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的压脚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0488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缝纫机的压脚操作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操作者用膝盖使设于膝盖操作杆上的膝靠部移动,从而使压脚上升的缝纫机的压脚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参照图3说明传统缝纫机的压脚操作装置。如图3所示,工业用缝纫机M具有安装于缝纫机台板105的缝纫机本体101以及所述缝纫机台板105中的、安装于所述缝纫机本体101下部的油盘107。在所述缝纫机本体101的机臂部103内,设置有下端部具有压脚109的可上下运动的压杆108。推杆123可上下运动地被支承在所述油盘107上。
在所述压杆108的中途部固定着压杆连接架110,所述压杆连接架110通过连杆机构116与所述推杆123连结。在油盘107下面的推杆123的左部,凸设有轴承毂125。在所述轴承毂125上,可转动地支承着朝送布方向(前后方向)延伸的轴140。
在轴140上,通过夹座固定着膝盖操作杆135的上端部。膝盖操作杆135的中途部形成弯曲的大致L字状。在所述膝盖操作杆135的下端部,通过固定件137固定着膝靠部138。
在上述结构的缝纫机中,当压脚109处于被压向底板部的针板(未图示)的下降状态时,膝靠部138和膝盖操作杆135处于实线所示的待机位置。当操作者用右膝盖RH向右方推膝靠部138,将膝靠部138和膝盖操作杆135转动至双点划线所示的动作位置时,所述压脚109上升至所定高度位置。图中,符号LH即为操作者的左膝盖。
此时,操作者的右膝盖RH沿着以地面上的脚(与地面接触的部分。脚底)为中心的圆弧状移动轨迹HK朝箭头方向移动。对此,膝靠部138沿着比以轴140为中心的所述移动轨迹HK小的曲率半径的圆弧状移动轨迹AK,从待机位置移至动作位置。从而在移动轨迹AK与移动轨迹HK之间,产生最大的距离h的上下方向偏离,与该上下方向的偏离对应,在右膝盖RH与膝靠部138间产生相对移动。这种右膝盖RH与膝靠部138的相对移动会给操作者带来不舒服感,降低了操作性。另外,因长时间的连续作业,有时会出现损伤操作者的裤子和膝靠部138、甚至擦伤右膝盖RH的问题。
为此,本发明人曾提出过一种将膝靠部的推压操作面保持在铅垂状态下、可使所述膝靠部横向移动的压脚操作装置(膝盖操作装置)的提案(日本国昭和62年实用新案申请公告第15028号公报)。所述压脚操作装置具有设置于油盘下部的动作轴以及与该动作轴平行的支承轴,将左右1对摆动连杆的上端部分别固定在这些动作轴和支承轴上,同时用连结杆将所述1对摆动连杆的下端部连结,通过L字状的连杆将膝靠部固定在所述连结杆上。采用这种结构,可提高膝盖操作杆的操作性。
另外,本发明人曾提出了一种使膝靠部的移动轨迹与膝盖的移动轨迹大致一致来提高操作杆的操作性的压脚操作装置的提案(日本国昭和62年实用新案申请公告第15029号公报)。所述压脚操作装置在油盘的下部设置有动作轴和引导构件。在所述引导构件上设置圆弧状的槽状凸轮,在所述槽状凸轮中,插通有设置于T字状移动构件的1对销子。摆动臂的上端部固定在所述动作轴上,所述摆动臂的下端部与所述移动构件的1对销子中的1个连结。并且,通过L字状的连杆将膝靠部固定在所述移动构件上。
然而,在第15028号公报的压脚操作装置中,因膝靠部的移动轨迹与膝盖的移动轨迹不一样,故在两移动轨迹间仍会发生上下方向大的偏离。另外,在第15029号公报的压脚操作装置中,横向移动膝盖时,膝盖容易与移动构件相碰,操作性差。并且,双方的压脚操作装置结构均复杂。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提高操作性且不会给操作者造成不舒服感的缝纫机的压脚操作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缝纫机的压脚操作装置,包括下端部具有压脚的可上下运动的压杆;设置于缝纫机底板部的下方部、与送布方向平行的支承轴;设置于所述支承轴、以所述支承轴为中心转动的膝盖操作杆;固定于所述膝盖操作杆的下端部的膝靠部;以及将下端部具有压脚的可上下运动的压杆与所述膝盖操作杆的上端部连结的连杆机构,通过推压所述膝靠部,转动所述膝盖操作杆,使所述压脚上升,其特征在于,所述膝盖操作杆中的固定着所述膝靠部的部分的中心轴线穿通于所述支承轴或所述支承轴的附近。
采用上述结构,操作者通过用膝盖推压所述膝靠部,当所述膝靠部以支承轴为中心进行移动时,所述膝靠部不会大幅度下降。另外,膝靠部的推压操作面面向操作者的膝盖方向,可使所述膝靠部的姿势稳定化。从而可提高膝盖操作杆的操作性。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适用于工业用缝纫机的一实施例、所述工业用缝纫机的概略纵剖面主视图。
