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817759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了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咳血,亦称嗽血。如《丹溪心法·咳血》说“咳血者,嗽出痰内有血者。”其病因病机为风、热、燥等外邪犯肺,或嗜酒辛辣厚味;或情志过极;或疲倦过度;或久病;或热病之后等。导致肺络受损,血溢脉外而引起的咳血、发热、咳痰、胸闷痛、气短等症。西药治疗本病,采用避免受凉,戒烟酒及预防呼吸道感染,祛除痰液,应用止血剂等对症治疗,其副作用大,疗效差,不易控制出血,经久不愈。严重者采用手术治疗,更伤身体。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了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由下述重量份数的各原料药制成桑白皮5-15份、黄芩3-10份、百部5-15份、桅子炭3_10份、青黛1. 5-3份、海蛤壳10-15份、天花粉10-15份、川贝母3-10份、紫菀5-10份、款冬花5-10份、黄芪10-60份、人参5-10份、蒲黄炭3-10份、血余炭6-10份、白及3-10份三七3-10份。所述各原料药的重量份数优选为桑白皮5-10份、黄岑6-10份、百部5-10份、桅子炭6-10份、青黛1. 5-2份、海蛤壳10-14份、天花粉10-14份、川贝母6_10份、紫菀6_10份、款冬花6-10份、黄芪10-40份、人参6-10份、蒲黄炭6-10份、血余炭6_8份、白及6_10份三七6-10份。所述各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最佳选为桑白皮10份、黄芩10份、百部10份、桅子炭10份、青黛1. 5份、海蛤壳10份、天花粉10份、川贝母10份、紫菀10份、款冬花10份、黄芪30份、人参10份、蒲黄炭10份、血余炭6份、白及6份、三七10份。所述中药组合物为按现有工艺制成任何一种临床上可接受的制剂。所述制剂为煎剂、颗粒剂、丸剂或胶囊剂等。急性期用煎剂或颗粒剂,
所述中药组合物煎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放入砂锅内,第一煎加500— 700体积份的水,浸泡20-40分钟,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5-35分钟,取药液;第二煎加400-600体积份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0-30分钟,取药液;合并两次的药液。所述的重量份的单位以g计,体积份的单位以ml计。把两煎药液混匀后分两次服,早、晚各服一次,温服。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运用现有工艺的煎煮、浓缩、干燥、制粒等程序精制成颗粒,装袋密封,每袋10克、每次服I袋,每日服三次。稳定期用丸剂或胶囊剂,
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粉碎后,过100目或者120目筛制成极细药粉,再将药粉和蜜按1:1. 2 —1. 8的重量比制成蜜丸,每丸3g、每次服6g、每日服二次。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粉碎后,过100目或者120目筛制成极细药粉,将药粉装入空心胶囊,每粒O. 3g,每次服6粒,每日服三次。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具有清肝润肺,化痰止咳,化瘀止血之功。且有止血不留瘀,又能化瘀而不伤正的双向调节作用,治疗各种病因所导致的咳血疗效显著,不易复发,且无副作用。·
本发明各原料药的药理如下
桑白皮甘、寒。归肺经。具有泻肺平喘,利水消肿之功。本品性寒入肺经,能泻肺火,兼泻肺中水气而平喘。又有止血清肝之功,可治衄血、咯血等证。黄芩苦、寒。归肺、胃、肝、大肠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凉血止血、除热安胎之功。本品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若肺热壅遏,肺失清降,咳嗽痰稠,咳血等单用即效。百部甘、寒。归肺、胃、胆、大肠经。具有润肺止咳,杀虫之功。本品甘润苦降,微温不燥。功专润肺止咳。无论外感内伤,暴咳久嗽皆可用之。可用于新、久咳嗽、百日咳、肺痨咳嗽等证。桅子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经。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之功。本品苦寒清降、清泻三焦火邪、有清心除烦、止血之效。用于血热妄行的咳血、吐血、衄血等证。青黛咸、寒。归肝、肺、胃经。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清肝泻火、定惊之功。本品咸寒,清肝泻火,凉血止血。用于咳嗽、胸痛、痰中带血等证。海蛤壳咸、寒。归肺、胃经。具有清肺化痰,软坚散结之功。本品能清肺热而化痰清火,治痰火内郁、灼伤肺络之胸胁疼痛,咯吐痰血诸证,配伍青黛效果更佳。天花粉甘、微苦、微寒。归肺、胃经。具有清热生津、清肺润燥,解毒消痈之功。本品能清肺热而润肺燥,用于燥热伤肺,干咳少痰,痰中带血等证。川贝母苦、甘、微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之功。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泄热化痰,又味甘质润能润肺止咳,尤宜于内伤久咳,吐血、咯血,燥痰、热痰之证。紫菀辛、甘、苦、温。归肺经。具有润肺,化痰止咳之功。本品甘润苦泄,辛温而不燥,主入肺经,长于润肺下气,开肺郁、化痰浊而止咳,专治血痰。凡咳嗽无论新久,寒热虚实,皆可用之。治阴虚劳嗽、痰中带血等证。款冬花辛、温、微苦。归肺经。具有润肺止咳化痰之功。本品辛温而润,长于化痰,凡咳嗽无论新久,寒热虚实皆可配伍用之。治疗阴虚燥咳日久,痰中带血等证。黄芪甘、微温。归脾、肺经。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等功效。本品擅长补中益气,既能补气以生血,又能补气以摄血,对气虚不能摄血的咳血,便血等配伍人参更佳。人参甘、微苦、微温。归肺、心、脾经。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之功。本品甘微温,既能补益肺、脾之气;又能益气生血、益气摄血和益气壮阳。用于治疗血虚症、气不摄血所致出血证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能增加机体免疫功能,有抗癌作用,能促进造血系统功能。其药理活性常因机体机能状态不同呈双向作用。即具有“适应原”样作用等。
