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安全秸秆还田利用方法

文档序号:158235阅读:2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高效安全秸秆还田利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作物秸秆还田技术,特别是集土壤免耕、轮耕、休耕于一体的稻麦油秸秆高效安全的全量还田利用方法。
背景技术
稻麦秸秆是农作物生产系统中一项重要的生物资源,用途十分广泛,经加工后可作肥料、饲料、燃料、工业原料及食用菌基料等。然而,从水土保持、生态平衡、环境安全、再生资源有效利用等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出发,多数学者倾向于农作物秸秆还田利用。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年产秸秆20亿吨,其中我国为6亿吨。但由于利用不彻底,农民嫌麻烦,多数秸秆被野外露天焚烧或抛弃水体,造成对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目前现有稻麦油秸秆还田利用做法通常是1、耕翻埋入土壤。此法弊端是勤耕翻易造成水土流失,秸秆直接埋入土壤,腐熟时易产生有害气体对种苗造成毒害。2、将稻麦油秸秆集中堆制或沤制腐熟,然后分散到土壤中。此法弊端是太麻烦,不经济,农民难以接受。3、牲畜过腹还田,即通过给牲畜饲喂秸秆,变成肥料还田。此法弊端是难以大面积实施,因为不可能家家户户都养牲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秸秆还田的几种做法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高效安全的秸秆全量还田利用新方法,该方法与土壤免耕、轮耕、休耕有机结合,达到保护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数、质量,发展生态农业的综合目的,而且经济适用,操作简便,易于推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在4或5年的周期内,按如下步骤进行操作(1)设计畦宽300~375cm,第1年稻子收获后,每畦开三条纵墒,依次为A1、B1、C1,每条纵墒宽20~25cm,深15~20cm,相邻纵墒间隔100~125cm,以上畦宽和纵墒间隔皆包括纵墒宽度;(2)在上述开好的纵墒内,每两条纵墒埋入稻秸秆,随后的一条作为田间排灌沟,即A1、B1埋入稻秸秆,C1作为排灌沟,其余畦面类推;(3)下一茬麦子油菜收获后,将收割后的麦油秸秆全部埋入原排灌沟C1内;(4)随后的3或4年内,每年从原纵墒位置向同一方向平移1/4或1/5畦宽的距离后重新开纵墒A2、B2、C2;A3、B3、C3……,规格同上,平移距离包括墒宽;(5)平移后的纵墒与原纵墒用途相同,即原来埋秸秆的平移后仍埋秸秆,原作排灌用的平移后仍作排灌用,以上为一个周期的操作方法,下一周期重复操作。
进一步的方案是采用1~2个微生物菌剂混合到埋入纵墒的稻麦(油)秸秆中,可采用现有的988菌剂进行微生物腐解;所述纵墒采用标准开墒机开挖,每年内纵墒以外的地面免耕;每年稻子收获前,套播麦、油种子,麦、油收获前,套播水稻种子。
本发明把传统的农艺栽培技术与现代的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拟解决多年未能解决的秸秆全量还田利用问题。秸秆免焚,有利于环境安全;秸秆还田,有利于土壤安全;秸秆腐解成有机肥,有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利于粮食安全。
在田间直接利用秸秆生产有机肥,减少了工厂化生产秸秆来回搬运的麻烦,从而避免了目前有机肥成本高、肥效慢、施用不经济而难推广的矛盾。墒沟埋入秸秆其沟宽小于作物栽培要求行距(机开墒纵墒一般宽20cm左右,而稻麦(油)作物行距均大于25cm),既不影响有效种植面积和产量,又有利于埋入墒沟的秸秆自然腐解,不会对作物生长造成毒害,从而达到高产高效。
根据土壤耕作学要求,本发明使土壤免耕、轮耕和休耕有机结合,土壤每4或5年轮耕和休耕一遍,消除了长期免耕或长期耕翻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发明中因在秸秆中施入微生物菌剂,加之田间正常施用无机肥,这样做到有机肥、无机肥、微生物肥三肥结合,均衡调节作物生长。
