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作为制备治疗癌症化疗药物性周围神经病药物的新用途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69668阅读:60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作为制备治疗癌症化疗药物性周围神经病药物的新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作为制备治疗或防治抗癌药致周围神经病药物的新用途,尤其是涉及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在防治抗癌药紫杉醇及其衍生物、顺铂及其衍生物所致的中毒性周围神经病防治中的新用途。
背景技术
神经生长因子(NGF)是最早发现的神经营养因子,也是神经系统最重要的生物活性分子之一。研究发现NGF有神经营养作用及促进外周神经损伤后再生的作用(Thoenen H,Barder YA.,神经生长因子的生理学,Physiol Rev.1980;60(4)1284-1335;柳川,神经生长因子与神经损伤,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9(2);109);对大鼠糖尿病性神经病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对工业毒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也有疗效(中国专利申请99127304.4公开号CN1301570A);另外NGF对实验性抗癌药紫杉醇、顺铂等中毒性神经病,和染毒药同时给予动物,有一定的保护作用(Apfel SC等,神经生长因子在小鼠中预防中毒性神经病,Ann Neurol 1991;29(1)87-90)。以上所述的实验研究都是使用小鼠颌下腺神经生长因子,具有获取不易、成本较高的不足,且存在种属差异及致病微生物污染的问题。自发明了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rhNGF)(如中国专利申请00111220.1公开的制备方法),解决了rhNGF的来源问题,但对于rhNGF对癌症化疗药物致周围神经病的治疗作用研究,未见报道。
癌症化疗药物顺铂(顺式二氯二氨合铂,cisplatin)及其衍生物有卡铂(1,1-环丁烷二羧酸二氨合铂,Carboplatin)、奈达铂(Nedaplatin)、奥沙利铂(反式-1-1,2-二胺基环已烷草酸合铂)、新的铂类如四氯铂、增尼铂、思洛铂、乐铂等。
紫杉醇(泰素,taxol)及其衍生物有多烯紫杉醇(docetaxel,紫杉特尔taxotere)。
诱发神经毒性的癌症化疗药物主要有顺铂及其衍生物、紫杉醇及其衍生物、长春新碱、甲氨蝶呤和氟尿嘧啶等。随着综合治疗、大剂量化疗以及试验性治疗应用的增加,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机会上升。顺铂及其衍生物诱发的神经病变可达50%,可产生用药量依存性末梢神经病。主要是末梢神经病、Lhermitte氏症、自主神经病变及癫痫大发作等。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的神经毒性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很可能是通过引起微小管的蓄积,继而破坏轴突细胞骨架而发生的。长春新碱主要引起末梢神经病变,其损害程度与剂量有关,通常是可逆的。甲氨蝶呤神经毒性表现为脑膜刺激征、短暂下肢轻瘫和脑病,一般是可逆的。氟尿嘧啶作用于神经系统主要引起小脑功能失调,但可逆且没有积累效应,降低剂量和用药次数可预防其发生。
顺铂及其衍生物可产生用药量依存性末梢神经病。多数情况是在顺铂及其衍生物用药量300mg/m2时,首先产生伴有跟腱反射低下的下肢振动感降低,但位置感觉及表在感觉障碍比较轻微,原因是粗径有髓感觉神经纤维为深肌腱反射弧的传出神经。当累积用药量达500-600mg/m2时,几乎所有病例出现神经症状,不过运动神经多不受损伤。临床上也有的病例表现为突发性麻木样感觉,由颈段骨髓传导大腿和脚(即Lhermiffe征)。神经传导速度检查提示感觉神经电压低下及传导速度延迟,而且通常没有运动神经障碍所见。有人综合文献资料报道1444例顺铂化疗中,有170例(11.8%)发生神经毒性。Cersosimo报道的105例产生神经毒性患者中,顺铂累积用药量小于309mg/m2有16例(占15%),而累积用药量大于300mg/m2有89例(85%)。顺铂及其衍生物引起末梢神经毒性的病理改变,尚未完全清楚。不过,几个病理组织学实验研究表明粗径感觉有髓纤维的消失、轴索变性、髓磷质分解,重症病例轴突消失。重症病例还可见脊髓后索及后根神经节逆死(dying back)样轴索变性。1/3的病例在停药后半年症状继续加重。与阿柔比星、长春地辛及依托泊苷联合用药时,顺铂的神经毒性加重。因为顺铂及其衍生物的神经毒性是用药量依存性,因此,根据临床症状、神经学所见、振动感检查及神经传导速度检查等可早期发现,适时减量或停药,或者更换神经毒性较小的卡铂。据报道预防性使用维生素B族或谷胱甘肽及充分静脉补液,对防止顺铂的神经毒性有效。也有人试用硫醇酸衍生物(WR272)及ACTH(4-a)类物质(Org2776)治疗及预防顺铂的神经毒性。
