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的纳米微粒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127606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黄芪的纳米微粒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备领域,具体是将含有水溶性和醇溶性有效组份的黄芪全组份制成纳米微粒的方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五千多年悠久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中药的坛坛罐罐,费时煎煮的方式已不能满足现代人的要求;如何增加中药材中有效组份的溶出量和加快中药材中有效组份的溶出速度,从而增加中药材的生物利用度和改变传统中药起效相对缓慢的现状;如何满足国际市场对天然植物药需求的升温,如英国和法国自1987年以来植物药购买力分别上升了70%和50%,而美国市场每年也以高于20%的速度增长,国际植物药市场份额每年已达270亿美元,而日本的“汉方药”年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亿日元,在国际市场份额远超过我国。促使中药大规模走向世界,这一切都要求改变中药的制备工艺,提高技术水平,促进中药剂型的多样化,实现中药的现代化与国际化。
根据材料科学的原理,将固体颗粒进行破碎以至微粉化,则随着固体颗粒粒径的减少,比表面积迅速增加,如粒径为100微米时,比表面积为90cm2/g,如粒径下降到1微米时,其比表面积增至9000cm2/g,如粒径降到100纳米,其比表面积猛增至90000cm2/g。随着粒径的减小,比表面积迅速增加,其表面原子数也随之大增。处于固体颗粒表面的原子与处于内部的原子相比较,由于其未饱和价(原子配位不足),使其具有高的表面能,因此表面原子是极不稳定的,具有高的活性。根据上述原理,如将块状的中药加工至微米粒级,其比表面积大增,表面原子数相应也增加,这些表面原子具有不稳定性和高活性,最终导致中药材中有效组份的溶出速度加大和溶出量的大增。科技日报2001年2月20日头板头条文章,“微米中药—为我国中药现代化提速”一文认为“微米中药这一现代化高科技与传统技术高位嫁接的成果,对推动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化所产生的作用以及在中药制药领域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将会在以后的实践中逐步得到证明。”该文中还报道了清华大学,同济医科大学等单位在微米中药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成果。他们认为,将中药材破碎至颗粒粒径范围为1-75微米,平均粒径小于15微米,即可显著提高中药的疗效或减少中药的用量。我们的研究工作表明,随着中药材的颗粒粒径减小,其有效组份的溶出速度与溶出量增加,因而提高中药的疗效或减少中药的用量。如将血竭粉碎至平均粒径小于2微米,与目前在市场上供应的通过60目的血竭粗粉相比,仅需粗粉1/8的用量即可达到相同疗效。
纳米科学技术(NANO-ST)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刚刚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它的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0.1-100n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Nano新科技诞生才几年,就在几个重要的领域有了重要的进展,其中纳米材料出现了许多传统材料不具备的特性,已引起世界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这些兴趣的产生是基于下列效应小尺寸效应,表面效应,量子尺寸效应和宏观量子隧道效应。本发明目前仅限于纳米中药材的表面效应.如前所述,将块状的中药材加工至微米粉末,由于粒径减少,比表面积增大,表面原子数增加,导致中药有效组份的溶出速度和溶出量增加,提高了中药的疗效或减少中药的用量。如若能将中药材制备成纳米尺寸范围的微粒,必将能进一步提高中药的疗效,这就是本发明的出发点。制备纳米金属材料通常是采用蒸发凝聚法,即在高温(真空或保护气体)条件下将金属材料蒸发通过控制凝结过程形成纳米金属材料;制备纳米无机材料通常也要经过高温处理。中药材是有机物,在高温条件下就开始分解,有效组份会被破坏,还有许多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是极易挥发的,因此通常用于制备纳米金属和无机材料的方法都不能用于制备纳米中药,必须寻找不破坏中药材组份与结构的纳米制备方法。在众多纳米新材料的报道中,鲜见纳米尺寸(0.1-100nm)中药的报导,仅见到有关“纳米天灵素”的报导,这是同济医科大学所作的研究工作,他们将从植物中提取的天灵素溶液中添加中性的无机纳米尺寸颗粒作为载体,天灵素吸附在无机纳米颗粒表面所形成的有机一无机纳米复合颗粒,在肝癌的治疗中取得良好的疗效。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制备既含有水溶性又含有醇溶性有效组份的黄芪全组份纳米微粒,从而提高黄芪的疗效。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实现的1.将黄芪切片并经粉碎机磨细。
