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红果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24023阅读:1941来源:国知局
橘红果茶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茶叶加工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橘红果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橘红果,别称化橘红,常绿灌木,主干短粗,一般高0.5~1米,树冠高4米,枝条较短而粗壮,无刺或稍带钝刺,嫩枝梗稍扁,披绒毛;单身复叶互生,叶片较厚、椭圆形,长约10~18厘米,宽6~7厘米,叶翼呈倒心形;成熟果直径10~25厘米,花期3月,挂果期4-10月。历代名医版本均有记载:“辛、苦、温、归肺脾经,用于风寒、咳嗽、喉痒痰多、食积伤酒、呕吐痞闷;在临床实践中对肺结核、支气管炎、哮喘、长期胃痛、气痛、咽、喉炎等有独特的疗效。

茶叶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在我国有非常悠久的饮茶历史,茶叶所含的儿茶素、胆甾烯酮、咖啡碱、肌醇、叶酸、泛酸等多种成分,在综合作用下,有预防和抑制肥胖的功效。茶叶种类繁多,主要分为绿茶、乌龙茶、红茶、普洱茶等。

有传统技术将橘红果与普洱茶结合制备橘红普洱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将橘子皮蒸软后,去除橘瓤,展平,切丝;(2)茶叶筛选、扬尘;(3)分别取上面步骤制得的橘皮丝10%和茶叶90%混合后,取混合料放入蒸汽笼中上汽后蒸30秒钟,压模;(4)干燥等。上述传统技术存在以下不足:橘子皮蒸软(正常条件下需在100℃环境下蒸烤2~3小时)后,才去除橘瓤、展平、切丝并和茶叶混合,大大错过了橘子皮在蒸烤过程中释放出的枸橡醛、香叶醇、芳香醇、柚皮苷、新橙皮苷、枸橡苷等有益化学物质与茶叶的充分有机结合,使橘红的化学物质大量流失,从而影响饮用保健效果和口感。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橘红果茶及其制备方法。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橘红果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取橘红果切圆片,得橘红果圆片,备用;

(2)另选取橘红果,洗净,备用;

(3)将步骤(2)处理后的橘红果以果蒂为中心开挖深度达到果肉的取肉口,并将果肉、核全部掏出,不保留果汁,得橘红果壳;所述橘红果圆片的直径为所述取肉口直径的1.4~1.6倍;

(4)将茶叶塞入所述橘红果壳中,将所述橘红果圆片均匀塞在所述取肉口内,得橘红茶果;

(5)将所述橘红茶果在95~105℃的温度下烘烤2.5~3.5小时后,用铁丝缠绕所述橘红茶果至少一周形成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经过所述取肉口;

(6)将步骤(5)处理后的橘红茶果烘干至含水量4~6%;

(7)降温后取出所述铁丝,存放半年以上,即得。

本发明优选橘红果品种为光青橘红果。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中的橘红果圆片的尺寸为直径45~60mm、厚7~9m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中的橘红果的直径为100~120m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3)中的取肉口的直径为30~40mm。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铁丝有多个,所述多个铁丝缠绕所述橘红茶果所形成的多个固定环均经过所述取肉口的中心,并将所述橘红茶果的表皮均匀等分且不勒破果皮。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步骤(6)中的烘干步骤为在95~105℃的温度下烘烤9~11小时后,自然降温13~15小时,然后再在95~105℃的温度下烘烤9~11小时后,自然降温13~15小时,一共4个循环。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茶叶为绿茶或普洱茶。

本发明还公开一种上述的制备方法所制得的橘红果茶。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的优点以及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发明人团队通过长年对橘红果以及茶叶的研究,针对原料的特性,得出加工橘红果茶最适宜的步骤以及参数,本发明通过将塞满茶叶并加盖子的生橘红果在相对密闭环境下烘烤,枸橡醛、香叶醇、芳香醇、柚皮苷、新橙皮苷、枸橡苷等有益化学物质能更加充分和茶叶进行有机的结合以及减少有益化学物质的流失,并且,结合优选的初烘温度、时间以及最终烘干的温度以及步骤,从而提高橘红果茶的饮用效果和口感,并且增加所得橘红果茶果皮的韧性,利于定型及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且经过本发明干燥步骤后的橘红果茶(盖子与果已完全密合)更利于存放和陈化,提高产品的药用及保健效果。进一步地,在定型过程中用铁丝相向均匀分布紧扎,提高产品的造型特色和美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备橘红果茶的外观主视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制备橘红果茶的外观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本发明中所用原料以及设备均为市售普通产品。

