轧辊磨床用剖分蜗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5787862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轧辊磨床用剖分蜗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磨床的部件,具体为用以磨削曲线的轧辊磨床用剖分蜗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蜗轮与蜗杆啮合时,通常是蜗杆与蜗轮齿槽的一个侧面接触,与齿槽的另一侧面之间留有间距,蜗杆带动蜗轮反转时有一定的空程量,因此,这种传统的蜗轮蜗杆结构应用于磨削曲线的轧辊磨床时,磨床的磨削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蜗轮蜗杆结构,蜗杆与蜗轮啮合时蜗杆与蜗轮齿槽的一个侧面接触,与齿槽的另一侧面之间留有间距,蜗杆带动蜗轮反转时有一定空程量,其应用于磨削曲线的磨床时,磨床的磨削精度较低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轧辊磨床用剖分蜗轮,其与蜗杆啮合并带动蜗杆反转时不会出现空程量,使得磨床的磨削精度得到提高。
其技术方案是这样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蜗轮芯以及套装于蜗轮芯外部的蜗轮体,所述蜗轮体包括上蜗轮、下蜗轮,所述上蜗轮和下蜗轮的周面共同为蜗轮齿面,所述上蜗轮和下蜗轮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驱动上蜗轮和下蜗轮之间可以相对运动。
其进一步特征在于所述上蜗轮、下蜗轮分别为法兰形,所述下蜗轮套装于所述蜗轮芯,所述上蜗轮与所述下蜗轮套合并用螺钉连接,所述上蜗轮的底部端面与所述下蜗轮的圆环端面接触;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压装于所述上蜗轮上部周面的卡口,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压装有螺帽,所述螺帽与所述螺钉螺合,所述螺钉通过销柱与所述下蜗轮连接。
将本实用新型运用于轧辊磨床,通过调整弹簧带动上蜗轮作小角度的调整,这样可以使齿槽的两个侧面分别与蜗杆接触,当蜗杆带动蜗轮作反转时,蜗杆就不会出现空程量,磨床的加工精度得到提高,从而避免了现有蜗轮结构,蜗杆与蜗轮啮合时蜗杆与蜗轮齿槽的一个侧面接触,与齿槽的另一侧面之间留有间距,蜗杆带动蜗轮反转时有一定空程量,磨床的磨削精度较低的缺点。


图1为本实用新型套装于转轴与蜗杆啮合的主视图及局部剖视图;图2为图1中本实用新型与转轴的俯视图及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见图1、图2,本实用新型包括蜗轮芯7以及套装于蜗轮芯7外部的蜗轮体,蜗轮体包括上蜗轮1、下蜗轮2,上蜗轮1和下蜗轮2的周面共同为蜗轮齿面,上蜗轮1和下蜗轮2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驱动上蜗轮和下蜗轮之间可以相对运动。上蜗轮1、下蜗轮2分别为法兰形,下蜗轮2套装于蜗轮芯7,上蜗轮1与下蜗轮2套合并用螺钉5连接,上蜗轮1的底部端面与下蜗轮2的圆环端面接触;连接结构包括弹簧10,弹簧10的一端压装于上蜗轮1上部周面的卡口,弹簧10的另一端压装有螺帽9,螺帽9与螺钉8螺合,螺钉8通过销柱与下蜗轮2连接(图2中未表达销柱),3为转轴、4为定位套。
权利要求1.轧辊磨床用剖分蜗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蜗轮芯以及套装于蜗轮芯外部的蜗轮体,所述蜗轮体包括上蜗轮、下蜗轮,所述上蜗轮和下蜗轮的周面共同为蜗轮齿面,所述上蜗轮和下蜗轮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驱动上蜗轮和下蜗轮之间可以相对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剖分蜗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蜗轮、下蜗轮分别为法兰形,所述下蜗轮套装于所述蜗轮芯,所述上蜗轮与所述下蜗轮套合并用螺钉连接,所述上蜗轮的底部端面与所述下蜗轮的圆环端面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剖分蜗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压装于所述上蜗轮上部周面的卡口,所述弹簧的另一端压装有螺帽,所述螺帽与所述螺钉螺合,所述螺钉通过销柱与所述下蜗轮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为轧辊磨床用剖分蜗轮。其齿槽的两个侧面可以分别与蜗杆接触,当蜗杆带动蜗轮作反转时,蜗杆就不会出现空程量,磨床的加工精度较高。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蜗轮芯以及套装于蜗轮芯外部的蜗轮体,所述蜗轮体包括上蜗轮、下蜗轮,所述上蜗轮和下蜗轮的周面共同为蜗轮齿面,所述上蜗轮和下蜗轮之间设置有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驱动上蜗轮和下蜗轮之间可以相对运动。
文档编号F16H55/24GK2823688SQ200520074838
公开日2006年10月4日 申请日期2005年8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8月18日
发明者孙亚民, 吴智跃 申请人:无锡开源机床集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