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花生酱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68641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花生酱油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花生酱油的制作方法属于酱油的生产制作方法【技术领域】。本发明的花生酱油,以花生仁为原料,以特定比例的地衣芽孢杆菌、黄色短杆菌、丙酮丁醇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作为花生菌液的复合发酵菌;以特定比例的由米曲霉、黑曲霉和红曲霉作为花生曲的发酵曲霉;采用纳豆酱油的制作工。本发明的制作方法发酵周期缩短,由于花生仁发酵后产生纳豆激酶,该激酶不仅能抑制酱油保存时褐变的发生,减少美拉得反应,而且花生仁本身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所制得的酱油色香味俱全,氨基酸态氮含量提高了43.9%,全氮含量提高了17.5%,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提高了18.8%;特别是制造酱菜的理想酱油。
【专利说明】一种花生酱油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调味品酱油的生产制作方法,尤其涉及一种花生酱油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现有技术的调味品酱油主要是黄豆酱油,黄豆酱油的制作方法主要包括有两种:第一种可以称作是传统的酱油酿制方法,即煮豆、粉碎、结块和室温条件下存放和自然接种,然后将接种好的酱块放入缸中加入盐水,经20°C至40°C条件下发酵一个月即可制得;第二种是工业酱油酿制的方法,即首先将食盐溶解成盐水,与玉米面、小麦面按一定比例和面,蒸成馒头,置于25至28°C的环境中自然接种,然后再按一定比例接种曲霉,制成曲酱,入缸保温发酵,经一个月左右发酵成熟。其间,把黄豆煮熟凉城半干,掺入经发酵成熟的面酱,混合均匀,再经保温发酵10至15天,发酵成熟。采用第一种方法酿制的酱油,随着保存时间的增加会发生褐变,伴随着发生美拉德反应,酱油颜色会越发变黑,用这种酱油制成的酱菜颜色也同样会发黑,色泽晦暗,尤其是这种酱油的营养成分并不高;采用第二种方法酿制的酱油虽然理论上的营养成分,但色香味并不够理想,尤其在现实条件下,转基因黄豆充斥市场,由转基因黄豆可能造成的后续问题目前尚不得而知。
[0003]中国专利2012101134273公开了 一种花生仁纳豆酱油,首次以花生仁、麸皮和小麦粉为原料,以地衣芽孢杆菌为主要发酵菌,采用纳豆酱油的发酵工艺发酵而成了酱油。但是该工艺并不成熟,所发酵而成的酱油,感官质量评价较低,氨基酸态氮、全氮和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的含量低。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花生酱油的制作方法;采用该制作方法所制备的花生酱油,其品质优良,感官质量评价高,氨基酸态氮、全氮和可溶性无盐固形物的含量高;而且,该制作方法工艺简单、所需发酵时间短。
[0005]本发明的一种花生酱油的制作方法,其原料包括花生仁、水、复合发酵菌、复合曲霉和产酯酵母;
所述复合发酵菌由地衣芽孢杆菌、黄色短杆菌、丙酮丁醇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按照1:05:0.12-0.15:0.07-0.11 的质量比例组成;
所述复合曲霉,由米曲霉、黑曲霉和红曲霉按照1:1.2:1.3的质量比例组成。
[0006]所述地衣芽抱杆菌,学名-.Bacillus Iicheniformis ,是一种革兰氏阳件的嗜热细菌。所述丙酮丁醇梭菌,英文名:Clostridium acetobutylicum。所述鼠李糖乳杆菌,学名:L.rhamnosus,从属于乳杆菌属。所述黄色短杆菌,拉丁学名:Brevibacteriumflavum,编号CICM B2002。上述四种菌均是已知菌种,均可以获得。
[0007]所述产酯酵母,主要属于产膜酵母或假丝酵母,其中大多数为异性汉逊酵母,少数为小圆形酵母;能产生以酯香为主体的香味物质。
[0008]上述花生酱油的制作方法,采用纳豆酱油的制备工艺,包括下述步骤: 用复合曲霉将花生仁发酵成花生曲;
用复合发酵菌将花生仁发酵成花生菌液;
然后将花生曲和花生菌液按照1:4的质量比例混合后变温发酵,发酵完成后压榨,得花生醫油。
[0009]其中,在制备花生曲工序中,复合曲霉的用量为花生仁质量的多少1.14-1.26%。 在制备花生菌液工序中,复合发酵菌的用量为花生仁质量的多少1.34-1.75%。
[0010]上述花生酱油的制作方法,具体工艺为:
1.制取花生曲:花生仁用水浸泡至饱和后煮熟,然后冷却至发酵温度、加入曲霉发酵不超过3天,得花生曲;所述发酵温度为35_38°C ;
2.花生菌液的制备:(1)花生仁用水浸泡至饱和,然后在0.1?0.2 Mp a压力下蒸煮30?4 O分钟;(2)将蒸煮好的花生仁冷却至3 5?40°C,然后加入复合发酵菌发酵15?19小时;(3)将发酵好的花生仁冷却至4 °C?5 °C,加入波美度介于17° B e?
