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5752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添纱导纱器,特别是一种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
背景技术
纬编添纱编织最难控制的是地纱的露底问题,也即面纱和地纱应如何配置,才能最后保证面、地纱线圈正确显露于织物的正反面。传统添纱编织理论认为面纱的喂纱张力要大于地纱,并通过导纱孔位置的配置,使面纱的垫纱纵角和横角都小于地纱。在编织过程中,纱线水平配置时,地纱在前、面纱在后(近针杆);纱线垂直配置时,地纱在上,面纱在下,彼此互不交迭。这就是传统理论中的添纱组织的理想编织过程。图1是传统添纱理论中地纱和面纱的垫纱位置,图中c是面纱,a是地纱。图2是传统添纱理论的导纱器形状。其中孔1用于穿面纱,孔2用于穿地纱。面纱的垫纱纵、横角较小,位置偏低,近针杆,地纱的垫纱纵、横角较大,位置偏高,远离针杆。从而保证图1中面纱和地纱在针钩内的配置关系。
传统添纱编织论只适合于小筒径单面纬编针织机,而不适合于大筒径单面纬编针织机。早有学者通过实践研究发现,在大筒径单面纬编针织机上使用传统添纱方法进行编织,存在着严重的跳纱问题,同时提出了适合大筒径单面纬编添纱编织的新理论。新型添纱编织理论认为地纱的喂纱张力要稍大于面纱,通过导纱孔的合理配置,使地纱的垫纱横角大于面纱的垫纱横角,地纱的垫纱纵角小于面纱的垫纱纵角。图3是新型添纱理论中地纱和面纱的垫纱位置,图中c是面纱,a是地纱。
随着弹性氨纶原料在针织纬编服饰中的应用,氨纶与棉、锦纶、涤纶、羊毛、真丝、粘胶以添纱形式交织构成各种纬编单面织物和双面织物。近年来氨纶三线添纱织物也得到了研究与开发。传统三线添纱编织所采用的喂纱装置是地组织使用双孔添纱导纱器(如图2所示)喂纱,该导纱器在大筒径圆纬机上进行编织时存在较严重的跳纱现象。氨纶使用半积极式罗拉输纱器,通过一专门塑料导纱轮,与氨纶输纱器送出的氨纶成切向转动从而将氨纶裸丝通过一导纱瓷眼喂入织针里面。这个导纱轮就由这个切向力带动旋转,只要导纱轮的轴向不被棉飞花等堵死,氨纶的送纱量将是均匀的,不会因为氨纶纱直径变小而变化。如果导纱轮的轴不灵活或氨纶丝进入导纱轮不是切向进入,就可能会因为氨纶送纱量不稳定,张力大小不均匀而引起横条纹等织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是提供一种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双孔添纱导纱器喂纱,该导纱器在大筒径圆纬机上进行编织时存在较严重的跳纱现象的技术问题,该导纱器能编织各种三线添纱组织,同时能有效控制地纱的露底及各种织疵。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包括导纱器本体,其特征在于该导纱器本体上共有三个具有导纱孔的导纱元件,其中第一导纱孔为地纱的导纱孔,第二导纱孔为中间纱的导纱孔,第三导纱孔为面纱的导纱孔;该导纱器本体具有使第二导纱孔和第三导纱孔上下滑动来实现垫纱纵角的相对变化的沟槽。
所述的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其特征在于三个导纱元件均采用低摩擦的陶瓷或宝石材料制成。
所述的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纱孔的两端均设计成光滑弧线形。
所述的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纱器本体长度为25mm,宽度为13mm,厚度为2mm;三个导纱孔的直径均为2mm,第一导纱孔的长度为2mm,第二导纱孔的长度为3.2mm,第三导纱孔的长度为4mm;第一导纱孔中心距离第二导纱孔中心的水平距离为3.9mm,第二导纱孔中心距离第三导纱孔中心的水平距离为3.4mm,第二导纱孔的沟槽长度为7mm,第三导纱孔的沟槽长度为12mm。
