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碳酸气经皮吸收方法以及包围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0700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碳酸气经皮吸收方法以及包围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使碳酸气从经皮(身体表面)吸收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碳酸气经皮吸收方法以及包围体。
背景技术
当碳酸气(以下,作为碳酸气,以二氧化碳作为例子进行说明)被吸收至体内时, 体内的细胞内的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当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时,氧被从血液中释放至细胞内, 从而使得细胞内的氧分压升高。并且,通过使体内的细胞内的氧分压升高,能够起到活化各细胞、扩张血管或促进血液循环或降低血压等效果。将这样的效果称作Bohr效应(波尔效应),一直以来在美容或医疗领域被利用。在此,作为使二氧化碳从经皮吸收的方法,公知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由下述部件构成能够将身体的一部分包裹起来的密闭包围件;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密闭包围件内部的供给装置;以及在密闭包围件的内部帮助二氧化碳的经皮/ 经粘膜吸收的辅助吸收材料。在使二氧化碳从经皮吸收的的情况下,首先,将在例如聚丙烯制成的无纺布中含有柠檬酸水溶液的吸收辅助件粘贴在身体的一部分上。然后,利用密闭包围件将粘贴有吸收辅助件的身体的一部分覆盖。进而,在将从二氧化碳的供给装置的二氧化碳喷出口连接出来的乙烯管插入于密闭包围件后,将密闭包围件的口部捆扎以进行密闭。从二氧化碳的供给装置将二氧化碳填充至密闭包围件的内部。填充的二氧化碳通过吸收辅助件而被从身体表面被吸收。这样,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通过使密闭在密闭包围件内部的二氧化碳通过吸收辅助件而从身体表面吸收,能够高效地将二氧化碳施加至体内。在先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 国际公开第2004/002393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可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中,吸收辅助件承担着使二氧化碳高效吸收的作用,从而无法应对希望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碳吸收的效率的情况。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能够进一步提高从身体表面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具有包围体,其用于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供给装置,其向所述包围体内供给碳酸气;以及加压单元,其对供给至所述包围体内的碳酸气加压以使所述碳酸气吸收到吸收材料中。此外,本发明的碳酸气经皮吸收方法的特征在于,所述碳酸气经皮吸收方法具有由包围体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向所述包围体内供给碳酸气的工序;以及对供给至所述包围体内的碳酸气加压以使所述碳酸气吸收到吸收材料中的工序。此外,本发明的包围体是用于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包围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包围体的内部具有用于供给碳酸气的供给空间,所述包围体至少在与身体表面接触的接触部具有贴附性,所述包围体由这样的材质构成对从所述内部或外部施加给供给至所述内部的碳酸气的压力具有耐久性。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提高使二氧化碳从身体表面吸收的效率。


图1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的结构的图。图2A是用于对包围体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2B是用于对包围体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3A是用于对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安装在手臂上的包围体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3B是用于对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安装在手臂上的包围体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3C是用于对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安装在手臂上的包围体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3D是用于对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安装在手臂上的包围体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4是示出安装在手臂上的包围体的剖面的图。图5A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5B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5C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6A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6B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6C是示出在第1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的结构的图。图8A是示出片状的吸收材料的结构的图。图8B是示出片状的吸收材料的结构的图。图9A是示出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9B是示出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9C是示出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9D是示出在第2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IOA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的结构的图。图IOB是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的结构的图。图11是示出片状的分隔部件的结构的图。图12是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3A是用于对适合通过上半身用的包围体包围身体的情况的吸收材料进行说明的图。图1 是用于对适合通过上半身用的包围体包围身体的情况的吸收材料进行说明的图。图13C是用于对适合通过上半身用的包围体包围身体的情况的吸收材料进行说明的图。图14是示出在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15是示出在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16A是示出在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16B是示出在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17A是示出在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17B是示出在第4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18A是示出在第5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一体地安装有吸收体的包围体的结构的图。图18B是示出在第5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一体地安装有吸收体的包围体的结构的图。图19A是示出包围体的结构的图。图19B是示出包围体的结构的图。图20A是示出吸收体的结构的图。图20B是示出吸收体的结构的图。图21是用于对通过包围体从身体表面供给二氧化碳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22k是示出在第5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22B是示出在第5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22C是示出在第5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其他方式的包围体的图。图23A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包围体的结构的图。图2 是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包围体的结构的图。图24A是用于对将二氧化碳供给至粘贴在肘部的包围体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24B是用于对将二氧化碳供给至粘贴在肘部的包围体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24C是用于对将二氧化碳供给至粘贴在肘部的包围体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24D是用于对将二氧化碳供给至粘贴在肘部的包围体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24E是用于对将二氧化碳供给至粘贴在肘部的包围体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25是示出第7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供给装置的结构的图。图26A是用于对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安装在手臂上的包围体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
6
