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昆虫的引诱剂和诱捕方法。
背景技术:
臭椿ailanthusaltissimamill.swingle属苦木科臭椿属,俗称椿树,因为其枝叶上具有发出特殊气味的腺点而得名。其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耐性强且病虫害危害较少,在我国北部黄土丘陵及石质山区常作为先锋树种,但近几年常遭受沟眶象以及其近缘种臭椿沟眶象危害,损失严重。
沟眶象eucryptorrhynchusscrobiculatusmotschulsky属象甲科沟眶象属,其寄主单一,主要危害臭椿,是2003年国家林业局公布的“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之一。沟眶象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朝鲜,在国内主要分布在黑龙江、辽宁、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山西、陕西、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上海、江苏、四川等省市区,目前对我国大部分地区造成严重危害。2013年被国家林业局列入190种“全国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
沟眶象以幼虫危害较为严重,主要危害根部,其初孵幼虫先危害韧皮部,随幼虫龄期的增长开始危害木质部,严重时甚至直接把细根蛀断,受危害的部位常伴随瘤状突起并形成胶体混合物,但具体形成机制尚未明确;羽化后成虫取食臭椿嫩梢、叶片、叶柄补充营养;一年一代,且世代重叠现象严重。
目前沟眶象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加强检疫,杜绝从沟眶象发生的疫区调运臭椿苗木;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树势,提高臭椿抗性;化学防治采用毒环、灌根、喷药等措施,虽见效快,但对环境有一定的污染;采用白僵菌进行生物防治室外效果不明显;物理防治常采用人工捕杀及阻隔成虫上树等方法,不但耗费人力、物力巨大,而且阻隔设施易造人为破坏。因此,寻找防治沟眶象的新途径迫在眉睫。
中国专利公开了公开号为cn105379696a的一种沟眶象食物源引诱剂及其制备和应用方法。该引诱剂制备流程复杂,使用该引诱剂需要现用现配,为保持较好的引诱效果需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诱芯,持续有效引诱时间较短,引诱效果欠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本领域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沟眶象成虫引诱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沟眶象成虫引诱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出所述沟眶象成虫引诱剂的应用方法。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沟眶象成虫引诱剂,包括散发苹果气味的物质、糖类物质、食用醋、醇类物质、水等物质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所述散发苹果气味的物质为苹果汁或酯类物质,所述糖类物质选自如下物质中的至少一种:白砂糖、绵白糖、红糖、冰糖、葡萄糖粉、麦芽糖浆、蜂蜜、糖蜜、焦糖、蔗糖;所述醇类物质为乙醇,其质量浓度为90-99%。
所述的沟眶象成虫引诱剂,由以下物质组成:苹果汁20-50份、糖类物质0-10份、食用醋0-10份、醇类物质0-10份、蒸馏水50-80份;
或,由质量份的以下物质组成:苹果汁25-35份、糖类物质5-10份、食用醋0-5份、醇类物质0-5份、蒸馏水50-60份;
所述苹果汁为机械榨取苹果而得。
进一步地,所述的沟眶象成虫引诱剂,通过以下方法制备而得:将苹果加入榨汁机,榨汁30s,称取配方中其它物质,然后放在均质仪上低速震荡混合。
其中,所述的沟眶象成虫引诱剂,包括以下物质:糖类物质0-5,醇类物质5-10,酯类物质0-0.1,蒸馏水70-80;
所述酯类物质为以下物质中一种:乙酸乙酯、丙酸乙酯、丁酸乙酯、乙酸丁酯、丙酸丁酯、己酸乙酯、戊酸戊酯、2-甲基-丁酸乙酯、2-甲基乙酸丁酯。
所述的沟眶象成虫引诱剂通过以下方法制备而得:酯类物质溶解于乙醚或乙醇,溶解的体积比为1:8~15,称取配方中其它物质,然后放在均质仪上低速震荡混合。
