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培养马铃薯组培苗的霉菌抑菌剂及其使用方法_2

文档序号:9403330阅读:来源:国知局
门口)接种。
[0033] 2)培养15d后,考察马铃薯组培苗污染率,随机抽取20株组培苗考察株高和生根 情况,以及开放条件下菌类的生长情况。
[0034] 2. 2. 4试验结果 1)开放条件下接种霉菌试验 a. 从试验结果来看,不同浓度的Y处理和DS处理全部污染(图2),这2个抑菌剂对霉 菌没有抑制效应; b. (:4和C 5处理接种的全部3个培养皿100%未有霉菌污染(图2),表明高浓度的C处理 对霉菌有很好的抑菌效果; c. Z处理仅有Z3处理100%未有霉菌污染,高于或低于这个浓度均受菌丝严重侵染(图 2)。这是一个有趣的结果,似乎可以认为这个浓度对接种的霉菌有侵入杀死的效应,就像 75%的酒精能杀菌,而95%的酒精就没有杀菌效果一样。
[0035] d. DJ处理的DJ2、DJjP DJ 5有一定的抑菌效果,但并不能100%完全抑制霉菌的生 长。在〇1的接种的3个培养皿中,有2个培养皿的菌丝略有生长;在DJ 4和DJ 5的处理中, 有1个培养皿的菌丝略有生长,DJ5的菌斑大于DJ4的菌斑(图2)。因此,比较而言,以DJ4 的效果相对较好。
[0036] e.从对照来看,均有一定的细菌和霉菌污染,以细菌污染为主,但所污染的菌类 扩展速度相对较慢(图3)。
[0037] 2)不同处理灭菌条件下接种组培苗试验 从图4看,C处理的CK与C1、C2、C3株高相差不大,约在10-12cm,根数在3-7根,根长 为5-lOcm,叶色绿,叶片数多。仅C4略有差异,株高为5-8cm,根长和根数与其他C浓度的 处理基本相同。
[0038] DJ、DS、Z、Y处理的株高与C处理基本一致,但根的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并随 浓度的增加,抑制效应愈加明显。全部处理,包括对照未有污染。
[0039] 2. 2. 5第2次试验结果总结 1) 就试验所采用的浓度而言,处理间植株高度在低浓度的情况下差异不明显,在高浓 度的情况下表现一定的抑制效应; 2) 在高浓度条件下,除C处理外,根的生长受严重抑制,这与试验1的结果是一致的; 3) 在培养基灭菌的条件下,全部接种组培苗的试验没有污染; 4) 在开放条件下,霉菌的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所选用的抑菌剂对霉菌有一定的 抑制作用,其中,抑菌效果最好的处理有C4、C5、Z3,较好的处理有DJ 4。
[0040] 前述试验1、试验2的数据显示,一定浓度的抑菌剂C、Z、DJ对组培霉菌污染有一定 的抑制作用,C处理随浓度的加大抑菌效果愈加显著。但是试验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抑菌 剂对组培苗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还会严重抑制根的形成甚至造成组培苗的死亡。因 此,试验3选用特定浓度和已筛选出的浓度进行试验。
[0041] 2.3 试验 3 2. 3. 1试验日期与地点:2015年7月30日,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
[0042] 2. 3. 2试验设计和方法 根据前述试验结果,试验3选用试验2筛选出来的浓度,即C处理仅采用C4浓度,Z处理 仅采用Z3浓度,DJ处理仅采用DJ 4浓度。由于大量的报道称大蒜素(DS)的抑菌效果很好, 试验3再做一次DS的抑菌试验。DS采用5ml/L的新鲜大蒜液(约为40mg/L大蒜素)。将前 述4种抑菌剂按前述浓度混在一起称为混合培养基(混)。即试验3有5个处理(DS、DJ、C、 Z、混),每个处理选用1个浓度。
[0043] 每个处理的培养基配400ml,150ml用于高压灭菌,另外250ml培养基烧开后在开 放条件下分装接种。高压灭菌组每处理接种4瓶,每瓶接种5株组培苗。开放接种组每处 理接种4瓶,每瓶接种5株组培苗;同时,开放条件下每组分装4个培养皿,并在开放条件下 接种3种霉菌(青霉-1号、灰霉-2号、白霉-3号)。开放接种组的瓶子、瓶盖、工具和培养 皿均用10%的次氯酸钠溶液浸泡约Imin,然后用冷却的开水清洗2次后使用。
[0044] 2. 3. 3试验结果 1)采用灭菌方式接种的组培苗没有污染。采用开放式接种的组培苗,DS、DJ全部污染; C4、Z3、混3个处理的组培苗未有污染。可用于马铃薯的开放式组培。
[0045] 2)不同处理接种霉菌试验结果 DJ处理:培养基长满了白色菌丝(3号菌),1号和2号菌丝也有所生长。
[0046] DS材料:对3号菌丝的抑制作用稍强于DJ处理,但1号和2号霉菌的菌丝有所生 长。
[0047] Z处理:对1、2号霉菌的抑制作用同DS相近,对3号霉菌的抑制作用略强于DS处 理。
[0048] 混合培养基:对2号菌有很强的抑制效应,对3号菌的抑制作用与Z相近。
[0049] C处理:对1、2号霉菌有很强的抑制效应。对3号菌的表现为50%抑制作用。是 所有处理中结果表现最好的处理。
[0050] 总结 1)益培隆(Y)在马铃薯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中,对霉菌没有抑制效应,且对马铃薯组培 苗的生长和生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0051] 2)大蒜素(DS):在马铃薯的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中,对霉菌没有抑制效应,对马铃薯 组培苗的生长和生根影响不大。