蒲黄甘、平。归肝、心经。具有化瘀止血,利尿之功。本品性平,既能止血,又能化瘀,对出血症,无论属寒属热,有无瘀血,皆可随症配伍用之。但以属实夹瘀者尤宜。治咳血、吐血等配血余炭,三七,作用更优。血余炭苦、涩、平。归肝、胃、膀胱经。具有收敛止血,化瘀,利尿之功。本品味涩性平,有较强的收敛止血作用,又能散瘀。治疗衄血、咯血、吐血等出血证。白及苦、甘、涩,寒。归肺、胃、肝经。具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本品质粘而涩,为收敛止血要药。止血作用佳。治咳血,衄血、吐血等诸内出血证。配伍三七,则既可加强止血作用,又不致瘀血留滞经络。配伍桑白皮增强治肺络损伤之咯血作用。三七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具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之功。本品既能止血,又能散瘀,药效卓著,有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伤正之特点,诚为血症良药。治咳血、吐血等 单味内服即可奏效,配伍血余炭作用更佳。以上诸药配伍共凑清肝润肺,化痰止咳,化瘀止血之功。用于治疗因风、热、燥等外邪犯肺损伤肺络;或嗜酒辛辣厚味、滋生湿热、热伤脉络;或情志过级、忧思恼怒过度,肝郁化火,肝火犯肺;或劳倦过度,劳则伤气,则气虚不能摄血;或久病入络使血脉瘀阻,血不循经;或热病之后,致阴虚火旺,迫血妄行等各种致病因素引起肺络受损,血溢脉外,而导致咳血,发热、咳痰、胸闷痛、气短等,疗效显著,不易复发。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介绍,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
实施例1:桑白皮5份、黄芩7份、百部15份、桅子炭7份、青黛2份、海蛤壳10份、天花粉15份、川贝母3份、紫菀7份、款冬花3份、黄芪60份、人参5份、蒲黄炭7份、血余炭8份、白及3份、三七7份。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如下
急性期用煎剂或颗粒剂。所述中药组合物煎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放入砂锅内,第一煎加500—700体积份的水,浸泡20-40分钟,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5-35分钟,取药液;第二煎加400-600体积份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0-30分钟,取药液;合并两次的药液。所述的重量份的单位以g计,体积份的单位以ml计。把两煎药液混匀后分两次服,早、晚各服一次,温服。所述中药组合物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运用现有工艺的煎煮、浓缩、干燥、制粒等程序精制成颗粒,装袋密封,每袋10克、每次服I袋,每日服三次。稳定期用丸剂或胶囊剂,
所述中药组合物蜜丸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粉碎后,过100目或者120目筛制成极细药粉,再将药粉和蜜按1:1. 2 —1.8的重量比制成蜜丸,每丸3g、每次服6g、每日服二次。所述中药组合物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粉碎后,过100目或者120目筛制成极细药粉,将药粉装入空心胶囊,每粒O. 3g,每次服6粒,每
日服三次。
实施例2 :桑白皮10份、黄芩10份、百部10份、桅子炭10份、青黛1. 5份、海蛤壳10份、天花粉10份、川贝母10份、紫菀10份、款冬花10份、黄芪30份、人参10份、蒲黄炭10份、血余炭6份、白及6份、三七10份。(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桑白皮15份、黄芩3份、百部5份、桅子炭7份、青黛3份、海蛤壳10份、天花粉12份、川贝母7份、紫菀3份、款冬花7份、黄芪10份、人参7份、蒲黄炭3份、血余炭10份、白及10份、三七3份。(制备方法及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临床试验1.1 一般资料
自2000年元月至2012月8月,收治咳血患者筛选共70例。全部病例均经体检及胸部 CT,实验室等多项检查确诊,且无严重肝、肾、心功能不良。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年龄37— 72,平均年龄60岁;
对照组35例,其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36— 70,平均年龄59岁。两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0. 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比较
组别(例)I男/女(例)|年龄(岁)I肺炎(例)I支气管扩张(例) I肺结核(例) I支气管肺癌(例)—治疗组 35 23/1260 8~8~63
对照组 35 |22/13 |59|l9\7\7\2
