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56273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齿列矫正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



背景技术:

牙齿不整齐除了可能影响到人际关系,严重者更会影响咀嚼、发音、蛀牙、牙周病、牙齿异常磨损等口腔的功能及健康,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会寻求齿列矫正(orthodonticcorrection)。

双颚前突(bimaxillaryprotrusion)是一种需要齿列矫正的例子,其主要表现为上下颚骨及上下颚牙弓(maxillaryandmandibulardentalarches)的前牙部分(anteriorteeth)过度向前突出。

请参照图1,其显示根据一现有齿列矫正装置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以矫正双颚前突)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现有齿列矫正装置包括固定于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前牙部分(例如门牙10、侧门牙11、犬齿12、第一小臼齿13)上的多个托架(brackets)20、固定于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后牙部分(posteriorteeth)(例如第一大臼齿14)上的多个托架21、穿过前述托架20与21的一舌侧弓型线(lingualarchwire)22、形成于部分的前述托架20上的多个勾部23、固定于颚骨m(上颚骨或下颚骨)的多个骨钉(mini-screws)24、及连接前述勾部23与骨钉24的多个弹性元件25。

通过前述现有齿列矫正装置(并预先拔除例如第二小臼齿,以产生形成于第一小臼齿13及第一大臼齿14间的矫正空间s),前述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前牙部分是可受到弹性元件25的弹性力作用(固定于颚骨m的骨钉24则可作为一固定支点)而朝前述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后牙部分移动(如图1中的箭头方向所示),进而关闭矫正空间s(亦即齿列缝隙),以矫正双颚前突。

