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农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含环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环酰菌胺(Fenhexamid)为白色粉状固体,环酰菌胺是新型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与已有杀菌剂苯并咪唑类、二羧酰亚胺类、三唑类、苯胺嘧啶类、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等无交互抗性。对各种灰霉病及相关的菌核病、黑斑病有很好的活性,如制剂50%WG、50%SC、50%WP,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其具有独特的作用机理,与己有杀菌剂苯并咪唑类、二羧酰亚胺类、三唑类、苯胺嘧啶类、N-苯基氨基甲酸酯类等无交互抗性。对葡萄、硬果、草莓、蔬菜、柑橘、观赏植物、小麦等作物的安全性。对作物、人类、环境安全,是理想的综合害物治理用药。防治对象包括各种灰霉病、霜霉病、黑星病、早疫病、晚疫病、黑斑病、炭疽病、落叶病、根腐病等。
中生菌素(1-N-苷基链里定基-2-氨基-L-赖氨酸-2-脱氧古罗糖胺),为糖苷类抗生素,水剂为深褐色,粉剂为浅黄色,无异味。属于低毒类、低蓄积农药,属广谱、高效、低毒、无污染的农用抗生素杀菌剂。中生菌素是一种担子链霉菌海南变种产生的碱性、水溶性N-糖苷类物质,可抑制病原菌菌体蛋白质的合成,并能使丝状真菌畸形,抑制孢子萌发和杀死孢子,通过抑制病原细菌蛋白质肽键生成,最终导致细菌死亡,可刺激植物体内植保素及木质素的前提物质生成,从而提高植物的抗病能力。能够防治多种细菌及真菌引起的病害,如水稻白叶枯病、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番茄青枯病、青椒疮痂病、白菜软腐病、菜豆细菌性疫病、苹果落叶斑点病、轮纹病、炭疽病、小麦根腐病等。
单一杀菌剂长期大量使用,容易使病害产生抗药性,从而导致用药量加大,防效降低,持效期缩短,不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药剂的复配不仅能延缓单一药剂所导致的抗性的产生,而且能扩大杀菌谱,提高防治效果。现有技术中,关于环酰菌胺和中生霉素的复配目前在国内外尚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环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杀菌组合物,该组合物杀菌谱广,且杀菌效果优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环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杀菌组合物的应用。
本发明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含环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杀菌组合物,其药物活性成分为环菌酰胺和中生菌素,环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重量比为0.25~4﹕1。
进一步的,所述环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优化的重量比为0.5~2:1。
进一步的,所述环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最优化的重量比为1:1。
本发明提供的杀菌组合物优选的剂型为可湿性粉剂;本发明所提供的含环酰菌胺和中生菌素的杀菌剂组合物,可以按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与已知的助剂配成各种农业上允许的任意剂型。
进一步的,所述药物活性成分的含量为15~80%。
该杀菌组合物还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尿素5%、木质素磺酸钠0.9%、酒石酸0.1%、聚羧酸钠盐2%、硫酸铵8.5%、余量为白炭黑。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含环酰菌胺和中生霉素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作物、蔬菜、水果病害中的应用。
进一步的,所述病害为灰霉病、霜霉病、黑斑病、炭疽病、落叶病、黑星病或晚疫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所用的环酰菌胺与中生菌素两种不同作用机理的杀菌剂,相互混配增效作用明显,防效优于单剂;
2、本发明的组合物能够降低杀菌剂使用量,效率高,避免病害的抗药性,延长了药物持效期,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作物和环境安全;
3.本发明的杀菌剂组合物用于防治作物、蔬菜、水果病害中的灰霉病、霜霉病、黑星病、早疫病、晚疫病、黑斑病、炭疽病、落叶病、根腐病等具有特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 20%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4:1)
配方为:环菌酰胺16%、中生菌素4%、尿素5%、木质素磺酸钠0.9%、酒石酸0.1%、聚羧酸钠盐2%、硫酸铵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备方法为:将配方中原料在混合机中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机粉碎至粒径30μm后,捏合加水量25%,进行挤压造粒,40-50℃烘干,即得。
实施例2 20%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2:1)
配方为:环菌酰胺13.4%、中生菌素6.6%、尿素5%、木质素磺酸钠0.9%、酒石酸0.1%、聚羧酸钠盐2%、硫酸铵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20%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1)
配方为:环菌酰胺10%、中生菌素10%、尿素5%、木质素磺酸钠0.9%、酒石酸0.1%、聚羧酸钠盐2%、硫酸铵8.5%、白炭黑加至100%。
实施例4 20%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2)
配方为:环菌酰胺6.6%,中生菌素13.4%、尿素5%、木质素磺酸钠0.9%、酒石酸0.1%、聚羧酸钠盐2%、硫酸铵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20%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4)