所述防腐剂选自苯甲酸钠、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丙酸钙、双乙酸钠、尼泊金甲酯、过氧化氢中的一种或多种,防腐剂的质量占沟眶象成虫引诱剂质量的0.5~2%。
具体为:将沟眶象成虫引诱剂中加入防腐剂,再注入缓释载体中;
应用所述的沟眶象成虫引诱剂的方法,将沟眶象成虫引诱剂注入缓释载体中,制成诱芯;将诱芯放在诱捕器内,进行对沟眶象成虫的诱捕;所述缓释载体为聚乙烯缓释瓶、缓释袋、蜡、橡胶屑中的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诱捕器包括防雨盖、漏斗、连接棒和储虫罐,所述防雨盖位于漏斗上方,用所述连接棒连接防雨盖的下缘和漏斗大口一端的边缘;所述漏斗的小口一端连接所述储虫罐;防雨盖下悬挂所述诱芯。
其中,所述防雨盖下方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片,连接片上开有插孔;所述漏斗大口边缘向外设置有突出的外缘,所述突出的外缘上开有插孔;
所述插孔为大孔和小孔相交的形状,所述连接棒为i字形棒,连接棒两端的直径与所述大孔适配,连接棒棒身的直径与所述小孔适配;
所述漏斗小口边缘开有卡槽,所述储虫罐为圆柱体形状,储虫罐上缘设置有径向向外的卡齿,所述凸起与漏斗小口边缘的卡槽适配;储虫罐底部的罐壁上开有若干排水口。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沟眶象成虫引诱剂,成本低廉、制备简单,经过试验比较,优化了的配方具有显著的诱捕效果,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沟眶象成虫引诱剂。
应用本发明提供的沟眶象成虫引诱剂的诱捕方法,操作工艺简单,持效期长达30天,中途无需替换诱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并能有效压低沟眶象种群数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沟眶象诱捕器防雨盖与连接棒的组合示意图;
图2为防雨盖的仰视图;
图3为沟眶象诱捕器储虫罐的立体图;
图4为沟眶象诱捕器的整体示意图;
图5为沟眶象诱捕器漏斗的俯视图;
图6为不同配方(a-e)在林间对沟眶象诱捕效果比较柱状图;
图7为不同配方(e-f)在林间对沟眶象诱捕效果比较柱状图;
图中,1.防雨盖:101.悬挂钩、102.连接片;2.漏斗:201.插孔、202.卡槽;3.储虫罐:301.卡齿、302.排水口;4.诱芯;5.连接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以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知晓,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中,如无特别说明,所用技术手段为本领域常规的技术手段。实施例中,加入的各原料除特别说明外,均为市售常规原料。
实施例1:
实施例中为沟眶象成虫引诱剂的成分比例为:
配方a组分各成分的质量份为:苹果45,糖类物质7(白砂糖),食用醋0,醇类物质0,酯类物质0,蒸馏水55;
配方b组分各成分的质量份为:苹果30,糖类物质7,食用醋2,醇类物质(质量含量95%的乙醇)2,酯类物质0,蒸馏水55;
配方c组分比例为:苹果35,糖类物质7,食用醋7,醇类物质0,酯类物质0,蒸馏水55;
配方d组分比例为:苹果35,糖类物质7,食用醋0,醇类物质7,酯类物质0,蒸馏水55;
配方e组分比例为:苹果35,糖类物质7,食用醋0,醇类物质0,酯类物质0,蒸馏水55;
配方f组分比例为:苹果0,糖类物质2,食用醋0,醇类物质7,酯类物质(戊酸戊酯)0.05,蒸馏水75;
按照配方a-e的比例将原料称好备用,将苹果加入榨汁机,榨汁30s;称取配方其它物质,然后放在均质仪上低速震荡混合,备用,过程中不会引起泡沫,无需加消泡剂。在试验中发现,配方a-e在第5或6天时诱芯出现浑浊现象,因此加入防腐剂苯甲酸钠,加入量为引诱剂质量的1%。f配方不需要加防腐剂。
另一方面,按照配方f的比例将原料称好备用,将酯类物质溶解在有机溶剂中,有机溶剂为乙醇,溶解体积比例为10:1;然后震荡混合,备用,无需用电,操作简单。
实施例2诱捕器
参见图1-5。防雨盖1下方通过螺栓固定连接片102,连接片上开有插孔;漏斗大口边缘径向向外设置有突出的外缘,所述突出的外缘上开有插孔201;连接片上的插孔和漏斗上的插孔形状相同,为大孔和小孔相交的形状,连接棒5为i字形棒,连接棒两端的直径与所述大孔适配,连接棒棒身的直径与所述小孔适配。
