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动机头及背扣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2117阅读:4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动机头及背扣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机头及背扣机。



背景技术:

缝纫机、胸围背扣机等机械的结构已为公知,应用较广泛的如电机通过皮带对缝纫机、胸围背扣机等的工作转动轴进行驱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反应迟钝、传动效率低等情况,也有通过其他形式进行传动的,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0820145759.9公开一种缝纫机机头,包括动力输入端、斜齿轮、斜齿轮;所述斜齿轮与斜齿轮表面的齿相互啮合形成传动副;所述动力输入端与斜齿轮传动连接,以将动力通过斜齿轮传送到斜齿轮的轴向的传动轴。所述动力输入端通过联轴器组与斜齿轮传动连接。所述缝纫机机头还包括电机固定座,所述电机固定座为一U形座,包括一底面及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所述侧壁表面分别设有开口,U形座内设有相互啮合的斜齿轮和斜齿轮设置于电机固定座的U形座内;所述开口中分别设置有轴承和联轴器组;所述动力输入端与所述联轴器组传动连接,调节轴穿插设置在轴承中,并与轴承的轴心部连接。所述缝纫机机头还包括轴承固定座,所述轴承固定座一U形座,包括一底面及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在侧壁表面分别设有开口,开口中分别设置有轴承和轴承,轴承和轴承之间设有弹簧,传动轴轴穿插设置在轴承和轴承内,并与斜齿轮的轴心部连接,在传送轴上设有调节手柄,调节手柄通过支付螺丝与传送轴连接。所述动力输入端为电机。所述动力输入端为电机。该实用新型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传动效率低的问题,但是其结构过于复杂,工作稳定性差,实用性仍有待提高。

鉴于此,本案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反应灵敏迅速,工作稳定,传动速度快效率高等显著有益效果的电动机头及背扣机,结构新颖合理,实用性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这样的技术方案:

一种电动机头,包括具有工作转动轴的机头主体和对工作转动轴进行驱动的电机;所述电机包括壳体,处于壳体内与壳体连接的定子,和套设于定子内的转子;所述壳体与所述机头主体连接在一起,所述转子通过同轴的传动轴与所述工作转动轴同轴连接在一起。

所述机头主体具有供所述工作转动轴伸出的动力输入孔,所述工作转动轴的外端同轴连接有加长连接轴,所述传动轴与所述工作转动轴通过所述加长连接轴连接在一起。

还包括手动驱动轮,所述壳体具有与所述转子同轴并分处两端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传动轴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并与此第一通孔通过轴承枢接在一起,所述手动驱动轮通过同轴的手动驱动轴与所述工作转动轴同轴连接在一起,所述手动驱动轴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并与此第二通孔通过轴承枢接在一起。

所述手动驱动轴的外端设有同轴且较细的连接螺杆,所述手动驱动轮形成有供所述连接螺杆穿过的连接孔,所述连接螺杆配设有锁紧于所述连接孔外侧的螺母。

所述电机为伺服电机,配设有控制器和转速检测器,所述电机与所述控制器通过第一连接线连接在一起,所述转速检测器与所述控制器通过第二连接线连接在一起。

所述转速检测器的检测孔与所述连接螺杆的外端连接在一起,所述转速检测器通过固定架与所述机头主体连接在一起。

所述壳体包括沿所述转子轴向排列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机头主体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装连接在一起。

所述定子与所述第二壳体连接在一起。

一种背扣机,包括背扣机架体和设于背扣机架体上的缝纫机,所述缝纫机具有所述电动机头。

所述背扣机架体包括机架,设于机架上的工作台,对所述缝纫机进行送料的背扣送料装置,和对背扣送料装置进行供料的背扣供料装置;所述缝纫机设于所述工作台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机头,突破传统电动机头的构造形式,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电机的壳体与机头主体连在一起,并通过传动轴直接对工作转动轴进行同轴传动,传动更加直接,反应灵敏迅速,工作稳定,传动速度快效率高,克服传统电机通过皮带等对机头进行间接传动而具有的反应迟钝、传动效率低等缺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机头,其具有反应灵敏迅速,工作稳定,传动速度快效率高等显著有益效果,结构新颖合理,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中:

1-机头主体11-工作转动轴111-加长连接轴12-动力输入孔

2-电机21-壳体211-第一通孔212-第二通孔213-第一壳体214-第二壳体22-转子221-传动轴23-转速检测器231-固定架

3-手动驱动轮31-手动驱动轴311-连接螺杆32-连接孔

4-背扣机架体41-机架42-工作台43-背扣供料装置

5-缝纫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电动机头及背扣机,如图1和2所示,包括具有工作转动轴11的机头主体1和对工作转动轴11进行驱动的电机2。

