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立磨机的磨辊轴承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679阅读:35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水泥立磨机的磨辊轴承润滑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轴承润滑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水泥立磨机的磨辊轴承润滑系统。
背景技术
现今水泥设备不断更新,现代化水泥制造公司均采用高效率,节能的立磨 作为主要生产设备,立磨的磨辊轴承需要有高粘度润滑油在其轴承腔循环润滑 并带走其产生的温度及污染物,为保证轴承腔内有一定量的润滑油但也不能低 于所需要的油位,必须由一台泵从轴承腔内吸油,另一台泵为轴承腔送油,选 普通定量泵可能会造成吸量过大而吸空油泵损坏,也可能定量泵会造成吸量过 小而润滑油从轴承腔内溢出造成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使用方便的轴承润滑的磨辊轴承润 滑系统。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水泥立磨机的磨辊轴承 润滑系统,包括油箱、油泵和磨辊轴承的润滑腔,油泵从油箱泵出润滑油通过 油管输送到磨辊轴承润滑腔的底部,磨辊轴承的润滑腔内多余的润滑油通过高 粘度介质喷射泵抽回油箱,油泵通过油管向高粘度介质喷射泵提供用于吸油的 工作流体。
为了调节进入润滑油腔的供油量和进入高粘度介质喷射泵的供油量,在通 过油泵向高粘度介质喷射泵供油的油管和向磨辊轴承的润滑腔供油的油管上分别设置节流阀。通过调节高粘度介质喷射泵的供油量,可以调节高粘度介质喷 射泵的吸油量。
为方便观察,在高粘度介质喷射泵的吸油管路设置观察自吸状态的液流视窗。
因为普通的喷射泵无法使用从油箱抽出的高粘度的润滑油作为工作流体, 所以需要改进普通的喷射泵,在这里使用的高粘度介质喷射泵由工作流体进口 管、喷嘴管接受室、扩压管、混合室依次组合而成,接受室侧边连通吸口管, 混合室的中间设置一个可均匀散开喷射液的三级梯台式扩散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水泥立磨机的磨辊轴承润滑系统便于调节进油和 吸油量,而且结构简单,操作便捷。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l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高粘度介质喷射泵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l.工作流体进口管,2.节流阀,3.喷嘴管,4.接受室,5.扩压管, 6.混合室,7.扩撒台,8.吸口管。21.润滑腔,22.油泵,23.油箱,24.喷射泵, 26.液流视窗。
具体实施例方式
如图l所示的一种水泥立磨机的磨辊轴承润滑系统,包括油箱23、油泵22 和磨辊轴承的润滑腔21,油泵22从油箱23泵出润滑油通过油管输送到磨辊轴 承润滑腔21的底部,磨辊轴承的润滑腔21内多余的润滑油通过高粘度介质喷射泵24吸回油箱23,油泵22通过油管向高粘度介质喷射泵24提供用于吸油的 工作流体。
在通过油泵22向高粘度介质喷射泵24供油的油管和向磨辊轴承的润滑腔 21供油的油管上分别设置节流阀2。
在高粘度介质喷射泵24的吸油管路中设置观察高粘度介质喷射泵24自吸 状态的液流视窗26。
高粘度介质喷射泵24由工作流体进口管1、喷嘴管3、接受室4、扩压管5、 混合室6依次组合而成,接受室4侧边连通吸口管8吸油,混合室6的中间设 置一个可均匀散开喷射液的三级梯台式扩散台7。
权利要求
1.一种水泥立磨机的磨辊轴承润滑系统,包括油箱(23)、油泵(22)和磨辊轴承的润滑腔(21),油泵(22)从油箱(23)泵出润滑油通过油管输送到磨辊轴承润滑腔(21)的底部,其特征是所述的磨辊轴承的润滑腔(21)内多余的润滑油通过高粘度介质喷射泵(24)吸回油箱(23),油泵(22)通过油管向高粘度介质喷射泵(24)提供用于吸油的工作流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立磨机的磨辊轴承润滑系统,其特征是:在所 述的通过油泵(22)向高粘度介质喷射泵(24)供油的油管和向磨辊轴承的润 滑腔(21)供油的油管上分别设置节流阔(2)。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立磨机的磨辊轴承润滑系统,其特征是:在所 述的高粘度介质喷射泵(24)的吸油管路中设置观察高粘度介质喷射泵(24) 自吸状态的液流视窗(26)。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泥立磨机的磨辊轴承润滑系统,其特征是:所述 的高粘度介质喷射泵(24)由工作流体进口管(1)、喷嘴管(3)、接受室(4)、 扩压管(5)、混合室(6)依次组合而成,接受室(4)侧边连通吸口管(8)吸 油,混合室(6)的中间设置一个可均匀散开喷射液的三级梯台式扩散台(7)。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承润滑系统,尤其是一种水泥立磨机的磨辊轴承润滑系统,包括油箱、油泵、喷射泵、润滑腔,喷射泵的吸油管路上设置液流视窗,方便现场观察喷射泵的自吸状态,润滑腔进油口处设置一个进油量节流阀,控制进入润滑腔的油量,喷射泵的动能液进口处设置一个动能液流量节流阀,调节喷射泵的进油量,本水泥立磨机的磨辊轴承润滑系统便于调节进油和吸油量。
文档编号B02C4/00GK101298898SQ20081012250
公开日2008年11月5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30日
发明者杰 吴 申请人:杰 吴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