2.黄芪水煎液制备。10克黄芪加100毫升蒸馏水,80-98℃煎煮1-2小时,过滤得黄芪水煎液。
3.将黄芪水煎液的滤渣加100毫升无水乙醇,在65-75℃加热回流0.5-1小时,过滤取滤液。将滤液经分馏浓缩至滤液出现少量折出物止,再经过滤取滤液。
4.将黄芪水煎液用蒸馏水稀释至设计浓度,如每毫升滤液含黄芪生药1-0.05克添加0.01%-0.1%药用表面活性物质,如吐温一80,泊洛沙姆等,经超声振动分散。
5.在搅拌和超声振动条件下,将醇滤液滴加到含表面活性剂的黄芪水煮液中,滴加速度为每秒钟1-2滴。滴加完毕,即制成黄芪纳米微粉水悬浮液,经透射电镜测定,大部分颗粒粒径小于100nm。
6.若需制成黄芪纳米微粉,可将黄芪纳米水悬浮液经78℃分馏,直止絮状物析出为止,经过滤将析出物再经低温干燥,即可获得黄芪纳米微粉。
采用本发明所制备的黄芪纳米水悬浮液经紫外光谱测定(212、260nm),其溶出物浓度比传统水煎液增加10-25倍。本发明方法可靠,操作方便,所需能耗较低,也无需复杂设备,也不产生环境污染。本发明可用于既含有水溶性又含有醇溶性有效组份的中药全组份纳米微粒的制备。采用本发明的上述技术方案,已制备了丹参、柴胡、板兰根、天麻、鱼腥草、三七、杜仲等全组份纳米微粒。
权利要求
1.黄芪的纳米微粒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在于将黄芪的醇提取液在搅拌的条件下缓慢滴加或喷雾加入到含有表面活性剂的黄芪水煎液中,湿度为10--78℃,得到黄芪全组份的纳米微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芪纳米微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醇提取液的浓度为1%--饱和溶液,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为0.01--0.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黄芪纳米微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醇提取液可为乙醇提取液或丙二醇多元醇提取液或乙醇与多元醇的混合提取液,乙醇与多元醇的比例为1∶0.1-1。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黄芪纳米微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表面活性剂为可药用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黄芪纳米微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搅拌的条件下采用缓慢滴加或喷雾加入和增加超声振动分散措施减小颗粒粒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黄芪纳米微粒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可用于制备黄芪等一类既含水溶性又含醇溶性有效组份的中药,如丹参、柴胡、三七、板兰根、天麻、杜仲、鱼腥草、人参、鹿茸。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黄芪类中药的纳米微粒制备方法,这类中药含有水溶性和醇溶性有效组份,此方法是将中药的醇提取液在搅拌条件下缓慢滴加或喷雾加入含有表面活性剂的中药水煎液中,温度在10-78℃,得到中药的全组份纳米微粒。醇提取液的浓度为1%-饱和溶液;表面活性剂为可药用的阴离子型和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中的一种或几种,浓度为0.01-0.2%。本发明的方法可靠,所需能耗很低,不产生环境污染,所制得的中药纳米颗粒其疗效更显著或显著减少用药量。
文档编号A61K9/14GK1399954SQ0110866
公开日2003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01年7月26日 优先权日2001年7月26日
发明者朱斌, 朱颉安, 章丽云 申请人:成都思摩纳米技术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