紫杉醇及其衍生物是一种新型抗癌药,与肿瘤细胞的微管素结合,增强微管的形成和稳定。临床I、II期试验表明骨髓功能抑制是其用药的剂量限制因素,但随着G-CSF、GM-CSF的广泛应用,末梢神经毒性正在成为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的剂量限制因素。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的末梢神经毒性以感觉纤维,尤其支配疼痛与温度的细径感觉纤维显著,而对运动纤维和支配颤动和本体感觉的相对粗径感觉纤维影响较小。神经传导研究提示为粗径带髓鞘神经纤维的轴突损伤和脱神经髓鞘,而实验模型表明应用紫杉醇可引起在局部和神经元的微小管蓄积和延缓微小管的转送。尽管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的神经毒性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很可能是通过引起微小管的蓄积,继而破坏轴突细胞骨架而发生的。临床上紫杉醇及其衍生物神经毒性多发生在用量>200mg/m2化疗结束后的1-3d,并且在几周内可以恢复。继续用药,则其神经毒性加重。
抗癌药顺铂类、紫杉醇类、长春新碱类可引起周围神经病。其中前两种药临床疗效好,应用广泛,周围神经病为剂量限制性毒性。作为抗癌药的辅助用药,对抗癌药性周围神经病的任一对抗作用,均有临床价值,而且临床应用极广。目前对抗癌药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尚无有效治疗药物。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作为制备治疗或防治抗癌药致周围神经病药物的新用途,尤其是涉及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在防治抗癌药紫杉醇及其衍生物、顺铂及其衍生物所致的中毒性周围神经病防治中的新用途。该药可减轻抗癌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抗癌药限量、增强抗癌药疗效。
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对癌症化疗药物性周围神经病大小鼠有明显的减轻症状的作用,随即进行深入研究,终于完成了本发明。
在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用顺铂制备大鼠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模型,同时用rhNGF肌肉内注射预防性治疗,结果和模型对照组比,rhNGF高、中、低剂量治疗组痛阈较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快,动作电位幅度较高。病检显示感觉神经腓肠神经密度较高,脊神经节中微丝斑块较少。证明rhNGF对顺铂致大鼠周围神经病有保护作用。
在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用紫杉醇制备小鼠周围神经病模型,同时用rhNGF肌肉内注射预防性治疗,结果和模型对照组比,rhNGF高、中、低剂量治疗组痛阈较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快,动作电位幅度较高。病检显示感觉神经腓肠神经密度较高,脊神经节中微丝斑块较少。证明rhNGF对紫杉醇致小鼠周围神经病有保护作用。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并不因此将本发明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试验药品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由深圳市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含量20000BU/支。-30℃保存,临用前用生理盐水稀释。顺铂为(cisplatin),为齐鲁制药厂产品,临用前用蒸馏水稀释。
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制备方法,采用中国专利(申请号00111220.1)公开的方法制备。其主要制备技术方案是用工程菌表达rhNGF→菌体破碎→包含体分离→尿素变性溶解→在复性体系中按一定比例加入重组人二硫键异构酶PDI以催化rhNGF的复性→脱盐→阳离子交换层析。即可制备得到纯度大于95%,具有天然生物学活性的rhNGF。
试验动物Wistar大鼠,雄雌各半,体重180-200g,购自兰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医动字第14-006,动物饲养室温度20-24℃,湿度40-60%。
试验仪器RM6240 C型微机型四导生理记录系统,四川成都仪器厂产品,CIAMIS8型多媒体图象分析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产品。
