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主动脉支架植体系统的制作方法_5

文档序号:9649721阅读:来源:国知局
[0174]?美国专利临时申请案,申请号60/892,885,申请日为2007年3月5日;
[0175]?美国专利临时申请案,申请号60/991,726,申请日为2007年12月4日;
[0176]?美国专利临时申请案,申请号60/219,758,申请日为2009年6月23日;
[0177]?美国专利临时申请案,申请号60/221,074,申请日为2009年6月28日;
[0178]?美国专利申请案,申请号13/380,728,申请日为2011年12月22日,其公开为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2012/0150274 ;
[0179]?美国专利申请案,申请号13/384,075,申请日为2012年1月13日,其公开为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2012/0179236 ;
[0180]?美国专利申请案,申请号13/505,996,申请日为2012年5月3日,其公开为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2012/0310324 ;
[0181]?美国专利申请案,申请号13/512,778,申请日为2012年9月24日,其公开为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2013/0013050 ;
[0182]?美国专利申请案,申请号13/513,397,申请日为2012年6月1日,其公开为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2012/0330399 ;
[0183]?美国专利申请案,申请号13/514,240,申请日为2012年6月6日,其公开为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2013/0013051 ;
[0184]?美国专利申请案,申请号13/577,161,申请日为2012年8月3日,其公开为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2013/0035751 ;
[0185]?美国专利申请案,申请号13/031,871,申请日为2011年2月22日,其公开为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2011/0208289 ;
[0186]?美国专利临时申请案,申请号61/496,613,申请日为2011年6月14日;
[0187]?美国专利临时申请案,申请号61/505,132,申请日为2011年7月7日;
[0188]?美国专利临时申请案,申请号61/529,931,申请日为2011年9月1日;
[0189]?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案,申请号PCT/IL2012/000060,申请日为2012年2月2日,其公开为专利合作条约公开号W02012/104842 ;
[0190]?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案,申请号PCT/IL2012/000083,申请日为2012年2月16日,其公开为专利合作条约公开号W02012/111006 ;
[0191]?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案,申请号PCT/IL2012/000095,申请日为2012年3月1日,其公开为专利合作条约公开号W02012/117395 ;
[0192]?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案,申请号PCT/IL2012/000148,申请日为2012年4月4日,其公开为专利合作条约公开号W02013/030818 ;
[0193]?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案,申请号PCT/IL2012/000190,申请日为2012年5月15日,其公开为专利合作条约公开号W02013/171730 ;
[0194]?美国专利申请案,申请号13/523,296,申请日为2012年6月14日,其公开为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2012/0323305 ;
[0195]?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案,申请号PCT/IL2012/000241,申请日为2012年6月19日,其公开为专利合作条约公开号W02012/176187 ;
[0196]?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案,申请号PCT/IL2012/000269,申请日为2012年7月2日,其公开为专利合作条约公开号W02013/005207 ;
[0197]?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案,申请号PCT/IL2012/050424,申请日为2012年10月29日,其公开为专利合作条约公开号W02013/065040 ;
[0198]?专利合作条约专利申请案,申请号PCT/IL2012/050506,申请日为2012年12月4日,其公开为专利合作条约公开号W02013/084235 ;
[0199]?美国专利临时申请案,申请号61/749,965,申请日为2013年1月8日,发明名称为"移植支架植体植入过程中的最小化";
[0200]?美国专利临时申请案,申请号61/775,964,申请日为2013年3月11日,发明名称为"针对主动脉剥离的多组件支架植体系统〃。
[0201]上述所引用的所有参考文献的公开内容以及本说明书中所提及的,以及在那些参考文献中提到的所有参考文献的公开内容,在此通过引用并入本文,除了术语或定义与本文有明确地或隐含冲突者,仅应考虑在本说明书中的定义。
[0202]本发明的特征会通过上述实施例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细节,实施例仅是例示性的,而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相反地,使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本发明时,本发明的范围包括上文描述的的组合和各种特征的子组合,以及以及不属于现有技术中的变型和形式修改。
【主权项】
1.一种装置,包括一大致呈管状的支架植体,其具有支架植体远端和支架植体近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大致呈管状的支撑组件,其包括多个结构支架组件; 一包覆组件,贴附于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支撑组件; 其中当所述支架植体在一径向扩张状态下而不受限制时,所述包覆组件的一近侧端部被成形用以定义至少一第一近端延伸片和一第二近端延伸片;以及 其中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 被成形用以定义多个对应远端基座,其(a)具有环绕所述支架植体周缘测得的多个对应基座长度,及(b)周缘外切的多个对应基座弧线,所述多个基座弧线的每一个具有一角度在100度至140度之间; 被成形用以定义多个对应最近端部,其相较所有外切所述多个对应基座弧线的所述包覆组件的其他对应部分更为近端;以及 具有多个对应轴向长度,由所述多个对应远端基座与所述多个对应最近端部之间轴向测得,且其长度为介于所述对应基座长度的50%至150%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完全向近端延伸时,所述第一和第二近端延伸片具有等于所述对应基座长度的平方值的至少15%的对应表面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近端延伸片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形状和尺寸。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覆组件的一或多个最近端部重叠于所述支架植体近端。