藉由上述结构使得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本发明的导纱器能编织各种三线添纱组织,同时能有效控制地纱的露底及各种织疵。
可以编织的组织结构有棉纱在内,氨纶在中间,化纤在外。棉纱做地纱,与皮肤直接接触,有较好的吸湿性,穿起来柔软舒适,具有棉质感;面纱用化纤长丝,使织物正面有较好的抗皱性和耐磨性,穿起来挺括;中间加上氨纶弹性纱后,可形成各种花色织物,使织物有更优良的弹性、悬垂性和保暖性,且不易脱散。这类织物近年来比较流行,可以用来做紧身内衣、外衣或服装辅料,也可做各种妇女时装,是当今针织物的一大潮流。
也可采用化纤在外,氨纶在中间,棉纱在外的组织结构。细旦化纤长丝作为地纱,利用其优良的芯吸效应达到吸湿排汗的效果,从而保持干燥的手感;面纱选用吸湿性较好的棉纱,可以吸收由细旦化纤长丝芯吸导出的汗气,并将汗气及时排放到外界空气中;中间添加氨纶丝,增加织物弹性。该产品不仅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穿着要求,而且还能解决体操服、舞蹈服等运动服的透湿热问题,广受消费者所青睐。


图1是传统添纱理论的垫纱位置示意图。
图2A是传统添纱导纱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B是图2A的A-A方向剖视图。
图2C是图2A的B-B方向剖视图。
图3是新添纱理论的垫纱位置示意图。
图4A是本发明三线添纱导纱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B是图4A的C-C方向剖视图。
图4C是图4A的D-D方向剖视图。
图4D是图4A的E-E方向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导纱器安装在针织机上的前视图。
图6是本发明导纱器安装在针织机上的侧视图。
图7是图6的部分俯视图。
图中
a、地纱;b、中间纱;c、面纱;1、传统导纱器的面纱导纱孔;2、传统导纱器的地纱导纱孔;3、本发明导纱器的地纱导纱孔;4、本发明导纱器的中间纱导纱孔;5、本发明导纱器的面纱导纱孔;6、导纱器本体;7、螺栓;8、托架;8a、沟槽;8b、沟槽; 9、螺栓;10、横动机构; N、织针;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根据新型添纱编织理论,设计的是一种适用于大筒径单面圆纬机的三线添纱导纱器。该导纱器的设计原理是让地纱的垫纱横角大于面纱的垫纱横角,保证地纱在针钩内点的位置靠近针钩,面纱靠近针壁;地纱的垫纱纵角小于面纱的垫纱纵角,保证面纱首先接触针钩内点受力而趋于稳定,地纱则在针舌关闭时相继接触针钩内点,这样,地纱和面纱不易相互滚动,而保持相互位置稳定;中间层纱(一般为氨纶纱)的垫纱位置居中。地纱张力要稍大于面纱张力,这样可保证垫纱到闭口阶段中地纱的稳定,且在退圈阶段保持地、面纱位置的稳定,避免地、面纱的翻转,从而保证稳定的纱线显露关系。
导纱器的结构如图4A-4D所示,该导纱器本体6上共有三个具有导纱孔的导纱元件,其中3为地纱的导纱孔,4为中间纱的导纱孔,5为面纱的导纱孔;a是地纱,b是中间纱,c是面纱。导纱孔4和导纱孔5可在各自的沟槽中上下滑动来实现垫纱纵角的相对变化。三个导纱元件均采用低摩擦的陶瓷或宝石材料做成,可减少摩擦,使导纱顺畅。导纱孔的两端均设计成光滑弧线形,也是为了减小导纱过程中的摩擦力。
导纱器与针织机的连接关系如图5-7所示,从针织与导纱器的配置可看出,地纱的导纱孔3离针杆最远,位置最低,因而垫纱横角最大,垫纱纵角最小;面纱的导纱孔5离针杆最近,位置最高,因而垫纱横角最小,垫纱纵角最大;中间纱的导纱孔居中,垫纱位置也居中。图中8是连接导纱器6以及针织机的横动机构10的托架。托架8采用L型,一端用螺栓7连接在导纱器6上,一端用螺栓9连接针织机的横动机构10上。导纱器6可沿着托架8下端的沟槽8a做垂直上下运动来改变整体垫纱纵角的大小,托架8也可以沿着其上端的沟槽8b做水平左右运动来改变整体垫纱横角的大小。