然而,在前述现有技术中,需要将骨钉24钉入病患的颚骨m,因此具有侵入性且对舌头运动会产生限制以及容易局部发炎,从而使得病患在矫正过程中会感受到不适。另外,该些托架20、21、舌侧弓型线22与勾部23是被固定于口腔的舌侧,如此也造成该现有齿列矫正装置在使用上的不便 (例如不易清洁而且吃饭时也无法取下)。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前述现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用于矫正齿颚前突(上颚前突或/及下颚前突)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包括:一第一矫正单元,以可拆卸的方式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前牙部分,且其上设有多个第一连接部;一第二矫正单元,以可拆卸的方式配戴于前述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后牙部分,且其上设有多个第二连接部;以及多个弹性元件,连接前述第一、第二连接部,由此,弹性元件的弹性力驱使第一矫正单元朝第二矫正单元移动,并使得前牙部分也朝后牙部分移动,达成关闭齿列缝隙的目的。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连接部固定于前述第一矫正单元的舌侧,且前述第二矫正单元具有一第一横跨部与连接于第一横跨部的两侧的多个相连的固定部,其中第一横跨部的位置对应于第一矫正单元的舌侧,且第一横跨部悬置于上颚顶部或下颚底部,具有加强第二矫正单元的稳定性与锚定的功能,且前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于第一横跨部上或者固定部上,而固定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于前述后牙部分上。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二矫正单元更具有一第二横跨部,连接位于前述第一横跨部的两侧的固定部,并相较于第一横跨部远离前述第一矫正单元,其中第二横跨部悬置于上颚顶部,具有加强第二矫正单元的稳定性与锚定的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一、第二连接部彼此间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分别形成有一间距,由此,连接于第一、第二连接部间的前述弹性元件的弹性力驱使前述第一矫正单元沿着水平方向朝前述第二矫正单元移动(retraction)并驱使第一矫正单元沿着垂直方向朝上颚骨或下颚骨移动(intrusion)。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更包括一舌侧弓型线,其是被弯曲以顺应前述第一矫正单元的形状,且该舌侧弓型线设置于前述第一、第二矫正单元的舌侧,用以导引第一矫正单元稳定地朝第二矫正单元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舌侧弓型线上设有多个第三连接部,且前述弹性元件连接前述第二连接部与第三连接部,以驱使前述第一矫正单元朝第二矫正单元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舌侧弓型线的两侧分别更包括一弯折部,使得舌侧弓型线设置于前述第一矫正单元的部分与舌侧弓型线设置于前述第二矫正单元的部分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位差,用以顺应及补偿生理上前述前牙部分与前述后牙部分间的位差。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二矫正单元的第一横跨部与固定部之间更分别形成有一突出部,其上具有一贯穿孔,且前述第一矫正单元上的第一连接部上也分别具有一贯穿孔,其中前述舌侧弓型线以穿过突出部与第一连接部的贯穿孔的方式被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多个止挡结构分别形成于前述舌侧弓型线的两侧,用以控制前述第一矫正单元朝第二矫正单元移动的距离。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更包括一唇侧弓形线,其是被弯曲以顺应前述第一矫正单元的形状,且该唇侧弓型线设置于前述第一、第二矫正单元的唇侧,用以导引第一矫正单元稳定地朝第二矫正单元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更包括一唇侧弹力线,设置于前述第一、第二矫正单元的唇侧,其中唇侧弹力线的弹性力驱使第一矫正单元朝第二矫正单元移动或驱使第一矫正单元相对于上颚骨或下颚骨发生转动。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唇侧弹力线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前述第二矫正单元上的唇侧连接部,且前述第一矫正单元的唇侧上设有多个沿水平方向大致排列成一直线的导引轨道,其中唇侧弹力线的主体设置于该些导引轨道之内或该些导引轨道的上下两侧。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二矫正单元的固定部以环绕前述后牙部分中的每一者的方式被设置。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固定部的咬合面上更分别形成有一增厚结构,用以增加前述第二矫正单元与未配戴前述第一、第二矫正单元的另一上颚或下颚牙弓间的间距,并使得第一矫正单元更容易朝第二矫正单元移动。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增厚结构包括一金属网及一硬度低于齿质的填补材料,其中金属网设置于前述固定部的咬合面上,且填补材料形成于金属网上。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二矫正单元更包括一唇侧横跨部,由前述固定部延伸,并沿着前述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唇侧设置,且前述第二连接部也形成于唇侧横跨部上,而前述第一连接部也固定于前述第一矫正单元的唇侧,而前 述弹性元件更连接第一矫正单元的唇侧上的第一连接部与第二矫正单元的唇侧横跨部上的第二连接部。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第二矫正单元具有一唇侧横跨部与连接于唇侧横跨部的两侧的多个相连的固定部,其中唇侧横跨部是由固定部延伸,并沿着前述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唇侧设置,且前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于唇侧横跨部上,而固定部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于前述后牙部分上,而前述第一连接部固定于前述第一矫正单元的唇侧。

在一实施例中,前述止挡结构的每一者上设有一第四连接部,且前述弹性元件连接前述第二连接部与第四连接部,以驱使前述第一矫正单元朝第二矫正单元移动。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齿列矫正装置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弹性元件对第一矫正单元作用矫正力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的示意图;

图6a为图5中的第一矫正单元的唇侧设计示意图;

图6b为唇侧弹力线对第一矫正单元作用不同矫正力矩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1’、1”、1”’、1””~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

10~门牙;

11~侧门牙;

12~犬齿;

13~第一小臼齿;

14~第一大臼齿;

15~第二大臼齿;

20~托架;

21~托架;

22~舌侧弓型线;

23~勾部;

24~骨钉;

25~弹性元件

100~第一矫正单元;

102~第一连接部;

104~导引轨道;

200~第二矫正单元;

202~第一横跨部;

204~固定部;

206~第二连接部;

208~突出部;

210~唇侧连接部;

212~增厚结构;

212a~金属网;

214~第二横跨部;

216~唇侧横跨部;

300~弹性元件;

400~舌侧弓型线;

400’~唇侧弓型线;

402~止挡结构;

404~弯折部;

