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加热装置的结构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热锅组件。
背景技术:
蒸汽加热装置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的设备上,比如蒸汽拖把、挂烫机等家用设备,利用高压蒸汽进行清洁、杀菌、熨烫等,省时省力,经济实惠,为用户提供了众多便捷。
蒸汽加热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将水加热直至汽化成蒸汽,蒸汽加热装置内部设置有发热体,该发热体可使水汽化成高温(一般温度在98度以上)、高压水蒸气,通过蒸汽导管和喷头将灼热水蒸气释放。
现有技术中用于挂烫机的蒸汽加热装置通常为单进单出的盘管式结构,其主体通常盘绕呈圆柱体型,一端进水另一端出蒸汽,盘管分别连接进口和蒸汽出口,水流在盘管中通过热交换体或发热进行热交换,这种蒸汽加热装置都有一定的缺陷,水泵流量比较小,一旦水泵的流量加大,发热体的出气口就会喷水,导致蒸汽的干燥度低。而且由于盘管式结构的限制,其发热效率与热能效低,产生的蒸汽量少,且断断续续,蒸汽不强劲。且结构复杂,加工安装不便。
因此,鉴于以上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新型的发热锅组件,有效提高水蒸气的利用率,避免出现出气口的喷水问题,提高蒸汽的干燥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热锅组件,通过采用相互套设的外壳与加热胆,加热胆的发热体发热可将加热腔体内的水分完成蒸发并通过上部的出气口排出,有效提高水蒸气的利用率,使得水能最大化的加热,避免出现出气口的喷水问题,提高蒸汽的干燥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出的一种发热锅组件,包括外壳与加热胆,所述外壳一端开口,内部成型有一容置腔体,所述加热胆设有置于所述容置腔体内部呈套设式结构的发热体,所述外壳与加热胆间为密封设置;
所述外壳内部与发热体间存在间隙,该间隙用以形成加热腔体,所述外壳上设置有位于不同侧的进水口与出气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气口均高于外壳底部设置,所述进水口与出气口分别贯穿外壳与所述加热腔体连通,使用时,水自进水口进入所述加热腔体内,加热后形成的蒸汽经过所述发热体底部向上运动从不同侧的出气口排出。
优选的,所述进水口与出气口分别设置于外壳相对的两侧上。
优选的,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出气口均设置于所述壳体上端靠近所述开口处。
优选的,所述加热胆的发热体底部高于外壳的内侧壁设置,二者间形成承载水垢的空间。
优选的,所述加热胆的发热体底部向下凸伸有若干延伸脚,所述延伸脚底部接触外壳内壁或与外壳内壁间存在间隙。
优选的,所述外壳和/或加热胆的发热体自上至下厚度逐渐减小呈锥柱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加热胆的发热体整体呈扁平状结构,或至少所述发热体相对进水口的一侧面为平面状结构。
优选的,所述发热锅组件为倾斜放置,使得进水口位于上侧,出气口位于下侧。
优选的,所述发热体将加热腔体分隔为进水侧腔体与出气侧腔体,所述进水侧腔体与出气侧腔体通过底部连通。
一种具有发热锅组件的蒸汽装置,包括:容置蒸汽装置的机体及使用开关,所述蒸汽装置在通电后所述发热锅组件即开始预热,所述使用开关用于控制所述蒸汽装置喷气及断气。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发热锅组件的优点是:
1、通过采用相互套设的外壳与加热胆,加热胆发热可将加热腔体内的水分完成蒸发并通过上部的出气口排出,有效提高水蒸气的利用率,避免出现出气口的喷水问题。
2、通过将进水口与出气口设置在外壳的两侧,通过加热胆可将进水与出气进一步分隔离开,且进水口与出气口均靠近上端设置,这样使得水流进入加热腔体至排出蒸汽整个路径加长,使得蒸汽能够最大化的加热,提高蒸汽的干燥度。
3、通过在发热体的底部向下凸伸若干延伸脚,该延伸脚可对积聚在外壳底部的水流进一步的加热处理,提高加热效率,减小或避免内部积水。