图26B是用于对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安装在手臂上的包围体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26C是用于对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安装在手臂上的包围体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的图。图27是示出第8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的结构的图。图28A是第8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的外观图。图28B是第8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的外观图。图四是示出第9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的结构的图。图30是第9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的外观图。图31A是示出第10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的结构的图。图31B是示出第10实施方式的包围体的结构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以下,称作二氧化碳施加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并且,作为碳酸气,以二氧化碳为例子进行说明。(第1实施方式)第1实施方式是供给装置和加压装置通用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所述供给装置用于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包围体内,所述加压装置用于对供给至包围体内的二氧化碳加压以使其吸收至吸收材料内。图1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10的结构。如图1所示,二氧化碳施加装置10具有供给装置11和包围体21。供给装置11具有容器体12、下压部13以及喷出口 14。供给装置11是所谓的喷雾罐,其因重量较轻而具有能够携带的特点。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给装置11的容器体12内以被高压压缩的状态收纳有用于供给至体内的二氧化碳和用于辅助二氧化碳从身体表面吸收至体内的吸收材料。在本实施方式的供给装置11中收纳有大约2 6升的二氧化碳。 在此,吸收材料是能够使二氧化碳溶解的介质,例如是水、醇类、油脂类等。此外优选的是, 在附着于身体的表面时,所附着的吸收材料容易留在附着的位置。此外,为了减少对身体表面的影响,可以使吸收材料为PH4. 0 6. 5的弱酸性,为了身体表面的保湿和保护,可以在吸收材料中添加甘油或凡士林。使用者通过按压供给装置11的下压部13,能够使被混合收纳在容器体12内的二氧化碳和吸收材料从喷出口 14猛烈地喷出。在此,优选的是,吸收材料是容易从身体表面吸收至体内的纳米化的水等纳米化的吸收材料。包围体21具有包围件22、接触部23、卡定部M以及吸入口 25。本实施方式的包围体21是以卷绕的方式来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部件。图1所示的包围体21以仅能看到与身体表面相接触的一侧的面的方式进行图示。包围件22形成为片状。本实施方式的包围件22的材质可以使用例如氯丁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具有伸缩性、贴附性、柔韧性、耐久性以及密闭性。此外,在用于包围件22 的氯丁二烯橡胶的背面侧、即与身体表面接触的相反侧的面上贴合有尼龙平织布,从而使包围件22的耐久性进一步提高。并且,包围件22并不限于氯丁二烯橡胶,也可以使用作为与氯丁二烯橡胶类似的原材料的胶乳、柔软的聚氨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工> >酢酸E 二 > )、聚氯乙烯、硅橡胶等。接触部23是与身体表面接触的部分,接触部23沿着包围件22的外周立起设置。 接触部23使用具有密闭性的材质,例如使用氯丁二烯橡胶。在此,将包围体21以卷绕的方式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在由包围件22、接触部23以及身体表面所围成的空间内形成供给二氧化碳的供给空间。卡定部M在包围件22的一个端部、和与一个端部相反的另一个端部设置成一对。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2对卡定部M。卡定部M的详细说明在后面图2的说明中进行叙述。吸入口 25具有与上述的供给空间连通的孔,能够将二氧化碳通过孔而供给至供给空间。在图1所示的包围体21上设置有多个0个)吸入口 25,以能够向供给空间内均勻地供给二氧化碳。此外,吸入口 25成为单向阀,以防止被供给至供给空间的二氧化碳从吸入口 25排出。下面,参照图2A、图2B对包围体21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在此,作为卷绕包围体 21的身体的部位,以手臂作为例子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A所示,使用者将具有接触部23 的一面设为身体表面侧,并将包围体21贴在手臂的想要供给二氧化碳的部位。然后,将包围体21的两端部朝向箭头方向的一侧卷绕。然后,如图2B所示,将设置在包围件22的一个端部上的卡定部M相对于设置在包围件22的另一端部上的卡定部M卡定,由此,能够在身体的任意部位密闭供给空间来安装包围体21。在此,卡定部M使用能够在任意位置卡定的面搭扣件。因此,能够根据身体部位的粗细来调整卡定部M的卡定位置,所以能够以一个包围体21用于不同的尺寸。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卡定部M沿着包围件22的宽度方向(图2B所示的箭头方向)设置有多个。因此,即使是沿着包围件22的宽度方向粗细不同的身体的部位(手臂、腿等),也能够通过调整各个卡定部M的位置来使包围体21与身体的部位相适合。下面,参照附图3A 附图3D对通过供给装置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安装在手臂上的包围体21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如上述那样,供给装置11的重量较轻,并且供给装置11 是能够携带的程度的大小。因此,如图3A所示,能够将多个(例如6个)供给装置11收纳在包装体31内以进行管理或搬运。使用者取出收纳在包装体31内的供给装置11,并如图 3B所示那样拆下覆盖着供给装置11的下压部13和喷出口 14的盖体15。然后,如图3C所示,使用者将供给装置11的喷出口 14与安装在手臂上的包围体21的吸入口 25连接起来。 如图3D所示,使用者在吸入口 25与喷出口 14连接的状态下按压供给装置11的下压部13。 这样,收纳在容器体12内的二氧化碳与吸收材料混合着喷出至供给空间内。此时,由于包围体21的接触部23与身体表面紧密接触,因此能够防止被供给至供给空间内的二氧化碳和吸收材料从包围体21的外侧泄漏。图4是示出在图3D所示的吸入口 25与喷出口 14连接且供给装置11的下压部13 被按压的状态下的、包围体21的剖面的图。如图4所示,从包围体21的吸入口 25供给的二氧化碳和吸收材料被均勻地填充至绕手臂形成的供给空间内。此时,被填充的吸收材料通过与手臂接触而成为附着于手臂表面的状态。使用者从图4所示的状态进一步继续按压供给装置11的下压部13。这样,虽然二氧化碳和吸收材料被供给至供给空间,但由于供给空间密闭着,因此,使得填充至供给空间内的二氧化碳被供给的二氧化碳和吸收材料压缩。并且,被压缩的二氧化碳如图3D所示那样使包围体21膨胀。此时,使膨胀后的供给空间的气压大于1个大气压且小于1. 3个大气压(优选为1. 05个大气压以上且11个大气压以下)。 另外,在施加预定气压以上的压力的情况下,使供给的二氧化碳从包围体21的接触部23与身体表面之间排出。如上述那样填充至供给空间内的二氧化碳被接下来供给的二氧化碳压缩。被加压了的二氧化碳高效且大量地溶解于附着在手臂上的吸收材料内。通过使二氧化碳经过大量溶解有二氧化碳的吸收材料,能够使更多的二氧化碳从手臂的表面吸收。此外,附着在手臂表面的吸收材料被在供给空间内加压了的二氧化碳向手臂表面按压。因此,该按压力使吸收材料与手臂的表面紧密贴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从手臂的表面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下面,参照图5A 图5C和图6A 图6C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包围体的其他方式进行说明。图5A所示的包围体36是包括上臂、下臂以及手的手臂用包围体。包围体36是袋状,在包围体36内形成有用于供给二氧化碳的供给空间。如图5B所示,包围体36由多个 (3个)包围件37、38、39构成。包围件37、39的材质使用具有伸缩性、贴附性、柔韧性、耐久性以及密闭性的材质、例如氯丁二烯橡胶或在氯丁二烯橡胶上贴合有尼龙平织布的材质 (以下称作氯丁二烯橡胶等)。另一方面,包围件38使用例如作为壳体的透明的丙烯酸树月旨。包围件37是以开口面积逐步变大的方式形成的筒形状。在包围件37形成有能够将手臂插入的插入口 41。插入口 41的尺寸形成为比上臂的粗细窄。因此,使用者在将手臂插入包围件36时,以使插入口 41扩大的方式将手臂插入。包围件38是以具有相同的开口尺寸的方式形成的筒形状。在包围件38上设置有多个0个)吸入口 25。包围件39是只有一侧开口的袋形状。在包围件39上与包围件.38相同地设置有多个0个)吸入口 25。包围体36通过0形密封圈将相邻的包围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彼此连接起来,由此使得包围体36 整体上构成袋形状。这样,通过将多个包围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连接起来,即使在一个包围件弄脏或破损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其卸下进行清洁,或简单地更换成新的包围件。向包围体36供给二氧化碳的方法与图3A 图3D所示的情况相同。首先,使用者在将手臂从插入口 41插入的状态下将供给装置11的喷出口 14与包围件38、39的吸入口 25连接起来,并按压供给装置11的下压部13。这样,收纳在容器体12内的二氧化碳和吸收材料混合着喷出至供给空间内。进而,如果继续按压供给装置.11的下压部13,则供给至供给空间的二氧化碳被压缩。此时,由于上臂的手臂表面与插入口 41紧密接触,因此能够防止被供给至供给空间内的二氧化碳和吸收材料从包围体36的外侧泄漏。图5A所示的包围体36的一部分以透明的材质(例如丙烯酸树脂)构成。通过像这样使一部分透明,使用者能够从透明的部分确认在二氧化碳被吸收至体内时产生的Bohr 效应、例如由于血液循环改善而使得皮肤变红的情况。此外,在包围体36上设置有多个G 个)吸入口 25。由此,即使使包围体36大型化,也能够使吸收材料均勻地填充至供给空间内。此外,包围体36的一部分构成为筒状的壳体。通过形成这样的结构,如图5C所示,能够将变形后的包围件37、38收纳在包围件38的内部,从而使用者能够简单地进行包围体36 的管理和搬运。图6A所示的包围体46是颈部用的包围体。包围体46与图1所示的包围体21同样地构成。图6A所示的包围体46与图1所示的包围体21不同的部分在于仅设置有一对卡合部M这一点。并且,图6A所示的颈部用的包围体46的包围件22的长度尺寸(圆周长度)以比围绕颈部的尺寸短的长度尺寸构成,用以避免将包围体46所包围的颈部的咽喉部分包围。图6B所示的包围体47是脚部用的包围体。包围体47是成型为脚部形状的袋状, 在包围体47内形成有用于供给二氧化碳的供给空间。包围体47的包围件48的材质使用例如氯丁二烯橡胶等。在包围件48上形成有能够将脚部插入的插入口 49。使用者在安装包围体47时,在从插入口 49将脚部插入后,将包围体47的设置在相当于脚踝部分的位置的卡定部M相对于另一卡定部M卡定,由此能够将供给空间密闭地安装包围体47。图6C所示的包围体50是大腿用的包围体。包围体50与图1所示的包围体21同样地构成。并且,通过将包围体50的包围件22的长度尺寸(圆周长度)设置得稍短,能够将其作为小腿用的包围体使用。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借助由供给装置喷出的喷出压力对填充至供给空间的二氧化碳加压。因此,由于能够使大量二氧化碳溶解于吸收材料,因此能够经由溶解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吸收材料使大量的二氧化碳吸收至体内,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将二氧化碳吸收至体内的效率。此外,由于吸收材料被加压了的二氧化碳按压在身体表面,因此能够使吸收材料与手臂表面紧密贴合,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将二氧化碳吸收至体内的效率。