2O ° B e的盐水之后放置I 5?32小时,然后滤去花生仁制得花生菌液;
3.把花生曲与花生菌液按重量比为1:5的比例进行混合,得成曲;
4.将成曲与20°Be盐水混合成稀醪状态,得生生醪;生醪于46°C发酵72小时,然后降温至30°C、添加球拟酵母和鲁氏酵母各2.5%发酵至乙醇含量达到1.5wt%,再升温至46°C维持17-26天;所述2.5%是相对生醪的质量含量;
5.变温发酵结束后,室温下静置24?4 8小时后压榨即可制得花生酱油。
[0011]本发明的花生酱油,以花生仁为原料,以特定比例的地衣芽孢杆菌、黄色短杆菌、丙酮丁醇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作为花生菌液的复合发酵菌;以特定比例的由米曲霉、黑曲霉和红曲霉作为花生曲的发酵曲霉。与单独使用地衣芽孢杆菌作为花生菌液的复合发酵菌相比,采用本发明的复合发酵菌所发酵而成的花生菌液中,氨基酸态氮的含量更高。与使用米曲霉和黑曲霉作为花生曲的发酵曲霉相比,采用本发明的复合发酵曲霉所发酵而成的花生曲中,全氮的含量更高。从而导致,本发明的制作方法发酵周期缩短,所制备的花生酱油的氨基酸态氮含量提高了 43.9%,全氮含量提高了 17.5 %,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提高了18.8%,菌落总数降低了 60.7%,黄曲霉毒素含量降低了 30.4%。
[0012]花生酱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许多微量活性物质,花生酱油营养丰富,口味醇香,加工工艺先进,采用高盐稀态变温发酵工艺,由于花生仁发酵后产生纳豆激酶,该激酶不仅能抑制酱油保存时褐变的发生,减少美拉得反应,而且花生仁本身营养价值高,风味独特,所制得的酱油色香味俱全,特别是制造酱菜的理想酱油。花生酱油的生产,增加了一个新的营养保健酱油品种,从而能更好地提高我国人民居家生活的品质。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实施例1
1.制取花生曲:取IOOkg优质花生仁用清水洗净后在室温下用水浸泡24小时,此时花生仁不再继续吸水;将浸泡后的花生仁煮熟,然后冷却至38°C,1.14kg曲霉(该曲霉中,米曲霉、黑曲霉和红曲霉的质量比为1:1.2:1.3)在35°C条件下发酵64h,制得花生曲;
2.花生菌液的制备:(I)取多少IOOkg优质花生仁用水清洗后在室温下浸泡24小时至花生仁不再继续吸水;(2)取浸泡好的花生仁在0.15 M P a压力下蒸煮35分钟;(3)将蒸煮好的花生仁冷却至40°C,加入多少1.34kg复合发酵菌(该复合发酵菌中,地衣芽孢杆菌、黄色短杆菌、丙酮丁醇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的质量比为1:05:0.12:0.07)、在38°C的环境温度下发酵15小时;(4)将发酵好的花生仁冷却至4 °C,加入波美度介于20° B e的盐水放置15小时进行后熟处理,然后滤去花生仁制得花生菌液;
3.把所制取的花生曲与花生菌液按重量比为1:4的比例进行混合,得成曲;
4.制好的成曲与20°Be盐水混合成稀醪状态(即为生醪),变温发酵:生醪于46°C发酵72h,后降温至30 V,添加球拟酵母和鲁氏酵母分别为醪的2.5 %,待乙醇含量达到1.5wt%时升温至46°C维持16天;
5.变温发酵结束后,室温下静置48小时后压榨即可制得花生酱油。所制备的花生酱油呈鲜艳的红褐色,体态澄清,酱香浓郁,味道鲜美、醇厚、无异味。
[0014]实施例2
1.制取花生曲:取IOOkg优质花生仁用清水洗净后在室温下用水浸泡24小时,此时花生仁不再继续吸水;将浸泡后的花生仁煮熟,然后冷却至35°C,加入1.26kg曲霉(该曲霉中,米曲霉、黑曲霉和红曲霉的质量比为1:1.2:1.3)在35°C条件下发酵64h,制得花生曲;