500、500’、500”~唇侧弹力线;

d~距离;

f1~水平矫正分力;

f2~垂直矫正分力;

m~颚骨;

r1~旋转方向;

r2~旋转方向;

s~矫正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此说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本发明的总体概念而并非用以局限本发明的范围。

在以下所说明的本发明各种实施例中,所称的方位“上”、“下”、“左”、“右”、“前”、“后”,仅是用来表示附图中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并非用来限制本发明。

在附图或说明书描述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皆使用相同的符号。另外,在附图中,实施例的形状或厚度可扩大,以简化或是方便标示。

请先参照图2,其显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以矫正齿颚前突,关闭齿列缝隙)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包括一第一矫正单元100、一第二矫正单元200及多个弹性元件300(例如五个弹性元件300,但不以此为限)。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矫正单元100为一可拆式固定器(removableretainer),适于以可拆卸的方式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前牙部分(例如图2中以虚线所表示的门牙10、侧门牙11、犬齿12、第一小臼齿13),且第一矫正单元100的舌侧上固定地设有多个第一连接部102(例如五个第一连接部102,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一连接部102例如具有一勾部结构,但不以此为限。另外,第一矫正单元100的材料可包括热塑性塑胶、合成树脂、或其他适合用于口腔的材料,第一连接部102的材料可包括不锈钢、镍钛合金或塑胶陶瓷,且第一连接部102例如可以粘贴的方式固定于第一矫正单元100上。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矫正单元200为一金属框架(metalframe),包括大致呈一倒u字形的第一横跨部202及连接于第一横跨部202两侧的多个相连 的固定部204(例如四个固定部204(左右侧各两个),但不以此为限)。

其中,第一横跨部202的位置对应于第一矫正单元100的舌侧,且第一横跨部202上形成有多个突出的第二连接部206(例如三个第二连接部206,但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每一第二连接部206例如具有一勾部结构,但不以此为限。值得一提的是,前述倒u字形的第一横跨部202可悬置于上颚顶部或下颚底部(更具体而言,当第二矫正单元200配戴于上颚牙弓时,第一横跨部202可悬置于上颚顶部,而当第二矫正单元200配戴于下颚牙弓时,第一横跨部202则悬置于下颚底部),故而具有加强第二矫正单元200的稳定性与锚定的功能,并可降低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知悉的弓形效应(bowingeffect)。

另外,该些固定部204适于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于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后牙部分(例如第一大臼齿14、第二大臼齿15),更具体而言,该些固定部204以环绕该些后牙部分中的每一者并暴露其咬合面(亦即图2中元件符号14、15所指出的位置(面))的方式被配置及配戴于该些后牙部分,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值得一提的是,前述例如具有勾部结构的第二连接部206也可被形成于该些固定部204上(图未示)。

在本实施例中,多个例如为橡皮圈或镍钛合金材料的弹簧圈(springcoil)的弹性元件300,可用以连接第一矫正单元100的舌侧上的第一连接部102与第二矫正单元200的第一横跨部202上的第二连接部206。在一些实施例中,该些弹性元件300也可连接该些第一连接部102与第二矫正单元200的固定部204上的该些第二连接部206。

值得一提的是,在使用本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时,会预先拔除例如上颚或下颚牙弓的第二小臼齿,以产生形成于第一小臼齿13及第一大臼齿14间的矫正空间s(参照图2),接着将第一、第二矫正单元100及200分别配戴于该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前牙部分(例如门牙10、侧门牙11、犬齿12、第一小臼齿13)与后牙部分(例如第一大臼齿14、第二大臼齿15),但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能预先拔除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其他位置的牙齿,并对应地调整用以配戴于该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前牙部分与后牙部分的第一、第二矫正单元100及200的结构),随后,再将多个弹性元件300连接于第一矫正单元100上的第一连接部102与第二矫正单元200上的第二连接部206。