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供给装置将用于供给至体内的二氧化碳和使二氧化碳从身体表面吸收至体内的吸收材料高度压缩地收纳。因此,使用者仅通过利用供给装置供给二氧化碳就能够将吸收材料与二氧化碳一起供给至供给空间,因此,能够提高供给二氧化碳时的便利性,而无需粘贴或涂敷吸收材料。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包围体21的材质使用例如氯丁二烯橡胶。氯丁二烯橡胶具有伸缩性并且具有粘附性。因此,无论是身体的哪个部位,都能够使其与该部位紧密贴合,并能够防止填充后的二氧化碳发生泄漏。例如,即使是如肘部这样存在凹凸的部位,也能够通过伸缩成肘部的形状而紧密贴合。此外,通过在氯丁二烯橡胶上贴合尼龙平织布,进一步提高了耐久性,因此,即使包围体被填充至供给空间内的二氧化碳加压,也能够防止包围体破损。并且,包围体21也可以使用具有憎水性的质地。(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是共用供给装置和加压装置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所述供给装置用于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包围体内,所述加压装置用于对供给至包围体内的二氧化碳加压以使其吸收至吸收材料内。在第1实施方式中,通过从供给装置喷出二氧化碳和吸收材料,使吸收材料附着在身体表面,但是在第2实施方式中,施加吸收材料的方法不同。图7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60的结构。如图7所示,二氧化碳施加装置60具有供给装置61和包围体71。供给装置61具有容器体62和减压器63。容器体62是所谓的便携储气瓶,二氧化碳在以非常高的压力被压缩的状态下收纳于容器体62内。在本实施方式的容器体62中收纳有大约10 20升的二氧化碳。减压器63具有刻度部66、旋钮部67以及喷出口 68。经由容器体62的螺纹部64安装减压器63,由此能够使高压压缩在容器体62内的二氧化碳减压并将其抽出。使用者通过旋开旋钮部67,能够使收纳在容器体62内的二氧化碳从喷出口68猛烈喷出。并且,使用者能够通过刻度部66确认从喷出口 68喷出的二氧化碳的压力。包围体71是包括作为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臂、下臂以及手的手臂用包围体。包围体71是袋状,在包围体71内形成有用于供给二氧化碳的供给空间。在此,包围体 71与图5A所示的包围体36同样地构成。本实施方式所示的包围体71与图5A所示的包围体36不同的部分在于经由吸入软管74设置有吸入口 73这一点。在吸入口 73上能够连接供给装置61的喷出口 68。由于本实施方式的供给装置61在二氧化碳以非常高的压力被压缩的状态下收纳二氧化碳,因此供给装置61比第1实施方式的供给装置11重。通过设置吸入软管74,能够从处于载置状态的供给装置61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包围体71内,而无需使用者手持供给装置61。下面,对本实施方式的施加吸收材料的方法进行说明。作为施加吸收材料的方法, 第1方法是将片状的吸收材料粘贴在身体表面的方法。在此,参照图8A、图8B对片状的吸收材料进行说明。预先将吸收材料75形成或切断成与想要吸收二氧化碳的身体部位的大小对应的尺寸。如图8A所示,吸收材料75形成为多个不同材质的层,其具有透气性片76、 吸收部77以及叠片78。在透气性片76上形成有多个二氧化碳能够穿过的孔79。吸收部 77是粘贴在身体表面的部分。吸收部77是能够使二氧化碳溶解的介质,例如是水、醇类、油脂类等。此外,为了在粘贴于身体表面的情况下使粘贴的吸收材料容易留在粘贴位置,优选吸收部77是凝胶状。例如,作为凝胶状的吸收部77,只要将高分子化合物(聚丙烯酸钠) 作为添加凝胶即可。此外,为了减少对身体表面的影响,可以将吸收部77设定成PH4. 0 6.5的弱酸性,为了身体表面的保湿和保护,可以在吸收部77中添加甘油或凡士林。叠片 78是保护吸收部77以防止灰尘等附着到吸收部77上的部件。使用者在使用吸收材料75 时将叠片78从吸收部77剥离。这样,通过使吸收材料75成为片状,能够易于管理且容易携带。另外,作为吸收部,也可以使用渗透有能够溶解二氧化碳的水、醇类、油脂类等介质的布等物质。并且,优选使水、醇类、油脂类等介质是容易从身体表面吸收至体内的纳米化的介质。作为施加吸收材料的方法,第2方法是将吸收材料直接涂敷在身体表面的方法。 在此,吸收材料具有与在第1方法中所述的吸收部77相同的物性。另外,优选的是,通过使涂覆于身体表面的吸收材料中含有使吸收材料自身具有粘性的粘接剂,使吸收材料更易于留在涂敷的位置。下面,对通过供给装置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安装在手臂上的包围体71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在此,施加吸收材料的方法是上述的第1方法、即通过将片状的吸收材料粘贴在身体表面来进行的方法。首先,使用者在将片状的吸收材料75的叠片78剥离后,将吸收材料75的吸收部77粘贴在上臂、下臂以及手背等身体表面。然后,使用者将收纳在例如包装体内的供给装置61的容器体62取出,并经由螺纹部64安装减压器63。然后,使用者将减压器63的喷出口 68与包围体71的位于吸入软管74的末端的吸入口 73连接起来。并且,使用者在将手臂从包围体71的插入口 41插入后,旋开减压器63的旋钮部 67。这样,使得收纳在容器体62内的二氧化碳喷出至包围体71的供给空间内。使用者通过继续旋开旋钮部67,使填充至供给空间内的二氧化碳被接下来供给的二氧化碳压缩。如图8B所示,被加压了的二氧化碳穿过透气性片76的孔而高效且大量地溶解于粘贴在手臂上的吸收部77。通过使二氧化碳经过大量溶解有二氧化碳的吸收部77,能够使更多的二氧化碳从手臂的表面吸收。此外,粘贴在手臂表面的吸收部77被在供给空间内加压了的二氧化碳经由透气性片76向手臂表面侧按压。因此,该按压力使得吸收部77与手臂表面紧密贴合,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使二氧化碳从手臂的表面吸收的效率。另外,即使在施加吸收材料的方法是上述的第2方法、即、将吸收材料涂敷于身体表面的情况下,也能够以同样的方法进行。此外,也可以在粘贴片状的吸收材料75时,通过在难以粘贴片状的吸收材料75的肘部等身体部位涂敷凝胶状的吸收材料等,从而将片状的吸收材料75与凝胶状的吸收材料组合使用。此外,并不限定于粘贴片状的吸收材料75 或涂敷凝胶状的吸收材料的情况,也可以从供给装置61同时喷出二氧化碳和吸收材料。例如,在该情况下,只要将能够将吸收材料喷射成雾状的喷雾器的喷雾口与减压器63的喷出口 68接近地设置即可。下面,参照图9A 图9D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包围体的其他方式进行说明。图9A所示的包围体81是包括大腿、小腿以及脚部的腿部用的包围体。包围体81 与图7所示的包围体71同样地构成。图9A所示的包围体81与图7所示的包围体71不同的部分在于为了用于腿部而形成较大的尺寸这一点。图9B所示的包围体83是颈部用的包围体。包围体83与图6A所示的包围体46 同样地构成。图9B所示的包围体83与图6A所示的包围体46不同的部分在于经由吸入软管74设置有吸入口 73这一点。图9C所示的包围体85是包括两臂的上半身用的包围体。包围体85形成为能够包围身体部位中的从腰部向上、且从颈部向下的部位。包围体85由多个(5个)包围件38、 39、86构成。包围件38、39是与图7所示的包围件38、39同样的结构。包围件86的材质使用例如氯丁二烯橡胶等。此外,包围件86是所谓的马甲形状,具有气密拉锁87、腹部卡定部 88、颈部卡定部90、吸入软管74以及吸入口 73。使用者在安装包围体85时,在拉开气密拉锁87后如穿衣服那样装配。然后,使用者将气密拉锁87拉合,使用腹部卡定部88和颈部卡定部90进行卡定,由此在包括两臂的上半身的周围形成密闭的供给空间。并且,包围体 85形成得稍大,以免将除了颈部和腹部以外的上半身勒紧。此外,包围体85在与手对应的部分的包围件39使用氯丁二烯橡胶等具有伸缩性的材质,由此,使用者能够简单地进行拉开和拉合气密拉锁87的作业。图9D所示的包围体91是包括一只手臂的上半身用(肩部用)的包围体。包围体 91是将图9C所示的包围体85的一只手臂部分的包围件38、39去掉而构成的。包围体91 由多个(3个)包围件38、39、92构成。包围体91具有卡定部M和腹部卡定部88,并且具有手臂开口 93,所述手臂开口 93用于使未被包围件38、39包围的另一只手臂向包围体91 的外侧露出。使用者在将包围体91安装到身体上时,如穿衣服那样装配。然后,使用者使用卡定部M和腹部卡定部88进行卡定,由此在包括一只手臂的上半身的周围形成密闭的供给空间。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了能够以非常高的压力压缩地收纳用于供给至体内的二氧化碳的小型供给装置(便携式储气瓶)。因此,能够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能够将二氧化碳供给至身体表面的较广范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施加吸收材料的方法,使用了粘贴片状吸收材料的方法和涂敷凝胶状吸收材料的方法。因此,能够使吸收材料可靠地附着在身体的表面,从而能够提高将二氧化碳吸收至体内的效率。(第3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是分别形成供给装置和加压装置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所述供给装置用于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包围体内,所述加压装置用于对供给至包围体内的二氧化加压以使其吸收至吸收材料内。图10A、图IOB示出第3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100的结构。如图IOA所示,二氧化碳施加装置100具有供给装置61、包围体101以及加压装置102。供给装置61具有容器体62和减压器63。容器体62是所谓的便携储气瓶,二氧化碳在以非常高的压力被压缩的状态下收纳于容器体62内。使用者通过旋开旋钮部67,能够使收纳在容器体62内的二氧化碳从喷出口 68猛烈地喷出。包围体101是包括作为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上臂、下臂以及手部的手臂用包围体。包围体101是袋状,在包围体101内形成有用于供给二氧化碳的供给空间。此外,在包围体101的内部设置有将供给空间分隔成身体表面侧和包围体侧的分隔部件103。图IOA 所示的分隔部件103在包围体101的内部以覆盖手臂的方式形成为袋状。分隔部件103使用相对于气体具有不透气性、且具有伸缩性的材质,例如作为高分子树脂的乙烯(e 二一 ^ )等。另外,分隔部件103也可以在包围体101内一体地设置。在包围体101的外周,在供给空间内且在分隔部件103与包围体101之间的空间内设置有用于吸入气体等压缩物的吸入口 104。加压装置102具有筒状主体106、操作部107、输出软管108以及输出口 109。加压装置102是所谓的便携式打气筒。使用者通过使操作部107相对于筒状主体106进退,能够将筒状主体106内的气体从输出口 109排出。下面,对使用者安装包围体101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使用者将凝胶状的吸收材料涂敷在上臂、下臂、手部等手臂的整个表面上。然后,使用者利用袋状的分隔部件103以穿戴方式覆盖上臂、下臂、手部等手臂整体。进而,使用者将被分隔部件103覆盖着的手臂整体从包围体101的插入口插入。此时,如图IOA所示,通过形成为使分隔部件103的开口部从包围体101的插入口露出这样的状态,能够防止填充至分隔部件103与包围体101之间的空间内的气体、和填充至身体表面与分隔部件103之间的空间内的气体相混合。然后,使用者在将吸入软管与供给装置61的喷出口 68连接并将吸入软管的末端插入到袋状的分隔部件103内、即由身体表面和分隔部件103所围成的空间之后,旋开减压器63的旋钮部67。这样,收纳在容器体62内的二氧化碳被放出至包围体101的袋状的分隔部件103内、即由身体表面和分隔部件103所围成的空间内。在此,使用者在将二氧化碳向分隔部件103内填充至一定程度后封闭减压器63的旋钮部67。在该状态下,分隔部件 103内的二氧化碳尚未被加压。然后,使用者将加压装置102的输出口 109与包围体101的吸入口 104连接,使操作部107相对于筒状主体106进退。这样,能够将筒状主体106内的气体排出至分隔部件 103与包围体101之间的空间内。使用者继续向分隔部件103与包围体101之间的空间内供给气体,由此,填充至分隔部件103与包围体101之间的空间内的气体经由分隔部件103 对分隔部件103内的二氧化碳进行压缩。并且,包围体101由于填充至分隔部件103与包围体101之间的空间内的气体而膨胀。此时,使膨胀后的供给空间的气压大于1个大气压