图2为放大表示的压脚操作装置的主视图。
图3为具有传统的压脚操作装置的工业用缝纫机的、与图1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参照附图对其进行说明。
图1和图2表示本发明适用于工业用缝纫机的一实施例。如图1所示,工业用缝纫机M由缝纫机本体50和缝纫机台板5构成,所述缝纫机本体50是由底板部1、立设于所述底板部1右端部的脚柱部2、从所述脚柱部2的上部向左方连续延伸的机臂部3一体性构成,所述缝纫机台板5具有可安装所述底板部1的矩状安装孔5a。缝纫机本体50被安装在缝纫机台板5上,可向后方转动倾斜。
缝纫机台板5中的所述底板部1的下部,设置有承接供给于缝纫机M的润滑油6用的油盘7。在机臂部3的头部4内设置有铅垂方向延伸的压杆8。所述压杆8可上下运动地被支承在缝纫机本体50的构架F上。在其下端安装着可装取的压脚9。
在所述压杆8的中途部固定着压杆连接架10。位于构架F中的压杆连接架10上部的部分,插通有压脚压力调节螺钉11。在所述压脚压力调节螺钉11与压杆连接架10之间安装着压布弹簧12。利用所述压布弹簧12的弹力,压杆8始终受到向下方的施力。
下面参照图1和图2说明压脚操作装置15。
首先,对使压杆8上下运动的连杆机构16进行说明。
在头部4内的压杆8的附近,设置有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支承销18。在所述支承销18上,可转动地支承着第1转动杆17。第1转动杆17具有第1和第2臂部17a、17b,所述第1臂部17a与压杆连接架10的下部连结。
在脚柱部2内的上部,设置有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支承销20。在所述第2支承销20上,可转动地支承着第2转动杆19。第2转动杆19具有第1和第2臂部19a、19b。所述第1臂部19a通过连接杆21与第1转动杆17的第2臂部17b连结。另外,第2转动杆19的第2臂部19b与曲柄状的抬压脚杆22的上端部连结。
另一方面,在油盘7的底壁7a上形成有插通孔7b,在所述插通孔7b中设置有可上下运动的推杆23。推杆23的上端部形成有扩大部23a,利用所述扩大部23a可防止推杆23从插通孔7b脱落。
另外,所述扩大部23a的上面构成凹面状,由其上面将所述抬压脚杆22的下端部档住。这样,通过将抬压脚杆22与推杆23连结,在维修保养等时将缝纫机本体50向后翻倒的倾斜状态下,可简单地将所述抬压脚杆22与推杆23分开。
连杆机构16由第1和第2转动杆17、19、连接杆21、抬压脚杆22、推杆23等构成。
另外,在油盘7下面的插通孔7b的左部,并列状设置第1和第2轴承毂25、28。在第1轴承毂25上,可转动地支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动作轴26。另外,在第2轴承毂28上,可转动地支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支承轴29。
摆动构件27固定在动作轴26上,所述摆动构件27的设于图示右部的动作片27a从下方与所述推杆23的下端抵接。连结构件30固定在所述支承轴29上。通过连杆31将所述连结构件30与所述摆动构件27连结。
所述连杆31、所述摆动构件27、所述连结构件30等构成平行连杆,支承轴29的动作通过该平行连杆传递给连杆机构16。采用这种结构,可将支承轴29靠近操作者侧进行配置。
夹座32固定在所述支承轴29上。膝盖操作杆35的上端部通过紧固螺栓36固定在所述夹座32上。所述膝盖操作杆35由直线轴状的连结部35a、U字状的弯曲部35b、直线轴状的安装部35c一体性连结而构成,所述连结部35a固定在夹座32上。另外,通过固定件37将膝靠部(靠垫)38可调节位置地固定在安装部35c上。此时,安装部35c的轴心G穿通于支承轴29或其附近部,膝靠部38位于支承轴29的大致下方部。如上所述,因支承轴29靠近操作者侧进行配置,故膝靠部38也可更加靠近操作者的右膝盖RH。
在上述结构中,当压脚9压在底板部1的针板(未图示)上的状态时,膝靠部38和膝盖操作杆35处于实线所示的待机位置。
当操作者将右膝盖RH向右方移动,使膝靠部38和膝盖操作杆35移至双点划线所示的动作位置时,压脚9上升至所定高度位置。此时,膝靠部38的从待机位置至动作位置的移动轨迹AK为上下没有很大变动的圆弧状。
下面说明上述结构的作用及其效果。
为了将加工布(未图示)放置于压脚9的下部而使压脚9上升,此时,操作者将右膝盖RH移向右方,使膝靠部38向右方移动。这样,夹座32、支承轴29、连结构件30逆时针方向转动。结果是摆动构件27通过连杆31逆时针方向转动,推杆23向上方移动。由此,压杆8通过连杆机构16沿箭头所示的上方移动,压脚9上升。
