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毒素、组合物和相关的方法_5

文档序号:9582728阅读:来源:国知局
甲醛,以达到靶向浓度。将反应物温和搅拌5-10分钟,并且在靶向温度(在1小时培养内 实现靶温度)下放置在培养器中。每天监测每个单独的反应,达最多21天的时间段。引出 样品,通过细胞毒性分析、AEX-HPLC、SEC-HPLC、SDS-PAGE和TNBS测定来分析。以某些时间 间隔(取决于类毒素化条件),引出样品,配制和动物研究,实施回复分析和ELISA测试。
[0042] 动力学细朐毒件分析 类毒素化反应接着细胞毒性分析,因此每天直接从反应混合物引出样品,并且经历同 一天分析。类毒素化过程接着对IMR90细胞的细胞毒性,类毒素化的动力学为单相的,毒素 A平均5 ± 1天取出用于细胞毒性中和,而毒素 B接近13 ± 2天取出(对于整个反应,不 足3倍安全限度)。使用一个批次得到的数据在图1中显示。y-轴含有MC50值,其反映材 料的毒性,并且代表在毒性材料存在下50%的细胞变圆而不是不是它们正常的有条纹的形 态时的最小浓度。对于两种毒素,MC 50值差别达1000倍;B更具细胞毒性,其MC50值在 低pg/ml范围。类毒素的绝对MC50值是未知的,由于当在这些实验中以200 μg/ml的最 高浓度测试时不存在细胞毒性。灭活过程的总的时间段为18-21天。
[0043] 对于毒素 A和毒素 B的类毒素化反应,来自细胞毒性分析的数据在表2中显示。其 描绘对于甲醛与毒素的每一个单独的反应,显示细胞毒性丧失所需的时间量(以天计)。对 于毒素 A和毒素 B,由对于类毒素化反应的数据,几个通常的趋势是显而易见的。当甲醛浓 度提高时,使毒素灭活所需的时间降低。此外,对于反应,当温度提高时,使毒素灭活所需的 时间也降低。数据表明,当提高温度或甲醛浓度时,类毒素化的速率加速。由动力学细胞毒 性分析鉴定许多潜在的条件,数据表明,通过使细胞毒性的初始丧失外推3倍,可实现3倍 安全限度。例如,使用〇. 2%甲醛,在25°C下,毒素 A在2天时解毒,因此,施用适当的安全系 数将最低程度涉及继续反应6天。基于细胞毒性丧失的接受标准(基于动力学分析),多种 类毒素化反应条件满足预期,并且使用其它分析的进一步评价将缩小条件。
[0044] 表 2 动力学研究的细胞毒性结果*
*+ :有细胞毒性;-:未检测到细胞毒性;N. D.:未测定。
[0045] DoE反应的动力学AEX-HPLC分析 AEX-HPLC (延伸的梯度方法)可用作进一步评价不同的类毒素化参数的工具。AEX特 性在缩小合适的类毒素化条件中可为有价值的工具。在AEX色谱图中,对于类毒素 A和类 毒素 B二者,观察两个亚群体,比起毒素,均具有较长的保留时间。随着反应的进展,峰群偏 移,表明对毒素的进一步改性。潜在地,这反映甲醛与在毒素上的胺基团反应,改变在蛋白 质上的电荷特性至较少正电荷,从而提高与柱树脂(季铵树脂)的结合亲和力。随着时间的 变化,温度和甲醛浓度可影响和"偏移"峰群特性,指示更多的甲醛蛋白质改性;对于毒素 A和毒素 B类毒素化反应二者,当提高温度和甲醛浓度时,观察到更快速偏移至第二峰群。 从评价的立场,更期望在第二峰位置处具有单分散的特性,以确保更多的蛋白质改性。对于 类毒素 A,0. 21%甲醛在25°C下> 6天或0. 42%甲醛在15°C下> 6天的条件得到期望的单 分散的第二峰特性。对于类毒素 B,0. 4%或0. 8%甲醛在15°C下>10天;或者0. 4%甲醛在 25°C下> 5天的条件导致期望的单分散的第二峰特性。重要的是,注意到具有最高甲醛浓 度和温度的反应随着时间开始产生更多的类毒素群体,表明更加广泛的蛋白质改性(特别 是在0. 4%甲醛,25°C下使毒素 A灭活的情况下)。
