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用机械领域,具体涉及秸秆切割装置。
背景技术:
据有关统计,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每年可生成7亿多吨秸秆,成为“用处不大”但必须处理掉的“废弃物”。在此情况下,对于秸秆普遍的处理方法就是焚烧。但实际上,作物的秸秆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可利用的化学成分,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大规模种植基地已经开始为秸秆的利用找寻新的出路。但是对于一些小规模种植者,购买大型秸秆处理设备显然是不现实的。对于小规模种植者,产生的秸秆数量较少,所以不可能大规模的利用,秸秆简单的利用方法有加工饲料、沤肥等,这些都需要先将秸秆切割,因此,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成本低的秸秆切割装置可以方面小规模种植者实施焚烧秸秆以外的秸秆处理方法。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秸秆切割装置,解决现有秸秆切割装置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秸秆切割装置,包括竖直设置的筒体、切割刀和支架,其中,
所述筒体顶端为进料端,底端为出料端,所述筒体的轴线处设有转轴,所述切割刀围绕转轴螺旋设置、边沿处设置刀刃,且刀刃和转轴之间的水平距离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刀刃最低点与筒体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支架包括以筒体轴线上的点为圆心设置的固定环和支撑在筒体的底端、固定在固定环上的竖直杆,所述固定环的直径与所述筒体的直径相适配。
本装置中的切割刀由电机通过转轴带动,装置工作前首先开启电机,使切割刀转动起来,然后操作者可以采用传送带或手动将秸秆投入切割装置。由于切割刀螺旋设置,所以切割刀在转动时会给秸秆一个向下的推力,使切割后的秸秆从筒体的出料端离开、同时切割刀上方的秸秆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继续切割。本装置的切割刀采用螺旋设置切从上到下刀刃离转轴的距离逐渐增加,这样设置主要是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是若从上到下刀刃离转轴的距离都相等,那刀刃需要设置在切割刀最顶端,且刀刃需要设置在轴心和切割刀边缘上点的连线处,这样用于切割的刀刃的长度大大缩短,刀刃的使用率增加,磨损严重,寿命也会增加,而起下方螺旋设置的部分也仅仅是起到了一个推进的作用,意义不大,即便是边沿处也设有刀刃,也不会起到切割的作用;另一方面螺旋设置的切割刀切割得到秸秆的长度与螺距相同,所以可以通过更换不同螺距的切割刀来控制切割的秸秆的长度。需要说明,本装置中的转轴必须固定在轴线处,因为为了防止秸秆未经切割就才能够出料端离开,刀刃最低点使沿筒体的内壁做圆周运动,其与筒体内壁的距离很近,但是并不接触,如果转轴没有固定,可能会使转轴的位置发生变化,切割刀与通体接触损坏筒体或切割刀的刀刃,至于转轴的固定方式现有技术中有很多,这里不在赘述。
作为优选的,所述筒体侧壁上设置有沿轴向设置的限位条。由于秸秆切割主要是利用切割刀和秸秆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实现的,所以在筒体侧壁上增加限位条,增加秸秆和侧壁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固定秸秆的作用,有利于秸秆的切割。
作为优选的,所述切割刀上下两面均设有导流条,所述导流条沿周向设置。秸秆切割后会跟随切割刀转动产生的向下的推力向下移动,沿周向设置的导流槽有利于秸秆向下方移动。
作为优选的,所述筒体的进料端连接有进料斗,所述进料斗顶端的直径大于底端的直径。由于秸秆上还有一些枝叶比较分散,进料斗顶端直径大于底端直径可以方便秸秆、枝叶进入筒体。
作为优选的,所述竖直杆有三根以上。实际应用当中,两根或一根竖直杆是难以稳定支撑的,所以支撑杆要有三根以上,再考虑到稳定性、重量、成本等因素,优选为三根支撑杆
作为优选的,所述竖直杆顶部与筒体相接处的位置设有开口向上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宽度与筒体底端的壁厚相适配。如果没有限位槽支架也可以支撑起筒体,但是筒体可能会在支架上慢慢移动,尤其是电机带动切割刀转动过程中会产生震动,如果筒体从竖直杆上掉下来不但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可能会产生安全事故,限位槽的设置可以阻止筒体和支架的相对位置的变化,避免安全隐患。
作为优选的,所述竖直杆为管状结构,内径和外径均从上至下依次增大,且顶端的外径小于低端的内径。操作人员的身高和秸秆切割装置的高度以及秸秆切割装置放置的地点的不同,所需要支架的高度也是不同的:相同条件下,当操作人员较高时,需要支架更高一些,方便向秸秆切割装置中加入物料。将支杆设置成上下管径不同的结构可以将一个支杆的顶端插入到另一个支架的底端,将两个或多个支架叠加使用,可以改变支架的高度以适应不同条件的加工环境和不同的操作者。
作为优选的,所述竖直杆顶端的外径大于竖直杆与固定环连接处的支管内径。当支杆顶端的外径小于支杆与固定环连接处的支管内径时,上部筒体和上部支架的重量都落在固定环上,容易造成固定环与支杆脱离。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至少是如下之一:
1)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切割刀等零件不易损坏,即便是长时间使用切割刀变钝更换起来也相当容易,是一种傻瓜式秸秆切割装置。
2)本装置的切割刀设于筒体的内部,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不会接触到切割刀,且由于筒体的存在切割的秸秆也不会随意飞溅,避免安全隐患。
3)可叠加使用的支架使得本装置可以根据操作者和操作环境的需要自由的调节秸秆切割装置的高度,方便使用。
