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衡式保水蓄水渗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46622阅读:29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节水蓄水保水设备,具体是指一种平衡式保水蓄水渗透装置,适用于土壤易结皮,降雨量少而大,定期需要人工灌水的地区。



背景技术:

目前,在干旱地区的农田栽培灌溉中,沙地及沙壤中的通透性大,但容易结块,降雨或人工灌水过程中,集中的降雨会使得大部分雨水随着地表径流而损失掉,不能及时完全渗入土壤及作物植被根系中进行有效吸收利用,同时在降雨集中时土壤水分得到补充,但是雨后大量雨水或人工灌水过程中蓄存在地表低洼处的水量会随着蒸发而散失掉,不能持续地对作物的生长进行长期补充和吸收,降低的雨水的利用率和回收利用率。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水蓄水平衡渗透器,解决了现有作物种植中对降雨量的不充分利用和回收储蓄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平衡式保水蓄水渗透装置,包括玻璃盖板、海绵团、纱网、蓄水池、支架、入渗管、纱布和孔。蓄水池坐落在支架上,蓄水池内置有海绵团,海绵团上方放置玻璃盖板,海绵团下方置有纱网,蓄水池的底部设有入渗管,入渗管管口塞上有孔,孔上包有纱布。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通过海绵的吸水防止降水流失,水分达到饱和时自然流到蓄水池,并且通过渗灌管流入土壤表层中,降雨结束后,盖上玻璃盖,形成封闭区间,防止水分蒸发。当土壤水分低于管头水流孔时,蓄水池的水分自然会通过入渗管进行下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剖面示意图;

图中:1-玻璃盖板;2-海绵团;3-纱网;4-蓄水池5-支架6-入渗管;7-纱布;8-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再作进一步的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平衡式保水蓄水渗透装置,包括玻璃盖板1、海绵团2、纱网3、蓄水池4、支架5、入渗管6、纱布7和孔8。高40mm蓄水池4坐落在支架5上,蓄水池4内置有30mm海绵团2,吸水海绵2之下为蓄水部位;海绵团2上方放置厚20mm玻璃盖板1,海绵团2下方置有5mm纱网3,蓄水池4的底部设有入渗管6,入渗管6管口塞上有孔8,孔8上包有纱布7。装置根据农田作物的面积和行间距设置于作物行距间。

本实用新型各部件的功能是:

蓄水池4内置有海绵团2,在不同程度的持续降雨过程中,一方面为了防止雨水过大而农田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状态时多余的水分流失,另一方面通过在地表水分饱和后完全吸收降雨量而改变雨水入渗地面的方式,提高雨水利用率和作物吸水方式,同时海绵对降雨的吸收比较缓和,相比地表土壤由于雨滴的重力作用的滴溅,使得土壤流失,破坏土壤结构和有机肥力,吸水海绵可以保护土壤结构的完整性和土壤有机质的保持;

海绵团2上方的玻璃盖板1并非一直覆盖在吸水海绵2之上,而是在降雨停止之后将其搁置在海绵团2上。其作用,一方面防止地表及海绵内的水分的蒸发和散失,另一方面起到保温的作用,提升土壤内温度的上升速率,同时具有封闭蓄水池4的作用,使得土层内外形成压力差,进而调控水分入渗情况。

降雨过程中的海绵吸收的饱和后的雨水通过透水纱网3,对收集的雨水进行过滤和筛选,在纱网3空隙间形成水珠,自动流入蓄水池4内,减缓雨水向入渗管的流速。蓄水池4是连接吸水结构和入渗构造的桥梁,蓄水池4底部连有入渗管6,蓄水池4内蓄水部位的雨水及时的通过入渗管6到达管道底部。入渗管6在蓄水池4底板横竖方向上均匀分布,以形成对农田土壤的平衡渗透。入渗管6管径一致,长度以达到地表浅层0-20cm土壤为准,采用PVC管材,管外径25.4mm,壁厚1.6mm;在入渗管6的管管口塞上,预留直径10mm圆形孔,上下三行,孔间距5mm,用于减慢雨水流速,慢慢入渗到土壤表层。在孔8外围用微孔纱布7将其均匀包裹,防止杂质颗粒的流入,堵塞管孔,影响入渗效果。最后是嵌入土壤内进行稳固的支架5,起到入渗埋管6不被外界环境影响而走位的情况,同时支架间的空隙是作物根系呼吸和通风的良好部位。

降雨之前将该实用新型设备置于农田作物根部的地表层上,直至作物成熟采摘结束时方可去掉,降雨过程中玻璃盖板1不进行覆盖,吸水海绵2进行最大量的吸水储水状态,此时,大气压强下,降雨量通过重力作用进入土壤内渗透,降雨结束时,立刻覆盖玻璃盖板1,此时,蓄水池4处于封闭状态之下,蓄水池内外部的水分和土壤内地下水形成一个压力带,当地下水分没有达到入渗管管孔顶部时,蓄水池4压力大于土层内压力,雨水会持续向下入渗,至到入渗量完全包围入渗管管孔底部,相当于形成了一个蓄水池4与入渗管孔水分间的压力带,而且此时两端压力达到平衡,雨水分自然不再下流,多余的水分会持续保存在蓄水池4内,并且上部的海绵团2和玻璃盖板1都很好的起到了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使得多余的水量不会散失,全部存储在蓄水池4内,减少了水量的浪费和损失,此时,通过土层内部根系的营养生长和呼吸等生理特征,会持续消耗入渗到土层内的水分含量。当水分含量被消耗到水位低于入渗管管孔时,压力差再次形成,蓄水池的水分会自然开始流入土层,再次供作物实用和吸收,如此循环,大大提高了降雨量的使用率和多余水量的复使用率,为半干旱、干旱地区的作物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水分供给环境,保证农田作物的生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