[0046] 动力学SEC-HPLC分析 SEC特性在缩小合适的类毒素化条件中可为有价值的工具。色谱图可给出作为甲醛诱 导的分子间交联的结果可发生的多聚化程度的洞察。期望对类毒素的多聚化的量最小化, 并且实现与在实施例1中产生的产品类似的特性。通过SEC-MLS每天监测单个反应,并且 定性分析多聚化的外观。对于类毒素 B反应分析的所有的条件显示没有多聚化。对于类毒 素 A,观察到过度多聚化,主要是对于具有最高的甲醛浓度的条件。因此,关于温度、时间或 甲醛浓度,对于类毒素 B条件,SEC-MLS数据没有区别。然而,数据表明,对于类毒素 A,较 高温度和甲醛浓度共同可导致多聚化。
[0047] 动力学胺含量(TNBS)分析 通过反应以形成基于甲醛的部分,福尔马林介导的类毒素化导致降低在蛋白质上的游 离胺含量(例如,赖氨酸的ε-氨基基团)。对较早的材料进行使用三硝基苯磺酸(TNBS) 测定监测改性程度的尝试,并且在反应结束时,改性的程度显示对于类毒素 A和B分别为约 35%和65% (剩余的游离胺含量相反)。对于该研究,还使用TNBS测定监测游离胺含量。条 件显示,当温度和时间提高时,%游离胺含量更快速接近渐近线。因此,胺改性的程度可最 大估计为约40% (对于毒素 Α)和75% (对于毒素 Β)(剩余的游离胺含量相反)。虽然胺含 量与细胞毒性丧失具有很少的关联,但其可用于跟踪甲醛和毒素反应的程度。对于各个实 施例,在25°C下,胺改性在6天(关于Α)和约10天(关于Β)内看起来完成。如果反应在 较低温度下实施,实现相同程度的胺改性所需的时间提高。因此,数据表明较高温度在较短 的时间量下将导致更加完全的反应。
[0048] 抗原件的分析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也可用作进一步评价不同的类毒素化参数的工具。产品的 ELISA特性可用于缩小合适的类毒素化条件。针对由较早的材料产生的抗体,经由ELISA测 量产生的类毒素,并且分析随着类毒素化时间的变化。此处ELISA用于检测毒素的量,并且 针对使用在280 nm下的吸光度测量的浓度进行比较。在类毒素化反应中随着抗原的进展, ELISA值可下降,指示由使用实施例1类毒素观察到的反应的变化(潜在地指示多聚化)。 虽然在测定中注意到变化性,但数据表明,较高温度和较高甲醛浓度导致较低的ELISA反 应。例如,在25°C下使用0. 4%甲醛导致ELISA值下降比在25°C下使用0. 2%甲醛更快。同 样,在25°C下使用0. 4%甲醛的条件导致ELISA值下降比在4°C下使用0. 4%甲醛更快。作 为评价工具,期望保持ELISA反应超过70% ;鉴定众多条件。
[0049] 免痔原件的分析 通过仓鼠效力测定测量免疫原性可用于评价类毒素化条件。对于类毒素 A和类毒素 B, 选择不少于4. 8的平均LoglO IgG滴度反应的IgG滴度反应。根据那些规格评价由这些研 究产生的类毒素,并且进一步详细检查,以不具有与获自较早的条件的类毒素显著较低的 反应。此外,由于不能评价所有可能的散布性(关于时间、温度和甲醛浓度),基于动力学细 胞毒性分析(3倍安全限度)以及本文描述的物理化学特性选择类毒素。配制类毒素作为 二价材料(非冻干),用于仓鼠效力测定,并且分析血清的IgG反应。所有类毒素化条件不 仅通过效力规格(即,平均IgG滴度反应为4. 8 Log 10),而且与较早的(实施例1)材料具 有在统计学上同等的滴度反应(注意到没有显著的差异)。此外,使用体外攻击测定测试所 有血清,发现具有中和抗体活性。作为关键的品质特性,数据表明任意这些类毒素化条件可 接受。
