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522290阅读:6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药复配剂,尤其是涉及一种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毒死蜱是一种具有广谱杀虫活性的药剂,通过触杀、胃毒和熏蒸方式均有效,无内吸作用。可用于防治蚊的幼虫和成虫,蝇类;各种土壤害虫和许多叶类作物上的害虫;卫生害虫,也可用于防治牛和羊的体外寄生虫。毒死蜱可充分挥发,以至于在未处理表面附近,形成具有杀虫的沉淀物。在杀虫的浓度范围内无药害。在土壤中降解,起初为3,5,6-三氯吡啶-2-醇,其后继续降解为有机氯化合物和二氧化碳,半衰期60~120天。

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是全新的非杀生性杀虫剂,最早由瑞士汽巴嘉基公司于1988年开发,该产品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优异的防治效果。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自2005年监测到稻飞虱对吡虫啉产生严重抗性以来,不少专家陆续提出在水稻稻飞虱防治上停用吡虫啉的建议。用药量:防治蔬菜蚜虫、温室粉虱,亩用药5克;防治小麦蚜虫,亩用50%吡蚜酮wdg5-10克;防治水稻飞虱、叶蝉,亩用50%吡蚜酮wdg515-20克;防治棉花蚜虫,亩用50%吡蚜酮wdg520-30克;防治果树桃蚜、苹果蚜,可配成2500-5000倍液喷雾。

利用电穿透图(epg)技术进行研究表明,无论是点滴、饲喂或注射试验,只要蚜虫或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而且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吡蚜酮具有优异的阻断昆虫传毒功能。尽管目前对吡蚜酮所引起的口针阻塞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的研究表明这种不可逆的"停食"不是由于"拒食作用"所引起。经吡蚜酮处理后的昆虫最初死亡率是很低的,昆虫"饥蛾"致死前仍可存活数日,且死亡率高低与气候条件有关。试验表明,药剂处理3小时内,蚜虫的取食活动降低90%左右,处理后48小时,死亡率可接近100%。

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因此既可用作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利用电穿透图(epg)技术进行研究表明,无论是点滴、饲喂或注射试验,只要蚜虫或飞虱一接触到吡蚜酮几乎立即产生口针阻塞效应,立刻停止取食,并最终饥饿致死,而且此过程是不可逆转的。因此,吡蚜酮具有优异的阻断昆虫传毒功能。尽管目前对吡蚜酮所引起的口针阻塞机制尚不清楚,但已有的研究表明这种不可逆的"停食"不是由于"拒食作用"所引起。经吡蚜酮处理后的昆虫最初死亡率是很低的,昆虫"饥蛾"致死前仍可存活数日,且死亡率高低与气候条件有关。试验表明,药剂处理3小时内,蚜虫的取食活动降低90%左右,处理后48小时,死亡率可接近100%。

吡蚜酮对害虫具有触杀作用,同时还有内吸活性。在植物体内既能在木质部输导也能在韧皮部输导;因此既可用作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由于其良好的输导特性,在茎叶喷雾后新长出的枝叶也可以得到有效保护。

目前毒死蜱和吡蚜酮的使用都是以单剂使用,毒死蜱还大部分是以乳油为主,乳油在加工过程中使用大量的有机溶剂,不仅浪费大量的资源,而且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开发出新的复配液体制剂以减少或消除这些有害的有机溶剂,已成为农药发展的方向。而现代农药剂型朝水基化发展,即以水为基质的农药剂型,以悬浮剂、微乳剂、悬乳剂等水基化农药制剂代替有机溶剂用量大的乳油剂型。其中悬乳剂是一种有机溶剂可以少用、药效好、环境友好型水基化的新农药剂型,也是一种代替农药乳油的好剂型。为了开发生产绿色农产品的无公害农药,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高效、低毒、环境友好、人畜安全易生产和使用的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采用以下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的原料制备得到:

毒死蜱1~30%;吡蚜酮1~20%;溶剂5~30%,乳化剂3~15%;渗透剂1~20%,余量为去离子水。

所述的溶剂选自甲苯、二甲苯、环已酮、solvesso100或solvesso150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乳化剂选自苯磺酸盐、eo/po嵌段共聚物或烷基酚聚氧乙烯磷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的渗透剂选自氮酮、酯磺酸钠、烷基苯磺酸钠或烷基吡啶卤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渗透剂是指促进含药组分渗透到处理对象内部。能迅速润湿动植物病虫害组织表面的角质层,促使农药成分有效地进入体内直达标靶,使杀灭病虫效果显著提高。在同等药效情况下,比原减少50%用药量,成本可下降30—60%。由于农业害虫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性,而产生抗药性的机理很多,其中对表皮穿透性降低是一主要方面:不仅阻碍了杀虫剂进入虫体,而且延缓了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在这一期间,昆虫有足够时间来降解这些农药,通过添加渗透剂,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渗透剂采用氮酮或酯磺酸钠。