13并小于1. 3个大气压(优选为1. 05个大气压以上且1. 1个大气压以下)。被加压了的二氧化碳高效且大量地溶解于涂敷在手臂上的吸收材料。通过使二氧化碳经过溶解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吸收材料,能够使更多的二氧化碳从手臂的表面吸收。此外,附着在手臂表面的吸收材料被在供给空间内加压了的二氧化碳向手臂表面按压。因此,该按压力使得吸收材料与手臂表面紧密贴合,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使二氧化碳从手臂表面吸收的效率。并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使用便携式打气筒作为加压装置102,但并不限于这种情况。例如,也可以使用压气机这样的压缩机或所谓的被称作J K 7—(注册商标)的加压机来向包围体101内供给气体。此外,例如也可以使用内部具有空间的波纹装置,通过使波纹部伸缩来向包围体内供给气体。此外,供给至包围体101内的物质并不限定于气体。 例如,可以是液体,也可以是固体。在供给固体的情况下,通过构成为固体直接对分隔部件的外侧进行按压,从而能够对二氧化碳加压。此外,在供给固体的情况下,能够构成为固体直接按压第ι实施方式和第2实施方式的包围体的外侧。此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凝胶状的吸收材料涂敷在上臂、下臂、手部等手臂整体的表面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也可以将片状的吸收材料粘贴在上臂、下臂、手部等的表面上。此外,使用了袋状部件作为分隔部件,但是并不限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将分隔部件形成为片状而粘贴在身体表面。在此,参照图11对片状的分隔部件进行说明。分隔部件112是相对于气体具有不透气性的材质。在分隔部件112上附着有用于粘贴在身体表面的吸收部113。吸收部113是渗透有能够溶解二氧化碳的介质的海绵等的物质。并且,介质是水、醇类、油脂类等,构成为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的物性。下面,对使用者采用分隔部件112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包围体101内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以使吸收部113面向身体表面侧的方式将分隔部件112粘贴在身体表面。然后,使用者将粘贴有分隔部件112的手臂整体从包围体101的插入口插入。使用者将吸入软管与供给装置61的喷出口 68连接,将吸入软管的末端如图11所示那样插入吸收部113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至吸收部113内、 即由身体表面与分隔部件103所围成的吸收部113内的空间。然后,使用者通过加压装置 102将气体供给至分隔部件112与包围体101之间的空间,由此,填充至分隔部件112与包围体101之间的空间的气体经由分隔部件112来压缩吸收部113内的二氧化碳,使所述二氧化碳高效且大量地溶解于介质。通过使二氧化碳经过大量溶解有二氧化碳的介质,能够使更多的二氧化碳从手臂表面吸收。下面,参照图IOB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包围体的其他方式进行说明。图IOB 所示的包围体111是包括大腿、小腿以及脚部的腿部用的包围体。包围体111与图IOA所示的包围体101同样地构成。此外,在包围体111的内部也同样设置有将供给空间分隔成身体表面侧和包围体侧的分隔部件103。图IOB所示的包围体111与图IOA所示的包围体 101不同的部分在于为了用于腿部而形成较大的尺寸这一点。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包围体的内部设置有将供给空间分隔成身体表面侧和包围体侧的分隔部件。进而,仅向由身体表面和分隔部件103所围成的空间内供给二氧化碳。因此,能够减少所供给的二氧化碳的量。此外,即使在身体表面涂敷吸收材料,但由于供给空间被分隔部件分隔成身体表面侧和包围体侧,因此也能够防止吸收材料附着到包围体上。
(第4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是适合将大量的二氧化碳供给至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包围体内的情况的实施方式。图12示出第4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120的结构。如图12所示,二氧化碳施加装置120具有供给装置121和包围体85。供给装置121具有容器体122和减压器123。容器体122是所谓的大型储气罐,二氧化碳在以非常高的压力被压缩的状态下被大量地收纳于容器体122内。减压器123具有刻度部IM和栓部125。并且,供给装置121收纳在壳体128内。在壳体1 上具有喷出口 127、和用于开闭喷出口 127的旋塞部126。此外,在壳体1 安装有滚动轮等,能够使供给装置121的搬运变得简单。并且,减压器123的栓部125经由软管与喷出口 127连接,使用者通过打开栓部125和旋塞部126,使得收纳在容器体122内的二氧化碳从喷出口 127猛烈地喷出。并且,使用者能够通过刻度部1 确认从喷出口 127喷出的二氧化碳的压力。包围体85是包括两臂的上半身用的包围体。包围体85形成为能够包围身体部位中的从腰部向上、且从颈部向下的部位。图12所示的包围体85是与图9C所示的包围体85 相同的结构。对本实施方式的施加吸收材料的方法进行说明。作为施加吸收材料的方法,存在将片状的吸收材料粘贴到身体表面的方法、和将吸收材料直接涂敷到身体表面的方法。在此,参照图13A 图13C对适合于利用上半身用的包围体85包围身体的情况的吸收材料进行说明。在图13A中,吸收材料131由多个(5个)吸收材料132、133、134构成。吸收材料 132、133、134分别由与图8B所示的吸收材料相同的物质构成。吸收材料132是所谓的马甲形状,通过将吸收材料132粘贴在除双臂以外的上半身上,能够使吸收材料132的吸收部附着于身体表面。此外,吸收材料132在前侧具有从两侧重合的富余部135、136,以便能够将吸收材料132调整得与粘贴的身体的大小一致。通过这样具有余量部135、136,能够以一个吸收材料132来应对各种尺寸。通过将吸收材料133卷绕并粘贴在双臂的上臂上,能够使吸收材料133的吸收部附着于身体表面。此外,通过将吸收材料134卷绕并粘贴在双臂的下臂上,能够使吸收材料134的吸收部附着于身体表面。另外,通过将吸收材料131形成为与身体部位的形状对应的形状,能够简单地进行吸收材料131的安装,并且使得吸收材料131的吸收部易于与身体表面紧密贴合,因此, 更加能够将二氧化碳供给至体内。例如,如图13B所示,也可以形成与脚部形状对应的吸收材料137。另外,在粘贴吸收材料133时,在难以粘贴的肘部等身体部位涂敷吸收材料。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C所示那样,在将吸收材料131粘贴到身体表面后, 在身体上卷绕能够使二氧化碳从吸收材料131上穿过的透气膜材138。在此,透气膜材138 是例如形成有供二氧化碳穿过的孔的保鲜膜或细眼无纺布等。下面,对通过供给装置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安装于上半身的包围体85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在此,作为施加吸收材料的方法,采用将片状的吸收材料131粘贴在身体表面来进行的方法。首先,使用者在将片状的吸收材料131的叠片部剥离后,将吸收材料132、 133,134的吸收部分别粘贴在上半身、上臂、下臂的表面。并且,优选的是,在粘贴吸收材料 131时,使用者通过预先将吸收材料131加热至例如30°C 35°C等以避免身体被冷却。此外,在难以粘贴吸收材料131的肘部等涂敷例如凝胶状的吸收材料。然后,使用者在将图12 所示的包围体85安装好后,将气密拉锁87拉合,使用腹部卡定部88和颈部卡定部90进行卡定,由此在包括两臂的上半身的周围形成密闭的供给空间。然后,使用者将吸入软管74的吸入口 73与收纳有供给装置121的壳体128的喷出口 127连接。使用者打开栓部125和旋塞部126。这样,使得收纳在容器体122内的二氧化碳喷出至包围体85的供给空间内。使用者通过继续打开开关部125和旋塞部126,使填充至供给空间内的二氧化碳被接下来供给的二氧化碳压缩。被加压了的二氧化碳穿过透气膜材138,进而穿过吸收材料131的透气性片76的孔,从而高效且大量地溶解于在包括两臂在内的上半身的表面上粘贴的吸收部和涂敷的吸收材料。此外,卷绕在片状的吸收材料 131和凝胶状的吸收材料上的透气膜材138被在供给空间内加压了的二氧化碳向上半身的表面侧按压。因此,该按压力使得吸收部与包括双臂在内的上半身的表面紧密贴合,所以能够提高使二氧化碳从手臂表面吸收的效率。此外,由于透气膜材138遍及上半身的全部表面地进行卷绕,因此能够使二氧化碳从上半身的全部表面高效地吸收。此外,通过将透气膜材138遍及上半身的全部表面地进行卷绕,能够防止因吸收材料附着在包围体上而弄脏。 并且,也可以将片状的吸收材料变更为渗透有能够溶解二氧化碳的水、醇类、油脂类等介质的布等物质。在此,优选为,水、醇类、油脂类等介质是容易从身体表面吸收至体内的纳米化的介质。下面,参照图14 图17B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包围体的其他方式进行说明。图14所示的包围体141是包括腰和双腿在内的下半身用的包围体。包围体141 是袋状,在包围体141内形成有用于供给二氧化碳的供给空间。包围体141由多个(5个) 包围件142、143、144构成。包围件142、144的材质使用例如氯丁二烯橡胶等。此外,包围件142使用例如作为框体的透明的丙烯酸树脂。包围件142具有腰部卡定部145。通过将腰部卡定部145卡定,能够防止供给至供给空间内的二氧化碳泄漏至外侧。在包围件143 上,经由吸入软管146具有吸入口 147。图15所示的包围体151是除了头部以外的全身用的包围体。包围体151是袋状, 在包围体151内形成有用于供给二氧化碳的供给空间。包围体151由多个0个)包围件 152、153构成。包围件152、153的材质使用例如氯丁二烯橡胶等。在包围件152上具有能够使头部露出至包围体151的外侧的开口部156。此外,在包围件153上经由吸入软管154 具有吸入口 155。下面,参照图16A、图16B对包围体151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16A所示, 使用者将包围件152从头部套上,使头部从包围件152的开口部156露出至外侧。然后,使用者将两脚插入于包围件153的空间内,将包围件152和包围件153连接起来。图16B是示出将包围件152和包围件153连接起来从而由包围体151将除头部以外的全身包围起来的状态的图。图17A、图17B所示的包围体161是除头部以外的全身用的包围体。包围体161是袋装,并且是所谓的胶囊形状。在包围体161内形成有用于供给二氧化碳的供给空间。包围体161由多个(5个)包围件162、163、164、165、166构成。包围件162、164、166的材质使用例如氯丁二烯橡胶等。此外,包围件163、165的材质使用例如作为框体的透明的丙烯酸树脂。包围件166具有与图15所示的包围件152同样的结构。在此,包围体161如图17A和图17B所示那样被固定在载置台167上。下面,参照图17A对将全身收纳至包围体161内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使用者使头部从包围件166露出至外侧。然后,如图17A所示,使用者躺卧在担架169上,所述担架 169被放置于搬运车168上。