试验方法1.顺铂性大鼠周围神经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大鼠70只,体重190-210g,10只为正常对照组,60只为造型组。造型组大鼠腹腔内注射(ip)顺铂1mg/kg,1周2次,共9周,9周时经电生理测定确认顺铂诱导的周围神经病成立后,造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hNGF低、中、高剂量治疗组,均继续给顺铂1mg/kg,3次/周,治疗组同时用rhNGF肌注,对照组给以生理盐水肌注。
2.动物分组正常对照组10只大鼠,造型组大鼠60只。
顺铂致中毒性周围神经病大鼠60只,随机分4组模型对照组15只;rhNGF 2000BU/kg组,15只;rhNGF 4000BU/kg组,15只;rhNGF 8000BU/kg组,15只。
3.给药方法及测定时间与造型同时,于9周后给顺铂同时肌肉内注射rhNGF 1ml/kg,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一次,共5周。以模型对照组感觉神经功能严重损害作为治疗终点,给药结束后次日进行电生理学测定并取腓神经病检。
4.动物饲养动物饲料由本公司动物中心提供,染毒期间用普通饲料饲养。周围神经病形成后,对部分摄食困难大鼠,每天喂以30%全脂无糖奶粉,1次2-5ml/只,1日3-5次。
5.测定方法及指标(1)感觉神经功能测定(甩尾实验)大鼠体重180~250g,雌雄不拘。置于特制的大鼠固定圆筒内,鼠尾由筒后盖的中心孔穿出,自然下垂,并斜置于一小圆棍上,大鼠稍经训练即能保持安静以备进行实验。
辐射热测痛仪由24V、250W聚光灯泡制成,光线经外罩上的聚光漏斗集中照射于鼠尾,漏斗外口直径为3mm,测痛时外口紧贴鼠尾,当鼠尾产生突然抽搐时,即为甩尾反应阳性,借助秒表记录甩尾反应潜伏时间(以下简称痛阈),秒表记录最低限度为0.1s。以接触式调压器调节光源电压,痛阈随光源电压的增高即刺激强度的增大而缩短,两者呈直线关系。刺激强度大时,各鼠基础痛阈值较为接近,但由于反应时间过短,难于反应微弱的镇痛效应;此外,光线过强亦易引致鼠尾灼伤。但是刺激强度过弱时基础痛阈的波动明显增大。为此,我们在室温(20-22℃)下以选用2~3s能引起甩尾反应为刺激强度。将大鼠尾等分为5段,取尾尖部起始的1~2段间测痛,反复测痛时,将测痛部位稍挪动以防局部灼伤,影响随后的测定结果(2)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测定时用乙醚吸入麻醉大鼠,背位固定。由坐骨切迹作为骨性定位标志,于坐骨切迹坐骨神经旁1-2mm和髁关节处经皮刺入针状刺激电极刺激神经,在大鼠后足肌肉内刺入针状并行引导电极记录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无关电极置于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用2.5倍阈电压(0.5V)连续方波刺激近端,波宽0.1ms,波间隔200ms。每批实验各组及组内各大鼠神经刺激参数相同。用RM6240 C型微机型四导生理记录系统对诱发电位进行放大、12位A/D转换后输入电子计算机,对神经-肌肉动作电位进行分析处理,测量与H-反射相关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同时记录动作电位幅度(NMAP,峰峰值)。扫描速度10000mm/s,刺激由生理记录系统内含程控刺激器输出。
(3)病理学检查腓神经病检电生理学测定后立即取腓肠神经,10%福马林生理盐水溶液固定、锇酸染色,取腓肠神经(主要是感觉神经)0.3cm石蜡包埋,切为4-6μm组织切片,用显微摄像机摄像,计算有髓神经纤维数。
脊神经节病检大鼠用4%多聚甲醛(0.1mol/L PBS,pH7.4)原位固定,从腰5处取背根神经节(DRG),用4%多聚甲醛继续后固定1-2h。冲洗,分级乙醇脱水,二甲醇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分级乙醇再水化,用封闭液封闭,加抗微丝蛋白(200k NF)单克隆抗体(去磷酸,10μg/ml)或抗肌钙蛋白(parvalbumin,1∶200)单抗4℃(溶在含3%正常马血清、1%Triton X-100的PBS中)孵育过夜。ABC法显色,苏木素复染,乙醇上行脱水,二甲苯透明,封片,显微镜下计数形成神经微丝聚集斑片的阳性DRG细胞数。
6.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较正t′值法。等级资料用等级序值法,四格表计数资料用Fisher直接概率法。
试验结果1、对顺铂致大鼠周围神经病对大鼠痛阈的影响结果见表1。模型对照组大鼠用顺铂染毒9周时,痛阈明显提高,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反映感觉神经功能损害。rhNGF预防组给药1周时,各用药组痛阈降低,反映感觉神经功能恢复。治疗2周后rhNGF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痛阈提高均较模型对照组为轻,且和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均<0.01)。