2.花生菌液的制备:(I)取多少IOOkg优质花生仁用水清洗后在室温下浸泡24小时至花生仁不再继续吸水;(2)取浸泡好的花生仁在0.15 M P a压力下蒸煮35分钟;(3)将蒸煮好的花生仁冷却至40°C,加入多少1.34kg复合发酵菌(该复合发酵菌中,地衣芽孢杆菌、黄色短杆菌、丙酮丁醇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的质量比为1:05:0.15:0.11)、在38°C的环境温度下发酵19小时;(4)将发酵好的花生仁冷却至4 °C,加入波美度介于20° B e的盐水放置15小时进行后熟处理,然后滤去花生仁制得花生菌液;
3.把所制取的花生曲与花生菌液按重量比为1:5的比例进行混合,得成曲;
4.制好的成曲与20°Be盐水混合成稀醪状态,变温发酵:生醪于46°C发酵72h,后降温至30°C,添加球拟酵母和鲁氏酵母分别为醪的2.5%,待乙醇含量达到1.5wt%时升温至46°C维持27天;
5.变温发酵结束后,室温下静置24小时后压榨即可制得花生酱油。所制备的花生酱油呈鲜艳的红褐色,体态澄清,酱香浓郁,味道鲜美、醇厚、无异味。
[0015]实施例3
1.制取花生曲:取IOOkg优质花生仁用清水洗净后在室温下用水浸泡24小时,此时花生仁不再继续吸水;将浸泡后的花生仁煮熟,然后冷却至35°C,加入多少1.14kg曲霉(该曲霉中,米曲霉、黑曲霉和红曲霉的质量比为1:1.2:1.3)在35°C条件下发酵64h,制得花生曲;
2.花生菌液的制备:(I)取多少IOOkg优质花生仁用水清洗后在室温下浸泡24小时至花生仁不再继续吸水;(2)取浸泡好的花生仁在0.15 M P a压力下蒸煮35分钟;(3)将蒸煮好的花生仁冷却至40°C,加入多少1.75kg复合发酵菌(该复合发酵菌中,地衣芽孢杆菌、黄色短杆菌、丙酮丁醇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的质量比为1:05:0.12:0.11)、在38°C的环境温度下发酵19小时;(4)将发酵好的花生仁冷却至4 °C,加入波美度介于20° B e的盐水放置15小时进行后熟处理,然后滤去花生仁制得花生菌液;
3.把所制取的花生曲与花生菌液按重量比为1:5的比例进行混合,得成曲;
4.制好的成曲与20°Be盐水混合成稀醪状态,变温发酵:生醪于46°C发酵72h,后降温至30°C,添加球拟酵母和鲁氏酵母分别为醪的2.5%,待乙醇含量达到1.5wt%时升温至46°C维持27天;
5.变温发酵结束后,室温下静置24小时后压榨即可制得花生酱油。所制备的花生酱油呈鲜艳的红褐色,体态澄清,酱香浓郁,味道鲜美、醇厚、无异味。
[0016]实施例4
1.制取花生曲:取IOOkg优质花生仁用清水洗净后在室温下用水浸泡24小时,此时花生仁不再继续吸水;将浸泡后的花生仁煮熟,然后冷却至35°C,加入多少1.20kg曲霉(该曲霉中,米曲霉、黑曲霉和红曲霉的质量比为1:1.2:1.3)在35°C条件下发酵64h,制得花生曲;
2.花生菌液的制备:(1)取多少IOOkg优质花生仁用水清洗后在室温下浸泡24小时至花生仁不再继续吸水;(2)取浸泡好的花生仁在0.15 M P a压力下蒸煮35分钟;(3)将蒸煮好的花生仁冷却至40°C,加入多少1.5kg复合发酵菌(该复合发酵菌中,地衣芽孢杆菌、黄色短杆菌、丙酮丁醇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的质量比为1:05:0.15:0.07)、在38°C的环境温度下发酵19小时;(4)将发酵好的花生仁冷却至4 °C,加入波美度介于20° B e的盐水放置15小时进行后熟处理,然后滤去花生仁制得花生菌液;