[0050] 药物产物("DP")的回复分析 使用在评价下的类毒素化条件制备的类毒素 A和B,配制药物产物(包含类毒素 A和B 的组合物)。制剂包括〇%、〇. 004%和在一些情况下0. 008% (w/v)残余的甲醛。通过从类毒 素 A或B组合物除去所有的(或基本上所有的)甲醛,随后用指示量的甲醛示踪澄清的组 合物,制备制剂。药物产物经历在37°C下进行的回复分析。在表3中描绘来自药物产物回 复分析的数据。对于细胞毒性测试为阴性的药物产物标注为(_)。
[0051] 多种药物产物制剂通过回复分析(即,在37°C下储存后,不具有可检测的细胞毒 性)。在37°C下储存后,两种药物产物(具有0.004%或具有0.008%甲醛("残余的甲醛 〃))不具有可检测的细胞毒性:(i)包含类毒素 A (通过0. 2%甲醛,15°C培养13天而灭活) 和类毒素 B (通过0. 8%甲醛,15°C培养13天而灭活)的药物产物(表3,测试13和14的 参数);和,(ii)包含类毒素 A (通过0.2%甲醛,25°C培养6天而灭活)和类毒素 B (通过 0. 4%甲醛,25°C培养13天而灭活)的药物产物(表3,测试22和23的参数)。在37°C下 储存后,具有〇. 008%甲醛的若干其它药物产物也不具有可检测的细胞毒性,包括例如,包 含类毒素 A (通过0. 4%甲醛,4°C培养13天而灭活)和类毒素 B (通过0. 8%甲醛,4°C灭活 21天)的药物产物和包含类毒素 A (通过0. 4%甲醛,4°C灭活13天)和类毒素 B (通过0. 8% 甲醛,4°C灭活21天)的药物产物。由该分析鉴定的最佳的类毒素化条件为:毒素 A的类毒 素化:0. 5mg/ml毒素 A,0. 21 %甲醛,25°C,在IOOmM NaP04(pH 7)中6天;和毒素 B的类毒 素化:0.5mg/ml 毒素 Β,0·42% 甲醛,25°C,在 IOOmM NaP04(pH 7)中 13 天(表 3,测试 22 的 参数)。当通过其它物理化学测定测量时,这些条件也具有期望的特性。AEX显示对于每一 种类毒素的均质峰群,SEC MALS显示最少多聚化,TNBS显示在给定的时间点实现最大胺改 性的每一个反应。此外,保持ELISA (A280)反应。
[0052] 表 3 回复分析(37°C )
DP=药物产物;Form.=甲醛;+ :有细胞毒性;-:未检测到细胞毒性;N. D.未测定 表1和3指示参数22对于由毒素 A和B制备类毒素是最佳的。这些条件为: 制备类毒素 A:0. 5 mg/ml 毒素 A,0· 21 % 甲醛,25°C,在 100 mM NaPO 4 (pH 7)中 6 天; 和, 制备类毒素 B:0. 5 mg/ml 毒素 B,0· 42% 甲醛,25°C,在 100 mM NaPO 4 (pH 7)中 13 天。
[0053] 这些程序还包括在6天(类毒素 A)或13天(类毒素 B)培养之前,10分钟混合步 骤,接着0.2 μπι过滤。在测试在37°C下的回复之前,将类毒素 A和类毒素 B在20 mM柠檬 酸盐(pH 7. 5)、0. 004%甲醛中渗滤。该程序在图2中说明。还注意到,在柠檬酸盐缓冲液 中0. 008%甲醛也通常提供在37°C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