由此,连接于第一大臼齿14、第二大臼齿15的第二矫正单元200(及其上的第二连接部206)可作为一固定支点,且该些弹性元件300的弹性力可驱使第一矫正单元100朝第二矫正单元200移动(如图2中的箭头方向所示),使得前牙部分也朝后牙部分移动,进而关闭矫正空间s(亦即齿列缝隙),以达到矫正齿颚前突的目的。另外,由于第一矫正单元100与第二矫正单元200可视病患需求自由地装上或取下(不须额外使用骨钉或固定于牙齿上的托架),故也可有效地改善现有齿列矫正装置在使用上的不适与不便等问题。

接着请一并参照图3,其显示图2中的弹性元件300对第一矫正单元100作用矫正力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矫正单元100上的第一连接部102与第二矫正单元200的第一横跨部202上的第二连接部206彼此间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分别形成有一间距。如此一来,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02与第二连接部206间的弹性元件300除可对第一矫正单元100作用一水平矫正分力f1,以驱使第一矫正单元100沿着水平方向朝第二矫正单元200移动之外(使得前牙部分11~13朝后牙部分14~15的方向收缩(retraction)),并可同时对第一矫正单元100作用一垂直矫正分力f2,以驱使第一矫正单元100沿着垂直方向朝颚骨m(上颚骨或下颚骨)移动(使得前牙部分11~13朝颚骨m的方向挤压(intrusion)),从而可有助于进一步改善齿颚前突的咬合与美观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当第一矫正单元100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前牙部分(例如门牙10、侧门牙11、犬齿12、第一小臼齿13)时,其可大致包覆该些牙齿的整个牙冠部分。更具体而言,第一矫正单元100可依据该些前牙部分的倒凹(undercut)结构来设计,以使得第一矫正单元100顺应性地(conformally)包覆该些牙齿的整个牙冠部分,从而可强化第一矫正单元100卡合于该些牙齿的力量,以避免第一矫正单元100在齿列矫正过程中轻易地脱离该些牙齿。

请继续参照图2及图3,前述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更包括一具有金属材料的舌侧弓型线400,其被弯曲以顺应第一矫正单元100的形状(弓形),并设置于第一、第二矫正单元100与200的舌侧,可用以导引第一矫正单元100稳定地朝第二矫正单元200移动。更明确而言,当弹性元件300驱使第一矫正单元100朝第二矫正单元200移动(矫正齿列)时,舌侧弓型线400可由第一矫正单元100的舌侧提供一支撑力,以平衡矫正力,并避免第一矫正单元100向舌侧发生过度倾倒。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附图中未显示,但舌侧弓型线400上也可设有多个第三连接部,其中该些第三连接部例如具有与前述第一连接部102相似的勾部结构,而前述弹性元件300也可连接该些第三连接部与第二矫正单元200的第一横跨部202上的该些第二连接部206,以驱使第一矫正单元100朝第二矫正单元200移动(如图2中的箭头方向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舌侧弓型线400的两侧分别更包括一弯折部404(参照图3),可使得舌侧弓型线400设置于第一矫正单元100的部分与舌侧弓型线400设置于第二矫正单元200的部分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位差,用以顺应及补偿生理上前牙部分(例如门牙10、侧门牙11、犬齿12、第一小臼齿13)与后牙部分(例如第一大臼齿14、第二大臼齿15)之间的位差。

如图2所示,前述第二矫正单元200的第一横跨部202与位于第一横跨部202的两侧的固定部204之间更分别形成有一突出部208,且每一突出部208上形成有贯穿孔(图未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矫正单元200的固定部204、突出部208及第一横跨部202(包括第二连接部206)例如可以铸造的方式一体成型。另外,在第一矫正单元100的多个第一连接部102上也分别形成有一贯穿孔(图未示)。在本实施例中,前述舌侧弓型线400以穿过突出部208与第一连接部102的贯穿孔的方式被设置且组装于第一、第二矫正单元100与200的舌侧。更明确而言,在使用本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时,舌侧弓型线400和第一、第二矫正单元100与200可先在口腔外进行组装,之后再一起被安装于口腔内的上颚或下颚牙弓,如此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的组装作业可更为简易且方便。