注两组比较Ρ>0. 05。1. 2诊断标准1、先天禀赋不足。2、有外感六淫,饮食不节、情志过极,劳倦过度及热病,久病之后等诱因。3、咳嗽,咳痰,痰中带血等,血色鲜红或暗、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或细数。4、胸部正侧位片,查CT或MRI等明确诊断。1. 3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预防呼吸道感染酌用头孢曲松,祛痰用氨溴索,止血用维生素Κ3,甚者用垂体后叶素等对症治疗,严重者采用手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本发明实施例2药方。(急性期)(其制备和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稳定期)(其制备和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两组分别治疗4周后,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实验室、CT等检查。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1. 4 :疗效评价1. 4.1显效咳血等临床症状消失,半年后随访无复发。1. 4. 2有效咳血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半年后随访复发率〈25%。1. 4. 3无效咳血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无明显改善,半年后随访复发率>75%。1. 5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以(P < O.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 6 结果1. 6.1治疗前,、后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临床症状改善率 (91%),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纯用西药常规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率(53%)。详见表2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有下述重量份数的各原料药制成桑白皮5-15份、黄芩3-10份、百部5-15份、桅子炭3_10份、青黛1. 5-3份、 海蛤壳10-15份、天花粉10-15份、川贝母3-10份、紫菀5_10份、款冬花5_10份、黄芪10-60 份、人参5-10份、蒲黄炭3-10份、血余炭6-10份、白及3-10份三七3_1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原料药的重量份数优选为桑白皮5-10份、黄芩6-10份、百部5-10份、桅子炭6-10份、青黛1. 5-2份、海蛤壳10-14份、天花粉10-14份、川贝母6_10份、紫菀6_10份、款冬花6_10份、 黄芪10-40份、人参6-10份、蒲黄炭6-10份、血余炭6-8份、白及6_10份三七6_10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各原料药的重量份数最佳选为桑白皮10份、黄芩10份、百部10份、桅子炭10份、青黛1. 5份、 海蛤壳10份、天花粉10份、川贝母10份、紫菀10份、款冬花10份、黄芪30份、人参10份、 蒲黄炭10份、血余炭6份、白及6份、三七10份。
4.根据权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的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为按现有工艺制成任何一种临床上可接受的制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剂为煎剂、颗粒剂、丸剂或胶囊剂等。
6.根据权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煎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放入砂锅内,第一煎加500— 700体积份的水,浸泡20-40 分钟,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5-35分钟,取药液;第二煎加400-600体积份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20-30分钟,取药液;合并两次的药液,所述的重量份的单位以g 计,体积份的单位以ml计。
7.根据权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颗粒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运用现有工艺的煎煮、浓缩、干燥、制粒等程序精制成颗粒。
8.根据权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蜜丸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粉碎后,过100目或者120目筛制成极细药粉,再将药粉和蜜按1:1. 2 —1. 8的重量比制成蜜丸。
9.根据权利要求1一3之一所述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胶囊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重量份的中药组合物粉碎后,过100目或者120目筛制成极细药粉,将药粉装入空心胶囊。
全文摘要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特别公开了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一种治疗咳血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由下述重量份数的各原料药制成桑白皮5-15份、黄芩3-10份、百部5-15份、栀子炭3-10份、青黛1.5-3份、海蛤壳10-15份、天花粉10-15份、川贝母3-10份、紫菀5-10份、款冬花5-10份、黄芪10-60份、人参5-10份、蒲黄炭3-10份、血余炭6-10份、白及3-10份三七3-10份,本发明具有清肝润肺,化痰止咳,化瘀止血之功,既有止血不留瘀,又能化瘀而不致出血的双向调节作用,治疗各种病因所导致的咳血疗效显著,不易复发,且无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K36/904GK102988851SQ20121040634
公开日2013年3月27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23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23日
发明者潘根起 申请人:潘根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