表1.rhNGF对顺铂致大鼠痛阈变化的影响组别0周 1周2周3周4周 5周正常对照组2.1±1.2 2.2±1.0 2.1±0.9 2.3±0.8 2.1±0.4 2.3±0.8模型对照组4.8±0.3 5.5±1.3 5.6±1.1 5.7±1.2 5.8±1.2 5.6±0.9rhNGF低剂量组 4.6±1.5 3.5±0.8 3.2±0.4 2.8±0.6 2.5±0.6 2.3±0.7rhNGF中剂量组 5.0±1.2 3.1±0.6 2.7±0.4 2.5±0.3 2.6±0.4 2.2±0.6rhNGF高剂量组 4.9±0.8 2.4±0.7 2.2±0.5 2.2±0.4 2.1±0.5 2.2±0.72.对顺铂致大鼠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影响(1)对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见表2,模型对照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性减慢,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非常显著。各用药组在治疗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神经-肌肉动作电位潜伏期差别无显著意义;治疗2周时,rhNGF低、中、高剂量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模型对照组,且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2)对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的影响结果贝表2,模型对照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较正常组明显降低,且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各用药组在治疗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无显著差别,治疗2周时,模型对照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进一步下降,和正常组比较,差别非常显著,rhNGF高、中剂量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明显较模型对照组为高,且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表2.rhNGF对大鼠顺铂性周围神经病神经-肌肉动作电位的影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m/s 动作电位幅度/mV#组 别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正常组60.8±5.1**61.2±1.2 18.8±5.0 19.8±1.9模型对照组41.2±3.1 42.7±2.5 14.3±2.3 11.2±3.0rhNGF1000 BU/kg 41.3±1.2 51.3±2.1**14.2±7.9 16.7±1.5*rhNGF2000 BU/kg 42.2±2.2 56.4±1.8**13.2±2.3 17.8±2.8***rhNGF4000 BU/kg 40.3±1.2 59.8±2.1***13.3±4.9 20.6±2.0***和对照比,*P≥0.05,**P<0.05,***P<001(多组均数t检验)。经NDST软件分析,本组资料动作电位幅度数据呈正态分布,但方差不齐,故用较正t′法进行了统计学处理。
病理学检查结果结果见表3,和正常腓神经纤维比较,见顺铂染毒大鼠腓神经纤维密度减少,rhNGF高、中剂量组大鼠腓神经取材标本显示,腓神经轴索密度明显较高,且和对照组比较,差别非常显著。rhNGF治疗各组DRG中神经微丝斑块形成明显较少。
表3.顺铂诱导的大鼠中毒性周围神经病rhNGF治疗后病检结果组别腓神经轴索密度 微丝斑块形成细胞/%正常对照组 625±230模型对照组 386±27 87rhNGF 2000BU/kg 428±33**65rhNGF4000BU/kg 525±65***34rhNGF8000BU/kg 585±34***12和对照比,*P>0.05,**P<0.05,***P<0.01(多组均数t检验)。
本实施例证实用顺铂制备大鼠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模型,同时用rhNGF肌肉内注射预防性治疗,和模型对照组比,rhNGF高、中、低剂量治疗组痛阈较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快,动作电位幅度较高。病检显示感觉神经腓肠神经密度较高,脊神经节中微丝斑块较少。证明rhNGF对顺铂致大鼠周围神经病有保护作用。
实施例2 本实例用紫杉醇造成小鼠周围神经病,观察了rhNGF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试验药品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如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由深圳市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含量20000BU/支。-30℃保存,临用前用生理盐水稀释。紫杉醇(taxol)为,为北京四环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产品,临用前用蒸馏水稀释。
