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香樟茎段的组培繁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696383阅读:13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香樟组织培养繁殖方法,属于林木组培繁育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香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为亚洲东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代表树种,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省和长江以南数省,为我国南方地区珍贵的多用途乡土经济树种,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香樟枝干圆浑,冠大荫浓,叶色丰富,在美化环境的同时,还有绿化、香化环境的功能,具备隔音、驱虫、净化空气等诸多生态功能,自古以来就是南方村庄、宅院、道路、水边最好的风水林和风景林树种,也是现代庭园观赏、城市绿化不可缺少的树种,市场前景广泛,推广价值极高。

目前,香樟主要采用三种方式育苗。一是实生育苗,这是当前香樟苗木培育的主要方式。但实生育苗存在季节性强、难以保留优良性状等缺点。二是扦插育苗,但需要较多采穗母株,同时扦插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生根效果难稳定。三是组培技术。组培技术最适用于母本材料有限时进行快速扩繁的技术。然而,由于香樟植物的自身特点,在常规组培过程中仍存在芽诱导率低下、继代增殖培养中茎段容易褐化、组培苗瘦弱、移栽成活率低等困难,这些都是香樟产业化推广应用难度较大的重要原因。本发明针对上述研究中存在的困难,首次采用经发明人改进的dcr培养基和ms培养相结合,通过改进dcr培养基元素含量、调节植物激素水平、增加活性炭、调控温度光照、增加壮苗培养等措施,发明了一种芽诱导率高达98%以上,增殖系数平均为4.8,褐化率小于3.2%、壮苗率(高3cm以上)81%以上,并且移栽成活率达到87%以上的香樟组培体系,满足市场对香樟的大量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香樟茎段的组培繁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外植体材料的消毒:取当年生嫩枝梢10-15cm消毒;

2)芽的诱导:将消毒好的材料剪段,每段带有1-2个腋芽,接种到初始培养基ms中,经过10-20天培养,腋芽萌动并长出新芽;

3)芽的分化:将长出的小芽接种在分化培养基上,培养20天左右;

4)芽的增殖:待芽苗形成丛生芽后,将新芽分割成单株接种到增殖培养基中继代培养,至芽的增殖系数平均为4.8;褐化率小于3.2%;

5)壮苗培养:将得到的不定芽置于壮苗培养基中培养10-20天,至高3cm以上的壮苗比率为81%以上;

6)生根诱导:将所述壮苗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培养10天左右,生根率高达98%以上,待根长2cm、叶片3-5枚进行炼苗与移栽;

7)炼苗与移栽:将组培苗置于70%遮荫的大棚中炼苗7-10天,移栽至基质中;

其中所述步骤3)中所述分化培养基是以改进dcr培养基为基础,添加植物激素6-ba1.0mg/l、naa0.1mg/l;

所述改进dcr培养基的组成及其含量为:nh4no3:400mg/l、kno3:340mg/l、ca(no3)2·4h2o:278mg/l、kh2po4:170mg/l、mgso4·7h2o:370mg/l、cacl2·2h2o:42.5mg/l、h3bo4:6.2mg/l、mnso4·4h2o:22.3mg/l、znso4·7h2o:8.6mg/l、cuso4·5h2o:0.25mg/l、ki:0.83mg/l、cocl2·6h2o:0.025mg/l、nicl2:0.025mg/l、na2moo4·2h2o:0.25mg/l、feso4·7h2o:27.8mg/l、na2-edta:37.3mg/l、vb1:1.0mg/l、vb6:0.5mg/l、vb3:0.5mg/l、甘氨酸:2.0mg/l、肌醇:200mg/l、蔗糖:30g/l、琼脂:6g/l。

在一个实施方案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8)移栽后置于小型塑料薄膜拱棚,并盖实,7天后逐渐打开,半个月后全部打开,待长出新叶后进行正常水肥管理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步骤2)中,培养温度为24-26℃,光照强度为1800-2000lx,光照为每天14-16h。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步骤3)中,培养温度为24-26℃,光照强度为1800-2000lx,光照为每天12-14h。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步骤4)中,所用增殖培养基为改进dcr培养基为基础添加6-ba1.5-2.5mg/l、naa0.1-0.5mg/l、活性炭0.5g/l。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步骤5)中,所用壮苗培养基为ms培养基为基础,添加6-ba1.5-2.5mg/l、iaa0.1mg/l、活性炭1g/l。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步骤6)中,生根培养基为1/2ms培养基为基础,添加naa0.25-0.35mg/l、活性炭2g/l;。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步骤6)中,培养温度为24-26℃,光照强度为2000-2200lx,光照为每天10-12h。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在步骤7)中,所述基质由混合比1:1:3得细河沙:泥炭土:黄心土构成。

