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产葡萄酵素的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28497阅读:8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产葡萄酵素的工艺,属于微生物发酵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酵素,传统的说法是“酶”,按照2016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团体标准t/cbfia08001-2016《酵素产品分类导则》,酵素又是“以动物、植物、菌类等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含有特定生物活性成分的产品”,生物活性成分包括多糖类、寡糖类、蛋白质及多肽、氨基酸类、维生素类等。根据选用食材的不同,按照食用酵素生产规范,所得食用酵素包含一种或多种独特的保健功效,包括:调整免疫应答、降血压、整肠、消除便秘、减肥、抗过敏等。因此酵素作为一种独特保健品,有着巨大的养生前景。

在众多酵素产品中,水果酵素一直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水果酵素是以一种或多种水果为原料,把糖,蜂蜜,水等按一定比例混合之后密封放置,经发酵形成的风味饮品。水果酵素中不仅含有大量的维生素、酶、矿物质,并且还含有大量的次级代谢产物。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16年我国水果产量为28319万吨,其中苹果、柑橘、葡萄、香蕉以及梨占据了产量的前5位。对于这些水果的利用,除了直接食用外,还将其加工成饮料,酒,罐头等各种制品,以及通过冷藏的方法,提高水果的保存时间。但是上述方法对场地和设备有一定的要求,不便于对农产品的就地加工,因此我国每年都存在大量水果的变质浪费问题。如果将一部分水果采取合适的方法,加工成水果酵素,不但可以极大缓解水果的库存压力,还能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当前环境下,葡萄酒越来越受到众人的喜爱和追捧,根据我国最新的葡萄酒标准gb15037-2006,葡萄酒是以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的,酒精度不低于7.0%的酒精饮品。葡萄酒历史源远流长,生产及酿造工艺都非常成熟,主要是以酿酒葡萄为原料,以酵母菌为主要菌种,利用微生物糖酵解等生化途径,将葡萄中以葡萄糖为主的糖类,转化成乙醇的过程。目前用于酿酒的葡萄,主要有赤霞珠(cabernetsauvignon),品利珠(cabernetfranc)等酿酒葡萄,而市场上比较常见的鲜食葡萄,比如巨峰,夏黑等,由于果皮薄,含糖量低,不能作为酿酒的主要原料。但是,目前国内的鲜食葡萄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总产量,都要高于酿酒葡萄,而且鲜食葡萄成熟后,保质期较短,极易腐烂变质,将鲜食葡萄用于葡萄酵素的生产,是解决该问题的途径之一。

中国专利文献cn105919101a(申请号201610339302.0)公开了一种刺葡萄酵素饮品及其酿造工艺,所使用的原料为刺葡萄,发酵时间188~240天,菌种为葡萄自带菌种中筛选的多种发酵菌,酒精含量为1~6%。中国专利文献cn105286006a(申请号201510577382.9)公开了一种纯葡萄精华酵素及其生产方法,其原料包括新鲜葡萄、脱脂葡萄皮渣粉、葡萄酒、果葡糖浆、白砂糖、低聚木糖、l-阿拉伯糖、糖醇和适量益生菌,发酵时间90天以上。目前多数葡萄酵素采用自然发酵法,这种方法发酵周期长、发酵条件无法精确控制,容易造成有害微生物和有害代谢产物含量超标;或者利用液体深层发酵技术,通过添加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微生物(比如乳酸菌等)来生产葡萄酵素,由于整个发酵环节处于可控状态,避免上述自然发酵工艺的诸多缺点,但也会面临酵素产品酒精含量超标的问题,根据2017年6月1日实施的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团体标准t/cbfia08003-2017,食用酵素的乙醇应当不高于0.5%。