然后,将搬运车168转移至包围件165的开口,在使用者载置在担架169上的状态下将担架169移动至包围件162、163、164、165内。然后,使用者将包围件165和包围件166连接起来。图17B是示出将包围件165和包围件166连接起来从而由包围体161将除头部以外的全身包围起来的状态的图。另外,作为包围体的其他方式,也可以使用第1 第3实施方式的包围体。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用了能够以非常高的压力压缩地收纳用于供给至体内的二氧化碳的大型的供给装置(大型储气罐)。因此,能够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能够将二氧化碳供给至例如全身等、身体表面的较广范围。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吸收材料粘贴到身体表面后、或将吸收材料涂敷到身体表面后,将二氧化碳能够穿过的透气膜材卷绕在身体上。因此,通过被加压后的二氧化碳按压被卷绕在身体上的透气膜材。该按压力使得吸收材料与身体表面紧密贴合,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使二氧化碳从身体表面吸收至体内的效率。(第5实施方式)第5实施方式是将收纳有凝胶状的吸收材料的吸收体一体地安装于包围体的情况的实施方式。在图18A、图18B中示出第5实施方式的一体地安装有吸收体的包围体的结构。图 18A是从表面侧观察包围体181的图。图18B是从背面侧观察包围体181的图。如图18B 所示,包围体181构成为能够一体地安装吸收体182。参照图19A、图19B对包围体181进行说明。包围体181具有包围件183、周缘部 184、分隔部件185以及吸入口 186。本实施方式的包围体181是通过贴在例如腰部或背部等身体表面上而将包围体181内密闭起来以进行包围的部件。图19A所示的包围体181以能够看到与身体表面接触的面的方式进行图示。图19B示出了包围体181的截面。包围件183形成为片状。本实施方式的包围件183的材质例如使用氯丁二烯橡胶等。并且,在包围件183的中央部设置有能够使使用者观察到包围体181内那样的透明部件。周缘部184沿着包围件183的外周立设。周缘部184使用具有密闭性的材质,例如使用氯丁二烯橡胶。在此,通过将包围体181贴在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上,从而在由包围件183、周缘部184以及身体表面所围成的部分形成供给二氧化碳的供给空间。分隔部件185位于包围件183与周缘部184之间,并且设置为将供给空间分隔成身体表面侧和包围体侧。分隔部件185使用相对于气体具有透气性、且具有伸缩性的材质, 例如形成有孔的保鲜膜或细眼无纺布等。并且,在分隔部件185的中央部设置有能够使使用者观察到包围体181内那样的透明部件。此外,在分隔部件185与周缘部184之间形成有能够供吸收体182的端部嵌入的间隙部187。吸入口 186具有连通包围件183与分隔部件185之间的空间的孔,从而能够将二氧化碳通过孔而供给至包围件183与分隔部件185之间的空间。参照图20A、图20B对吸收体182进行说明。吸收体182形成为能够容纳到分隔部件185与周缘部184之间的空间内的大小。图20A所示的吸收体182以能够看到与身体表面接触的面的方式进行图示。图20B示出了吸收体182的侧视图。吸收体182使用相对于气体具有透气性、且具有伸缩性的材质、例如无纺布等。此外,吸收体182构成为将内部划分成多个(6个)空间188。在该空间内填入了凝胶状的吸收材料。因此,如图20B所示,吸收体182形成为每个填入吸收材料的空间都鼓起那样的凹凸形状。在吸收体182的空间与空间之间形成输送路径190,以使填入各个空间的吸收材料能够在各个空间移动。这样,由于吸收体182是凹凸形状,且被填入空间的凝胶状的吸收材料能够在各空间移动,因此,即使是存在凹凸的身体表面,吸收体182也能够变形以与凹凸相一致。此外,吸收体182中的身体表面侧的面形成有粗眼状的孔或许多孔,以便使被填入空间的凝胶状的吸收材料易于从吸收体182排出至身体表面侧。另一方面,吸收体182 中的包围件侧的面形成有细眼状的孔或少量的孔,以在保持透气性的同时避免凝胶状的吸收材料泄漏至包围件侧。此外,吸收体182的外周处的端部189形成为能够嵌入于包围体181的分隔部件 185与周缘部184之间的间隙部187那样的厚度。因此,通过将吸收体182相对于包围体 181的分隔部件185与周缘部184之间的间隙部187进行装卸,从而构成为能够将吸收体 182相对于包围体181进行拆卸。下面,对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安装在身体表面的包围体181的方法进行说明。并且, 向包围体181供给二氧化碳的供给装置使用在第2、第4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的便携式储气瓶或大型储气罐。首先,使用者将安装有吸收体182的包围体181贴于身体表面,并以对包围体181内进行密闭的方式固定到身体上。此时,如上述那样,吸收体182变形成与身体表面的凹凸吻合的形状,从而吸收体182与身体表面紧密贴合。然后,使用者从供给装置使用吸入软管与包围体181的吸入口 186连接。进而,使用者打开供给装置的旋钮部。这样,二氧化碳从供给装置喷出到包围体181内的分隔部件185与包围件183之间的空间内。供给的二氧化碳被均勻地填充至分隔部件185与包围件183之间的空间。此时,包围体181的包围件183与分隔部件185之间的空间如图21所示那样发生膨胀。使用者继续供给二氧化碳,使得填充至包围件183与分隔部件185之间的空间的二氧化碳被接下来供给的二氧化碳压缩。如图21所示,被加压了的二氧化碳穿过分隔部件185,进而穿过吸收体182的包围件侧的面,从而高效且大量地溶解到在吸收体182的空间所填充的吸收材料内。溶解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吸收材料被从吸收体182的身体表面侧排出,从而能够使更多的二氧化碳从与吸收体182紧密贴合的身体表面吸收至体内。此外,借助在分隔部件185与包围件183 之间的空间被加压了的二氧化碳将吸收体182向身体表面侧按压。因此,该按压力能够使吸收体182变形成与身体表面的凹凸相一致,从而能够提高使二氧化碳从身体表面吸收的效率。下面,参照图22A 图22C对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的包围体的其他方式进行说明。 图22A所示的包围体191是颂部用的包围体。包围体191的包围件183形成为凹状以与颂部的形状相一致。此外,在包围件183的两端部设置有具有伸缩性的、例如橡胶制成的带状紧固部193。使用者通过使包围件183的带状紧固部193位于头的后侧,能够将包围体191 安装到颂部上。吸收体192以能够容纳在包围件183与周缘部184之间的空间的大小形成为凹状,以与颂部的形状相一致。
图22B所示的包围体196是面部用的包围体。包围体196的包围件183以与面部形状相一致的方式形成,在相当于眼、鼻以及口的部分具有开口部。此外,在包围件183的两端部设置有橡胶制的带状紧固部193。吸收体197以能够容纳在包围件183与未图示的周缘部之间的空间的大小,与包围体196同样地在相当于眼、鼻以及口的部分具有开口部。图22C所示的包围体198是包括下臂的一部分的手部用的包围体。包围体198的包围件183是袋状,并形成有能够将手臂插入的插入口。并且,在包围件183的内侧,未图示的分隔部件一体地设置成袋状。吸收体199以能够容纳在由分隔部件形成的空间内的大小,且以与包括下臂的一部分的手部相一致的方式形成为袋状。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使用包含有凝胶状的吸收材料的吸收体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这种情况。也可以使用图8A的片状吸收材料作为吸收材料。通过使用适合大量生产的片状吸收材料,能够廉价地制造吸收材料。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将收纳有凝胶状的吸收材料的吸收体一体地安装到包围体上。因此,使用者无需使凝胶状的吸收材料附着到身体表面或将吸收材料涂敷到身体表面,从而使便利性得以提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吸收体为凹凸形状,且形成为能够使填入于吸收体的空间中的凝胶状的吸收材料在各空间移动,因此,即使是存在凹凸的身体表面,也能够使吸收体变形以与凹凸相一致。因此,由于吸收体182变形为与身体表面的凹凸吻合的形状, 因此,吸收体182与身体表面能够紧密贴合,从而能够提高从溶解有二氧化碳的凝胶状的吸收材料向身体表面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第6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是在包围体上设置粘接部从而将包围体粘贴到身体表面的情况下的实施方式。图23A、图2 示出第6实施方式的包围体的结构。图23A是示出包围体的外观的立体图。此外,图2 是示出包围体的结构的剖视图。如图2 所示,包围体201具有密封叠片202、粘接片204、保湿网206、防菌片207 以及吸入口 208。包围体201通过将密封叠片202、粘接片204、保湿网206以及防菌片207 层叠而形成为片状。首先,密封叠片202是用于对身体表面的一部分进行包围的包围件,由相对于气体具有不透气性、且能够伸缩的橡胶等材质形成。此外,在密封叠片202的面的与粘接片 204对置的面上,在除中央以外的外缘侧设置有密封粘接部203。密封叠片202与粘接片 204通过该密封粘接部203粘接。粘接片204是用于将后述的供给空间与身体表面分隔开的分隔部件,形成为与密封叠片202大致相等的大小。粘接片204形成为能够使气体穿过,并由下述这样的材质形成根据包围体201所包围的身体表面的部位而具有伸缩性的、例如具有多个孔的橡胶等材质。在此,在由密封叠片202与粘接片204围成的空间形成用于供给二氧化碳的供给空间。并且,密封叠片202与粘接片204之间由上述的密封粘接部203粘接,由此,使得供给至供给空间的二氧化碳不会从密封叠片202与粘接片204之间泄漏至外部。此外,在粘接片204的面中的与防菌片207对置的面上,除中央以外设置有经皮粘接部205。该经皮粘接部205具有将包围体201粘贴到身体表面的粘接力。并且,在经皮粘接部205以能够简单地卸下的方式粘接有防菌片207,在将包围体201粘贴到身体表面之前将所述防菌片207剥离。保湿网206形成得比粘接片204小,且被配置在粘接片204的中央。保湿网206是渗透有能够溶解二氧化碳的介质、例如水、醇类、油脂类等吸收材料的、由棉纱织成的纱等, 保湿网206具有吸收部的功能。并且,也可以在保湿网206中与能够溶解二氧化碳的吸收材料一起预先渗透有具有DDS (药物传递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效果的被纳米化的药剂或胶原蛋白等(以下,称作纳米化药剂等)。防菌片207形成为与粘接片204大致相等的大小。防菌片207能够防止在保湿网 206中渗透的吸收材料的气化,并能够防止污物附着到保湿网206上。吸入口 208设置在密封叠片202的中央。吸入口 208具有与供给空间连通的孔,并且能够与供给装置的喷出口连接。下面,参照图24A 图24E对包围体201的安装方法和通过供给装置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包围体201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在此,作为粘贴包围体201的身体的部位,以肘部作为例子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4A所示,使用者从便携盒210将包围体201取出。接下来,如图24B所示,使用者将与粘接片204的经皮粘接部205粘接的防菌片207剥离。然后, 如图24C所示,使用者以使包围体201的保湿网206与肘部的表面对置的方式粘贴包围体 201。此时,通过使围体201的经皮粘接部205成为借助经皮粘接部205的粘接力与肘部精密贴合的状态,能够使保湿网206与身体表面紧密贴合。然后,如图24D所示,使用者将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供给装置的喷出口与粘贴在肘部的包围体201的吸入口 208连接起来。使用者通过从供给装置放出二氧化碳,从而将二氧化碳均勻地填充至由密封叠片202与粘接片204所围成的供给空间。