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肿柄菊倍半萜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是肿柄菊的倍半萜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防治糖尿病药物或食品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糖尿病是21世纪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其与癌症、心血管疾病并称为世界性三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和生活质量。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有3千多万,由于生活水平提高、营养过剩、运动少等原因,糖尿病发病率仍在逐年增加,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预后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治疗糖尿病和控制其并发症是十分重要的,而降糖药物的研发对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延缓或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常用的降糖药多为化学合成的药物,如磺脲类和双胍类等。磺脲类降糖药可以促进胰岛素释放使血糖下降,而双胍类降糖药的作用是抑制食欲,减少身体对葡萄糖的吸收,加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但是这些药物有时降糖过快易引发低血糖症状,且长期服用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使其应用受到很大限制。研发高效、低毒、廉价的天然的抗糖尿病药物降低血糖以减缓糖尿病并发症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从植物中寻找高效低毒的抗糖尿病药物成为国内外抗糖尿病药物研究的重点。肿柄菊(Tithonia diversifolia (Hemsley) A. Gray)为菊科肿柄菊属植物,原产于墨西哥和中美洲地区,作为观赏植物和绿肥等,被引种到世界各地。我国在上个世纪初作为观赏植物引入,目前在云南、广东、广西和福建等地有大量逃逸种群分布。肿柄菊作为中美洲地区的传统用药,主要用来治疗疟疾、发热、血肿和肌肉损伤。肿柄菊的化学成分报道始于19世纪70年代末,发现该种植物主要含有倍半萜、黄酮、色原烯、二萜、蒽醌、神经酰胺等成分。有报道肿柄菊水提物和80%乙醇提取物具有抗糖尿病活性(The American journalof Chinese medicine,2002,30(I) :81-86 ;Chem Pharm Bull,2005,28(11) :2152-2154),但至今还未见有关用肿柄菊制备倍半萜提取物以及倍半萜提取物具有抗糖尿病活性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肿柄菊倍半萜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防治糖尿病药物或食品中的应用。本发明肿柄菊倍半萜提取物的制备方法如下I、制备肿柄菊粗提物按常规将肿柄菊地上部分粉碎后,以约3倍体积的80%_95%乙醇水溶液常温下浸泡24-48小时,再于常温下用80%-95%乙醇水溶液渗漉提取,收集20-30倍体积的渗漉液,得肿柄菊提取液,将肿柄菊提取液浓缩至干,得肿柄菊粗提物;2、制备肿柄菊倍半萜提取物将上述肿柄菊粗提物用90%_95%乙醇水溶液溶解,肿柄菊粗提物重量乙醇水溶液体积=1 :1,再加蒸馏水稀释至乙醇浓度为30%-35%,即为肿柄菊上柱样品液。将处理好的大孔树脂先用35%乙醇水溶液平衡,再加入肿柄菊上柱样品液,用35%乙醇水溶液淋洗除去杂质,然后再以40%-65%乙醇水溶液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液,减压浓缩至干,即为肿柄菊倍半萜提取物。经成分分析,本发明肿柄菊倍半職提取物主要成分为tagitinin A、tagitinin C和tagitinin F-3-0-methyl ether等多种倍半職化合物,三个倍半職化合物的结构如下
权利要求
1.肿柄菊倍半萜提取物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1)制备肿柄菊粗提物按常规将干燥的肿柄菊地上部分粉碎后,以约3倍体积的80%-95%こ醇水溶液常温下浸泡24-48小时,再于常温下用80%_95%こ醇水溶液渗漉提取,收集20-30倍体积的渗漉液,得肿柄菊提取液,将肿柄菊提取液浓缩至干,得肿柄菊粗提物; 2)制备肿柄菊倍半萜提取物 将上述肿柄菊粗提物用90%-95%こ醇水溶液溶解,肿柄菊粗提物重量こ醇水溶液体积=1 :1,再加蒸馏水稀释至こ醇浓度为30%-35%,即为肿柄菊上柱样品液,将处理好的大孔树脂先用35%こ醇水溶液平衡,再加入肿柄菊上柱样品液,用35%こ醇水溶液淋洗除去杂质,然后再以40%-65%こ醇水溶液进行洗脱,收集洗脱液,减压浓缩至干,即为肿柄菊倍半萜提取物。
2.权利要求I所述方法制备的肿柄菊倍半萜提取物。
3.权利要求2所述肿柄菊倍半萜提取物在制备防治糖尿病药物或食品中的应用。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医药技术领域,是肿柄菊的倍半萜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在制备防治糖尿病药物或食品中的应用。本发明提取物中tagitinin C、tagitinin A和tagitinin F-3-O-methyl ether等倍半萜的含量占提取物的50%以上,故称为肿柄菊倍半萜提取物。本发明肿柄菊倍半萜提取物制备方法简便,经动物实验具有明显的防治糖尿病活性,因此可用于制备防治糖尿病药物或食品。
文档编号A61P3/10GK102764284SQ201210239520
公开日2012年11月7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1日
发明者孙连娜, 席忠新, 李霞, 赵贵钧, 陈万生, 陶霞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