此时,如图1和图2所示,操作者的右膝盖RH以未图示的地面上的脚为摆动中心,沿着膝盖移动轨迹HK向右方移动。这样,膝盖移动轨迹HK从大致水平略微下降,变成了曲率半径大的圆弧状。对此,膝靠部38的移动轨迹AK为以支承轴29为中心的圆弧状。支承轴29位于右膝盖RH右侧边上的上方,并且,安装着膝靠部38的安装部35c的轴心穿通于支承轴29的附近部,因此,移动轨迹AK的上下变动非常小。
如图2所示,该2个移动轨迹AK、HK相近似,上下方向的偏离量非常小。另外,膝靠部38的推压操作面面向右膝盖RH侧,使膝靠部38的姿势稳定化。由此可提高膝靠部38的操作性。并且,因操作者的右膝盖RH相对膝靠部38的高度方向的最大偏离量变得非常小,故可消除操作者的不舒服感和不和谐感。这种效果只需采用在油盘7下侧设置第2轴承毂28和平行连杆的简单结构即可获得。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例如可作下列变形。
也可将膝盖操作杆35形成直线状,将其膝盖操作杆35的上端部直接焊接在支承轴29上。
也可省略第1轴承毂25、动作轴26、连杆31,利用膝盖操作杆35的上端部分直接对推杆23进行上升驱动。
本发明不限定于工业用缝纫机,也可适用于家庭用缝纫机。
权利要求
1.一种缝纫机的压脚操作装置,包括下端部具有压脚的可上下运动的压杆;设置于缝纫机底板部的下方部、与送布方向平行的支承轴;设置于所述支承轴、以所述支承轴为中心转动的膝盖操作杆;固定于所述膝盖操作杆的下端部的膝靠部;以及将下端部具有压脚的可上下运动的压杆与所述膝盖操作杆的上端部连结的连杆机构,通过推压所述膝靠部,转动所述膝盖操作杆,使所述压脚上升,其特征在于,所述膝盖操作杆中的固定着所述膝靠部的部分的中心轴线穿通于所述支承轴或所述支承轴的附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缝纫机的压脚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轴可转动地设置于缝纫机底板部的下方部,所述膝盖操作杆通过夹座固定在所述支承轴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压脚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膝盖操作杆在其中途部具有弯曲部,在所述弯曲部的上部与所述支承轴连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压脚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膝盖操作杆由通过大致U字状的弯曲部一体性连结并朝不同方向延伸的直线轴状的安装部和直线轴状的连结部构成,所述膝靠部安装于所述安装部,所述夹座安装于所述连结部。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缝纫机的压脚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将所述支承轴的动作传递给所述连杆机构的平行连杆。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缝纫机的压脚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膝靠部的移动轨迹与操作所述膝盖操作杆的操作者的膝盖的移动轨迹相近似。
7.一种缝纫机,包括底板部;下端部具有压脚的可上下运动的压杆;设置于所述底板部的下方部、与送布方向平行的支承轴;设置于所述支承轴、以所述支承轴为中心转动的膝盖操作杆;固定于所述膝盖操作杆的膝靠部;将所述压杆与所述膝盖操作杆的上端部连结的连杆机构,通过推压所述膝靠部,转动所述膝盖操作杆,使所述压脚上升,其特征在于,所述膝盖操作杆中的固定着所述膝靠部的部分的中心轴线穿通于所述支承轴或所述支承轴的附近。
全文摘要
一种缝纫机的压脚操作装置,包括下端部具有压脚的可上下运动的压杆;设置于缝纫机底板部的下方部、与送布方向平行的支承轴;设置于所述支承轴、以所述支承轴为中心转动的膝盖操作杆;固定于所述膝盖操作杆的下端部的膝靠部;以及将下端部具有压脚的可上下运动的压杆与所述膝盖操作杆的上端部连结的连杆机构,通过推压所述膝靠部,转动所述膝盖操作杆,使所述压脚上升,其特征在于,所述膝盖操作杆中的固定着所述膝靠部的部分的中心轴线穿通于所述支承轴或所述支承轴的附近。
文档编号D05B29/00GK1460740SQ0313076
公开日2003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03年5月12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15日
发明者岩越弘恭, 水谷智晴, 大利人美, 池田尚文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