剂(例如锡膏等)结合。
权利要求1. 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含一肋部,该肋部具有复数鳍片,该等鳍片间隔排列,并垂伸形成于前述肋部一侧表面,前述鳍片略中央处底部与前述肋部正交干涉,则前述鳍片未与前述肋部干涉处相对凸出前述肋部两侧,并在前述肋部的相对两侧界定一梳状流道,以令冷流体从前述肋部两侧相对前述鳍片底部处进入,并通过前述梳状流道,以带走散热器之热量。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前述复数每一鳍片具有至少 一沟槽,该等沟槽连通前述梳状流道。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之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前述沟槽未贯通前述鳍片。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前述肋部具有至少 一 导沟及 一凹槽,该导沟与该凹槽交错连通,并且该导沟容设至少一导热 管。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之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前述肋部与上述鳍片一体成型。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之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前述凹槽系对应容设一底 板,该底板更包含有一接触面,系可接触至少一发热单元;一沟槽,系设于上述接触面之相反面,并可供导热管容设。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之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前述导热管、导沟及底板间涂布具热传效果之黏着剂。
专利摘要一种散热器,包含一肋部,该肋部具有复数鳍片,该等鳍片间隔排列,并垂伸形成于前述肋部一侧表面,前述鳍片略中央处底部与前述肋部正交干涉,则前述鳍片未与前述肋部干涉处相对凸出前述肋部两侧,并在前述肋部的相对两侧界定一梳状流道,以令冷流体可从前述肋部两侧相对前述鳍片底部处进入,并使由鳍片散溢出之热气流得通过前述梳状流道再向外排出,使前所述之冷热流体得藉由本创作散热器之结构设计产生一自然对流,令其散热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者。
文档编号H05K7/20GK201263281SQ200820210638
公开日2009年6月24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22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22日
发明者刘锦勋 申请人:奇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