本发明针对以上问题,利用现有的葡萄酒生产设备,以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为原料,根据葡萄含糖量多的特点,通过优化发酵过程,开发葡萄酵素生产新工艺。而且与传统的酵素生产工艺相比,发酵过程可调控,无需额外添加糖,并且能够进行工业化大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生产葡萄酵素的工艺。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生产葡萄酵素的工艺,包括步骤如下:

a、对葡萄进行筛选、除梗、破碎;

b、初步发酵

将步骤a破碎后的葡萄浆泵入发酵罐,添加0.5~1.5g/l的酒石酸调节ph≤3.7,并添加果胶酶,添加量为15~25mg/l;将重量份45~55的菊粉、重量份35~45的乳糖、重量份10~30的纳他霉素混合均匀,配制成发酵调节剂,以0.1~0.2%的比例加入到的葡萄浆中,混合均匀,在20~30℃厌氧条件下发酵5~7d;

c、二次发酵

接种菌种进行种子培养,培养至菌种浓度为1.0~9.0×108cfu/ml,将该菌液以体积分数8~15%的比例加入到步骤b的初步发酵醪液中,在20~30℃厌氧条件下,二次发酵28~35d;

d、发酵结束后的过滤、灌装及低温保存。

步骤a所述的葡萄为酿酒葡萄或/和鲜食葡萄。

步骤a所述的葡萄破碎,其特征在于,避免将葡萄籽打碎。

根据本发明优选的,步骤b中将重量份50的菊粉、重量份40的乳糖、重量份15的纳他霉素混合均匀,配制成发酵调节剂。

步骤b所述的发酵调节剂的添加比例为质量体积比,单位是g/l。

步骤c所述的菌种为植物乳酸杆菌hx1,2017年9月2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7522。

步骤d中所述的过滤时发酵液的ph值、总糖、总酸、乙醇、波美度指标稳定。

一株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hx1,2017年9月2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7522。

有益效果

本发明以酿酒葡萄或/和鲜食葡萄为原料,优化发酵工艺,生产非酒精葡萄发酵饮料—葡萄酵素。通过添加发酵调节剂,抑制不利于酵素生产的霉菌、酵母菌等相关菌种的繁殖,促进有利于酵素生产的乳酸菌等相关菌种的生长;通过添加植物乳酸杆菌hx1,加速酵素发酵速度,减少葡萄酵素生产周期,同时还有利于人体肠道健康。通过本发明中的工艺生产的葡萄酵素产品,发酵过程和发酵产物均符合食品生产以及卫生安全的相关规定,可为提高葡萄,尤其是鲜食葡萄的综合利用,开辟新的途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内容,本领域相关的技术人员可以借助实施例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发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权利要求范围不限于所提供的案例。

材料与设备

葡萄:市场销售的各种鲜食葡萄(比如玫瑰香,巨峰等)以及酿酒葡萄(比如赤霞珠)

酒石酸:l-酒石酸,法国louis

果胶酶:ex酿酒果胶酶,法国lallemand

菊粉:比利时beneooraftis.a

乳糖:珠海市泛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纳他霉素:浙江新银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发酵罐:500l葡萄酒不锈钢厌氧中试发酵罐

植物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plantarum)hx1,2017年9月20日保藏于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武昌珞珈山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编号为:cctccno.m2017522。

实施例1

利用葡萄酒生产设备生产葡萄酵素

(1)葡萄筛选、除梗、破碎,破碎时避免将葡萄籽打碎,然后将400l葡萄浆泵入发酵罐;

(2)调酸:取葡萄汁测定ph值,视情况添加酒石酸调酸:若ph≤3.7不需要调酸,若ph>3.7添加1g/l的酒石酸调酸;

(3)添加果胶酶:添加量为20mg/l,共8g;

(4)添加发酵调节剂:将菊粉、乳糖、纳他霉素按重量份50、40、15进行混合,配置成发酵调节剂,并以质量体积分数0.1%(g/l)的比例加入到的葡萄浆中,混合均匀;

(6)控制温度为28℃,厌氧条件下,自然发酵7d,每隔2-3d,利用果浆泵,从发酵罐底部抽出部分发酵液,再从发酵罐上部泵入,循环量为发酵液总量的一半,记为一次打循环;

(7)添加植物乳酸杆菌hx1:将植物乳酸杆菌hx1进行种子培养,培养至菌种浓度为3.6×108cfu/ml,将该菌液以体积分数10%的比例加入到步骤(6)的初步发酵醪液中;

