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相剪切分散制备纳米中药材的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0820阅读:2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相剪切分散制备纳米中药材的技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液相剪切分散制备纳米中药材的技术,该技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液相环境中通过高剪切分散破碎技术,快速制备粒径在50-300nm的纳米中药颗粒。可以将中药制成固体纳米颗粒,也可以做成纳米中药混悬液。
【专利说明】一种液相剪切分散制备纳米中药材的技术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纳米中药的制备工艺【技术领域】,该技术以单味中药材和复方中药为原料,在液相环境中通过高剪切分散破碎技术(High shear dispersing emulsifier,以下简称HSDE),快速制备粒径在50-300nm的纳米中药颗粒。
【背景技术】
[0002]虽然现代生命科学已取得巨大进步,可是人类面临的健康问题依然严峻,现代医学显然不能解决所有的疾病与健康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传统医药学的光芒在新的时期更加灿烂。目前化学药品所面临的困境,与民众回归自然的绿色和平思潮形成鲜明对照,传统中药的开发研究已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热点。
[0003]中药防病治病的物质基础来自生物活性部位或活性化学成分。因此,医药学家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寻找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上。但是,生物机体对药物的吸收、代谢、排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中药产生的药理效应不能唯一地归功于该药物特有的化学组成,还与药物的物理状态等密切相关。这就给人们一个启示:改变药物的物理状态可能是新型中药研制的一种有效方法。
[0004]纳米技术是一门在纳米空间尺度内操纵原子和分子,对材料进行加工、制造出具有特定功能产品的高新技术。当颗粒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由于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纳米材料呈现出许多新奇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在符合传统中医理论的前提下,利用HSDE将中药材破碎成既保持固有的天然药性,又具有纳米级尺寸的药材颗粒,是中药现代化的关键技术。
[0005]专利CN200510050739.4、CN01101991.3等发明的一系列纳米制剂是采用微波萃
取,浓缩,喷雾干燥后,用超音速射流技术制备纳米中药。
[0006]专利CN1586528A,在常温下,利用全封闭式超细粉碎机制备纳米中药粉体。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相剪切分散制备纳米中药材的技术。
[0008]本发明利用HSDE在液相、常温的条件下将中药材原料纳米化,最大程度的保存中药的活性因子,提高中药的生物利用度,保证中药全粉入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0009]高剪切分散破碎机利用高切线速度和高频机械效应带来的强劲动能,使中药材颗粒在定、转子狭窄的间隙中受到强烈的机械及液力剪切、离心挤压、液层摩擦、撞击撕裂和湍流等综合作用,从而使中药材颗粒纳米化,并由于该过程可以使不相溶的固相、液相在瞬间均匀的分散,经过高频的循环往复,降低纳米颗粒之间的团聚作用,最终使得中药纳米颗粒均匀的分散在溶剂介质中。纳米化后的中药混悬液可以直接用于制剂的生产,或干燥分散后得到纳米颗粒。
[0010]本发明以《中国药典》收载的所有单味中药材或复方药材为原料,在液相环境中通过HSDE,快速制备粒径在50-300nm的纳米中药颗粒。破碎过程中利用HSDE所产生的高切线速度和高频机械效应带来的强劲动能,使中药材颗粒在定、转子狭窄的间隙中受到强烈的机械及液力剪切、离心挤压、液层摩擦、撞击撕裂和湍流等综合作用,从而使中药材颗粒纳米化。
[0011]一种液相剪切分散制备纳米中药材的技术,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中药材在小于50°C的温度下干燥后,利用粉碎机粉碎,过筛,得到大于100目的药材颗粒;
B、将药材颗粒置于盛有去离子水、生理盐水、缓冲水溶液、植物油或动植物复合油中的任意一种液体的剪切罐中,药材颗粒与液体的质量比为1:3~30,分散均匀后,浸泡 0.5~IOh ;
C、将剪切罐的夹套中通入冷却水,使工作温度控制在室温;然后进行剪切破碎,剪切转速为 13000^25000 r.mirT1,剪切时间为 l(T60min ;
D、在小于50°C的温度下,利用真空干燥、真空微波干燥或常压干燥将中药纳米混悬液干燥,纳米中药颗粒聚集成一层薄膜,再将其分散,得到纳米级中药颗粒。
[0012]在D步骤中,本发明也可以直接将纳米混悬液用于中药制剂或保健食品的生产。
[0013]理论上讲,本发明所述的中药材适用于以《中国药典》收载的所有单味中药材或复方药材任何中药材;优选的中药材选自黄芪、百合、鹿茸或枸杞。