本发明利用一茬休耕的时间和空间,把秸秆自腐与人工催腐结合,从而实现借助大自然力量,辅以人工调节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此外,本发明操作中,稻子收获前,套播麦、油种子,麦油收获前,套播水稻种子,从而实现稻麦(油)生产双免耕、双套播、双机收、双留茬;省工节本,降耗增收。


图1为稻麦(油)秸秆埋入田间墒沟示意图(以5年为一周期),其中A1、B1、C1第1年埋秸秆,A2、B2、C2第2年埋秸秆,其余类推;图2为第一年麦(油)茬时纵墒埋入稻秸秆及排灌用示意图(以5年为一周期),其中A1、B1埋入稻秸秆,C1为排灌沟;图3为第一年稻茬时纵墒埋入麦(油)秸秆示意图(以5年为一周期),其中C1埋入麦(油)秸秆。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一以5年为一周期,设计畦宽300cm,每畦内纵墒划分序号为1~15,纵墒宽20cm,深20cm。第一年稻子收获前,套播麦(油)种,稻子收获后,在序号5、10、15处开三条纵墒A1、B1、C1,其余地面免耕,其中A1、B1埋入稻秸秆,C1作排灌沟,其余畦面操作相同;当年度,麦(油)收获前套播水稻种,麦(油)收获后,将麦(油)秸秆埋入C1。第二年至第五年,每年从原纵墒位置向同一方向平移1/5畦宽后重新开纵墒,分别为A2、B2、C2……A5、B5、C5,规格同上;平移后的纵墒与原纵墒用途相同,即稻麦(油)茬埋秸秆和排灌情况相同。每茬埋秸秆时加入988微生物秸秆腐熟菌;五年内,土壤普遍耕翻一遍,休耕两茬,免耕八茬。
实施例二以4年为一周期,设计畦宽300cm,每畦内纵墒划分序号为1~12,纵墒宽25cm,深20cm,第一年稻子收获前,套播麦(油)种,稻子收获后,在序号4、8、12处开三条纵墒A1、B1、C1,其余地面免耕,其中A1、B1埋入稻秸秆,C1作排灌沟,其余畦面操作相同;当年度,麦(油)收获前套播稻种,麦(油)收获后,将麦(油)秸秆埋入C1。第二年至第四年,每年从原纵墒位置向同一方向平移1/4畦宽后重新开纵墒,规格同上,分别为A2、B2、C2……A4、B4、C4,平移后的纵墒与原纵墒用途相同,即稻麦(油)茬埋秸秆和排灌情况相同。每年每茬埋入秸秆时均加入微生物菌剂。四年内土壤普遍耕翻一遍,休耕两茬,免耕六茬。
权利要求
1.一种高效安全秸秆还田利用方法,其特征是在4或5年的周期内,按如下步骤进行操作(1)设计畦宽300~375cm,第1年稻子收获后,每畦开三条纵墒,依次为A1、B1、C1,每条纵墒宽20~25cm,深15~20cm,相邻纵墒间隔100~125cm,以上畦宽和纵墒间隔皆包括纵墒宽度;(2)在上述开好的纵墒内,每两条纵墒埋入稻秸秆,随后的一条作为田间排灌沟,即A1、B1埋入稻秸秆,C1作为排灌沟,其余畦面类推;(3)下一茬麦子油菜收获后,将收割后的麦油秸秆全部埋入原排灌沟C1内;(4)随后的3或4年内,每年从原纵墒位置向同一方向平移1/4或1/5畦宽的距离后重新开纵墒A2、B2、C2;A3、B3、C3……,规格同上,平移距离包括墒宽;(5)平移后的纵墒与原纵墒用途相同,即原来埋秸秆的平移后仍埋秸秆,原作排灌用的平移后仍作排灌用,以上为一个周期的操作方法,下一周期重复操作。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安全秸秆还田利用方法,其特征是采用1~2个微生物菌剂混合到埋入纵墒的稻麦油秸秆中。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安全秸秆还田利用方法,其特征是所述纵墒采用标准开墒机开挖,每年内纵墒以外的地面免耕。
4.按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效安全秸秆还田利用方法,其特征是稻子收获前,套播麦、油种子,麦、油收获前,套播水稻种子。
全文摘要
一种高效安全的秸秆还田利用方法,其特征是在4或5年的周期内,逐年按序在田间开纵墒,纵墒宽20~25cm,深15~20cm,间隔100~125cm。每年稻收后,每两条纵墒埋入稻秸秆,随后的一条作为排灌沟;当年度麦(油)收获后,原排灌沟埋入麦(油)秸秆。埋入秸秆时可加入微生物菌剂。本发明根据土壤耕作学要求,与土壤免耕、轮耕、休耕有机结合,将有机肥、无机肥、微生物肥三肥结合,并与稻、麦(油)双套播技术相结合,使秸秆还田利用做到高效安全全量,有利于保护环境、改良土壤、提高农产品数、质量,而且操作简便,投入成本低,有重大推广价值。
文档编号A01D82/00GK1593083SQ20041004100
公开日2005年3月16日 申请日期2004年6月18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8日
发明者蒋植宝 申请人:蒋植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