配方为:环菌酰胺4%、中生菌素16%、尿素5%、木质素磺酸钠0.9%、酒石酸0.1%、聚羧酸钠盐2%、硫酸铵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6 20%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1)
配方为:环菌酰胺10%、中生菌素10%、尿素5%、木质素磺酸钠1%、聚羧酸钠盐2%、硫酸铵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该实施例中制备的杀菌组合物热储后质量变差,会出现部分大颗粒。
实施例7 15%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1)
配方为:环菌酰胺7.5%、中生菌素7.5%、尿素5%、木质素磺酸钠0.9%、酒石酸0.1%、聚羧酸钠盐2%、硫酸铵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8 40%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1)
配方为:环菌酰胺20%、中生菌素20%、尿素5%、木质素磺酸钠0.9%、酒石酸0.1%、聚羧酸钠盐2%、硫酸铵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9 80%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1:1)
配方为:环菌酰胺40%、中生菌素40%、尿素5%、木质素磺酸钠0.9%、酒石酸0.1%、聚羧酸钠盐2%、硫酸铵8.5%、白炭黑加至100%。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一)将上述实施例制备的杀菌组合物对黄瓜灰霉病室内药效试验
利用叶片法进行室内抑菌测定,分别将组合物5组配比、50%环菌酰胺和1%中生菌素分别配制成浓度为100ppm、50ppm、10ppm、1ppm、0.1ppm的药液;选取充分展开、叶龄一致、带有1~2cm叶柄的健康叶片,用湿棉球包裹叶柄放置在培养皿中,保湿备用。将药液均匀喷施于叶片背面,每处理10片叶片,重复4次。待药液自然风干后,将各处理叶片背面向上,按处理标记后排放在培养皿中保湿,并设只含溶剂和表面活性剂而不含有效成分的处理做空白对照。用接种器将直径5mm菌斑有菌丝的一面接种于处理叶片背面。接种后盖上皿盖,置于人工气候箱,在20℃~22℃、相对湿度80%~90%和12h光暗交替(光强5000Lux~10000 Lux)的条件下培养7d。
视空白对照发病情况调查。用游标卡尺以十字交叉垂直法测量病斑直径各一次,取平均值,单位为(mm)。
黄瓜新鲜叶片并打成直径为1.5cm的叶碟,直接浸入不同浓度药液中,每个浓度10个叶碟;晾干后,每个叶碟滴60μl孢子囊悬浮液。放入21℃恒温培养箱保湿培养,在5d后观察,记录出现病斑的叶碟个数,计算抑制率,分析EC50及其置信区间。
抑制率(%)=(对照病斑个数-处理病斑个数)/对照病斑个数×100
试验结果用孙云沛的共毒系数法评价混用后的联合作用类型。
混剂的毒力指数理论值=A的毒力指数×A在混剂中的比例+B的毒力指数×B
在混剂中的比例+ C的毒力指数×C在混剂中的比例
判定标准:共毒系数<80为拮抗作用,在80-120之间为加成作用,>120时为增效作用。
表1杀菌剂组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的抑制情况
由表可以看出,重量比为4:1、2:1、1:1、1:2和1:4的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组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室内药效试验中,EC50值分别为118.0512mg/L, 94.6543mg/L, 63.6814mg/L, 95.5381mg/L, 96.3078mg/L, 50%环菌酰胺可湿性粉剂和1%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的EC50值分别为163.9766mg/L和122.4940mg/L,说明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组合物对黄瓜灰霉病菌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具有增效作用,且第三组配比即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为1:1时共毒系数达到220.11,增效最明显,说明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组合物对灰霉病菌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且两者复配增效明显。
(二)将上述实施例3制备的杀菌组合物防治黄瓜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4年2月-12月份在济南崔寨镇蔡马村大棚中进行黄瓜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设置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1000倍液,药剂对照为50%环菌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与1%中生菌素水剂600倍液,空白对照为清水喷雾。分别在春茬和秋茬两季番茄上。小区随机排列,每小区面积约13m2,每处理重复3次,在喷药前、喷药后第7天、第14天调查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参照农业部农药田间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蔬菜灰霉病-黄瓜、番茄甜椒的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3株,调查每株的全部叶片及全部果实,计算病果率病根据以下分级方法分予以记录。
叶部病害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单片叶有病斑3个;
3级:单片叶有病斑4-6个;
5级:单片叶有病斑7-10个;
7级:单片叶有病斑11-20个,部分密集成片;
9级:单片叶有病斑密集占叶面积四分之一以上。
黄瓜果实被害分级方法(以果实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残花无发病;
3级:果脐部发病;
5级:病斑长度占果的10%以下;
7级:病斑长度占果的11-25%;
9级:病斑长度占果的26%以上。