在本实施例中,前述舌侧弓型线400的两侧分别更形成有一止挡结构402(参照图2),其靠近第一矫正单元100与第二矫正单元200间的矫正空间s,可用以控制第一矫正单元100朝第二矫正单元200移动的距离。举例来说,可设计当第一矫正单元100朝第二矫正单元200移动一定距离d(图2)并关闭矫正空间s时,前述舌侧弓型线400上的止挡结构402即抵靠至相邻的第二矫正单元200的突出部208,以阻挡第一矫正单元100朝第二矫正单元200继续移动,如此可控制第一矫正单元100的移动距离。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附图中未显示,但前述止挡结构402的每一者上也可设有一第四连接部,其中该些第四连接部例如具有与前述第一连接部102相似的勾部结构,而前述弹性元件300也可连接该些第四连接部与第二 矫正单元200的该些固定部204上的第二连接部206,以驱使第一矫正单元100朝第二矫正单元200移动(如图2中的箭头方向所示)。

接着请参照图4,其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以矫正齿颚前突,关闭齿列缝隙)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间的差异在于,第二矫正单元200更具有一第二横跨部214,连接位于第一横跨部202的两侧的该些固定部204,并相较于第一横跨部202远离第一矫正单元100,其中第二横跨部214可悬置于上颚顶部(当第二矫正单元200配戴于上颚牙弓时),并具有加强第二矫正单元200的稳定性与锚定的功能。值得一提的是,当第二矫正单元200配戴于下颚牙弓时,第二矫正单元200仅具有一第一横跨部202而不具有第二横跨部214,因为第二横跨部214容易影响到舌头的运动。另外,本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更可包括一具有金属材料的唇侧弓型线400’,其被弯曲以顺应第一矫正单元100的形状(弓形),并设置于第一、第二矫正单元100与200的唇侧(唇侧弓型线400’的设置方式类似于舌侧弓型线400设置于第一、第二矫正单元100与200的舌侧的方式,故在此仅省略重复说明),可用以导引第一矫正单元100稳定地朝第二矫正单元200移动。

接着请一并参照图5、图6a及图6b,其中图5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以矫正齿颚前突,关闭齿列缝隙)的示意图,图6a显示图5中的第一矫正单元100的唇侧设计(包括不同的唇侧弹力线500配戴方式)示意图,图6b显示唇侧弹力线对第一矫正单元100作用不同矫正力矩(torque)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间的差异在于,更包括一具有橡胶材料或镍钛合金材料的唇侧弹力线500。

在本实施例中,唇侧弹力线500设置于第一、第二矫正单元100与200的唇侧。更具体而言,如图5及图6a所示,在第二矫正单元200的固定部204(例如环绕于两侧第一大臼齿14的固定部204,但不以此为限)的唇侧上可分别设有一突出的唇侧连接部210(参照图5),且在第一矫正单元100的唇侧上可设有多个大致沿水平方向排列成一直线且个别对应该些前牙部分(门牙10、侧门牙11、犬齿12、第一小臼齿13)中每一者的导引轨道104,另外该些导引轨道104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置对应于第一矫正单元100的中央处 (参照图6a),其中唇侧弹力线500的两端可分别以例如勾挂的方式连接于第二矫正单元200上的唇侧连接部210(在本实施例中,每一唇侧连接部210例如具有一勾部(hook)结构或一凹槽(notch)结构,但不以此为限),而唇侧弹力线500的主体则可设置于该些导引轨道104之内。

通过前述设计,连接于第一大臼齿14、第二大臼齿15的第二矫正单元200(及其上的唇侧连接部210)可作为一固定支点,且唇侧弹力线500的弹性力也可驱使第一矫正单元100朝第二矫正单元200移动(如图5中的箭头方向所示),以关闭矫正空间s,进而达到矫正齿颚前突的目的,并进一步提高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的矫正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请一并参照图6a及图6b,通过不同的唇侧弹力线500配戴方式,唇侧弹力线500的弹性力/力矩(torque)也可进一步驱使第一矫正单元100相对于颚骨m发生转动,以提高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的矫正效率(可同时达到水平方向及转动方向上的齿列矫正)。