使用者通过继续供给二氧化碳,使填充至供给空间的二氧化碳被接下来供给的二氧化碳压缩。被加压的二氧化碳穿过粘接片204而高效且大量地溶解于在保湿网206中渗透的水等吸收材料。溶解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吸收材料能够使更多的二氧化碳从与保湿网206紧密贴合的身体表面吸收至体内。此外,借助在供给空间内被加压的二氧化碳将保湿网206向身体表面侧按压。因此,该按压力使保湿网206与身体表面紧密贴合,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使二氧化碳从身体表面吸收至体内的效率。并且,在使具有DDS效果的纳米化药剂等渗透于保湿网206中的情况下,纳米化药剂等与二氧化碳一起从身体表面被吸收至体内,由此, 能够使纳米化药剂等高效地到达作为目标部位的患部。然后,当二氧化碳的供给结束时,使用者将粘贴在肘部的包围体201卸下。并且, 在粘贴有包围体201的肘部存在创伤的情况下,如果卸下包围体201,则会使伤口露出至外部。因此,在粘贴有包围体201的肘部存在创伤的情况下,如图24E所示,使用者仅将密封叠片202从包围体201的粘接片204剥离。通过像这样剥离密封叠片202,存在于肘部的伤口保持被粘接片204覆盖的状态,因此,不会使伤口露出至外部,从而能够从外部防止伤口感染细菌。并且,包围体201通过形成为与要粘贴的身体表面相对应的大小,能够应对各种身体部位。此外,通过将密封叠片202与粘接片204设置成具有伸缩性的材质,即使是肘部、 肩部、膝部等关节、或颂部、额头等复杂的身体部位,也能够沿着身体表面粘贴包围体201。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包围体设置经皮粘接部。因此,使用者能够简单地将包围体粘贴到身体表面上,从而提高了便利性。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包围体所包围的部位存在伤口,通过仅将层叠于包围体的外侧的密封叠片剥离,使得粘接片覆盖伤口,因此,能够从外部防止伤口感染细菌。(第7实施方式)第7实施方式是将气泡状的二氧化碳作为摩丝状物(A — 7 )供给至用于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包围体内的情况的实施方式。图25示出第7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的结构。如图25所示,二氧化碳施加装置具有供给装置281和包围体四5。供给装置281是所谓的喷枪,其具有容器体观2、喷射口观3、手柄部观4、喷射开关观5以及插入口观6。发泡性凝胶作为附着在身体表面的吸收材料被收纳在容器体观2 中。在此,作为吸收材料的发泡性凝胶是含有适于产生泡的成分且能够溶解二氧化碳的液体(介质)。如图25所示,插入口 286构成为能够与气瓶291或储气罐292连接。在此,气瓶 291是压缩地收纳二氧化碳的容器。此外,储气罐292是将二氧化碳以高压压缩而以液化状态收纳二氧化碳的容器。在储气罐292设置有减压部、刻度部以及旋塞部等,能够在减压至期望的压力后喷出气体状的二氧化碳。使用者在将气瓶291或储气罐四2的喷嘴安装到插入口 286上之后,按下设置在手柄部观4上的喷射开关观5,由此,供给装置使发泡性凝胶体起泡,产生含有气泡状的二氧化碳的摩丝状物,并从喷射口 283喷射摩丝状物。在被喷射出的摩丝状物中,气泡是二氧化碳,除此之外的是吸收材料。包围体295具有包围件四6、渗透部件四7、填充部四8以及粘接部四9。包围件 295是能够包围手臂那样的形状,由例如具有柔性的聚氯乙烯或尼龙、合成树脂、布等形成。 包围件296优选是防止摩丝状物渗透至外部的材质。在包围件四6的内周面上,网状的渗透部件297安装成遍及包围件四6的大致整个表面。在渗透部件297与包围件296之间作为摩丝状物收纳部形成有多个能够填充摩丝状物的袋状填充部四8。填充至填充部四8的摩丝状物能够穿过网状的渗透部件四7。此夕卜,在包围件296的内周面的外缘设置有粘接部四9。通过成为粘接部299借助其粘接力与手臂紧密贴合的状态,能够使包围件四6的内周面与身体表面紧密贴合。下面,参照图26A 图26C对包围体四5的安装方法和通过供给装置281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包围体295的内部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6A所示,使用者在将供给装置 281的喷射口 283朝向袋状的填充部四8的状态下按下喷射开关观5,将摩丝状物填充至填充部四8。使用者在将摩丝状物均勻地填充至所有的填充部298后,如图26B所示那样以使包围体295的内周面与身体表面对置的方式卷绕包围体四5。此时,包围件296与身体表面借助包围体四5的粘接部四9的粘接力紧密贴合。然后,如图26C所示,使用者将供给装置 281的喷射口 283插入包围体四5与身体表面之间而进一步将摩丝状物填充至填充部四8 内,以对填充的摩丝状物加压。在包围体四5内,填充至填充部四8的摩丝状物穿过渗透部件297而附着在身体表面。另一方面,在摩丝状物内,气泡状的二氧化碳逐渐溶解于吸收材料。因此,溶解有二氧化碳的吸收材料从身体表面被吸收至体内。并且,如图26C所示,通过将摩丝状物进一步
21填充至包围体295内,能够对已填充于包围体295内的摩丝状物加压,从而能够使气泡状的二氧化碳高效且大量地溶解于吸收材料。溶解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吸收材料能够使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身体表面吸收至体内。此外,通过被加压,吸收材料被向身体表面按压。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二氧化碳从身体表面吸收至体内的效率。此外,也可以在所产生的摩丝状物中混合上述的具有DDS效果的纳米化药剂等。经过一段时间,使得位于身体表面附近的摩丝状物由于皮肤温度而变暖并逐渐液化。因此,在经皮表面附近液化了的吸收材料随着重力向下方垂下,使得包围体四5内的摩丝状物变少,但与此相伴,位于外侧的摩丝状物向身体表面侧移动。在位于外侧的摩丝状物中也均勻地含有气泡状的二氧化碳,因此,即使摩丝状物减少,也能够使新鲜的二氧化碳溶解到吸收材料内。并且,通过将摩丝状物直接涂敷到皮肤上,而不将摩丝状物填充至包围体内,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气泡状的二氧化碳包含在摩丝状物内而附着到身体表面,能够经由吸收材料使二氧化碳吸收至体内。(第8实施方式)第8实施方式是在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包围体内的供给装置上附加用于调整二氧化碳浓度的浓度调整装置的情况的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是无电源的,因此,即使是在搬运二氧化碳施加装置时无法供给电源这样的场所,其也能够工作。并且,调整二氧化碳的浓度是为了根据身体的部位、或根据个人的差异来使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或量不同,通过设置与身体部位或个人相应的二氧化碳浓度, 能够发挥与个人相应的Bohr效应。图27示出第8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的结构。图27是示出浓度调整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如图27所示,在浓度调整装置220中,从供给装置221供给二氧化碳的同时,还从高压储气罐231供给空气。浓度调整装置220具有供给二氧化碳的路径2 和供给空气的路径236、压力调整部222、232、单向阀223、233、流量计224、234、流量调整部225、235、混合器228以及喷出阀229。并且,由流量调整部225、235和混合器2 构成了切换器227。在压力调整部222、232中,对从供给装置221流入的二氧化碳的压力和从高压储气罐231流入的空气的压力进行调整。在此,使用者分别在压力调整部222、232中将二氧化碳和空气的压力调整成相等。然后,利用单向阀223、233防止所流入的二氧化碳和空气倒流。然后,使用者利用流量计224、234能够确认所流入的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流量。然后, 流量调整部225、235对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流量进行变更以调整二氧化碳的浓度。接着,在混合器2 中,对在流量调整部225、235中变更了流量的二氧化碳和空气进行混合,从而生成调整了浓度的二氧化碳。最后,在喷出阀2 中,通过打开阀门来将浓度调整后的二氧化碳喷出。从而将浓度调整后的二氧化碳供给至包围体内。并且,并不限定于使用者分别在流量调整部225、235中对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流量进行变更以调整二氧化碳的浓度的情况,也可以通过由流量调整部225、235和混合器228 构成的切换器227调整二氧化碳的浓度。具体来说,使用者通过对与切换器227连结的操作旋钮进行旋转操作等,例如能够分级地将二氧化碳的浓度调整为25<%、50%、75%等,或逐渐地地对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调整。在此,在构成为逐渐地进行调整的情况下,构成为能够将二氧化碳的浓度调整为大致IOOOppm 大致95%。并且,也可以将压力调整部222、232 与单向阀223、233的顺序、单向阀223、233与流量计224、234的顺序等更换来构成浓度调整装置220。下面,参照图28A和图28B对本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的外观进行说明。图28A 是示出台式浓度调整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外观图。如图28A所示,浓度调整装置220形成为台式尺寸。此外,供给装置221和高压储气罐231经由软管与浓度调整装置220连接起来。 此外,浓度调整装置220与包围体236经由软管连接起来,以便将从浓度调整装置220喷出的经过了浓度调整的二氧化碳供给至包围体236内。图28B是示出搬运式浓度调整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外观图。如图28B所示,浓度调整装置220被收纳在设置有滚动轮的壳体237内。此外,在壳体237内还收纳有多个供给装置221和高压储气罐231。这样,通过收纳在壳体237内,能够简单地对浓度调整装置220 进行搬运。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附加有用于对供给装置所供给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进行调整的浓度调整装置,因此,通过形成与身体的部位或个人相应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能够发挥与个人相应的Bohr效应。(第9实施方式)第9实施方式是在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包围体内的供给装置上附加有用于自动调整二氧化碳浓度的浓度调整装置的情况的实施方式。第9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是控制电路自动进行浓度调整的装置。图四示出第9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的结构。图四是示出浓度调整装置的结构的一个例子的图。并且,对图四所示的浓度调整装置MO的结构要素中的与第8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220相同的结构要素标以相同的标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如图四所示,在浓度调整装置240中,从供给装置221供给二氧化碳的同时,还从高压储气罐231供给空气。浓度调整装置240具有供给二氧化碳的路径246和供给空气的路径256、压力调整部对1、251、单向阀对2、252、残余压力传感器对3、253、流量调整部M4、 254、电磁阀对5、255、混合器M7以及喷出电磁阀248。