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植物提取物在抑制赭曲霉毒素A产生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17718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植物提取物在抑制赭曲霉毒素A产生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植物提取物是一类植物源次生代谢物质,分子量较小、可随水蒸气蒸出、具有一定气味的挥发性油状物质。植物提取物具有抑菌、杀虫、抗氧化等活性,在医药、农药、饲料添加剂、食品防腐保鲜等方面有广泛应用。植物提取物具有来源于天然、对人体相对安全、与环境友好、生物活性多样等特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抗菌活性较高的植物提取物主要是醇、醛、酮以及酚类化合物,如百里香酚、肉桂醛、丁香酚、香紫苏醇、柠檬醛、香茅醛、香茅醇、大蒜素、姜黄素等。赭曲霉毒素(Ochratoxin)属于异香豆素类的衍生物,共有A、B、C、D4种。此外,还包括一些OTA的代谢产物和赭曲霉毒素B的代谢产物。其中OTA(OchratoxinA,OTA)分布最为广泛,毒性最强,而且最容易被检出。OTA主要由赭曲霉(Aspergillusochraceus)、炭黑曲霉(Aspergilluscarbonarius)、黑曲霉(Aspergillusniger)、青霉(Penicilliumverrucosum)等产生。赭曲霉毒素A(OTA)常常污染谷物、咖啡、葡萄酒、啤酒和香辛料等,其中赭曲霉主要污染大米、小麦、燕麦、咖啡及其饮料等,黑曲霉和炭黑曲霉主要污染葡萄、葡萄干及葡萄酒等。赭曲霉毒素A(OTA)作为一种天然污染物,尤其在那些处于温带地区的国家污染严重。德国、英国、加拿大、美国和北欧各国均报道了各类粮食制品及饲料中的赭曲霉毒素A的污染情况。市售的葡萄及葡萄酒、干果、咖啡豆、可可粉及其产品中,均有赭曲霉毒素A的检出。秦筱茂(2011)研究发现印度药材赭曲霉毒素A的污染情况比较严重,样品污染率高达21%,市售的黑胡椒、姜黄粉中赭曲霉毒素A的样品污染率分别达到54%和36%。李增宁(2007)根据AOAC调查河北小麦中赭曲霉毒素A的污染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所采取的61份小麦样品中有24份小麦样品受到了赭曲霉毒素A的侵染,赭曲霉素A的污染程度远远高于文献报道。唐坤甜等(2011)也发现河北省中南部地区有39.34%的大麦都受到了赭曲霉毒素A的污染,而河北省北部地区也将近有35.48%的大麦受到了赭曲霉毒素A侵染,中南部和北部地区小麦中赭曲霉毒素A污染程度都高于现在已有的报道。敖志刚和陈代文(2008)从黑龙江、辽宁、江西、北京等全国14个省份地区采集了玉米样品44份,饲料样品83份,3份小麦样品,21份豆粕样品,37份副产品,测定后发现95.1%的样品都检测出了赫曲霉毒素。杨家岭等(2008)采集了来自全国18个城市的主要粮食类共计486份样品,并检测样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含量,分析赭曲霉毒素A在这18个城市的分布情况,解析赭曲霉毒素A在粮食种类中的分布规律,结果发现,大米、面粉及其制品、大豆等4种样品中的赭曲霉毒素A含量超过国家最高限量;2.47%的粮食类食品中检出赭曲霉毒素A,有11.8%的挂面样品中的赭曲霉毒素A超过了我国标准的最高限量,污染最严重;并且有6个抽样城市的样品中的赭曲霉毒素A含量超出了我国国家标准、CAC与美国、欧盟规定的的最高限量5μg/Kg。杨晓飞等(2007)采集了四川地区的玉米、小麦及其他谷物副产品等主要饲料原料样品,均发现有赭曲霉毒素A的污染。众多研究结果都发现粮食、饲料和原料中普遍存在赭曲霉毒素污染。Zimmerli和Dick首次检测出了葡萄酒中的赭曲霉毒素A。据研究报道,葡萄酒中赭曲霉毒素A最高含量一般为3.4μg/Kg,甜酒中最高含有赭曲霉毒素A3.9μg/Kg,含量都相对较低;葡萄汁中赭曲霉毒素A的含量较高;葡萄干中的赭曲霉毒素A含量最高。J.Blesa等(2004)检测也发现葡萄酒中赭曲霉毒素A含量一般相对较低,低于1ng/mL。RitaSerra等(2004)在葡萄牙的葡萄园中的葡萄酒也检测出了赭曲霉毒素A。蒋春美(2012)研究发现在葡萄表面存在赭曲霉毒素产生菌的污染。动物主要以粮食为饲料,如果饲料被赭曲霉毒素A污染,那么动物进食后会导致赭曲霉毒素在动物体内富集。赭曲霉毒素A在动物体很难被代谢降解,因此在肾脏、肝脏、肌肉以及奶和奶制品等动物性食品中经常检测出含有赭曲霉毒素A。同样,人体食用被赭曲霉毒素A污染的农作物和动物食品也会受到赭曲霉毒素A的危害。在已发现的真菌毒素中,赭曲霉毒素A(OTA)的危害性仅次于黄曲霉毒素,毒理学研究表明,OTA主要损害肝脏和肾脏,具有很强的肝脏毒性和肾脏毒性,大量的毒素也可能引起肠粘膜炎症甚至坏死;OTA被认为是目前致癌力最强的天然物质之一,被IARC定为二级致癌物。