试验动物昆明种小鼠,雌雄各半,体重18-22g,购自兰州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医动字第14-007,动物饲养室温度20-24℃,湿度40-60%。
试验仪器RM6240 C型微机型四导生理记录系统,四川成都仪器厂产品,CIAMIS8型多媒体图象分析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产品。
试验方法1.紫杉醇致小鼠周围神经病动物模型的制备动物筛选取雌性小鼠,体重18-22g,先筛选合格小鼠,筛选时将小鼠1只放在热板上,测其痛反应潜伏期,凡痛反应潜伏期小于5秒或大于30秒者弃之不用。选合格雌性小鼠70只,随机分为5组,10只为正常对照组,60只为造型组。造型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和rhNGF低、中、高剂量治疗组2.动物分组正常对照组10只大鼠,造型组大鼠60只。
紫杉醇致周围神经病造型组60只,随机分4组模型对照组15只;rhNGF 2000BU/kg组,15只;rhNGF 4000BU/kg组,15只;rhNGF 8000BU/kg组,15只。
3.给药方法及测定时间造型组4组小鼠腹腔内注射(ip)紫杉醇22mg/kg,1次/天,共连续6次。rhNGF治疗组于实验开始前一天开始肌注rhNGF,且于造型同时,治疗组给紫杉醇同时肌肉内注射rhNGF 1ml/kg,正常对照组及模型对照组肌注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一次,共10次。
造型开始后第10天时测量感觉神经功能(痛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并取腓神经病检。
4.测定方法及指标(1)感觉神经功能测定(热板法)使水面接触热板,将热板预热10min后开始实验。恒热板温度50±0.2℃。测定时将小鼠1只放在热板上,小鼠自接触热板至出现舔后足所需的痛反应潜伏期作为该鼠的痛阈值,用电子秒表计时,测定时室温为20-22℃。
(2)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测定时用乙醚吸入麻醉小鼠,背位固定。将表面刺激电极置尾尖,距尾尖40mm处置记录电极,无关电极置于刺激电极与记录电极之间。用2.5倍阈电压连续方波刺激远端,波宽0.1ms,波间隔200ms。用RM6240 C型微机型四导生理记录系统对诱发电位进行放大、12位A/D转换后输入电子计算机,对动作电位进行叠加平均10次,记录近端感觉神经电位潜伏期。每批实验各组及组内各大鼠神经刺激参数相同。同时记录动作电位幅度(NMAP,峰峰值)。扫描速度10000mm/s,刺激由生理记录系统内含程控刺激器输出。
(3)病理学检查腓神经病检电生理学测定后立即取腓肠神经,10%福马林生理盐水溶液固定、锇酸染色,取腓肠神经(主要是感觉神经)0.3cm石蜡包埋,切为4-6μm组织切片,用显微摄像机摄像,计算有髓神经纤维数。
脊神经节病检小鼠用4%多聚甲醛(0.1mol/L PBS,pH7.4)原位固定,从腰5处取背根神经节(DRG),用4%多聚甲醛继续后固定1-2h。冲洗,分级乙醇脱水,二甲醇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分级乙醇再水化,用封闭液封闭,加抗微丝蛋白(200k NF)单克隆抗体(去磷酸,10μg/ml)或抗肌钙蛋白(parvalbumin,1∶200)单抗4℃(溶在含3%正常马血清、1%Triton X-100的PBS中)孵育过夜。ABC法显色,苏木素复染,乙醇上行脱水,二甲苯透明,封片,显微镜下计数形成神经微丝聚集斑片的阳性DRG细胞数。
5.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用较正t′值法。等级资料用等级序值法,四格表计数资料用Fisher直接概率法。
6.试验结果1.对紫杉醇致小鼠周围神经病小鼠痛阈的影响结果见表4。模型对照组小鼠用紫杉醇染毒后3天时,痛阈明显提高,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反映感觉神经功能损害。rhNGF预防组给药1周时,各用药组痛阈降低,反映感觉神经功能恢复。治疗10天时rhNGF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痛阈提高均较模型对照组为轻,且和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均<0.01)。