此外,在浓度调整装置MO中还具有残余压力警报装置M9、控制电路沈0、定时器沈1、存储装置沈2、电源电路沈3、通信装置 264以及操作面板洸5。在压力调整部Ml、251中,使用者预先将从供给装置221流入的二氧化碳的压力和从高压储气罐231流入的空气的压力调整为相等。然后,利用单向阀M2、252防止所流入的二氧化碳和空气倒流。然后,利用残余压力传感器243、253测量所流入的二氧化碳和空气的压力。残余压力传感器243、253测量到的压力值被发送至残余压力警报装置M9。 在发送来的压力值处于预定的压力值以下的情况下,残余压力警报装置249判断为在供给装置221或高压储气罐231中没有二氧化碳或空气的残余量而发出警报。然后,流量调整部244、2M对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流量进行变更以调整二氧化碳的浓度。此外,电磁阀M5、 255也同样对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流量进行变更以调整二氧化碳的浓度。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主要利用电磁阀M5、255进行,利用流量调整部对4、2讨进行补充调整。本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240构成为能够将二氧化碳的浓度调整为大致IOOOppm 大致95%。然后,在混合器M7中将在电磁阀M5、255中变更了流量的二氧化碳和空气进行混合,从而生成调整了浓度的二氧化碳。最后,在喷出电磁阀M8中,通过打开阀门来将浓度调整后的二氧化碳喷出。在此,电磁阀M5、255及喷出电磁阀248都与控制电路260连接。即,控制电路沈0 对电磁阀245、255进行控制,由此对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流量进行变更以调整二氧化碳的浓度。此外,控制电路260对喷出电磁阀248的开闭进行控制,由此能够将浓度调整后的二氧化碳喷出,或停止喷出。此外,定时器261及操作面板265与控制电路260连接。因此,使用者采用操作面板265来设定使二氧化碳连续喷出的时间或二氧化碳的浓度,由此,控制电路260能够基于设定好的时间和浓度对电磁阀对5、255进行控制,以控制为设定好的浓度,并且,通过采用定时器沈1,能够在经过了设定的时间后将喷出电磁阀248关闭以停止喷出二氧化碳。此外,存储装置262与控制电路260连接。能够在该存储装置262中存储多个使控制电路260执行的程序。在此,程序是指为了使控制电路260执行下述等选单例如,在最初的几分钟内使二氧化碳的浓度较小地喷出,然后,几分钟内使二氧化碳的浓度逐渐变浓地喷出,经过一定时间后停止喷出二氧化碳。如上述那样,为了根据身体的部位、或根据个人的差异使吸收二氧化碳的速度或量不同,预先将与想要吸收二氧化碳的身体部位和使用者相应的程序存储在存储装置262中,使用者对操作面板265进行操作,从存储在存储装置262中的多个程序中选择适合的程序,使控制电路260执行该程序,由此能够发挥与身体部位或使用者相应的Bohr效应。此外,在浓度调整装置MO中设置有电源电路沈3。因此,通过将与电源电路沈3 连接的插头插入于插座等中,能够供给用于驱动浓度调整装置MO的电力。并且,在浓度调整装置MO中设置有通信装置沈4。通信装置264例如构成为能够与计算机(PC)连接。 因此,通过从浓度调整装置240将二氧化碳的浓度调整后的数据发送至计算机,能够在计算机中存储与时间轴对应的浓度调整数据。通过像这样预先存储二氧化碳的浓度的调整数据,在制作与身体的部位或使用者对应的程序时能够参照已存储的调整数据。并且,上述的与身体的部位或使用者对应的程序并不限定于预先存储到存储装置 262中的情况,也可以构成为从与通信装置264连接的计算机发送至浓度调整装置M0。此夕卜,也可以构成为能够由与通信装置264连接的计算机对浓度调整装置240进行控制。此外,在图四所示的图中,以虚线示出了用于临时贮存由浓度调整装置240进行了浓度调整而喷出的二氧化碳的副储气罐270。副储气罐270在包围体较大且用于供给二氧化碳的供给空间的容量大的情况下使用。即,在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容量大的供给空间的情况下,为了使二氧化碳均勻地填充至供给空间内需要较长的时间。因此,通过将从浓度调整装置240喷出的二氧化碳预先贮存到副储气罐270,能够将所述二氧化碳一次性地从副储气罐270供给至包围体的供给空间内,因此,能够缩短将二氧化碳供给至供给空间内的时间。此外,通过预先构成为能够使从副储气罐270供给至供给空间内的二氧化碳返回到副储气罐270,能够再次从副储气罐270向供给空间供给二氧化碳,因此,能够实现二氧化碳的再利用。此时,在副储气罐270内设置二氧化碳的浓度测量装置以测量是否满足预定的浓度,在不满足的情况下,从浓度调整装置MO向副储气罐270填充二氧化碳即可。该副储气罐270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也可以设置在二氧化碳从第8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220喷出之后、或设置在第4实施方式的大型储气罐的喷出口处。
并且,在上述的浓度调整装置240中也可以构成为在压力调整部Ml、251中使用电磁阀,从而控制电路260也能够对压力调整进行控制。例如,通过制作使二氧化碳和空气的压力调整发生变化那样的程序,能够变更二氧化碳对身体表面施加的压力,因此,能够期待对身体表面的按摩效果。并且,也可以构成为控制电路260通过进行压力调整,也对二氧化碳和空气的温度进行控制。例如,通过制作使二氧化碳和空气的压力调整发生变化那样的程序,能够变更从浓度调整装置240喷出的进行了浓度调整的二氧化碳的温度,因此, 能够期待对身体表面降温等那样的效果。下面,参照图30对本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的外观进行说明。图30是示出浓度调整装置的一个例子的外观图。如图30所示,供给装置221和高压储气罐231经由软管与浓度调整装置240连接。此外,浓度调整装置220与包围体经由软管连接,以便将从浓度调整装置240喷出的进行了浓度调整的二氧化碳供给至未图示的包围体内。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附加有对供给装置所供给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自动地进行调整的浓度调整装置,因此,通过形成与身体的部位或使用者对应的二氧化碳的浓度, 能够发挥与个人对应的Bohr效应。此外,通过制作与身体的部位或使用者对应的程序,并基于程序来运行浓度调整装置,能够进一步发挥与身体部位或使用者对应的Bohr效应。并且,在第8实施方式和第9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供给装置221也可以使用第1实施方式的喷雾罐、第2实施方式的便携储气瓶以及第4实施方式的大型储气罐等中的任何一种。此外,用于供给空气的装置并不限定于高压储气罐231,也可以是压气机(压缩机),也可以是便携储气瓶等。此外,在第8实施方式和第9实施方式中,对将与二氧化碳混合的气体设定为空气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是氮气、氦气、氡气等。 此外,第8实施方式和第9实施方式的浓度调整装置能够附加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 第 7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上。(第10实施方式)第10实施方式是第3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的其他方式。下面,参照图 31A、图31B对第10实施方式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300的结构进行说明。图3IA是示出二氧化碳施加装置300的整体的结构的图。图31B是以局部剖面示出包围体310的图。二氧化碳施加装置300具有包围体310、和同时具备供给装置及加压装置的功能的供给加压装置301。供给加压装置301具有储气罐302,其将二氧化碳以高压压缩从而以液化状态进行收纳;和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其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包围体310内。供给加压控制装置 303具有多个喷出口 304和多个开关307。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与储气罐302连接,从而能够控制将收纳在储气罐302内的二氧化碳从多个喷出口 304供给至包围体310内的定时。 喷出口 304具有二氧化碳喷出口 306,其用于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后述的包围体310的分隔部件312内;和气体喷出口 305,其用于将气体供给至后述的包围体310的气体袋31 314h内。并且,从本实施方式的气体喷出口 305喷出作为气体而被收纳在储气罐302内的二氧化碳,但并不限于二氧化碳,也可以构成为喷出空气。此外,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能够随着多个开关307被按下而改变供给气体的定时等。下面,包围体310是包括大腿、小腿以及脚部的腿部用的包围体。包围体310构成为包括包围件311、分隔部件312和多个气体袋31 314h等。包围件311使用对多个气体袋31 314h的膨胀具有耐久性的材质。分隔部件312在包围件311的内部将供给空间分隔成身体表面侧和包围体侧。图31B所示的分隔部件312在包围件311的内部以覆盖腿部整体的方式形成为袋状。分隔部件312使用对气体具有不透气性且具有伸缩性的材质,例如氯丁二烯橡胶等。此外,在分隔部件312设置有吸入口 313,所述吸入口 313用于从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的二氧化碳喷出口 306经由软管向分隔部件312内供给二氧化碳。多个气体袋31 314h在分隔部件312的外侧、即包围件311与分隔部件312 之间的空间内沿着包围体310的长度方向相邻地配设。在多个气体袋31 314h设置有多个吸入口 315,所述多个吸入口 315用于从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的气体喷出口 305经由软管向各气体袋31 314h内供给气体。下面,对使用者安装包围体310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使用者将凝胶状的吸收材料涂敷在包括大腿、小腿以及脚部的整个腿部表面上。并且,也可以将渗透有能够溶解二氧化碳的水、醇类、油脂类等介质的布等的物质粘贴在整个腿部表面上。然后,使用者拉开包围体310的气密拉锁316(参照图31A),将整个腿部插入包围件311和分隔部件312内,然后拉合气密拉锁316。在该状态下填充至身体表面与分隔部件312之间的空间内的气体不会泄漏到分隔部件312的外侧。然后,使用者将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的二氧化碳喷出口 306经由软管与包围体 310的吸入口 313连接,并且,将气体喷出口 305经由软管与包围体310的各气体袋31 314h的吸入口 315连接,由此,包围体310的安装结束。然后,使用者按下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的运转开始按钮,由此,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根据设定好的程序对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分隔部件312内的定时和将气体供给至气体袋31 314h的定时进行控制。首先,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使二氧化碳填充至分隔部件312内。这样,填充至分隔部件312内的二氧化碳进而被后来供给的二氧化碳压缩。由此,被加压了的二氧化碳高效且大量地溶解于涂敷在整个腿部上的吸收材料,从而能够使更多的二氧化碳从整个腿部表面吸收。然后,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将气体供给至配设在包围件311与分隔部件103之间的空间中的气体袋31 314h内。首先,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使位于脚前部的气体袋 314a、3He膨胀后收缩。然后,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使位于小腿的气体袋314b、314f膨胀后收缩。这样,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依次使位于脚前部、小腿、膝盖、大腿的气体袋31 314d、314b 314h膨胀。在气体袋31 314h膨胀时,供给至气体袋31 314h的气体经由分隔部件312对分隔部件312内的二氧化碳进行压缩。因此,被加压了的二氧化碳高效且大量地溶解于涂敷在整个腿部上的吸收材料。 通过使二氧化碳经过溶解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吸收材料,能够使更多的二氧化碳从整个腿部表面吸收。此时,由于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使气体袋31 314h膨胀来对腿部加压,因此,使用者能够获得按摩效果。此外,由于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使气体袋31 314h从身体的末端朝向身体的中心依次膨胀,因此,能够高效地使积存在腿部的淋巴液、多余的水分和新陈代谢物等返回身体中枢。并且,此时通过被腿部吸收的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波尔效应活化了腿部的肌肉等,因此,由于协同作用而放大了使积存在腿部的淋巴液等返回身体中枢的作用。