(8)控制温度为28℃,继续厌氧发酵,每3-5d打循环一次;

(9)发酵过程中,控温并定期监测波美度,以及测定发酵液的ph值、总糖、总酸、乙醇;

(10)发酵30d后,进行常规过滤、装瓶、包装,10℃低温保存。

实施例2

酵素相关指标的检测

(1)ph值:按gb/t10468规定的方法测定;

(1)总糖:参考进出口行业标准sn/t4260《出口植物源食品中粗多糖的测定苯酚-硫酸法》的方法测定;

(2)总酸:参考国标gb/t12456《食品中总酸的测定》的方法测定;

(3)乙醇:参考国标gb5009.225-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酒中乙醇浓度的测定》的方法测定。

对比例1

如实施例1所述的利用葡萄酒生产设备生产葡萄酵素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步骤(4)中不添加发酵调节剂。

将实施1和对比例1的方法进行对比发现,采取对比例1方法,发酵出的产物含有乙醇,浓度达到4%以上,造成乙醇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在葡萄原料中存在的野生酵母,在发酵初期由于周围环境含糖较高,其数量迅速增长,同时酵母菌会不断利用环境中的糖类,发酵成乙醇。根据酵素的质量标准要求,酵素产品的乙醇含量应该低于0.5%,所以对比例1的方法不能用于生产葡萄酵素。

对比例2

如实施例1所述的利用葡萄酒生产设备生产葡萄酵素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步骤(4)将菊粉、乳糖、纳他霉素按重量份30、20、5进行混合,配置成发酵调节剂,并以质量体积分数0.1%(g/l)的比例加入到的葡萄浆中。

将实施1和对比例2的方法进行对比发现,采取对比例2方法,即步骤(4)将菊粉、乳糖、纳他霉素按重量份30、20、5进行混合,配置成发酵调节剂,经7d发酵后,发现发酵液中的出现了丝状真菌,说明该重量份混合的发酵调节剂并不能完全抑制丝状真菌的生长。

对比例3

如实施例1所述的利用葡萄酒生产设备生产葡萄酵素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步骤(4)将菊粉、乳糖、纳他霉素按重量份65、55、35进行混合,配置成发酵调节剂,并以质量体积分数0.1%(g/l)的比例加入到的葡萄浆中。

将实施例1和对比例3的方法进行对比发现,采取对比例3方法,即步骤(4)将菊粉、乳糖、纳他霉素按重量份65、55、35进行混合,配置成发酵调节剂,达到了和实施1中相同的效果,即能抑制酵母菌,丝状真菌的生长,但是由于纳他霉素的使用量超过了国标gb2760-2011规定的用量(<0.3g/kg),而且菊粉、乳糖的量的增加,也造成了成本的增加。

对比例4

如实施例1所述的利用葡萄酒生产设备生产葡萄酵素方法,不同之处在于,步骤(7)中不添加植物乳酸杆菌hx1,而是添加了保加利亚乳酸杆菌。

将实施例1和对比例4的方法进行对比发现,采取对比例4方法,即添加保加利亚乳酸杆菌后,与实施例1中添加的植物乳酸杆菌hx1相比,在相同条件下经30d发酵后,其发酵产物如下表:

上表中的各项数据可见,经过同样30d发酵后,两种菌都对以葡萄汁中的糖类为主要碳源进行了发酵,由于是厌氧发酵,产物中的有机酸以乳酸为主,通过对比发现,对比例4中保加利亚乳杆菌利用了葡萄中的大部分糖类,既有还原糖,也有非还原糖,发酵后产生了大量有机酸,因此产品的口感以酸为主;而实施1中的植物乳酸杆菌hx1是主要利用以葡萄糖为代表的还原糖,而对于蔗糖等非还原性糖其利用效率较低,因此经过长时间发酵后,产物中保留了大部分非还原糖,比如蔗糖,因此产品的口感酸中带甜。从口感分析,植物乳酸杆菌hx1更适于酵素的生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