漏斗2小口边缘开有卡槽202,所述储虫罐3为圆柱体形状,储虫罐上缘设置有径向向外的卡齿301,卡齿301与漏斗小口边缘的卡槽202适配;储虫罐靠近底部的罐壁上开有两个排水口302。
防雨盖为绿色四棱锥中空材料,防雨盖中部设有悬挂钩101,用以悬挂诱芯4;防雨盖与连接棒用螺丝连接,位于漏斗大口上方,漏斗大口直径为8cm,小口直径为5cm,高度为8cm。
将诱芯4悬挂在防雨盖顶端,使诱芯口位于连接棒中部位置,储虫罐与漏斗的小口卡接,即为沟眶象诱捕器,该过程操作简单,无需人工裁剪,直接组装即可使用。
诱捕器的制作:
防雨盖为绿色四棱锥中空材料,四棱锥边长为23cm,横切面内角为120°,锥高2cm;
防雨盖与连接片用螺栓连接(螺栓和连接片插孔的小孔适配),储虫罐与漏斗小口连接,储物罐侧壁底部有排水孔;
漏斗上边缘处有卡槽,通过连接棒互相卡扣与防雨盖连接,连接棒5呈i字型,长度大于漏斗高度;防雨盖上方设有悬挂钩101。
将诱芯悬挂在防雨盖顶端,使诱芯口位于连接棒中部位置,储虫罐与漏斗的小口卡接,即为沟眶象诱捕器。
使用时,在臭椿树林内距臭椿树基15~40cm的地面挖与所述储虫罐体高度相同的土坑,将沟眶象诱捕器埋入,覆土使储虫罐上缘与土表齐平,每个沟眶象诱捕器的间距为20米。
实施例3
沟眶象成虫诱杀试验布置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梧桐树乡吴干渠村沙坝头村,将实施例1中的引诱剂a-f注入缓释材料(其中a-e有防腐剂),缓释材料为聚乙烯材质塑料瓶,每个缓释载体注入诱芯100ml,将缓释瓶悬挂在实施例2的诱捕器防雨盖上,将所有诱捕器埋于在距离根基15-40cm范围内的土坑中,调整诱捕器高度使得诱捕器储虫罐上缘与土面相齐,每个配方6次重复,每5-6天统计一次诱捕器内引诱沟眶象的数量,观察诱芯的状态并做到及时更换诱芯,并且每次观察均在上午8点到10点之间,试验结果见图6。
试验结果表明,b配方与a配方、c配方、d配方及e配方均呈现显著差异,而a配方、c配方、d配方及e配方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既b配方引诱量最高,在本次试验中共引诱179头成虫,每个诱捕器引诱3.0头/3天,a、c、d、e配方这四种处理的引诱量均没有b配方高。
实施3和实施例4的比较试验表明,散发苹果气味的物质是对引诱效果影响最大的物质。苹果汁制备方便、价廉,但是需要加入防腐剂,来源会受到季节的影响。因此,可散发苹果气味的酯类物质为另一优选方案。
实施例4
沟眶象成虫诱杀试验布置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灵武市梧桐树乡吴干渠村沙坝头村,本实施例主要目的在于比较配方f与配方b之间诱捕量的差异,将实施例1中的引诱剂注入缓释材料,空白对照ck为蒸馏水100ml,将缓释瓶悬挂在实施例2的诱捕器防雨盖上,将所有诱捕器埋于在距离根基15-40cm范围内的土坑中,调整诱捕器高度使得诱捕器储虫罐上缘与土面相齐,每个配方6次重复,每5-6天统计一次诱捕器内引诱沟眶象的数量,观察诱芯的状态并做到及时更换诱芯,若无变化则无需替换诱芯,并且每次观察均在上午8点到10点之间,试验结果见图7。
对三种处理进行方差分析,通过最小显著差数法(lsd)进行多重比较,f配方与b配方及对照均存在极显著差异。f配方平均引诱3.8头/3天,原因在于糖醋液是一种广谱型诱芯,对多种昆虫均有引诱效果,f配方对沟眶象的引诱更为专一性。并在野外试验中发现f配方诱芯在第6天更换诱芯时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继续使用该诱芯持续引诱,大约30天左右时诱芯出现变化,初步推测,该诱芯的持效期为30天。
实施例5
结合实施例1中的配制方法及实施例4中得到的试验结果,进行室内y型嗅觉仪测试来验证林间试验的结果,本次测试共3次重复,每次重复共30头成虫。测试结果表明,f配方与b配方呈现极显著差异(p≤0.001),所以f配方对沟眶象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具体测试结果如表1
表1f配方和b配方对沟眶象引诱效果比较(y型嗅觉仪)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操作工艺简单,持效期长达30天,中途无需替换诱芯,节省大量人力物力,并能有效压低沟眶象种群数量,绿色无污染的沟眶象成虫引诱剂,并组装一种引诱剂配合使用的简易捕获装置,以期更好地防治沟眶象成虫。
以上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还可做多种修改和变化,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