由于赭曲霉毒素A(OTA)的毒性,国内外都公布了食品和饲料中OTA的限量标准,以规范生产,控制OTA的污染,最大限度地保障人和动物的食用安全,表1列举了欧盟、中国及台湾地区赭曲霉毒素的限量标准。表1欧盟、中国及中国台湾对食品中OTA先行的限量标准因此,筛选和开发能够高效抑制赭曲霉毒素A产生,安全、无毒的天然活性物质,用于防控食品受到赭曲霉毒素A的污染,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复合植物提取物在抑制赭曲霉毒素A产生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植物提取物在抑制赭曲霉毒素A产生中的应用。上述的应用中,所述复合植物提取物由肉桂醛、柠檬醛和丁香酚组成。上述的应用中,所述肉桂醛、所述柠檬醛和所述丁香酚的体积比可为2~6:2~6:1,具体可为2:2:1;所述复合植物提取物的pH值可为6.5~7.0。上述的应用中,所述赭曲霉毒素A为赭曲霉、黑曲霉、疣孢青霉和炭黑曲霉中至少一种代谢产生。上述的应用中,所述复合植物提取物抑制如下产品中所述赭曲霉毒素A产生:谷物、食品和/或饮料;所述复合植物提取物占所述产品的浓度可为100~500μL/L,具体可为150μL/L、200μL/L、250μL/L、150~200μL/L或200~250μL/L。上述的应用中,采用熏蒸的方法处理所述产品;所述谷物和食品的水分含量均可为0~15%,具体可为12%、15%、12~15%或5~15%。上述的应用中,所述熏蒸处理的温度可为-10~37℃,具体可为28℃、-10~28℃、28~37℃或10~35℃;所述熏蒸处理的时间可为3~45d,具体可为14d、3~14d、14~45d或10~25d;所述熏蒸处理在密闭系统中进行。上述的应用中,所述谷物为小麦、大麦、大米、玉米、黑麦和燕麦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食品为咖啡豆、花生、核桃、开心果、榛子、腰果、杏仁、葵花籽、鲜葡萄和葡萄干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饮料为葡萄汁、葡萄酒、咖啡饮品、麦芽饮料、酒精饮料、燕麦饮料和大米饮料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赭曲霉毒素A产生抑制剂,该抑制剂的活性成分为所述复合植物提取物。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1、本发明复合植物提取物各组分肉桂醛、柠檬醛、丁香酚的原料资源在我国来源广,生产工艺比较简易、成本低,对人畜安全性好,对环境无污染,并且有花的清香,有效期可达一年以上。2、本发明扶着植物提取物各组分肉桂醛、柠檬醛、丁香酚,均已被列入食品添加剂目录(GB2760-2011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3、磷化氢类化学抑菌剂,虽然挥发性良好但难除尽,并且易燃,严重威胁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而本发明复合植物提取物为食品级生物制剂,不仅挥发性好,用量少,易排除,在限量范围内使用对人体无害。4、本发明所用的抑菌剂为复合植物提取物,与单种植物提取物相比,效果更为显著且不易产生抗药性。附图说明图1为不同浓度复合植物提取物对赭曲霉毒素A产生的影响。图2为复合植物提取物抑制小麦(水分含量12%)中赭曲霉毒素A产生的效果。图3为复合植物提取物抑制小麦(水分含量15%)中赭曲霉毒素A产生的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下述实施例中,使用的赭曲霉(Aspergillusochraceus)购于CGMCC,该菌株在CGMCC的编号为3.4412,其代谢产生赭曲霉毒素A。实施例1、不同浓度复合植物提取物对赭曲霉毒素A产生的影响复合植物提取按照如下方法制备:(1)植物提取物混合液的配制:按照体积比为4:4:2的比例取肉桂醛:柠檬醛:丁香酚;按照用量由少到多的比例依次混合三种植物提取物,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获得复合植物提取物;(2)上述复合植物提取物所用原料植物提取物纯度均较高,无需除杂;(3)复合植物提取物的pH调节:用三乙醇胺调节步骤(1)的复合植物提取物混合液的pH至6.5-7.0,即得到复合植物提取物。PDA培养基:去皮马铃薯200g煮沸30min后取滤液,加入葡萄糖20g、琼脂16g,用蒸馏水定容至1000mL,加去离子水补足1L,115℃高压灭菌30分钟,降温到55℃左右倒平板,每平板20mL。YES培养基(1L):2%酵母提取物、15%蔗糖、0.5%MgSO4·7H2O。菌种活化:把赭曲霉接种于PDA培养基上,28℃下生长14天,4℃储藏。赭曲霉孢子液制备:用无菌棉签挑取平板培养基上的赭曲霉孢子溶于0.01%吐温20中,用无菌水稀释初始孢子液至孢子浓度为1×105cfu/mL。