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观察气囊的导尿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3588阅读:42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观察气囊的导尿管。



背景技术:

导尿管,是以天然橡胶、硅橡胶或聚氯乙烯(PVC)制成的管路,可以经由尿道插入膀胱以便引流尿液出来。是医院普遍采用的常规医疗辅助器械。

最初使用的是普通导尿管,经常会出现导尿管自行脱落,而达不到治疗预期的目的,这不仅延误了治疗时机,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与尿路感染的机会,又给医护人员增加了不必要的工作量。为了避免上述现象的发生,2000年以后,全国都开始改用气囊式导尿管,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其基本结构是在导尿管前端一定位置的圆周外设置了较薄的薄膜层,且这个薄膜层处于封闭状态,只是通过一细管路连接到导尿管末端的充气口,这个细管路设置在导尿管的壁内,使用时,当导尿管前端深入到膀胱内后,理论上这个薄膜层也应该处于膀胱内,用注射器往充气口(充气口内有一单向阀)注入气体或液体,在压力的作用下,气体或液体就会从细管路进入到薄膜层内,并膨胀成一气囊后保持这个状态,这个气囊位于膀胱内,其作用是防止导尿管滑落。在此期间,膀胱内的尿液就会从导尿管的管路内滴落后被接尿袋收集。

但在临床使用中气囊式导尿管也出现一些问题:由于护理人员在操作时插入深度不够,气囊一部分在尿道内,一部分在膀胱内即给导尿管气囊加压,从而导致气囊膨胀损伤尿道,造成了病员的极大痛苦。更严重的是这极易使医生误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带观察气囊的导尿管,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带观察气囊的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尿管本体,导尿管本体前端设置有内气囊,导尿管末端两侧分别设置有支管和外气囊;所述内气囊通过内导管与外气囊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外气囊为柔性件组成的多边形。

进一步地,所述内气囊通过细管路与支管接通。

进一步地,所述内气囊和外气囊的壁厚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支管设置有充气口。

进一步地,所述外气囊设置有泄压通道,且在泄压通道上设置有溢流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改变了传统导尿管的形式,在导尿管外部设置有具有观察功能的外气囊,并将外气囊与内气囊连通,而外气囊为柔性结构的多边形,当内气囊的气体过多后,气体通过内导管传递至外气囊,在持续充气过程中,外气囊鼓胀,起到警示作用,避免了对病人造成伤害。并且在外气囊设置有泄压通道,当输入的液体或者气体过多后,外气囊鼓胀,当压力到一定程度后会开启溢流阀,通过泄压通道进行泄压,避免高压损坏导尿管,造成人体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带观察气囊的导尿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1为导尿管本体、2为支管、3为充气口、4为内气囊、5为内导管、6为外气囊、7为溢流阀、8为泄压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带观察气囊的导尿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尿管本体1,导尿管本体1前端设置有内气囊4,导尿管末端两侧分别设置有支管2和外气囊6;所述内气囊4通过内导管5与外气囊6连通。所述外气囊6为柔性件组成的多边形。所述内气囊4通过细管路与支管2接通。所述内气囊4和外气囊6的壁厚相同。所述支管2设置有充气口3。所述外气囊设置有泄压通道8,且在泄压通道8上设置有溢流阀7。

使用时,按常规操作方法,将导尿管本体1插入,其前端通过尿道到达膀胱内,尿液通过尿液管路滴落,此时,导尿管本体1末端、观察气囊、支管2和充气口3都在身体外。

护理人员将针管内的定量(40ml)液体或气体,通过充气口3注入,气体或液体通过支管2进入细管路,细管路内的液体和气体会进入到内气囊4内,当内气囊4内的气体或者液体过多后,会沿着内导管5再通入到外气囊6,外气囊6和内气囊4的壁厚相同,两者在相同压力下,膨胀程度大致相同。而外气囊6为柔性结构的多边形,当内气囊4的气体过多后,气体通过内导管5传递至外气囊6,在持续充气过程中,外气囊6鼓胀,起到警示作用,避免了对病人造成伤害。并且在外气囊设置有泄压通道,当输入的液体或者气体过多后,外气囊鼓胀,当压力到一定程度后会开启溢流阀7,通过泄压通道8进行泄压,避免高压损坏导尿管,造成人体伤害。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