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近端延伸片贴附于一或多个所述结构支架组件,且所述第二近端延伸片贴附于一或多个所述结构支架组件。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所述近端延伸片的多个对应轴向长度为介于15毫米至30毫米之间。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时,所述近端延伸片向外突出。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所述近端延伸片向外锥形扩展与所述支架植体的一中心纵向轴线之间夹有一在10度至30度之间的角度。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所述第一和第二近端延伸片被成形用以定义多个贯通所述包覆组件的对应开孔,多个开孔的每一个具有一面积为至少100毫米平方。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多组件支架植体系统,其包括: 所述支架植体;以及 一第一分支包覆支架及一第二分支包覆支架,其具有对应端部,依尺寸被用以分别形成具有所述支架植体的第一和第二近端延伸片的所述开孔的血液不透密封件。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或多个结构支架组件贴附于多个第一和第二近端延伸片的每一个,从而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至少部分的一或多个结构支架组件接近所述开孔。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多个所述开孔中的每一个大致呈圆形。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多个所述开孔中的每一个具有一介于3毫米至8毫米之间的直径。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多个所述开孔沿周缘围绕对应近端延伸片。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所述开孔到所述最近端部对应的最近距离等于对应轴向长度的10%至30%之间。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植体更包括一被固设于其中一个所述开孔上的不透射线的线材。17.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所述第一和第二近端延伸片被成形用以定义多个对应扇形凹口,其由各扇形凹口的最远端部至各近端延伸片的最近端部被测得具有各对应轴向长度,多个轴向长度的每一个至少为7毫米。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所述一或多个结构支架组件贴附于多个第一和第二近端延伸片的每一个,从而至少一所述一或多个结构支架组件的相对部分穿过多个所述扇形凹口。1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所述第一和第二近端延伸片分别被成形为多个第一和第二叶片。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叶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所述第一和第二叶片为半圆形。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叶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多个所述第一和第二半圆形叶片被成形用以环绕大约一个圆形的180度。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叶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多个所述第一和第二半圆形叶片被成形用环绕大约一个圆形的100度至170度。23.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叶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多个所述第一和第二半圆形叶片被成形用环绕大约一个圆形的190度至270度。24.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时,一弧形介于所述第一和第二近端延伸片在圆周最近部分之间,且具有一不超过50度的角度。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时,所述弧形介于圆周最近部分之间的角度为至少5度。26.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时,所述包覆组件的近侧端部被成形用以定义一第三近端延伸片;以及 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所述第三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所述第三近端延伸片: 被成形为用以定义一第三远端基座,其(a)具有环绕所述支架植体周缘测得的一第三基座长度,及(b)环绕周缘的一第三基座弧线,所述第三基座弧线具有一角度在100度至140度之间; 被成形用以定义一第三最近端部,其相较所有环绕所述第三基座弧线的所述包覆组件的其他对应部分更为近端;以及 具有一第三轴向长度,由所述第三远端基座与所述第三最近端部间轴向测得,其长度为介于所述第三远端基座长度的50%至150%之间。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所述第一和第二近端延伸片被成形用以定义多个贯通所述包覆组件的对应开孔,多个开孔的每一个具有至少6平方毫米的面积;以及 所述第三近端延伸片并未被成形用以定义贯通所述包覆组件的任何开孔。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支架植体在所述径向扩张状态下不受限制且多个所述近端延伸片完全向近端延伸时,所述第一和第二近端延伸片被成形用以定义多个对应扇形凹口,其由各扇形凹口的最远端部至各近端延伸片的最近端部被测得具有各对应轴向长度,多个轴向长度的每一个至少为7毫米;以及 所述第三近端延伸片并未被成形用以定义任何扇形凹口。2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传送工具,其(a)用以于一个体的血管系统中在一径向压缩状态下传送所述支架植体至一目标位置,并于所述目标位置设置所述支架植体,以及(b)包括: 至少一内轴,其被成形用以定义贯通其中的一主孔及第一与第二副孔;以及 一外部护套; 其中于所述径向压缩状态下,所述支架植体可拆卸的定位于所述外部护套内,使所述支架植体远端环绕至少一内轴的轴向部分;以及 其中所述传送工具用以使外部护套的轴向平移,并使所述支架植体由所述径向压缩状态转换为所述径向扩张状态。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至少一内轴,其包括: 一主要内轴,其成形用以定义贯通其中的所述主孔;以及 一第一副内轴与一第二副内轴,其成形为用以定义分别贯通其中的一第一副孔与一第二副孔;以及 其中于所述径向压缩状态下,所述支架植体可拆卸的定位于所述外部护套内,使(a)所述支架植体远端环绕所述主要内轴对应的轴向部分及第一与第二副内轴;(b)使所述支架植体近端环绕所述主要内轴的一轴向部分;以及(c)所述第一与第二副内轴向近端延伸超过所述支架植体近端。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近端延伸片被成形用以定义贯通所述包覆组件的对应一第一开孔与一第二开孔;以及 当所述支架植体可拆卸的定位使所述第一与第二副内轴向近端延伸超过所述支架植体近端时,所述第一与第二副内轴分别穿过所述第一与第二开孔。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和第二近端延伸片被成形用以定义为贯通所述包覆组件的对应一第一扇形凹口与一第二扇形凹口 ;以及 当所述支架植体可拆卸的定位使所述第一与第二副内轴向近端延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