赭曲霉毒素A标准品制备:赭曲霉毒素A标准品粉末中加入1mL乙腈(色谱纯)溶解,制成1mg/mL的储备液,用乙腈:水(1:1,V:V)稀释到10、20、50、100、200μg/kg,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绘制赭曲霉毒素A标准曲线。赭曲霉毒素A提取方法:10mL的滤液中加入10mL甲醇,混匀,震荡1min后在14000rpm的转速下离心10min,用0.45μm的微孔滤膜过滤,洗脱液用氮吹仪60℃吹干,残留物用流动相(乙腈:水:乙酸(99:99:2,V:V:V))复溶,然后放进冰箱,-18℃储存,以备用HPLC检测。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赭曲霉毒素A条件:安捷伦C18色谱柱(4.6mm×150mm,5μm);Waters荧光检测器2487型,激发波长330nm,发射波长460nm;柱温:30℃;以乙腈:水:乙酸(99:99:2,V:V:V)为流动相;进样量:50μL;流速:1.0mL/min。每个三角瓶中分装50mLYES培养基,灭菌后加入复合植物提取物1.25μL、2.5μL、3.75μL、5μL、7.5μL、10μL,使复合植物提取物的浓度分别为25、50、75、100、150、200μL/L,接入100μL孢子液(1×105cfu/mL),放进ZWY-2102C摇床28℃培养7天。培养后,YES培养液中的菌丝用无菌滤纸过滤,并用无菌水冲洗菌丝,从菌丝中提取赭曲霉毒素A并用HPLC检测。结果表明,复合植物提取物在较低的浓度25-50μg/mL就可以显著地抑制赭曲霉毒素A的积累,浓度上升到75-200μg/mL时完全抑制赭曲霉毒素A的产生。实施例2、复合植物提取物熏蒸抑制赭曲霉毒素A在小麦(水分含量为12%)中的产生复合植物提取物同实施例1。菌种活化和赭曲霉孢子液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赭曲霉毒素A的提取和HPLC检测条件同实施例1。小麦样品经1%次氯酸钠溶液清洗消毒,无菌水冲洗,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根据与预调目标水分差值加入定量无菌水,放于4℃静置24h使水分含量平衡,获得实验所需水分含量(12%)的小麦。将小麦以300g为单位分装到1L锥形瓶中,加入1mL孢子悬液(浓度2×106个/mL),轻轻摇动瓶子使孢子均匀覆盖到小麦上。紧接着滴加复合植物提取物于无菌滤纸上,放入锥形瓶内,使复合植物提取物添加浓度分别为0、50、100、150和200μL/L,密封后恒温恒湿箱28℃培养14d,测定小麦赭曲霉毒素A含量。每组做3个重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所有实验浓度复合植物提取物均能显著抑制小麦中赭曲霉毒素A的产生,并且随着复合植物提取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当复合植物提取物浓度达到150μL/L时小麦中赭曲霉毒素A与对照相比由437μg/kg降低到12μg/kg,抑制率为97.3%,复合植物提取物浓度为200μL/L时完全抑制赭曲霉毒素A的产生。实施例3、复合植物提取物熏蒸抑制赭曲霉毒素A在小麦(水分含量为15%)中的产生复合植物提取物同实施例1。菌种活化和赭曲霉孢子液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赭曲霉毒素A的提取和HPLC检测条件同实施例1。小麦样品经1%次氯酸钠溶液清洗消毒,无菌水冲洗,无菌滤纸吸干表面水分。根据与预调目标水分差值加入定量无菌水,放于4℃静置24h使水分含量平衡,获得实验所需水分含量(15%)的小麦。将小麦以300g为单位分装到1L锥形瓶中,加入1mL孢子悬液(浓度2×106个/mL),轻轻摇动瓶子使孢子均匀覆盖到小麦上。紧接着滴加复合植物提取物于无菌滤纸上,放入锥形瓶内,使复合植物提取物添加浓度分别为0、100、150、200和250μL/L,密封后恒温恒湿箱28℃培养14d,测定小麦中赭曲霉毒素A含量,每组做3个重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所有实验浓度复合植物提取物均能显著抑制小麦中赭曲霉毒素A的产生,并且随着复合植物提取物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当复合植物提取物浓度为150μL/L时,小麦中赭曲霉毒素A含量由437μg/kg降低到26μg/kg,抑制率为94.1%;复合植物提取物浓度为200μL/L时,小麦中赭曲霉毒素A含量降低到3.2μg/kg,抑制率为99.3%;浓度为250μL/L时完全抑制赭曲霉毒素A的产生;水分含量15%小麦的赭曲霉污染率明显高于12%的小麦。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