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米茶的加工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98717阅读:372来源:国知局
一种米茶的加工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米茶的加工制作方法,包括采摘茶青、晒青、一次摊放、初杀青、二次摊放、重杀青、三次摊放、反复整理初次做形、初烘、复烘与再作形、四次摊放、足烘等多个步骤,本工艺具有操作简单,能够形成大批量生产,保留了米茶茶芽茸毛多,色泽银光隐翠,香气清鲜高雅,滋味清甜的独具特色。
【专利说明】一种米茶的加工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绿茶的加工方法,具体涉及五盖山米茶的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0002]五盖山米茶产于湖南省郴县的五盖山,明《万历郴州志》、清嘉庆《郴县县志》均有记载,在明代被列为贡品。因茶叶芽紧重实,形状似米粒,一筒茶有一筒米重,故有“米茶”之称。五盖山米茶世界独一无二,以其独特的内在品质和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因此“五盖山米茶”成为了专用名称,其中“五盖山”不单纯是一个地理概念,“五盖山米茶”是业界熟知的术语。五盖山米茶制作方法久已失传,经多年反复研究终于获得成功。
[0003]制作五盖山米茶的原料茶叶,生长的环境很特别。五盖山茶,品质优异,以位于海拔1000至1400米的碧云庵、万惠庵、两江口一带所产为冠。五盖山为岭南山脉之一,有五个山峰耸立如盖,同时常年时有“云、雾、雨、露、雪”所盖,故称五盖山。其主峰碧云峰,海拔1620米,有郴阳第一峰之称。全山总面积20余万亩,广布野生茶树。全山冬不严寒,夏不酷暑,土质肥沃,为花岗岩母质发育的灰砂土,属于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暖湿环境。冬季最冷月平均气温4?7°C之间,夏季最热月平均气温30?32°C以下,年平均气温16?18°C,日平均气温兰10°C的年活动积温为5000?5800°C,持续期230?240天,极端最低气温一般年平均_7°C ;全境年日照时数1260?1868小时之间,大部分地区日照百分率在30%?40% ;年降水量1200?1700毫米,茶树生长期的4?10月,月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上;相对湿度虽因地、因季节而异,但多在80%左右,土壤湿度亦多为75%左右,其温、光、水、热等气候因子均有利于茶树的生长和培育,为种茶之佳境。由于冬无严寒冰冻,夏无酷暑高温,终年气候温和湿润,光照弱、雾气大、漫射光多、风速小,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茶叶的肉质发育,往往成为湖南优质名茶生产的最适宜区域。
[0004]用这种特有的茶叶生产加工的五盖山米茶,属于绿茶系列。五盖山米茶品质独特,外形细嫩均匀,色泽银光隐翠,芽茶茸毛特多;内质香气清鲜,滋味甘醇,汤色谷黄嫩绿明净,叶底翠绿匀齐。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米茶的加工制作方法,以期恢复历史上记载的五盖山米茶,其内质与外形均尽量与历史记载相吻合,并结合茶叶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提升其品质。
[0006]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解决方案达到的,一种米茶的加工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O采摘茶青:在雨水至清明节气之间,选择晴天晨露干后上午8?11时采摘鲜叶,以采摘“未开苞”的芽叶,长不超过1.5厘米的嫩芽为茶青;采摘过程中注意不要折伤茶青,不要让茶青受晒,不要压紧篓中茶青。