并且,当使气体袋31 314h依次膨胀时,分隔部件312内的被加压的很多二氧化碳会从分隔部件312的插入口 317被排出至外部。因此,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重复进行下述动作再次向分隔部件312内填充二氧化碳,然后,再次向气体袋31 314h内供给气体。并且,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能够根据开关307的下压来改变供给至气体袋 31 314h的气体的量,从而调整对腿部加压的强度的强弱。此外,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 能够根据开关307的下压来改变向气体袋31 314h供给气体的定时,从而将对腿部加压的周期调整得提前或延后。此外,供给加压控制装置303能够根据开关307的下压来变更使气体袋31 314h膨胀的顺序,或变更为使气体袋31 314h同时膨胀。并且,在第10实施方式中使用的供给加压装置301也可以构成为将供给装置和加压装置分开。即,也可以构成为供给装置仅具有将二氧化碳供给至分隔部件312内的功能,加压装置仅具有将气体供给至气体袋31 314h内的功能。在该情况下,也可以进一步构成对供给装置和加压装置进行控制的控制装置。此外,由加压装置供给的气体也可以是被压气机压缩后的空气。此外,包围体310并不限于包围整个腿部的形态,也可以是包围整个手臂或全身那样的形态。此外,供给加压装置301或供给装置所供给的二氧化碳也可以是被第8实施方式和第9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那样的浓度调整装置调整浓度后的二氧化碳。此外,供给加压装置301或加压装置并不限于将气体供给至多个气体袋的情况, 也可以设置成将液体供给至多个液体袋,也可以构成为将作为固体的辊子等从身体的末端朝向身体的中心依次从分隔部件的上方对身体的部位加压。此外,在各实施方式中,使用者能够适当选择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吸收材料、 或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多种吸收材料组合起来使用。这样,本发明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构成为对供给至包围体内的二氧化碳进行加压以使所述二氧化碳从身体表面吸收。因此,供给至包围体内的二氧化碳大量且高效地溶解于吸收材料,所以可以经由溶解有大量二氧化碳的吸收材料提高向身体表面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率。并且,作为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加压单元,对使用供给装置或加压装置对供给至包围体内的二氧化碳进行加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该情况。例如,也可以形成为使碳酸氢钠与柠檬酸在包围体内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二氧化碳。在该情况下,包围体内被化学反应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填充。进而,通过继续进行化学反应,使填充于包围体内的二氧化碳被加压。此外,例如也可以使包围体内含有干冰。干冰在常温常压下升华而直接变成气体状的二氧化碳。因此,包围体内被升华后的二氧化碳填充。进而,通过继续进行化学反应, 使填充于包围体内的二氧化碳被加压。并且,将干冰配置成隔绝在包围体内,以防止干冰与身体表面接触。这样,作为加压单元,也可以使用化学反应对包围体内的二氧化碳加压。此外,在上述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中,也可以构成为还设置超声波产生装置。通过利用超声波产生装置对正在吸收二氧化碳的身体表面施加超声波,能够更加高效地使二氧化碳从吸收材料吸收至体内。
此外,上述的二氧化碳施加装置也可以对人类以外的动物供给二氧化碳。S卩,身体表面也可以是人类以外的动物的身体的表面。此外,虽然由加压单元加压的时间根据身体部位的不同而不同,但随着时间延长 (例如,10分钟 30分钟),从身体表面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增大。此外,例如也可以在能够使二氧化碳溶解的吸收材料中溶解对恢复肌肉疲劳有效的维生素。在该情况下,由于二氧化碳和维生素经由吸收材料被吸收至体内,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恢复肌肉疲劳的效率。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例如能够在美容产业中利用。
权利要求
1.一种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具有包围体,其用于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供给装置,其向所述包围体内供给碳酸气;以及加压单元,其对供给至所述包围体内的碳酸气加压以使所述碳酸气吸收到吸收材料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压单元与所述供给装置相同,所述加压单元借助向所述包围体内喷出碳酸气的喷出压力对供给至所述包围体内的碳酸气进行加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供给装置向所述包围体内供给碳酸气和所述吸收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在所述包围体内具有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将所述包围体内分隔成身体表面侧和包围体侧,所述供给装置将碳酸气供给至由所述身体表面侧和所述分隔部件构成的空间, 所述加压单元通过从由所述分隔部件和所述包围体构成的空间对所述分隔部件施加压力,从而对供给至由所述身体表面侧和所述分隔部件构成的空间的碳酸气进行加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单元通过向由所述分隔部件和所述包围体构成的空间供给气体、液体或固体,从而对供给至由所述身体表面侧和所述分隔部件构成的空间的碳酸气进行加压。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装置将碳酸气和吸收材料供给至由所述身体表面侧和所述分隔部件构成的空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在所述包围体内具有分隔部件,所述分隔部件能够使气体穿过,并且所述分隔部件将所述包围体内分隔成身体表面侧和包围体侧,所述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在所述分隔部件与所述身体表面之间具有所述吸收材料, 所述供给装置将碳酸气供给至由所述分隔部件和所述包围体构成的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收材料安装成能够相对于所述包围体进行拆卸。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围体包围身体表面中的全身、上半身、下半身、手臂、手部、腿部、大腿、小腿、脚部、颈部、背部、腰部、肩部、面部或颂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围体至少在与身体表面接触的接触部具有贴附性,所述包围体是对所述加压单元的加压具有耐久性的材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包围体的材质是在氯丁二烯橡胶上贴合有尼龙平织布的材质。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包围体的一部分具有能够对所述包围体内进行目视确认的透明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压单元通过从所述包围体的外侧施加压力来对供给至所述包围体内的碳酸气进行加压。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给装置还具有浓度调整装置,所述浓度调整装置对向所述包围体内供给的碳酸气调整碳酸气的浓度。
15.一种碳酸气经皮吸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酸气经皮吸收方法具有由包围体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工序; 向所述包围体内供给碳酸气的工序;以及对供给至所述包围体内的碳酸气加压以使所述碳酸气吸收到吸收材料中的工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碳酸气经皮吸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碳酸气经皮吸收方法还具有对向所述包围体内供给的碳酸气调整碳酸气的浓度的工序。
17.—种包围体,其用于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 所述包围体的特征在于,在所述包围体的内部具有用于供给碳酸气的供给空间,所述包围体至少在与身体表面接触的接触部具有贴附性,所述包围体由这样的材质构成对从所述内部或外部施加给供给至所述内部的碳酸气的压力具有耐久性。
全文摘要
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碳酸气经皮吸收方法以及包围体。所述碳酸气经皮吸收装置具有包围体(101),其用于包围身体表面的至少一部分;供给装置(61),其向所述包围体(101)内供给碳酸气;以及加压装置(102),其对被供给至所述包围体(101)内的碳酸气加压以使所述碳酸气吸收于吸收材料,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使碳酸气从身体表面吸收的效率。
文档编号A61H33/02GK102470068SQ20098016044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7月14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14日
发明者茂木一诚 申请人:艾缪思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