实施例1

(1)将要装入橘红果的绿茶的茶叶嫩芽或散茶作筛拣及扬尘处理,备用;

(2)将光青橘红果按直径约45~60mm、厚8mm的规格切圆片,得橘红果圆片,备用;

(3)另外选取直径100~120mm的新鲜、表皮无瑕疵的光青橘红果,用清水冲洗,备用;

(4)用普通水果刀将步骤(2)处理后的橘红果以果蒂为中心开挖直径30~40mm,深度达到果肉的取肉口,并将果肉、核全部掏出,不保留果汁,橘红果圆片的直径为所述取肉口直径的1.5倍;

(5)将经筛拣及扬尘处理的茶叶嫩芽或散茶100~150g塞入已掏空的橘红果壳内,并适当按压,不留空隙,得橘红茶果,橘红茶果要饱满;

(6)将步骤(2)中切好的光青橘红果皮圆片均匀塞住取肉口,防止在扎线和焙烤过程中茶叶漏出,起到封口的作用;

(7)将上面步骤制作的橘红茶果置于电热式烘烤箱中,设定控制烤箱温度为100℃,烘烤3小时;此处烘烤步骤可适当减少橘红果皮的水分,增加果皮的韧性,便于定型及提高产品的合格率,烘烤后橘红茶果的果皮由青绿变为橘黄;

(8)将烘烤过的橘红茶果用4条300~350mm的铁丝,通过人工用胶钳先相向均匀分布缠绕在橘红茶果形成4个固定环,4个固定环均经过取肉口的中心,再用力紧扎,以果皮表层扎出明显勒痕但又不勒破果皮,同时勒出的8瓣果瓣也要均匀分布;

(9)将扎好的橘红茶果置于烤箱中,在100℃环境下均匀受热烤焙10小时后,停机熄火并自然降温14小时,然后再次启动烤箱,在100℃环境下继续均匀受热焙烤10小时;再停机熄火并自然降温14小时,经反复4次。最后一次焙烤可视前3次焙烤情况调减炉温和时间,果茶内水率控制在5%为宜。

(10)将成品橘红茶果搬至通风干爽处放置,待完全降温后将脱落的铁丝拿掉,在避光、通风、干燥的环境下存放半年以上后包装,即得。

实施例1所述制得的橘红果茶的外观请见图1~2。

实施例2

(1)将要装入橘红果的普洱茶的茶叶嫩芽或散茶作筛拣及扬尘处理,备用;

(2)将光青橘红果按直径约45~60mm、厚8mm的规格切圆片,得橘红果圆片,备用;

(3)另外选取直径100~120mm的新鲜、表皮无瑕疵的光青橘红果,用清水冲洗,备用;

(4)用普通水果刀将步骤(2)处理后的橘红果以果蒂为中心开挖直径30~40mm,深度达到果肉的取肉口,并将果肉、核全部掏出,不保留果汁,橘红果圆片的直径为所述取肉口直径的1.4倍;

(5)将经筛拣及扬尘处理的茶叶嫩芽或散茶100~150g塞入已掏空的橘红果壳内,并适当按压,不留空隙,得橘红茶果,橘红茶果要饱满;

(6)将步骤(2)中切好的光青橘红果皮圆片均匀塞住取肉口,防止在扎线和焙烤过程中茶叶漏出,起到封口的作用;

(7)将上面步骤制作的橘红茶果置于电热式烘烤箱中,设定控制烤箱温度为95℃,烘烤3.5小时;此处烘烤步骤可适当减少橘红果皮的水分,增加果皮的韧性,便于定型及提高产品的合格率,烘烤后橘红茶果的果皮由青绿变为橘黄;