[0007](2)晒青:把茶青放置在竹笪或竹筛上摊开厚度为1.5?3 Cm,使其散发叶温。随后将摊放在竹笪或竹筛上的茶青置于室外晒坪上晒青,以散发水分,摊晒过程中翻拌3?4次,使茶青含水量达60%?70%即可。
[0008](3)—次摊放:在室内将茶青放置在竹笪或竹筛中,翻拌后静置,静置后又翻拌,如此交替,这一过程历时6?10h,直至茶青散发出清甜微青或密香带青的气味。
[0009]通过茶青的摊放,叶内青草气散尽,香气的前体物质分解转化成花香气物质,使得制出的茶叶具有花香味,另外鲜叶里的蛋白质也会分解成氨基酸,淀粉转化成可溶性糖类,多酚类化合物被氧化,增加成品茶叶泡制茶汤的鲜爽度和减少茶汤的苦涩味,进一步促使茶叶的花香味变浓。
[0010](4)初杀青:将一次摊放后的茶叶放入温度为50?70°C的杀青锅内,采用“翻、按、扬”等手法,通过闷抛结合的方式进行杀青,初次杀青时间为2?2.5 min。
[0011](5) 二次摊放:将初杀青后的茶叶摊放于凉席上快速冷却、复苏、摊凉回潮,摊放时间 20 ?30min。
[0012](6)重杀青:将二次摊放后的茶叶放入温度为90?100°C的杀青锅内,采用“翻、按、扬”手法,通过闷抛结合的方式进行杀青,杀青时间为2?3 min。
[0013](7)三次摊放:将重杀青后的茶叶摊放于凉席上快速冷却、回软,促进茶叶花香味进一步变浓,摊放时间30?60min。
[0014](8)反复整理初步做形:将重杀青并三次摊放后的茶叶放到手工整形平台,在温度为45?60°C条件下,反复采用“翻、按、揉、捻、理”等手法整形,直到茶叶七成干,形成米芽状。
[0015](9)初烘:将做形后的茶叶置于温度为50?60°C的焙笼上,茶叶摊放厚度为I?3厘米,中间挖一个宽1.5厘米的小洞,焙笼上用簸箕复盖,以防香气散失,烘焙30?60min,烘到七八成干,其间翻拌2?3次。
[0016](10)复烘与再做形:将初烘后的茶叶放置在手工整形平台,温度控制在45?60°C条件下,再次进行做形,并复烘焙5?1min进行定型;然后将温度调到60?75°C,烘焙10 ?15min0
[0017](11)四次摊放:将复烘后的茶叶置于凉席上摊放冷却,使得茶叶色泽鲜活,摊放时间 20 ?30min。
[0018](12)足烘:将四次摊放后的茶叶放到手工整形平台,温度控制在80?100°C条件下,进行三次烘焙,至茶叶含水量5?8%左右,将烘好的茶叶及时撤下整形平台,置于散热通风环境下,以减少湿热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0019]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步骤(I)采摘茶青所述的芽茶采摘长度控制在I?1.5厘。
[0020]一种优选方案,步骤(2)晒青所述的茶青摊放厚度以2.5?3厘米。
[0021]一种优选方案,步骤(9)初烘所述的茶叶烘干程度为八成干。
[0022]一种优选方案,步骤(12)足烘茶叶烘干至含水量5%。
[0023]本发明的优点:提供了一种能够加工出优质米茶的制备工艺,工艺简单,能够形成大批量生产,保留了米茶茶芽茸毛多,色泽银光隐翠,香气清鲜高雅,滋味清甜的独具特色。1、较好地复原米茶外形。通过控制茶叶采摘长度、反复整理初步做形、复烘与再做形等工艺步骤,从技术措施上保证茶叶外形如米粒。2、做出了米茶的色泽、香气、口感。通过晒青、初杀青、重杀青、初烘、复烘、足烘等工艺步骤,促使茶叶颜色隐翠,香气清新,滋味清甜。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发明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实施例1