电机2包括壳体21,处于壳体21内与壳体21连接的定子,和套设于定子内的转子22;壳体21与机头主体1连接在一起,转子22通过同轴的传动轴221与工作转动轴11同轴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机2的壳体21与机头主体1连在一起,并通过传动轴221直接对工作转动轴11进行同轴传动,传动更加直接,反应灵敏迅速,工作稳定,传动速度快效率高,克服传统电机通过皮带等对机头进行间接传动而具有的反应迟钝、传动效率低等缺陷。

优选地,机头主体1具有供工作转动轴11伸出的动力输入孔12,工作转动轴11的外端同轴连接有加长连接轴111,传动轴221与工作转动轴11通过加长连接轴111连接在一起。通过加长连接轴111连接传动轴221与工作转动轴11可避免工作转动轴11长度不够连接不便等缺陷。

优选地,还包括手动驱动轮3,壳体21具有与转子22同轴并分处两端的第一通孔211和第二通孔212,传动轴221穿过第一通孔211并与此第一通孔211通过轴承枢接在一起,手动驱动轮3通过同轴的手动驱动轴31与工作转动轴11同轴连接在一起,手动驱动轴3穿过第二通孔212并与此第二通孔212通过轴承枢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可在不启动电机2的情况下,手动操作手动驱动轮3通过手动驱动轴31对工作转动轴11进行转动驱动,便于对机械如缝纫机的针头进行位置调节,操作更加灵活方便。

为了实现手动驱动轮3与手动驱动轴31的具体连接结构,优选地,手动驱动轴31的外端设有同轴且较细的连接螺杆311,手动驱动轮3形成有供连接螺杆311穿过的连接孔32,连接螺杆311配设有锁紧于连接孔31外侧的螺母(图中未示出),即螺母将手动驱动轮3锁紧在手动驱动轴31的端部。

优选地,电机2为伺服电机,配设有控制器(图中未示出)和转速检测器23,电机2与所述控制器通过第一连接线连接在一起,转速检测器23与所述控制器通过第二连接线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伺服电机形式的电机2利用转速检测器23对电机2的转速进行检测,通过第二连接线将反馈检测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再通过第一连接线对电机发送控制信号进行相应的控制,工作更加顺畅稳定、智能化。

优选地,转速检测器23的检测孔与连接螺杆311的外端连接在一起,转速检测器23通过固定架231与机头主体1连接在一起。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连接螺杆311的转动速度代表电机2的转动速度,转速检测器23的检测孔与连接螺杆311连接可对连接螺杆311的转速进行检测,而且固定架231可对转速检测器23进行固定,保持主体静止稳定。

优选地,壳体21包括沿转子22轴向排列的第一壳体213和第二壳体214,第一壳体213与机头主体1连接在一起,第二壳体214与第一壳体213可拆装连接在一起。此结构可便于工作人员根据对电机2进行拆装,方便进行维护等操作,灵活方便。

为了实现定子与壳体21的具体连接结构,优选地,所述定子与第二壳体214连接在一起。

优选地,壳体21形成有供所述第一连接线穿过的线孔。

一种背扣机,如图1和2所示,包括背扣机架体4和设于背扣机架体4上的缝纫机5,缝纫机5具有前述任一实施方式中的电动机头。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机2的壳体21与机头主体1连在一起,并通过传动轴221直接对工作转动轴11进行同轴传动,传动更加直接,反应灵敏迅速,工作稳定,传动速度快效率高,克服传统背扣机的电机通过皮带等对机头进行间接传动而具有的反应迟钝、传动效率低等缺陷。

优选地,背扣机架体4包括机架41,设于机架41上的工作台42,对缝纫机5进行送料的背扣送料装置(图中未示出),和对背扣送料装置进行供料的背扣供料装置43;缝纫机5设于工作台42上。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背扣供料装置43对背扣送料装置进行供料,背扣送料装置对缝纫机5进行送料,缝纫机5将背扣与布带缝纫连接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的电动机头及背扣机,缝纫机的主体部分、机架、工作台、背扣送料装置和背扣供料装置可优选为现有技术,但均可为配合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作适应性的结构调整;定子与壳体的具体连接方式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具体形式及相互连接方式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转速检测器和控制器的具体形式及与电机的相互配合连接关系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固定架的具体形式也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连接螺杆和螺母的具体尺寸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加长连接轴的具体形式、尺寸及其与传动轴和工作转动轴的连接方式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手动驱动轮和手动驱动轴的具体形式及相互连接方式等均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壳体与机头主体的具体连接方式可根据实际要求进行调整和设计。

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式并非限于本案图示和实施例,任何人对其进行类似思路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