4)螺旋设置的切割刀相比于普通切割刀,在相同体积内刀刃的长度更长,且刀刃的利用率大致相同,延长了切割刀的寿命;且螺旋设置的切割刀通过更换不同螺距的切割刀可以得到不同长度的粉碎秸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秸秆切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一种秸秆切割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竖直设置的筒体1、切割刀3和支架4,其中,
所述筒体1顶端为进料端,底端为出料端,所述筒体1的轴线处设有转轴2,所述切割刀3围绕转轴2螺旋设置、边沿处设置刀刃31,且刀刃31和转轴2之间的水平距离从上至下逐渐增大,所述刀刃31最低点与筒体1之间存在间隙;
所述支架4包括以筒体1轴线上的点为圆心设置的固定环41和支撑在筒体1的底端、固定在固定环41上的竖直杆42,所述固定环41的直径与所述筒体1的直径相适配。
本装置中的切割刀3由电机通过转轴2带动,装置工作前首先开启电机,使切割刀3转动起来,然后操作者可以采用传送带或手动将秸秆投入切割装置。由于切割刀3螺旋设置,所以切割刀3在转动时会给秸秆一个向下的推力,使切割后的秸秆从筒体1的出料端离开、同时切割刀3上方的秸秆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运动,继续切割。
本装置的切割刀3采用螺旋设置切从上到下刀刃31离转轴2的距离逐渐增加,这样设置主要是考虑了两个方面:一是若从上到下刀刃31离转轴2的距离都相等,那刀刃31需要设置在切割刀3最顶端,且刀刃31需要设置在轴心和切割刀3边缘上点的连线处,这样用于切割的刀刃31的长度大大缩短,刀刃31的使用率增加,磨损严重,寿命也会增加,而起下方螺旋设置的部分也仅仅是起到了一个推进的作用,意义不大,即便是边沿处也设有刀刃31,也不会起到切割的作用,而本装置中螺旋设置的切割刀3顶端主要切割离转轴2较近的秸秆,切割刀3越靠下切割的秸秆越靠近筒体1侧壁,切割刀3各部分所承受的工作量大致相同,磨损也相差不大,减少了切割刀3一部分磨损严重、其他部分完好如初的不合理情况;另一方面螺旋设置的切割刀3切割得到秸秆的长度与螺距相同,所以可以通过更换不同螺距的切割刀3来控制切割的秸秆的长度。
需要说明,本装置中的转轴2必须固定在轴线处,因为为了防止秸秆未经切割就才能够出料端离开,刀刃31最低点使沿筒体1的内壁做圆周运动,其与筒体1内壁的距离很近,但是并不接触,如果转轴2没有固定,可能会使转轴2的位置发生变化,切割刀3与通体接触损坏筒体1或切割刀3的刀刃31,至于转轴2的固定方式现有技术中有很多,这里不在赘述。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所述筒体1侧壁上设置有沿轴向设置的限位条11。由于秸秆切割主要是利用切割刀3和秸秆之间的相对位置的变化实现的,所以在筒体1侧壁上增加限位条11,增加秸秆和侧壁之间的摩擦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固定秸秆的作用,有利于秸秆的切割。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所述切割刀3上下两面均设有导流条,所述导流条沿周向设置。秸秆切割后会跟随切割刀3转动产生的向下的推力向下移动,沿周向设置的导流槽有利于秸秆向下方移动。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所述筒体1的进料端连接有进料斗5,所述进料斗5顶端的直径大于底端的直径。由于秸秆上还有一些枝叶比较分散,进料斗5顶端直径大于底端直径可以方便秸秆、枝叶进入筒体1。
实施例5: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所述竖直杆42有三根以上。实际应用当中,两根或一根竖直杆42是难以稳定支撑的,所以支撑杆要有三根以上,再考虑到稳定性、重量、成本等因素,优选为三根支撑杆
实施例6: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所述竖直杆42顶部与筒体1相接处的位置设有开口向上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宽度与筒体1底端的壁厚相适配。如果没有限位槽支架4也可以支撑起筒体1,但是筒体1可能会在支架4上慢慢移动,尤其是电机带动切割刀3转动过程中会产生震动,如果筒体1从竖直杆42上掉下来不但会造成经济损失,也可能会产生安全事故,限位槽的设置可以阻止筒体1和支架4的相对位置的变化,避免安全隐患。
实施例7: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所述竖直杆42为管状结构,内径和外径均从上至下依次增大,且顶端的外径小于低端的内径。操作人员的身高和秸秆切割装置的高度以及秸秆切割装置放置的地点的不同,所需要支架4的高度也是不同的:相同条件下,当操作人员较高时,需要支架4更高一些,方便向秸秆切割装置中加入物料。将支杆设置成上下管径不同的结构可以将一个支杆的顶端插入到另一个支架4的底端,将两个或多个支架4叠加使用,可以改变支架4的高度以适应不同条件的加工环境和不同的操作者。
实施例8: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7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所述竖直杆42顶端的外径大于竖直杆42与固定环41连接处的竖直杆42内径。当支杆顶端的外径小于支杆与固定环41连接处的竖直杆42内径时,上部筒体1和上部支架4的重量都落在固定环41上,容易造成固定环41与支杆脱离。
尽管这里参照本实用新型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请公开、附图和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可以对主题组合布局的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多种变型和改进。除了对组成部件和/或布局进行的变形和改进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其他的用途也将是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