举例而言,如图6a所示,若将唇侧弹力线的主体的部分设置于该些导引轨道104的上侧(以虚线及元件符号500’表示此状态下的唇侧弹力线),则此时唇侧弹力线500’的弹性力除可驱使第一矫正单元100朝第二矫正单元200移动(如图5中的箭头方向所示)之外,也可进一步将第一矫正单元100朝下方推动(如图6a中的向下箭头所示),从而使得第一矫正单元100相对于颚骨m朝口腔内侧方向进行旋转(如图6b中所示的旋转方向r1);相对地,若将唇侧弹力线的主体的部分设置于该些导引轨道104的下侧(以虚线及元件符号500”表示此状态下的唇侧弹力线),则此时唇侧弹力线500”的弹性力除可驱使第一矫正单元100朝第二矫正单元200移动(如图5中的箭头方向所示)之外,也可进一步将第一矫正单元100朝上方推动(如图6a中的向上箭头所示),从而使得第一矫正单元100相对于颚骨m朝口腔外侧方向进行旋转(如图6b中所示的旋转方向r2)。

接着请参照图7,其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以矫正齿颚前突,关闭齿列缝隙)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与图2所示的实施例(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间的差异在于,第二矫正单元200的固定部204的咬合面上分别更形成有一增厚结构212。

在本实施例中,增厚结构212可包括一金属网212a及一填补材料 (restorationmaterial)(图未示),其中金属网212a设置于固定部204的咬合面上(图6),且填补材料形成于金属网212a上。更具体而言,金属网212a与固定部204例如可以铸造的方式一体成型,而填补材料则可以涂布方式被施加于金属网212a上。填补材料可包括硬度低于齿质的合成树脂或其他适合用于口腔的填补材料。

通过增厚结构212的设计,更可使得第二矫正单元200与未配戴第一、第二矫正单元100及200的另一上颚或下颚牙弓(图未示)间的间距增加,以避免该另一上颚或下颚牙弓卡住第一矫正单元100,从而可有利于第一矫正单元100顺利地朝第二矫正单元200移动,以达到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的矫正目的。

接着请参照图8,其显示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配戴于上颚或下颚牙弓(以矫正齿颚前突,关闭齿列缝隙)的示意图。其中,本实施例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与第2、3图所示的实施例(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间的差异在于,第二矫正单元200更包括一唇侧横跨部216,其由固定部204延伸,并沿着上颚或下颚牙弓的唇侧设置。如图8所示,唇侧横跨部216的位置可对应于颚骨m与上颚或下颚牙弓的牙龈之间的位置。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唇侧横跨部216上更形成有多个第二连接部206(其结构与第一横跨部202上的第二连接部206相似,故在此仅省略重复说明),而第一矫正单元100的唇侧上也固定有多个第一连接部102(其结构与舌侧上的第一连接部102相似,故在此仅省略重复说明),且多个弹性元件300也可连接第一矫正单元100的唇侧上的第一连接部102与第二矫正单元200的唇侧横跨部216上的第二连接部206,以对第一矫正单元100作用类似于图3实施例中的矫正力(包括水平矫正分力f1和垂直矫正分力f2),从而达到矫正齿颚前突的目的,并可提高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1””的矫正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矫正单元200也可不具有一第一横跨部202,而仅包括前述唇侧横跨部216与连接于唇侧横跨部216的两侧的多个相连的固定部204。

综上所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多种适用于矫正齿颚前突(上颚前突及/或下颚前突)的可拆式齿列矫正装置,可实现前牙整体下压(intrusion)与内缩(retraction)、力矩(torque)作用、关闭齿列缝隙以及咬合平面调整。

虽然结合前述的实施例揭露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本 发明所属技术领域中熟悉此技术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做些许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