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加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5338阅读:48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液体加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临床使用的液体加药装置。
目前,医学界把静脉滴注作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在给病人进行静脉滴注前,通常要按医嘱在液体瓶内加入病情需要的药液,护理人员必须进行严格的无菌操作,用无菌注射器套上针头,将针头插入安瓿或密封瓶内的液面下进行吸药,再将药液注入液体瓶内,如需加多种药液,就要重复上述操作,加药完毕,将一次性输液管插入液体瓶内进行静脉滴注。这种人工加药方法不仅操作繁琐,而且容易违反无菌技术操作原则,造成药液污染,是临床上引起输液反应的护源性不安全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操作的效率低,不能尽快将多种药液加入液体瓶内进行滴注,影响对病人及时用药抢救。
本装置的发明目的是向临床提供一种污染环节少,操作简单的液体加药装置。
装置由负压泵和一次性输液管组成。这种一次性输液管包括输液管针头,吸药管,抽气管,滴注管。输液管针头为二孔三接头,分别接吸药管,抽气管,滴注管,其中位于针尖的排气孔与吸药管相通,针杆上的滴注孔与抽气管及滴注管相通。
加药液时,将一次性输液管的输液管针头插入液体瓶内,关好滴注管的制水夹,抽气管接负压泵,开动负压泵,使液体瓶内气体连续不断地从滴注孔经抽气管抽出。这时液体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把吸药管上的吸药针头插到药液安瓿中的药液液面下,药液在大气压的作用下,通过吸药管进入液体瓶内。药液加完后,将抽气管与负压泵分开,关好抽气管上的制水夹,即可进行静脉滴主。
由于滴注孔在输液管针头的针杆上,与在针尖的排气孔分开,所以从排气孔出来的药液会因重力和惯性而下落,不会被吸入滴注孔。
为防止药液内的杂质进入液体瓶内,在吸药管内置微孔过滤膜。
本装置有如下优点1.无需手工操作,简单方便,实现加药过程中的自动化;2.加药过程中,药液仅经过一次性输液管,减少药液在加药过程中被污染的环节;3.吸药管内的微孔过滤膜,可防止药液内的杂质进入液体瓶内。
附图
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对发明作进一步描述本装置使用的一次性输液管由输液管针头(9),滴注管(1),抽气管(3),吸药管(8)组成,输液管针头(9)为二孔三接头,分别接吸药管(8),抽气管(3)及滴注管(1),其中位于针尖的排气孔(10)与吸药管(8)相通,针杆上的滴注孔(5)与抽气管(3)及滴注管(1)相通,吸药管(8)内置微孔过滤膜(7),末端带吸药针头(11),抽气管(3)带制水夹(2)。
将输液管针头(9)插入液体瓶(6),抽气管(3)与负压泵(4)相接后打开制水夹(2),再把滴注管(1)的制水夹(图中未画)关好,开动负压泵(4),使液体瓶(6)内的空气连续不断地从滴注孔(5)进入输液管针头(9),再经抽气管(3)从负压泵(4)抽出,这时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即可进行液体加药,把吸药针头(11)插入药液安瓿(12)中的药液液面下,药液就会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从吸药针头(11),经过吸药管(8),微孔过滤膜(7),输液管针头(9),最后由排气孔(10)进入液体瓶(6)内。由于滴注孔(5)位于输液管针头(9)的针杆上,与在针尖的排气孔(10)分开,所以从排气孔(10)出来的药液会因重力和惯性而下落,不会被吸入滴注孔(5)。吸药管(8)内置的微孔过滤膜(7)可防止药液内的杂质进入液体瓶(6)内。加药完毕,将抽气管(3)与负压泵(4)分开,关好制水夹(2),即可进行静脉滴注,滴注时吸药管(8)用来排气。
权利要求1.一种液体加药装置,由负压泵(4)和一次性输液管组成,其特征在于此一次性输液管包括输液管针头(9),吸药管(8),抽气管(3)及滴注管(1),输液管针头(9)为二孔三接头,分别接吸药管(8),抽气管(3)及滴注管(1),其中位于针尖的排气孔(10)与吸药管(8)相通,针杆上的滴注孔(5)与抽气管(3)及滴注管(1)相通;负压泵(4)与抽气管(3)相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次性输液管针头(9)上的排气孔(10)与滴注孔(5)分开,排气孔(10)在针尖,滴注孔(5)在针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加药装置,其特征在于一次性输液管的吸药管(8)内置微孔过滤膜(7)。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临床使用的液体加药装置,由负压泵和一次性输液管组成,其特点是该一次性输液管由二孔三接头的输液管针头上接吸药管,抽气管及滴注管构成,其中排气孔与吸药管相通,滴注孔与抽气管及滴注管相通。加药时将针头插入液体瓶,抽气管接负压泵,开动负压泵将液体瓶内气体从抽气管抽出,使瓶内气压小于大气压,把吸药针头插到药液安瓿中的药液液面下,药液在大气压的作用下经吸药管进入液体瓶内。
文档编号A61M5/00GK2258399SQ9520991
公开日1997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1995年4月24日 优先权日1995年4月24日
发明者张桂芬, 王蓉芝, 邓磊 申请人:张桂芬, 王蓉芝, 邓磊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