(8)将烘烤过的橘红茶果用4条300~350mm的铁丝,通过人工用胶钳先相向均匀分布缠绕在橘红茶果形成4个固定环,4个固定环均经过取肉口的中心,再用力紧扎,以果皮表层扎出明显勒痕但又不勒破果皮,同时勒出的8瓣果瓣也要均匀分布;

(9)将扎好的橘红茶果置于烤箱中,在95℃环境下均匀受热烤焙11小时后,停机熄火并自然降温15小时,然后再次启动烤箱,在95℃环境下继续均匀受热焙烤11小时;再停机熄火并自然降温15小时,经反复4次。最后一次焙烤可视前3次焙烤情况调减炉温和时间,果茶内水率控制在5%为宜。

(10)将成品橘红茶果搬至通风干爽处放置,待完全降温后将脱落的铁丝拿掉,在避光、通风、干燥的环境下存放半年以上后包装。

实施例3

(1)将要装入橘红果的红茶的茶叶嫩芽或散茶作筛拣及扬尘处理,备用;

(2)将光青橘红果按直径约45~60mm、厚8mm的规格切圆片,得橘红果圆片,备用;

(3)另外选取直径100~120mm的新鲜、表皮无瑕疵的光青橘红果,用清水冲洗,备用;

(4)用普通水果刀将步骤(2)处理后的橘红果以果蒂为中心开挖直径30~40mm,深度达到果肉的取肉口,并将果肉、核全部掏出,不保留果汁,橘红果圆片的直径为所述取肉口直径的1.6倍;

(5)将经筛拣及扬尘处理的茶叶嫩芽或散茶100~150g塞入已掏空的橘红果壳内,并适当按压,不留空隙,得橘红茶果,橘红茶果要饱满;

(6)将步骤(2)中切好的光青橘红果皮圆片均匀塞住取肉口,防止在扎线和焙烤过程中茶叶漏出,起到封口的作用;

(7)将上面步骤制作的橘红茶果置于电热式烘烤箱中,设定控制烤箱温度为105℃,烘烤2.5小时;此处烘烤步骤可适当减少橘红果皮的水分,增加果皮的韧性,便于定型及提高产品的合格率,烘烤后橘红茶果的果皮由青绿变为橘黄;

(8)将烘烤过的橘红茶果用4条300~350mm的铁丝,通过人工用胶钳先相向均匀分布缠绕在橘红茶果形成4个固定环,4个固定环均经过取肉口的中心,再用力紧扎,以果皮表层扎出明显勒痕但又不勒破果皮,同时勒出的8瓣果瓣也要均匀分布;

(9)将扎好的橘红茶果置于烤箱中,在105℃环境下均匀受热烤焙9小时后,停机熄火并自然降温13小时,然后再次启动烤箱,在105℃环境下继续均匀受热焙烤9小时;再停机熄火并自然降温13小时,经反复4次。最后一次焙烤可视前3次焙烤情况调减炉温和时间,果茶内水率控制在5%为宜。

(10)将成品橘红果茶搬至通风干爽处放置,待完全降温后将脱落的铁丝拿掉,在避光、通风、干燥的环境下存放半年以上后包装。

本发明通过大量研究以及实验,确定了优选的初烘时间、温度等技术参数,经过本发明处理后的橘红果内原本干燥的茶叶经过在95~105℃的温度下烘烤2.5~3.5小时后,茶叶的内水率已达25%~40%,可见橘红果中的大量有效成分并未损失而是被茶叶所吸收,茶叶具有很强的吸附(吸水、吸气等)功能,当其放置在橘红果内密闭的空间且橘红果受热不断挥发有益化学物质时,茶叶就会充分吸收橘红的各种有益成分(如枸橡醛、香叶醇、芳香醇、柚皮苷、新橙皮苷、枸橡苷等)从而保留大部分的有效物质。本发明所得橘红果茶具有很好的饮用效果和口感,并且造型美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