3.把所制取的花生曲与花生菌液按重量比为1:5的比例进行混合,得成曲;
4.制好的成曲与20°Be盐水混合成稀醪状态,变温发酵:生醪于46°C发酵72h,后降温至30°C,添加球拟酵母和鲁氏酵母分别为醪的2.5%,待乙醇含量达到1.5wt%时升温至46°C维持27天;
5.变温发酵结束后,室温下静置24小时后压榨即可制得花生酱油。所制备的花生酱油呈鲜艳的红褐色,体态澄清,酱香浓郁,味道鲜美、醇厚、无异味。
[0017]对比例I
采用中国专利2012101134273公开的方法制备酱油。
[0018]将实施例1-4所制备的花生酱油进行检测,所得数据如下表;
【权利要求】
1.一种花生酱油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原料包括花生仁、水、复合发酵菌、复合曲霉和产酯酵母; 所述复合发酵菌由地衣芽孢杆菌、黄色短杆菌、丙酮丁醇梭菌和鼠李糖乳杆菌按照1:05:0.12-0.15:0.07-0.11 的质量比例组成; 所述复合曲霉,由米曲霉、黑曲霉和红曲霉按照1:1.2:1.3的质量比例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花生酱油的制作方法,采用纳豆酱油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用复合曲霉将花生仁发酵成花生曲; 用复合发酵菌将花生仁发酵成花生菌液; 然后将花生曲和花生菌液按照1:4的质量比例混合后变温发酵,发酵完成后压榨,得花生酱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花生酱油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中,在制备花生曲工序中,复合曲霉的用量为花生仁质量的多少1.14-1.26% ; 在制备花生菌液工序中,复合发酵菌的用量为花生仁质量的多少1.34-1.75%。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花生酱油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工艺为: .0.制取花生曲:花生仁用水浸泡至饱和后煮熟,然后冷却至发酵温度、加入曲霉发酵不超过3天,得花生曲;所述发酵温度为35-38°C ; 2).花生菌液的制备:(1)花生仁用水浸泡至饱和,然后在0.1?0.2Mpa压力下蒸煮30?4 O分钟;(2)将蒸煮好的花生仁冷却至3 5?4 (TC,然后加入复合发酵菌发酵15?19小时;(3)将发酵好的花生仁冷却至4 V?5 °C,加入波美度介于17° B e?2O ° B e的盐水之后放置I 5?32小时,然后滤去花生仁制得花生菌液; 3).把花生曲与花生菌液按重量比为1:5的比例进行混合,得成曲; 4).将成曲与20°Be盐水混合成稀醪状态,得生生醪;生醪于46°C发酵72小时,然后降温至30°C、添加球拟酵母和鲁氏酵母各2.5%发酵至乙醇含量达到1.5wt%,再升温至46°C维持17-26天;所述2.5%是相对生醪的质量含量; 5).变温发酵结束后,室温下静置24?4 8小时后压榨即可制得花生酱油。
【文档编号】A23L1/29GK103783482SQ201410023796
【公开日】2014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14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20日
【发明者】杨革, 车程川, 刘金锋 申请人:曲阜师范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