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粉末压样机的自动脱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6178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粉末压样机的自动脱模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粉末压样机的自动脱模装置,特别适用于药物、水泥、矿山等成分检测中粉末样饼的制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冶金、药检、有色金属、商检、水泥、建材、煤炭、地矿等领域,人们越来越多的采用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XRF)及红外光谱分析仪对物质成份进行检测,把物质粉碎成均匀的超细粉末并用压样机将之压成片状也成为了检测之前必不可少的工作。随着社会的进步,工程上对工作效率和工作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在化验室制样过程中,现在的压样机仍大多采用手动脱模机构,即每次制样后需人工进行脱模,这样工作效率低并且有很多的不便,特别是对制样频繁的场合,操作人员劳动强度很大,提高了成本。由于是粉末,制样过程中难免会造成粉尘飞扬,这样对工作人员身体健康很不利。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粉末压样机的自动脱模装置,适用于压样机中,以解决现有设备压样后需要人工进行脱模,效率低,实验室粉尘污染大,对操作人员身体健康造成危
害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粉末压样机的自动脱模装置,由下模具、导向板、导轨、取料气缸构成。所述下模具由拨叉机构、销轴、顶杆、下模座和顶杆套组成,下模具定位在导向板上,取料气缸使下模具可随导板沿导轨滑动于取料与制样间。所述的拨叉机构包括拨叉气缸、拨叉套、拨叉导向块、拨叉,拨叉套上开有凹槽,拨叉导向块在凹槽内滑动这样就避免了拨叉对下模座施加横向力。所述的顶杆、顶杆套、下模座上均开有贯通的滑动槽,销轴沿着这些贯通的滑动槽横向穿过整个下模座。本发明能够实现压样后自动脱模,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特别适用于物质成分检测中样品制备的压样机。

图la、一种粉末压样机的自动脱模装置结构主视图图lb、一种粉末压样机的自动脱模装置结构右视图图2、下模具剖切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对于一种粉末压样机的自动脱模装置结构示意图如图la、lb、2所示,主要由下模具、导向板11、导轨2、取料气缸1构成。上模具7固定在机架14上,液压缸13上端通过沉头螺钉固定在机架14上。 下模具用沉头螺钉定位在导向板11之上,导向板11与导轨2相配合,通过取料气缸I活塞杆的伸缩,下模具可以随导向板11运动于取料与制样之间。下模具包括顶杆套8、下模座6、拨叉套10、顶杆12、拨叉4、拨叉气缸3、销轴15。下模座6用沉头螺钉固定在导向板11上,拨叉4通过拨叉销9与拨叉导向块5连接,拨叉导向块5与套在下模座6上的拨叉套10通过槽配合,顶杆套8套在顶杆12上滑动配合,顶杆套8套在下模座6上也是滑动配合,销轴两端穿过顶杆12、顶杆套8和下模座6上的滑动槽与拨叉套10连接。[0011]操作人员把所需定量预处理粉末放入坐落在顶杆套8上端的压样环16中,拨叉气缸3动作带动拨叉4工作,拨叉4使拨叉套10沿着下模座6上的滑动槽向上运动,拨叉套
10作用于销轴15,销轴15向上运动与顶杆套8和顶杆12的上槽的槽底接触,带动顶杆套8与顶杆12沿着下模座6上的滑动槽向上运动直至与上模具7接触,拨叉气缸3保压维持当前位置。然后液压缸13工作其活塞杆向上移动与顶杆12接触并使顶杆向上移动,当液压缸达到所需压力后保压,这样就完成压样。压样完成后,液压缸13的活塞杆返回,拨叉气缸3工作带动拨叉4运动,拨叉4带动拨叉套10和销轴15向下运动,销轴15先与顶杆12上槽的下槽底接触使它向下运动,然后再与顶杆套8的下槽底接触使之与顶杆12 —起向下运动到原位,取出压样环,这样就完成了自动脱模。
权利要求1.一种粉末压样机的自动脱模装置,它包括下模具、导向板、导轨、取料气缸,其特征在于:下模具定位在导向板上,取料气缸使下模具可随导板沿导轨滑动于取料与制样间,所述下模具由拨叉机构、顶杆、下模座、销轴、和顶杆套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末压样机的自动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拨叉机构包括拨叉气缸、拨叉套、拨叉导向块、拨叉,拨叉套上开有凹槽,拨叉导向块在凹槽内滑动这样就避免了拨叉对下模座施加横向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粉末压样机的自动脱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顶杆、顶杆套、下模座上均开 有贯通的滑动槽,销轴沿着这些贯通的滑动槽横向穿过整个下模座。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粉末压样机的自动脱模装置。它包括下模具、导向板、导轨、取料气缸,下模具定位在导向板上,取料气缸使下模具可随导板沿导轨滑动于取料与制样间,下模具由拨叉机构、下模座、顶杆、销轴和顶杆套组成。其中拨叉机构中拨叉气缸活塞杆的伸缩使拨叉绕一固定支点来回转动一个角度,这样拨叉就可以和顶杆及顶杆套相配合运动,实现自动脱模。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实现了脱模的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减小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特别是对制样频繁的场合尤为明显。
文档编号B30B15/02GK203110382SQ20122058835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1日
发明者刘建芳, 杨继光, 沈超, 柳沁 申请人:长春普利森精密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