统计分析公式计算: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应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校正防效(%)=[1-CK0×PT1/(CK1×PT0)]×100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表2 杀菌剂组合物防治黄瓜灰霉病田间试验病情指数(叶片)
①各处理病情指数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表3 杀菌剂组合物对黄瓜灰霉病田间试验防治效果
各处理防治效果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2和表3可以看出,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组合物对春茬和秋茬黄瓜叶部灰霉病防治中,浓度为6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1.82(春茬黄瓜)和18.04(秋茬黄瓜),防治效果分别为89.31%(春茬黄瓜)和91.47%(秋茬黄瓜),浓度为8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3.24(春茬黄瓜)和22.08(秋茬黄瓜),防治效果分别为91.26%(春茬黄瓜)和90.31%(秋茬黄瓜),与同等水平的对照药剂相比,显著优于对照药剂50%环菌酰胺和1%中生菌素,防效显著提高。
表4杀菌剂组合物防治黄瓜灰霉病田间试验病情指数(果实)
①各处理病情指数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表5杀菌剂组合物对黄瓜灰霉病田间试验防治效果(果实)
各处理防治效果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4和表5可以看出,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组合物对春茬和秋茬黄瓜果实灰霉病防治中,浓度为6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9.08(春茬黄瓜)和15.30(秋茬黄瓜),防治效果分别为89.95%(春茬黄瓜)和82.34%(秋茬黄瓜),浓度为8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0.69(春茬黄瓜)和19.34(秋茬黄瓜),防治效果分别为88.97%(春茬黄瓜)和89.77%(秋茬黄瓜),与同等水平的对照药剂相比,显著优于对照药剂50%环菌酰胺和1%中生菌素,防效显著提高。对其他实施例进行同样的检测。
(三)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组合物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4年2月-12月份在济南崔寨镇蔡马村大棚中进行番茄灰霉病田间药效试验,设置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1000倍液,药剂对照为50%环菌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与1%中生菌素水剂600倍液,空白对照为清水喷雾。分别在春茬和秋茬两季番茄上。小区随机排列,每小区面积约13m2,每处理重复3次,在喷药前、喷药后第7天、第14天调查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参照农业部农药田间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蔬菜灰霉病-黄瓜、番茄甜椒的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3株,调查每株的全部叶片及全部果实,计算病果率病根据以下分级方法分予以记录。
叶部病害分级方法(以叶片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单片叶有病斑3个;
3级:单片叶有病斑4-6个;
5级:单片叶有病斑7-10个;
7级:单片叶有病斑11-20个,部分密集成片;
9级:单片叶有病斑密集占叶面积四分之一以上。
番茄果实被害分级方法(以果实为单位):
0级:无病斑;
1级:残留花瓣发病或柱头发病;
3级:萼片腐烂或柱头发病蔓延到果脐部;
5级:果脐部有浸润斑无霉层;
7级:果脐部有霉层但未扩展到其他部位;
9级:霉层扩展到果的其他部位。
统计分析公式计算: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应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校正防效(%)=[1-CK0×PT1/(CK1×PT0)]×100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表6 杀菌剂组合物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试验病情指数(叶片)
①各处理病情指数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表7 杀菌剂组合物对番茄灰霉病田间试验防治效果
各处理防治效果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6和表7可以看出,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组合物对春茬和秋茬番茄叶部灰霉病防治中,浓度为6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4.68(春茬番茄)和20.09(秋茬番茄),防治效果分别为85.75%(春茬番茄)和75.14%(秋茬番茄),浓度为8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6.10(春茬番茄)和25.50(秋茬番茄),防治效果分别为77.40%(春茬番茄)和72.84%(秋茬番茄),与同等水平的对照药剂相比,显著优于对照药剂50%环菌酰胺和1%中生菌素,防效显著提高。
表8杀菌剂组合物防治番茄灰霉病田间试验病情指数(果实)
①各处理病情指数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表9杀菌剂组合物对番茄灰霉病田间试验防治效果
①各处理防治效果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8和表9可以看出,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组合物对春茬和秋茬番茄果实灰霉病防治中,浓度为6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2.37(春茬番茄)和18.59(秋茬番茄),防治效果分别为83.04%(春茬番茄)和80.84%(秋茬番茄),浓度为8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分别为13.79(春茬番茄)和22.63(秋茬番茄),防治效果分别为76.66%(春茬番茄)和71.38%(秋茬番茄),与同等水平的对照药剂相比,显著优于对照药剂50%环菌酰胺和1%中生菌素,防效显著提高。