表4.rhNGF对紫杉醇致小鼠痛阈变化的影响痛反应潜伏期/s组别治疗前治疗后正常对照组 22.3±5.2 22.5±3.2模型对照组 21.5±6.7 52.3±2.5rhNGF低剂量组 20.3±1.5 43.2±3.5*rhNGF中剂量组 19.8±2.3 38.2±4.6***rhNGF高剂量组 21.4±1.5 25.6±1.6***和模型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对紫杉醇致小鼠周围神经病感觉神经动作电位的影响(1)对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结果见表5,模型对照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进行性减慢,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非常显著。各用药组在治疗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动作电位潜伏期差别无显著意义;治疗10天时,rhNGF低、中、高剂量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快于模型对照组,且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2)对动作电位幅度的影响结果见表5,模型对照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较正常组明显降低,且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各用药组在治疗前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无显著差别,治疗10天时,模型对照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进一步下降,和正常组比较,差别非常显著,rhNGF高、中剂量组神经-肌肉动作电位幅度明显较模型对照组为高,且和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表5.rhNGF对小鼠紫杉醇性周围神经病动作电位的影响动作电位潜伏期/ms 动作电位幅度/μV组 别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前 治疗后正常组 1.53±0.02 1.56±0.12 71.2±3.2 72.1±1.6模型对照组 1.45±0.03 2.36±0.14 68.5±2.4 45.2±3.6rhNGF1000 BU/kg组 1.51±0.12 1.98±0.05**72.3±1.6 52.3±4.6**rhNGF2000 BU/kg组 1.52±0.04 1.75±0.03***71.8±3.4 62.3±3.4***rhNGF4000 BU/kg组 1.49±0.06 1.62±0.04***69.8±3.4 67.5±4.8***和对照比,*P>0.05,**P<0.05,***P<0.01(多组均数t检验)。
3.对紫杉醇致小鼠周围神经病病理学变化的影响结果见表6,和正常腓神经纤维比较,见紫杉醇染毒小鼠腓神经纤维密度减少,rhNGF高、中剂量组大鼠腓神经取材标本显示,腓神经轴索密度明显较高,且和对照组比较,差别非常显著。rhNGF治疗各组DRG中神经微丝斑块形成明显较少。
表6.紫杉醇诱导的小鼠中毒性周围神经病rhNGF治疗后病检结果组别 腓神经轴索密度微丝斑块形成细胞/%正常对照组 534±13 0模型对照组 287±15 45rhNGF 2000BU/kg352±23**15rhNGF4000BU/kg 389±27***8rhNGF8000BU/kg 485±23***2和对照比,*P>0.05,**P<0.05,***P<0.01(多组均数t检验)。
本实施例证实用紫杉醇制备小鼠周围神经病模型,同时用rhNGF肌肉内注射预防性治疗,和模型对照组比,rhNGF高、中、低剂量治疗组痛阈较低,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较快,动作电位幅度较高。病检显示感觉神经腓肠神经密度较高,脊神经节中微丝斑块较少。证明rhNGF对紫杉醇致小鼠周围神经病有保护作用。
权利要求
1.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在制备治疗癌症化疗药物性周围神经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的癌症化疗药物为顺铂及其衍生物。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其中所述的癌症化疗药物为紫杉醇及其衍生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rhNGF)作为制备治疗癌症化疗药物性周围神经病药物的应用。尤其涉及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在治疗顺铂及紫杉醇及其衍生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新用途。用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在癌症化疗过程中与抗癌药共用或在抗癌药引起周围神经病后进行治疗、以减轻抗癌药副作用、提高抗癌药限量、增强抗癌药疗效。
文档编号A61P25/02GK1448181SQ0311432
公开日2003年10月15日 申请日期2003年4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4月28日
发明者吴勇杰, 王妍, 柴向东, 王革 申请人:深圳市海王英特龙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