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的制备方法,采用以下步骤:

(1)制备油相:将毒死蜱和溶剂混合,得到均一油相;

(2)制备水相:将乳化剂、渗透剂、吡蚜酮和去离子水混合,得到均一的水相;

(3)制备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将步骤(1)得到的油相加入到步骤(2)得到的水相中,控制搅拌速度为2000-4000rpm进行剪切处理,即制得乳白色的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是利用混合模理论为基础,并参考表面活性剂的hlb值法进行选择,将环境友好毒死蜱吡蚜酮复配成水基化的农药悬乳剂,该发明制剂对作物和虫体不但有还好的附着和渗透性,而且产品性能更加稳定,杀虫活性更高,提高了药效,同时降低药剂的用药量节约了人工。

本发明的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安全性强、环保性好,以水代替大部分的有机溶剂,减少对环境污染,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还可大大的降低生产成本,节省大量石化资源,减少有机溶剂对人体与环境的污染和残留,使农药加工低毒化,保障人类和骗人哺乳动物的安全和健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技术方案,称取毒死蜱原药10%,甲苯3%充分溶解毒死蜱,吡蚜酮4%,烷基苯磺酸盐5%,酯磺酸钠5%,去离子水通过3000/分钟剪切机剪切30分钟,经检验合格后,即制得乳状的14%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

实施例2

本发明技术方案,称取毒死蜱原药15%,二甲苯5%混合充分溶解,吡蚜酮6%,eo/po嵌段共聚物4%,氮酮5%,去离子水补足,用3000/分钟剪切机剪切30分钟,经检验合格后,即制得乳状的21%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

实施例3

本发明技术方案,称取毒死蜱20%,二甲苯5%,吡蚜酮10%,solvesso1003%,烷基酚聚氧乙烯磷2%,eo/po嵌段共聚物3%,烷基吡啶卤化物3%,去离子水补足100%,通过3000/分钟剪切机30分钟剪切,经检验合格,而制得的乳状的30%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

上表是利用普通的杀虫剂以及实施例1制备得到的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的田间试验对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有效成分含量225克/公顷添加1.8克氮酮处理剂量下,试验结果远优于有效成分含量225克/公顷---300克公顷处理剂量下的药效。

实施例4

一种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采用以下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的原料制备得到:毒死蜱1%;吡蚜酮1%;溶剂30%,乳化剂3%;渗透剂1%,余量为去离子水。其中,采用的溶剂为solvesso100。乳化剂为eo/po嵌段共聚物。渗透剂为酯磺酸钠。

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采用以下步骤制作得到:

(1)制备油相:将毒死蜱和溶剂混合,得到均一油相;

(2)制备水相:将乳化剂、渗透剂、吡蚜酮和去离子水混合,得到均一的水相;

(3)制备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将步骤(1)得到的油相加入到步骤(2)得到的水相中,控制搅拌速度为2000rpm进行剪切处理,即制得乳白色的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

实施例5

一种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采用以下组分及重量百分比含量的原料制备得到:毒死蜱30%;吡蚜酮20%;溶剂5%,乳化剂15%;渗透剂20%,余量为去离子水。其中,采用的溶剂为环已酮,乳化剂为烷基酚聚氧乙烯磷酸盐,渗透剂为烷基吡啶卤化物。渗透剂是指促进含药组分渗透到处理对象内部。能迅速润湿动植物病虫害组织表面的角质层,促使农药成分有效地进入体内直达标靶,使杀灭病虫效果显著提高。在同等药效情况下,比原减少50%用药量,成本可下降30—60%。由于农业害虫对化学药剂产生了抗性,而产生抗药性的机理很多,其中对表皮穿透性降低是一主要方面:不仅阻碍了杀虫剂进入虫体,而且延缓了杀虫剂到达靶标部位的时间,在这一期间,昆虫有足够时间来降解这些农药,通过添加渗透剂,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

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采用以下步骤制作得到:

(1)制备油相:将毒死蜱和溶剂混合,得到均一油相;

(2)制备水相:将乳化剂、渗透剂、吡蚜酮和去离子水混合,得到均一的水相;

(3)制备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将步骤(1)得到的油相加入到步骤(2)得到的水相中,控制搅拌速度为4000rpm进行剪切处理,即制得乳白色的毒死蜱吡蚜酮悬乳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