(四)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组合物防治梨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
将环菌酰胺和中生菌素组合物按照1:1的重量比与已知的助剂配成可湿性粉剂。
2014年3月-2015年1月在山东省莱阳市进行梨黑星病田间药效试验,设置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1000倍液,药剂对照为50%环菌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与1%中生菌素水剂600倍液,空白对照为清水喷雾,共6个处理。实验于2013年幼果期共喷5次药,每隔10天喷1次。2014年共喷5次药,每隔10天喷1次。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小区面积约24m2,每个处理重复3次,于 2013年及2014年各最后1次喷药后10天进行防治效果调查。调查时每小区(株)按东、西、南、北中5个方位个随机选取当年生枝条上的20片树叶、4个果实,每小区共调查100片树叶,20个果实。
参照农业部农药田间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梨黑星病杀菌剂的调查方法,发病程度分级如下:
叶片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0%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0%~25%;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6%~4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41%~65%;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5%以上。
果分级方法:
0级:果上无病斑;
1级:每个果上有病斑1~2个;
3级:每个果上有病斑3~4个;
5级:每个果上有病斑5~6个;
7级:每个果上有病斑7~10个部分病斑相连占果面积五分之一左右;
9级:每个果上有病斑10个以上,病斑相连占果面积四分之一以上。
统计分析公式计算:
病情指数 = {∑[各级病叶 (果) 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叶 (果) 数×9]}×100
梨黑星病防治效果 (%) =[(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100
校正防效(%)=[1-CK0×PT1/(CK1×PT0)]×100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表10组合物防治梨黑星病田间试验效果
①各处理病情指数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10可以看出,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组合物对梨黑星病防治中,浓度为600倍液施药后的病情指数为2.72(2014年)和4.21(2015年),防治效果分别为90.22%(2014年)和91.91(2015年),浓度为800倍液施药后的病情指数为3.77(2014年)和7.27(2015年),防治效果分别为88.35%(2014年)和89.37(2015年),与同等水平的对照药剂相比,显著优于对照药剂50%环菌酰胺和1%中生菌素,防效显著提高。
(五) 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组合物对番茄早疫病田间药效试验
将环菌酰胺和中生菌素组合物按照1:1的重量比与已知的助剂配成可湿性粉剂。
2014年2月-12月份在济南崔寨镇蔡马村大棚中进行番茄早疫病田间药效试验,设置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800倍液、1000倍液,药剂对照为50%环菌酰胺悬浮剂1000倍液与1%中生菌素水剂600倍液,空白对照为清水喷雾。小区随机排列,每小区面积约13m2,每处理重复3次,在喷药前、喷药后第7天、第14天调查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参照农业部农药田间试验准则杀菌剂防治番茄早疫病和晚疫病的调查方法:每小区采用五点取样,每点调查2株,每株分上、中、下调查10片叶,以每一片叶上的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百分率来分级,在调查叶片的同时调查病果数包括落地果,以病果率表示防治效果。
分级方法: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以下;
3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6%-10%;
5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11%-20%;
7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21%-50%;
9级:病斑面积占整个叶面积的50%以上;
病情指数=[Σ(各级病叶数×相应级数值)/(调查总叶数×9)]×100
校正防效(%)=[1-CK0×PT1/(CK1×PT0)]×100
式中:CK0——空白对照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CK1——空白对照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PT0——药剂处理区施药前病情指数;
PT1——药剂处理区施药后病情指数。
表11 组合物防治番茄早疫病田间试验效果
①各处理病情指数均为3次重复平均值;②差异显著性测定采用“DMRT”法进行;③差异显著性比较采用字母表示法,凡相同字母者表示在同一水平上差异不显著。
由表11可以看出,环菌酰胺与中生菌素组合物对春茬和秋茬番茄早疫病防治中,浓度为6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为4.08,防治效果为81.27%,浓度为800倍液在施药后14天的病情指数为5.37,防治效果为74.77%,与同等水平的对照药剂相比,显著优于对照药剂50%环菌酰胺和1%中生菌素,防效显著提高。
经大量田间试验证明,本发明复配后的杀菌组合物较单剂使用时,使用量减少了25-30%。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实施例的限制,其它任何未背离本发明的精神实质与原理下所做的改变、修饰、组合、替代、简化均应为等效替换方式,都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