实施例一种适用于PL-TS3B型四针道单面圆纬机的三线添纱导纱器。该导纱器长度为25mm,宽度为13mm,厚度为2mm。三个导纱孔的直径均为2mm。导纱孔的3的长度为2mm,导纱孔4的长度为3.2mm,导纱孔5的长度为4mm。导纱孔3中心距离导纱孔4中心的水平距离为3.9mm,导纱孔4中心距离导纱孔5中心的水平距离为3.4mm。导纱孔4的沟槽长度为7mm,导纱孔5的沟槽长度为12mm。
将设计好的导纱器安装在针织机上,导纱器底平面距沉降片上平面的距离为5.5mm,导纱器内侧平面距针杆距离为3.5mm。在导纱器的安装位置及导纱孔的左右位置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导纱孔的高低位置来调整垫纱纵角的大小。实验采用细旦丙纶做地纱,棉做面纱,氨纶做中间纱。研究了2种垫纱位置,其中α1、β1分别指细旦丙纶的垫纱横、纵角,α2、β2分别指氨纶丝的垫纱横、纵角,α3、β3分别指棉纱的垫纱横、纵角。两种垫纱位置如下1)α1=12.27°、β1=24.99°;α2=6.56°、β2=27.94°;α3=4.19°、β3=37.36°2)α1=12.27°、β1=24.99°;α2=6.56°、β2=26.58°;α3=4.19°、β3=36.21°通过编织实验观察布面效果,发现在两种垫纱位置均能保证良好的添纱效果,能有效控制跳纱现象的发生。从而证明本发明的三线添纱导纱器是行之有效的。
综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来限定本发明的实施范围。即凡依本发明申请专利范围的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都应为本发明的技术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包括导纱器本体,其特征在于该导纱器本体(6)上共有三个具有导纱孔的导纱元件,其中导纱孔(3)为地纱的导纱孔,导纱孔(4)为中间纱的导纱孔,导纱孔(5)为面纱的导纱孔;该导纱器本体(6)具有使导纱孔(4)和导纱孔(5)上下滑动来实现垫纱纵角的相对变化的沟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其特征在于三个导纱元件均采用低摩擦的陶瓷或宝石材料制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纱孔(3、4、5)的两端均设计成光滑弧线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其特征在于该导纱器本体(6)长度为25mm,宽度为13mm,厚度为2mm;三个导纱孔(3、4、5)的直径均为2mm;导纱孔(3)的长度为2mm,导纱孔(4)的长度为3.2mm,导纱孔(5)的长度为4mm;导纱孔(3)中心距离导纱孔(4)中心的水平距离为3.9mm,导纱孔(4)中心距离导纱孔(5)中心的水平距离为3.4mm,导纱孔(4)的沟槽长度为7mm,导纱孔(5)的沟槽长度为12mm。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添纱导纱器,特别是一种大筒径单面纬编三线添纱导纱器。它包括导纱器本体,该导纱器本体上共有三个具有导纱孔的导纱元件,其中第一导纱孔为地纱的导纱孔,第二导纱孔为中间纱的导纱孔,第三导纱孔为面纱的导纱孔;该导纱器本体具有使第二导纱孔和第三导纱孔上下滑动来实现垫纱纵角的相对变化的沟槽。藉由上述结构主要解决现有技术中使用双孔添纱导纱器喂纱,该导纱器在大筒径圆纬机上进行编织时存在较严重的跳纱现象的技术问题,该导纱器能编织各种三线添纱组织,同时能有效控制地纱的露底及各种织疵。
文档编号D04B9/00GK1821472SQ200610024820
公开日2006年8月23日 申请日期2006年3月17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17日
发明者柯宝珠, 张渭源, 王华平 申请人:东华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