[0014]本发明与之不同处在于,HSDE是一个开放式的破碎装置,工作环境在液相状态下,这样可以借助HSDE的分散和乳化功能以及剪切过程的复杂性和物料的流变多样性,降低纳米颗粒之间的团聚作用。此外,有效缓解密闭腔体内局部过热而引起的功能因子变性等因素。
[0015]本发明与之不同处是液相、室温操作环境,粉碎时间短,全粉入药,无有效成分破坏和流失。
[0016]本发明操作简单,时间短,设备技术要求不高,成本低廉,推广性好,有利于纳米中药的产业化。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纳米黄芪颗粒的粒度分析。
[0018]图2为纳米百合颗粒的粒度分析。
[0019]图3为纳米鹿茸颗粒的粒度分析。
[0020]图4为纳米枸杞颗粒的粒度分析。
[0021]图5为纳米十全大补颗粒的粒度分析。
[0022]从图1、图2、图3、图4、图5可以看出,在液相环境下高剪切分散破碎的黄芪、百合、鹿茸、枸杞、十全大补颗粒均在纳米级水平。
【具体实施方式】
[0023]实施例1:
称取黄芪药材200g,在45°C干燥后,利用粉碎机粉碎,过100目筛,得到大于100目的药材颗粒150g。将药材颗粒置于盛有去离子水的剪切罐中,药材颗粒与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10,分散均匀后,浸泡lh。将剪切罐的夹套中通入冷却水,使工作温度控制在室温。然后进行连续剪切破碎,剪切转速为16000 r ?mirT1,剪切时间为40min。在温度45°C的条件下,通过真空干燥将黄芪混悬液干燥,纳米黄芪颗粒聚集成一层薄膜,再将其分散,得到纳米级黄苗颗粒。
[0024]实施例2:
称取百合药材500g,在30°C干燥后,利用粉碎机粉碎,过100目筛,得到大于100目的药材颗粒470g。将药材颗粒置于盛有生理盐水的剪切罐中,药材颗粒与生理盐水的质量比为1:20,分散均匀后,浸泡0.5h。将剪切罐的夹套中通入冷却水,使工作温度控制在室温。然后进行连续剪切破碎,剪切转速为18000 r ?mirT1,剪切时间为30min。在温度30°C的条件下,通过真空微波干燥将百合混悬液干燥,纳米百合颗粒聚集成一层薄膜,再将其分散,得到纳米级百合颗粒。
[0025]实施例3: 称取鹿茸药材100g,在25°C干燥后,利用粉碎机粉碎,过100目筛,得到大于100目的药材颗粒80g。将药材颗粒置于盛有橄榄油的剪切罐中,药材颗粒与橄榄油的质量比为1:5,分散均匀后,浸泡2h。将剪切罐的夹套中通入冷却水,使工作温度控制在室温。然后进行连续剪切破碎,剪切转速为20000 r 剪切时间为20min。得到纳米鹿茸的混悬液,然后直接将其用于纳米鹿茸软胶囊的制备。
[0026]实施例4:
称取枸杞药材300g,在35°C干燥后,利用粉碎机粉碎,过100目筛,得到大于100目的药材颗粒270g。将药材颗粒置于盛有磷酸缓冲水溶液的剪切罐中,药材颗粒与磷酸缓冲水溶液的质量比为1:15,分散均匀后,浸泡5h。将剪切罐的夹套中通入冷却水,使工作温度控制在室温。然后进行连续剪切破碎,剪切转速为23000 r ?mirT1,剪切时间为35min。得到纳米枸杞的混悬液,然后直接将其用于纳米枸杞保健食品的制备。
[0027]实施例5:
根据中国药典规定配比十全大补原药材:党参80g、白术(炒)80g、获茶80g、炎甘草40g、当归120g、川芎40g、白芍(酒炒)80g、熟地黄120g、炙黄芪80g、肉桂20g,在45°C干燥后,利用粉碎机粉碎,过100目筛,得到大于100目的药材颗粒700g。将药材颗粒置于盛有去离子水的剪切罐中,药材颗粒与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8,分散均匀后,浸泡1.5h。将剪切罐的夹套中通入冷却水,使工作温度控制在室温。然后进行连续剪切破碎,剪切转速为25000 r.mirT1,剪切时间为50min。在温度45°C的条件下,通过常压干燥将十全大补混悬液干燥,纳米十全大补颗粒聚集成一层薄膜,再将其分散,得到纳米级十全大补颗粒。
【权利要求】
1. 一种液相剪切分散制备纳米中药材的技术,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中药材在小于50°C的温度下干燥后,利用粉碎机粉碎,过筛,得到大于100目的药材颗粒; B、将药材颗粒置于盛有去离子水、生理盐水、缓冲水溶液、植物油或动植物复合油中的任意一种液体的剪切罐中,药材颗粒与液体的质量比为1:3~30,分散均匀后,浸泡0.5~1Oh ; C、将剪切罐的夹套中通入冷却水,使工作温度控制在室温;然后进行剪切破碎,剪切转速为 13000^25000 r.min-1,剪切时间为 l0~60min ; D、在小于50°C的温度下,利用真空干燥、真空微波干燥或常压干燥将中药纳米混悬液干燥,纳米中药颗粒聚集成一层薄膜,再将其分散,得到纳米级中药颗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D步骤中,也可以直接将纳米混悬液用于中药制剂或保健食品的生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中药材适用于以《中国药典》收载的所有单味中药材或复方药材任何中药材。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中药材选自黄芪、百合、鹿茸或枸杞。
【文档编号】A61K36/8967GK103623012SQ201210305895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7日
【发明者】裴栋, 邸多隆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