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筒状件拿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0430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筒状件拿取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单晶炉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筒状件拿取装置。
背景技术
单晶炉是一种拉制单晶材料的设备,导流筒是单晶炉的内热场器件。导 流筒呈筒状,是一种石墨件。
在导流筒的生产过程中,导流筒出炉后,导流筒的温度在300摄氏度以 上,由于温度太高,不能马上拿取,必须冷却一段时间后,才能将其取出, 这样将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
现有技术中,导流筒的拿取一般都是工人采用隔热手套进行人工拿取。 由于导流筒热场结构的特殊性,其内部的热量很难M出去,所以人工拿取 导流筒时,高温的导流筒容易烫伤工人,发生烫伤事故;导流筒为石墨件, 单个导流筒的重量较大,单个工人不容易拿取,容易发生硅碰而损坏导流筒; 隔热手套价格昂贵,而且普通的隔热手套在高温下只能坚持很短的时间,便 会被磨损,操作人员在拿取导流筒时很不安全,而且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筒状件拿取工具。 一种筒状件拿取装置,包括手柄、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
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件一端与所述手柄的一端固定连
接,且所述手柄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所在的平面,所述
第三支撑件的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连接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连接端均为折弯形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连接端均开有第一通孔和
第二通孔。
优选地,所述手柄的连接端开有通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一通孔、所 第二支撑件的第一通孔与所述手柄的通孔对齐,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手柄通过螺栓 固定连接。
优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撑件的连接端开有通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二通孔与所
述第三支撑件的通孔对齐,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三支
撑件4交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手柄的 一端固定连接方式,具体为焊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筒状件拿取装置,包括手柄、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 件和第三支撑件,第一支撑件的一端、第二支撑件的一端与手柄的一端固定 连接,且手柄垂直于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在的平面,而第三支撑件与 所述固定连接处活动连接,第三支撑件可以活动到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 所在的平面。在拿取导流筒时,将第三支撑件活动至与手柄平行的位置,手 握所述手柄,将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件插入导流筒内,使第 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抵靠导流筒底部,然后活动第三支撑件使第三支撑件 处于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所在平面且抵靠导流筒底部,提起手柄,第一 支撑件、第二支撑件和第三支撑件同时对导流筒起支撑作用,便将导流筒平 稳提起。
这种装置避免了工人与导流筒的直接接触,避免了工人被烫伤,消除了
安全隐患;不用对导流筒进行冷却,便可拿取导流筒,提高了生产效率;这 种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可以多次使用,4艮难损坏,与采用隔热手套 进行拿取相比,降低了生产成本。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才是供的筒状件拿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筒状件拿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图2中
第一支撑件ll、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手柄14; 第一支撑件21、第二支撑件22、第三支撑件23、手柄24。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内容进行描述,以下的描述仅是示范性和 解释性的,不应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有任何的限制作用。
请参看图1,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筒状件拿取装置的结 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筒状件拿取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第 三支撑件13、手柄14。其中,第一支撑件ll、第二支撑件12的一端的端部 均为折弯型结构,使得第一支撑件11与第二支撑件12能够以一定角度连接, 第一支撑件11的折弯端端部开有第一通孔11-1和第二通孔11-2,第二支撑 件12的折弯端端部开有第一通孔12-1和第二通孔12-2,第三支撑件13的端 部开有通孔13-1,手柄14的一端的端部设有通孔14-1。
第一支撑件11折弯端的第一通孔11-1、第二支撑件12折弯端的第一通 孔12-1、手柄14端部的通孔14-1对齐,第一支撑件11折弯端的第二通孔 11-2、第二支撑件12折弯端的第二通孔12-2、第三支撑件13端部的通孔13-1 对齐,第一支撑件ll、第二支撑件12和手柄14通过螺栓固定连接,且保证 手柄14垂直于第一支撑件11与第二支撑件12所在的平面,第一支撑件11、 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铰接,第三支撑件13可以在第一支撑件11、 第二支撑件12所在平面与手柄14平行的位置之间移动。
