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卷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04464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材料卷绕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和用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的材料卷绕设备,该材料卷绕设备具有竖直的旋转轴线,该旋转轴线能与圆形针织机的旋转轴线同轴地设置。



背景技术:

这样的材料卷绕设备例如已经由文献EP1808518B1已知,利用所述材料卷绕设备能够将由圆形针织机生产的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直接地或以展开的状态、亦即在将圆形针织品切开和铺开之后卷绕成扁平的制品幅面。如果由一种制品幅面类型转换成另一种制品幅面类型,则这在相应地改造材料卷绕设备之后是可能的。

因为材料卷绕设备一起安装在圆形针织机的圆柱形壳体中,所以已卷绕的针织品捆的最大可能的直径由于空间原因被限制。这特别是在缠绕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时是不利的,因为双倍的针织品幅面已经根据大约一半的幅面长度得出与在缠绕展开的针织品幅面时相同的捆直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用于圆形针织机的材料卷绕设备构造成,使得在缠绕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时能实现比利用已知的材料卷绕设备大的最大缠绕直径。

该任务通过文首提及类型的材料卷绕设备得以解决,该材料卷绕设备的特征在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能在比展开的针织品幅面离竖直的旋转轴线远的水平位置中卷绕到缠绕杆上。

在已知的材料卷绕设备中,用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的和用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在设备中设置在相同部位处或者一个共同的缠绕杆用于两种类型的针织品幅面。由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形成的针织品捆比由展开的针织品幅面形成的针织品捆短。就此而言,对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可以使用比展开的制品幅面短的缠绕杆并且可以比展开的制品幅面更外部在针织机的圆柱形壳体中缠绕。在壳体的周边中也存在比邻近于中心的旋转轴线多的沿竖直方向的空间。这些空间情况在按照本发明的材料卷绕设备中得到利用。通过进一步向外移位用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可以获得比利用按照现有技术的材料卷绕设备大得多的用于双层制品幅面的捆直径。

进一步优化对在针织机的壳体中存在的空间的利用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即,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也能在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不同的、优选更深的位置中卷绕到缠绕杆上。

在材料卷绕机的优选的第一构造方案中,对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和对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设置有两个分开的缠绕杆,这两个缠绕杆能选择性地插入到材料卷绕设备中。用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可以选择得比用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短,由此,如果在那里空间情况比在竖直的旋转轴线的区域中有利,则用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可以相对远地向外移位。

得出其他优点,即,材料卷绕设备具有内壁,这些内壁包括用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的端部用的支承槽,在所述支承槽之间在拆卸用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之后可安装内壁,这些内壁包括用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用的不同地延伸的支承槽。通过相应地构造支承槽可以为两个缠绕杆确定在针织机壳体中的最佳位置。

在此,支承槽可以具有水平的区段,该区段延伸至所述内壁的前端部,从而带有已卷绕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能向前从设备中取出。

用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用的内壁优选可以在其彼此间距方面可调节地设置。于是,能够将用于不同直径的软管针织品的不同长度的缠绕杆支承在内壁中。

在材料卷绕设备的备选构造方案中,设置有一个共同的缠绕杆用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和用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该缠绕杆的端部为了缠绕展开的针织品幅面能支承在与为了缠绕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不同的支承槽中。

然而,基于缠绕杆的必需的长度,在缠绕杆的该变型方案中可能不比在使用较短的用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时向外运动得远。

进一步有利的是,所述缠绕杆能由轴驱动,该轴作用在已卷绕的针织品捆的外周上并且该轴通过摩擦力与处于内部的缠绕杆一起旋转。该轴同时将针织幅面压到先前已缠绕的层上并且因此用于在缠绕时不能形成折痕。

当缠绕杆的端部分别浮动地支承在支承槽中时,进一步有利的是,支承槽具有直线地或弯曲地倾斜向上延伸的区段,在该区段中,缠绕杆的端部能随着卷绕的针织品捆的厚度增大而向上运动,其中,所述轴作用在所述针织品捆的下周边区段上。于是,在带有织物捆的缠绕杆和轴之间的摩擦还通过捆的重力来辅助支持。

所述支承槽的倾斜向上延伸的区段也可以具有多个带有相对于水平线的不同角度的直线部段。此外,倾斜向上延伸的区段优选可以过渡到水平延伸的区段中并且设备在达到水平区段时通过缠绕杆端部自动地关断。接着,制品捆可以通过将缠绕杆端部从支承槽的水平区段中拉出而简单地从所述设备中取出。

为此,所述材料卷绕设备可以具有内壁,在这些内壁上能选择性地设置有不同地延伸的支承槽的支承体,这些支承体具有用于缠绕软管形的或展开的针织品幅面用的缠绕杆的端部的不同地延伸的支承槽。