[0052] 3)多菌灵(DJ):对马铃薯组培快繁中霉菌的抑制效应不明显,且对马铃薯组培苗 的生长和生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0053] 4)植培灵(Z):浓度为2. 5ml/L的植培灵对马铃薯组培快繁中的霉菌有很好的抑 制效应,对马铃薯组培苗的生长和生根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马铃薯的开放式组培。
[0054] 5)次氯酸钠(C): 一定浓度的次氯酸钠处理(>0. 5%)在马铃薯组培快繁中对霉菌 有很强的抑制效应(试验2的白霉,以及试验3的1号和2号青霉均能100%的抑制),对马 铃薯组培苗的生长和生根抑制效应不明显。在一定浓度下,可用于马铃薯的开放式组培。
[0055] 6)从理论上讲,混合培养基的抑菌效果应该优于单因素培养基,但在霉菌接种试 验中,其抑菌效果次于C处理,可能是各种化学或生物抑菌剂的混合使其有一定的互作和 相互抑制的效应。我们的试验结果表明,混合培养基也可用于马铃薯的开放式组培。
[0056] 7)用于马铃薯组织培养的抑菌剂报道不多。在我们的资料检索中,用次氯酸钠作 为马铃薯组培中霉菌的抑菌剂未见报道。陈亚兰(2012)用的是甲基硫菌灵和多菌灵作为抑 菌剂,彭广霖等(2012)用次氯酸钠研究对马铃薯组培苗枯草杆菌(细菌)污染的防治效果, 宿飞飞等(2010)、王春(2004)利用抗生素来抑制马铃薯组培苗的细菌和真菌的污染,宿飞 飞等(2012)用3种植物源杀菌剂研究组织培养中青霉菌抑菌效果,该试验采用的是灭菌方 式,接种到平面培养基上培养,没有用马铃薯组培苗进行试验。杨晨(2012)采用苯甲酸钠 和山梨酸钾2种防腐剂试验观察马铃薯脱毒试管苗快繁中的抑菌效果,山梨酸钾有明显的 抑菌效果。上述试验大多是在灭菌条件下获得的试验结果。
[0057] 结论 1)植培灵浓度为2. 5ml/L、次氯酸钠处理(0. 5%)以及混合培养基可考虑用于马铃薯的 开放式组培快繁。
[0058] 2)考虑到生产成本,以及对组培苗生长和生根的影响,推荐以0. 5%次氯酸钠作为 马铃薯组培的抑菌剂,结合本试验所述的操作程序用于灭菌或开放式组培生产。
[0059] 3)该试验时间是在春、夏季,在贵州省贵阳地区,这个时段是一年中湿度较大、温 度较高的季节,也是霉菌生长最为旺盛的时期之一。因此,该试验结果对于其他季节组培生 产效果更为明显和有借鉴意义。
[0060]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钠作 为马铃薯开放式组培的抑菌剂,它对霉菌的抑制效果非常理想,而对马铃薯的生根和生长 影响较小,可用于马铃薯的开放式组培,能降低马铃薯试管苗霉菌的污染,为马铃薯工厂化 生产试管苗中降低污染率和生产成本提供可行方案。本发明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使用效果 好。
【附图说明】
[0061] 附图1为试验2的开放性接种霉菌;每个培养皿接种白霉菌1个(2015年3月11 日接种) 附图2为试验2不同处理开放条件下霉菌接种试验结果,每个培养皿接种白霉菌1个 (调查日期:2015年3月26日); 附图3为试验2CK在开放条件下的污染结果(调查日期:2015年3月26日); 附图4为试验2不同处理的组培苗生长情况(调查日期:2015年3月11日); 附图5为试验3接种的3种分离霉菌,从左到右分别为霉菌1号、2号、3号; 附图6为试验3不同处理开放式接种霉菌的结果(观察时间:2015年8月11日)。
【具体实施方式】
[0062] 本发明的实施例1 :开放式培养马铃薯组培苗的霉菌抑菌剂,以次氯酸钠作为唯 一成分。
[0063] 本发明的实施例2 :开放式培养马铃薯组培苗的霉菌抑菌剂的使用:在进行开放 式培养前,先采用次氯酸钠溶液对开放式培养的器具进行清洗,再用冷开水洗涤器具;准备 好马铃薯组培苗的开放式培养基,向该培养基中加入占培养基总质量的0. 5%的次氯酸钠, 按流程进行开放式组培。
【主权项】
1. 一种开放式培养马铃薯组培苗的霉菌抑菌剂,其特征在于:以次氯酸钠作为唯一成 分。2. -种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抑菌剂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次氯酸钠加入开放式 培养马铃薯组培苗的培养基中,使其占培养基总质量的〇. 5%。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开放式培养前,先采用次氯酸 钠溶液对开放式培养的器具进行清洗,再用冷开水洗涤器具,再按流程进行开放式培养。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开放式培养马铃薯组培苗的霉菌抑菌剂及其使用方法。本发明采用一定浓度的次氯酸钠作为马铃薯开放式组培的抑菌剂,它对霉菌的抑制效果非常理想,而对马铃薯的生根和生长影响<b>较</b>小,可用于马铃薯的开放式组培,能降低马铃薯试管苗霉菌的污染,为马铃薯工厂化生产试管苗中降低污染率和生产成本提供可行方案。本发明简单易行,成本低廉,使用效果好。
【IPC分类】A01P3/00, A01N59/08, A01H4/00
【公开号】CN105123750
【申请号】CN201510663986
【发明人】黄先群, 毛堂芬, 李丽, 刘竹梓, 彭杨
【申请人】贵州省生物技术研究所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15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