一种米茶及其制备工艺,按如下工艺步骤制成,采摘茶青:在雨水至清明节气之间,于晴天上午晨露干后8?11时采摘鲜叶,采摘“未开苞”的芽叶,长1.5厘米的嫩芽为茶青;晒青:把茶青放置在竹笪或竹筛上摊开厚度为3 Cm,使其散发叶温,随后将摊放在竹笪或竹筛上的茶青置于室外晒坪上晒青,摊晒过程中翻拌3次,使茶青含水量维持在70% ; —次摊放:在室内将茶青放置在竹笪中,翻拌后静置,静置后翻拌,如此交替,历时10h,直至茶青静置时散发气味为清甜微青或密香带青味;通过茶青的摊放,叶内青草气散尽,增加成品茶叶泡制的茶汤的鲜爽度和减少了茶汤的苦涩味;杀青:将茶青放入温度为70°C的杀青锅内,采用“翻、按、扬”等手法,闷抛结合的方式进行杀青,历时2?3 min ;二次摊放:将杀青后的茶青摊放于凉席上快速冷却、复苏、摊凉回潮,历时30min ;重杀青:将二次摊放后的茶青放入温度为100°C的杀青锅内,采用“翻、按、扬”等手法,闷抛结合的方式进行杀青,历时3 min ;三次摊放:将重杀青后的茶青摊放于凉席上快速冷却、回软至茶叶散发花香味,历时60min ;反复整理初步做形:将三次摊放后的茶青放到温度为60°C的手工整形平台,采用“翻、按、揉、捻、理”等手法整形到七成干,初现米(芽)形的茶叶;初烘:将初步做形后的茶叶置于筛温为60°C的焙笼上,烘培60min,中间翻拌3次,茶叶摊放厚度为3厘米,中间挖一个宽1.5厘米的小洞,烘到8.5成干,焙笼上用簸箕复盖,以防香气散失;复烘与再做形:将初烘后的茶叶放置在手工整形平台进行整形,其中温度为60°C,烘1min进行定形;再将温度调到75°C,烘15min ;四次摊放:将复烘后的茶叶置于凉席上摊放冷却,使得茶叶色泽鲜活,历时30min ;足烘:将四次摊放后的茶叶放到手工整形平台,温度为100°C烘干至茶叶含水量为5%,米茶制作完成。通过二、三、四次的摊放处理和提香,进一步使得茶叶的花香味被发展,使得成品茶叶的花香味。
[0026]实施例2
一种米茶及其制备工艺,按如下工艺步骤制成,采摘茶青:在雨水至清明节气之间,于晴天上午晨露干后8?11时采摘鲜叶,采摘“未开苞”的芽叶,长I?1.5厘米的嫩芽为茶青;晒青:把茶青放置在竹笪或竹筛上摊开厚度为3 Cm,使其散发叶温。随后将摊放在竹笪或竹筛上的茶青置于室外晒坪上晒青,摊晒过程中翻拌3次,使茶青含水量维持在60%;—次摊放:在室内将茶青放置在竹笪中,翻拌后静置,如此交替,历时6h,直至茶青静置时散发气味为清甜微青或密香带青味;杀青:将一次摊放后的茶青放入温度为50°C的杀青锅内,采用“翻、按、扬”等手法,闷抛结合的方式进行杀青,历时2min ;二次摊放:将杀青后的茶青摊放于凉席上快速冷却、复苏、摊凉回潮,历时20min ;重杀青:将二次摊放后的茶青放入温度为90°C的杀青锅内,采用“翻、按、扬”等手法,闷抛结合的方式进行杀青,历时2min ;三次摊放:将重杀青后的茶青摊放于凉席上快速冷却、回软至茶叶散发花香味,历时30min ;反复整理初步做形:将三次摊放后的茶青放到温度为45°C的手工整形平台,采用“翻、按、揉、捻、理”等手法整形到七成干,初现米(芽)形的茶叶;初烘:将多次做形后的茶叶置于筛温为50°C的焙笼上,烘培30min,中间翻拌2次,茶叶摊放厚度为I厘米,中间挖一个宽1.5厘米的小洞,烘到8成干,焙笼上用簸箕复盖,以防香气散失;复烘与再做形:将初烘后的茶叶放置在手工整形平台进行整形,其中温度为45°C,烘5min定形;再将温度调到60°C,烘1min ;四次摊放:将复烘后的茶叶置于凉席上摊放冷却,使得茶叶色泽鲜活,历时20min ;足烘:将四次摊放后的茶叶放到手工整形平台,温度为80°C烘干至茶叶含水量为5 %,米茶制作完成。
[0027]实施例3
一种米茶及其制备工艺,按如下工艺步骤制成,采摘茶青:在雨水至清明节气之间,于晴天上午晨露干后8?11时采摘鲜叶,采摘“未开苞”的芽叶,长I?1.5厘米的嫩芽为茶青;晒青:把茶青放置在竹笪或竹筛上摊开厚度为3 Cm,使其散发叶温,随后将摊放在竹笪或竹筛上的茶青置于室外晒坪上晒青,摊晒过程中翻拌3次,使茶青含水量维持在65% ;一次摊放:在室内将茶青放置在竹笪中,翻拌后静置,静置后翻拌,如此交替,历时8h,直至茶青静置时散发气味为清甜微青或密香带青味;杀青:将茶青放入温度为60°C的杀青锅内,采用“翻、按、扬”等手法,闷抛结合的方式进行杀青,历时2?3min ;二次摊放:将杀青后的茶青摊放于凉席上快速冷却、复苏、摊凉回潮,历时25min ;重杀青:将二次摊放后的茶青放入温度为95°C的杀青锅内,采用“翻、按、扬”等手法,闷抛结合的方式进行杀青,历时2min ;三次摊放:将重杀青后的茶青摊放于凉席上快速冷却、回软至茶叶散发花香味,历时45min ;反复整理初步做形:将三次摊放后的茶青放到温度为55°C的手工整形平台,采用“翻、按、揉、捻、理”等手法整形到七成干,初现米(芽)形的茶叶;初烘:将初步做形后的茶叶置于筛温为55°C的焙笼上,烘培45min,中间翻拌2次,茶叶摊放厚度为2厘米,中间挖一个宽1.5厘米的小洞,烘到8.5成干,焙笼上用簸箕复盖,以防香气散失;复烘与再做形:将初烘后的茶叶放置在手工整形平台进行整形,其中温度为52°C,烘7min定形;再将温度调到70°C,烘13min ;四次摊放:将复烘后的茶叶置于凉席上摊放冷却,使得茶叶色泽鲜活,历时25min ;足烘:将四次摊放后的茶叶放到手工整形平台,温度为90°C烘干至茶叶含水量为5 %,米茶制作完成。
【权利要求】
1.一种米茶的加工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采摘茶青:在雨水至清明节气之间,选择晴天晨露干后上午8?11时采摘鲜叶,以采摘“未开苞”的芽叶,长不超过1.5厘米的嫩芽为茶青; (2)晒青:把茶青放置在竹笪或竹筛上摊开厚度为1.5?3 Cm,使其散发叶温,随后将摊放在竹笪或竹筛上的茶青置于室外晒坪上晒青,以散发水分,摊晒过程中翻拌3?4次,使茶青含水量达60%?70%即可; (3)—次摊放:在室内将茶青放置在竹笪或竹筛中,翻拌后静置,静置后又翻拌,如此交替,这一过程历时6?10h,直至茶青散发出清甜微青或密香带青的气味; (4)初杀青:将一次摊放后的茶叶放入温度为50?70°C的杀青锅内,采用“翻、按、扬”手法,通过闷抛结合的方式进行杀青,初次杀青时间为2?2.5 min ; (5)二次摊放:将初杀青后的茶叶摊放于凉席上快速冷却、复苏、摊凉回潮,摊放时间20 ?30min ; (6)重杀青:将二次摊放后的茶叶放入温度为90?100°C的杀青锅内,采用“翻、按、扬”手法,通过闷抛结合的方式进行杀青,杀青时间为2?3 min ; (7)三次摊放:将重杀青后的茶叶摊放于凉席上快速冷却、回软,促进茶叶花香味进一步变浓,摊放时间30?60min ; (8)反复整理初步做形:将重杀青并三次摊放后的茶叶放到手工整形平台,在温度为45?60°C条件下,反复采用“翻、按、揉、捻、理”等手法整形,直到茶叶七成干,形成米芽状; (9)初烘:将做形后的茶叶置于温度为50?60°C的焙笼上,茶叶摊放厚度为I?3厘米,中间挖一个宽1.5厘米的小洞,焙笼上用簸箕复盖,以防香气散失,烘焙30?60min,烘到七八成干,其间翻拌2?3次; (10)复烘与再做形:将初烘后的茶叶放置在手工整形平台,温度控制在45?60°C条件下,再次进行做形,并复烘焙5?1min进行定型;然后将温度调到60?75°C,烘焙10?15min ; (11)四次摊放:将复烘后的茶叶置于凉席上摊放冷却,使得茶叶色泽鲜活,摊放时间20 ?30min ; (12)足烘:将四次摊放后的茶叶放到手工整形平台,温度控制在80?100°C条件下,进行三次烘焙,至茶叶含水量5?8%,将烘好的茶叶及时撤下整形平台,置于散热通风环境下,以减少湿热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2.根据权利要求1米茶的加工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I)采摘茶青所述的芽茶采摘长度控制在I?1.5厘。
3.根据权利要求1米茶的加工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晒青所述的茶青摊放厚度以2.5?3厘米。
4.根据权利要求1米茶的加工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9)初烘所述的茶叶烘干程度为八成干。
5.根据权利要求1米茶的加工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2)足烘茶叶烘干至含水量5% ο
【文档编号】A23F3/06GK104430998SQ201410797798
【公开日】2015年3月25日 申请日期:2014年12月22日 优先权日:2014年12月22日
【发明者】黄志农, 黄地歌 申请人:黄志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