以下介绍给筒状件拿取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筒状件拿取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 第三支撑件13和手柄14,第一支撑件11的一端、第二支撑件12的一端与 手柄14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手柄14垂直于第一支撑件1与第二支撑件12 所在的平面,而第三支撑件13与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处活动连接, 第三支撑件13可以活动到第一支撑件11与第二支撑件12所在的平面。在拿 取导流筒时,将第三支撑件13活动至与手柄14平行的位置,手握手柄14, 将第一支撑件ll、第二支撑件12、第三支撑件13插入导流筒内,使第一支 撑件ll、第二支撑件12抵靠导流筒底部,然后活动第三支撑件13使第三支 撑件13处于第一支撑件11与第二支撑件12所在平面且抵靠导流筒底部,提起手柄14,第一支撑件11、第二支撑件12和第三支撑件13同时对导流筒起 支撑作用,便将导流筒平稳提起。
这种装置避免了工人与导流筒的直接接触,避免了工人被烫伤,消除了 安全隐患;不用对导流筒进行冷却,便可拿取导流筒,提高了生产效率;这 种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可以多次使用,很难损坏,与采用隔热手套 进行拿取相比,降低了生产成本。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ll、第二支撑件12与手柄14通过螺栓固定 连接,第一支撑件ll、第二支撑件12与手柄14还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以下 实施例将对此进行简单介绍。
请参看图2,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提供的筒状件拿取装置的结 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筒状件拿取装置包括第一支撑件21、第二支撑件22、第 三支撑件23、手柄24。其中,第一支撑件21、第二支撑件22的一端的端部 均为折弯型结构,使得第一支撑件21与第二支撑件22能够以一定角度连接, 第一支撑件21的折弯端端部开有第一通孔21-1,第二支撑件22的折弯端端 部开有第一通孔22-l,第三支撑件23的端部开有通孔23-l。
第一支撑件21折弯端的第一通孔21-1 、第二支撑件22折弯端的第一通 孔22-l、第三支撑件23端部的通孔23-l对齐,第一支撑件21的折弯端、第 二支撑件22的折弯端和手柄24的开孔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且保证手柄24 垂直于第一支撑件21与第二支撑件22所在的平面,第一支撑件21、第二支 撑件22和第三支撑件23 4交接,第三支撑件23可以在第一支撑件21、第二
支撑件22所在平面与手柄24平行的位置之间移动。
其余具体实施方式
与上述实施例类似,在此不再^t详细介绍。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描述,应当指出,由于文字 表达的有限性,而在客观上存在无限的具体结构,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 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 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筒状件拿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件一端与所述手柄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手柄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连接处。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件拿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 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连接端均为折弯形结构。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筒状件拿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 所述第二支撑件的连接端均开有第 一通孔和第二通孔。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筒状件拿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的连接 端开有通孔。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筒状件拿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 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通孔与所述手柄的通孔对齐,所述第一支 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手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6. 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筒状件拿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支 撑件的连接端开有通孔。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筒状件拿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 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三支撑件的通孔对齐,所述第一支撑件、所述第二支撑件与所述第三支撑件铰接。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筒状件拿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 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手柄的一端固定连4妄方式,具体为焊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单晶炉生产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筒状件拿取工具,该工具包括手柄、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第三支撑件;所述第一支撑件的一端、所述第二支撑件一端与所述手柄的一端固定连接,且所述手柄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与所述第二支撑件所在的平面,所述第三支撑件的一端活动连接于所述固定连接处。这种装置避免了工人与导流筒的直接接触,避免了工人被烫伤,消除了安全隐患;不用对导流筒进行冷却,便可拿取导流筒,提高了生产效率;这种装置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可以多次使用,很难损坏,与采用隔热手套进行拿取相比,降低了生产成本。
文档编号C30B15/00GK201372319SQ200920000378
公开日2009年12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9年2月12日
发明者乐 杨 申请人:英利能源(中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