本发明所用的ms培养基的组成及其含量为:nh4no3:1650mg/l、kno3:1900mg/l、cacl2·2h2o:440mg/l、mgso4·7h2o:370mg/l、kh2po4:170mg/l、ki:0.83mg/l、h3bo3:6.2mg/l、mnso4·4h2o:22.3mg/l、znso4·7h2o:8.6mg/l、na2moo4·2h2o:0.25mg/l、cuso4·5h2o:0.025mg/l、cocl2·6h2o:0.025mg/l、feso4·7h2o:27.85mg/l、na2-edta·2h2o:37.25mg/l、肌醇:100mg/l、烟酸:0.5mg/l、vb6:0.5mg/l、vb1:0.1mg/l、甘氨酸:2.0mg/l、蔗糖:30g/l、琼脂:7g/l。

有益效果

本项组培快繁方法,是首次采用改进dcr培养基和ms培养相结合的香樟组培技术,能提供一种芽诱导率高、增殖系数高、壮苗率高、移栽成活率高的香樟组培快繁体系,有效解决香樟的快速规模化育苗问题,满足市场对香樟的大量需求。

具体实施方式

根据下述实例实施,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容易理解,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应当也不会限制权利要求书中所详细描述的本发明。

实施例

按照以下步骤进行育苗:

1.外植体材料的消毒:取香樟当年生嫩枝梢10-15cm,自来水清洗后去掉叶片,用洗衣粉液浸泡5-10min后,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将清洗干净的材料在无菌操净台上用70%酒精浸泡30s,无菌水洗3遍;再用0.1%升汞消毒8-10min,无菌水冲洗3-5次。

2.芽的诱导:将消毒好的材料剪段,每段带有1-2个腋芽,接种到初始培养基ms中;经过10-20d的培养,腋芽萌动并长出新芽,芽的诱导率高达98%以上;培养温度为24-26℃,光照强度为1800-2000lx,光照为每天14-16h。

3.芽的分化:将长出的小芽接种在分化培养基上,培养20d左右芽苗分化率达95%;分化培养基以改进dcr培养基为基础,添加植物激素6-ba1.0mg/l、naa0.1mg/l;培养温度为24-26℃,光照强度为1800-2000lx,光照为每天12-14h。

4.芽的增殖:待芽苗形成丛生芽后,将新芽分割成单株接种到增殖培养基中继代培养,芽的增殖系数平均为4.8,最高可达到6以上;褐化率小于3.2%;所用增殖培养基为改进dcr培养基+6-ba1.5-2.5mg/l、naa0.1-0.5mg/l、活性炭0.5g/l。

5.壮苗培养:将得到的不定芽置于壮苗培养基中培养10-20d,所得壮苗(高3cm以上)比率为81%以上;所用培养基为ms+6-ba1.5-2.5mg/l、iaa0.1mg/l、活性炭1g/l;培养温度为24-26℃,光照强度为1800-2000lx,光照为每天12-14h。

6.生根诱导:当芽苗长至3cm高时即可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中,10d左右开始生根,生根率高达98%以上;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25-0.35mg/l、活性炭2g/l;待根长2cm、叶片3-5枚即可炼苗移栽;培养温度为24-26℃,光照强度为2000-2200lx,光照为每天10-12h。

7.炼苗与移栽:将组培苗置于70%遮荫的大棚中炼苗7-10d,洗净根部的培养基,移栽至经0.1%高锰酸钾溶液消毒的基质中,基质的混合比为细河沙:泥炭土:黄心土=1:1:3。移栽时根系要舒展,压实,根和基质密切接触。

8.移栽后置于小型塑料薄膜拱棚,并盖实,7d后逐渐打开,半个月后全部打开,待长出新叶后进行正常水肥管理,移栽成活率达到87%以上。

本发明的组培繁殖方法与见诸在先报道(叶润燕,童再康,张俊红,等,樟树茎段组培快繁[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6,33(1):177-182;周丽华,蔡燕灵,曾令海,等,樟树优良家系的组培育苗技术研究[j],热带作物学报,2013,34(1):67-73;龚峥,周丽华,张卫华,等,樟树组织培养快繁育苗技术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7,23(5):35-39;唐国涛,张汉永,朱昔娇,等,樟树组织培养试验[j],福建林业科技,2013,40(2):70-72.)的常规组培方法的技术指标对比如下:

表1本发明与常规组培技术指标比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