在此,用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的按照本发明的位置可以通过如下方式获得,即,用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用的内壁的支承槽的倾斜向上延伸的区段与用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用的内壁的支承槽的倾斜延伸的区段相比以更平缓的角度延伸和/或更长。因此,缠绕杆的端部位置比用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的缠绕杆的端部位置离旋转轴线远和/或深。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材料卷绕设备的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发明。附图中:

图1示出用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的材料卷绕设备的透视图;

图2示出图1中的材料卷绕设备的放大侧视图;

图3示出图1中的材料卷绕设备在为了缠绕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而改造之后的透视图;

图4示出图3中的材料卷绕设备的侧视图;

图5示出图4中的具有展开的针织品幅面和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的所画出的针织品捆的材料卷绕设备的剖视图;

图6a、b示出第二材料卷绕设备的侧内壁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中示出的材料卷绕设备10中使用用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12的缠绕杆11。该缠绕杆11的端部支承在设备10的侧内壁13中的支承槽1中。如特别是图2中的侧视图示出的那样,支承槽1具有倾斜向上延伸的区段1.1和水平延伸的区段1.2。如果由展开的针织品幅面构成的针织品捆14具有其在图2中示出的最大可能的直径,则缠绕杆11的端部处于水平的支承槽区段1.2中。所述槽区段1.2向前敞开,从而缠绕杆11可以与针织品捆14一起沿箭头方向15从设备10中取出。

针织品捆14的最大可能的直径通过材料转向辊16限制,该材料转向辊设置在支承槽1的水平的区段1.2上方。缠绕杆11在该位置中具有距竖直的旋转轴线D的间距A,该旋转轴线与在这里未进一步示出的圆形针织机的旋转轴线同轴地定向。间距A的增大基于设备10在圆形针织机的圆柱形壳体中的布置结构和用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12的缠绕杆11的大的必需长度是不可能的。缠绕杆11必须相对邻近于旋转轴线D地定位。

缠绕杆11的驱动通过轴3进行,该轴在外部作用在针织品捆14上并且由于摩擦而旋转。在此,轴3在针织品捆14的下区段中作用,从而轴的重力还增大摩擦。还空着的缠绕杆11的端部在支承槽1的倾斜延伸的区段1.1的下端部处插入。在卷绕过程的进程中,缠绕杆端部随着针织品捆14的直径增大而向上移动到区段1.1中,直至缠绕杆端部达到水平的区段1.2,如在图2中示出的那样。

图3示出在为了缠绕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22而改造之后的作为设备10’的材料卷绕设备10。为了缠绕所述幅面22,安装较短的缠绕杆21。该缠绕杆的端部在侧内壁23中又支承在支承槽2中。在此,侧内壁23安装在侧内壁13之间,使得支承在支承槽2中的缠绕杆21同样可以通过轴3驱动。

如图4表明的那样,支承槽2也具有倾斜向上延伸的区段2.1和水平的区段2.2。在此,倾斜的区段2.1具有比用于缠绕杆11的支承槽的区段1.1更平缓的走向。由此,缠绕杆21在图4中示出的位置中在达到针织品捆24的最大可能的直径之后具有比缠绕杆11的间距A大的距设备10’的旋转轴线的间距B。在对卷绕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22进行改造之后,转向辊16也限制针织品捆24的最大可能的直径。然而,因为缠绕杆21在该位置中具有与缠绕杆11相比大的距旋转轴线D的间距,所以在卷绕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22时能实现比在卷绕展开的针织品幅面12时大的针织品捆直径。较短的缠绕杆21可以离旋转轴线D更远地设置,而不与针织机的壳体碰撞。

最大可能的针织品捆直径的不同大小在图5中表明。也由图5可看出的是,缠绕杆21的位置与用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12的缠绕杆11的位置相比不仅向外移位更远,而且更深一点。由此,可以最优地利用存在的安装空间。

图6a和6b分别示出此外未进一步示出的材料卷绕设备的侧内壁30,用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的和用于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的(未示出的)一个共同的缠绕杆能插入到该侧内壁中。对不同的针织品幅面的匹配在这里通过如下方式进行,即,按照图6a,用于展开的针织品幅面的具有引导槽32的第一支承体31可安放到侧内壁上。当应卷绕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时,该支承体31由在图6b中示出的另一支承体33取代。支承体22具有比支承体31更平缓地延伸的支承槽34。此外,支承槽34沿箭头方向35进一步向前延伸,以便缠绕杆可以沿径向更外部地设置在圆形针织机的壳体中,用以卷绕软管形的针织品幅面。为此,侧内壁30通过附接件36沿箭头方向35延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