4、该组件整体为倾斜放置,这样由进水口进入的水流可直接淋至加热胆的发热体表面,并经发热体表面向下流动,提高蒸汽形成效率。且通过将发热体的进水侧设置为平面状,可防止水流自进水侧流入出气侧,保证蒸汽在加热腔体内充分加热后排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 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发热锅组件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发热锅组件的爆炸图。
图3为加热胆的结构示意图。
图4、5为发热锅组件的剖视图。
图中的数字或字母所代表的相应部件的名称:
1、外壳 2、加热胆 3、加热腔体 4、连接边 5、密封圈
11、容置腔体 12、进水口 13、出气口 21、延伸脚 22、发热体 23顶盖
31、进水侧腔体 32、出气侧腔体
具体实施方式
现有技术中用于挂烫机的蒸汽加热装置通常为单进单出的盘管式结构,该结构形式的发热体水泵流量都比较小,一旦水泵的流量加大,发热体来不及将水加热成蒸汽,发热体的出气口就会喷水,导致蒸汽的干燥度低。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发热锅组件,通过采用相互套设的外壳与加热胆,加热胆加热可将进入发热锅内的水分完成蒸发并通过上部的出气口排出,有效提高出汽量,使得蒸汽能最大化的加热,避免出现出气口的喷水问题,提高蒸汽的干燥度。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一并参见图1至图5,如图所示,一种发热锅组件,包括外壳1与加热胆2,外壳一端开口,内部成型有一容置腔体11,加热胆2完全置于容置腔体3内部呈套设式结构,加热胆2包括顶盖23及自顶盖向下延伸的发热体22,外壳1与加热胆2的顶盖23之间为密封设置,发热体22收容于外壳1的容置腔体11内。其中壳体与加热胆可分别一体成型,之后进行套设装配,结构简单,加工装配方便。
加热胆内部设置有加热丝或热管等其他可实现加热的装置,通电后实现加热处理。
外壳内部与加热胆的发热体间存在间隙,该间隙用以形成加热腔体3,外壳1上设置有进水口12与出气口13,出气口13高于外壳1底部设置,进水口12与出气口13分别内外贯穿外壳与加热腔体连通,使用时,水自进水口向下进入加热腔体内,加热后形成的蒸汽自出气口排出。
优选的,本实施例中进水口12与出气口13分别设置于外壳相对的两侧上,且较靠近于外壳的顶部开口处。该结构形式的发热体组件在使用时要求倾斜放置,倾斜后,使得进水口相对于出气口位于上侧,出气口位于下侧,这样自进水口流入的水可直接淋于加热胆的发热体上进行加热蒸发。
为了增加水流与加热胆的发热体的接触时间与接触面积,优选的将进水口设置于外壳放置位置的上端处,或者将进水口进一步深入到加热腔体内与发热体靠近,使得进水口内出来的水流直接喷洒在发热体上,避免由于进水口距发热体距离过大造成水不能直接喷洒在发热体上而直接流至容置腔体底部。在他实施方式中,进水口可以设置于加热胆的顶盖上并向下延伸至加热胆的发热体上,优选的进水口可设置成雾化喷嘴,如此设置,在水进入容置腔体11内时,雾化状态的水可增大与发热体表面的接触面积,同时在雾化水接触发热体表面的瞬间被汽化。
其中进水口的设置位置及其伸入加热腔体内的尺寸可根据使用需要设定,在此不做限制。
优选的,出气口设置于靠近外壳开口端处,由于发热锅组件倾斜设置,出气口设置在相对的高处,根据热气流向上运动的原理,加热后的蒸汽自进水口一侧绕过发热体底端再向上运动直接自出气口排出,其中液化的水蒸气会流入外壳的底部,而不会从出气口喷出,从而避免水分掺杂,提高蒸汽的干燥度。
优选的,发热体22将加热腔体分隔为进水侧腔体31与出气侧腔体32,进水侧腔体与出气侧腔体通过底部连通。在加热胆的发热体成型时,其在进水口与出气口两侧的厚度小于容置腔体,这样便于发热体在容置腔体内形成间隙。又为了避免水流直接从进水侧经左右两侧间隙漏入出气侧出现水分加热不彻底的问题,因此将加热胆的发热体的左右侧尽可能的贴近外壳内壁,使得发热体的宽度与容置腔体内尺寸相匹配或形成的间隙最小化,使得进水侧腔体与出气侧腔体通过底部连通,在保证正常装配的同时,避免水流自左右侧漏入出气侧,如此可增大蒸汽在容置腔内的压力,同时使得在进水侧腔体31的蒸汽经过容置腔体底部再进入出气侧腔体32,以延长蒸汽的加热时间,提高出气速度且保证蒸汽的干燥度。
优选的,将加热胆2的发热体底部高于外壳底端内壁设置,二者间形成承载水垢的空间。由于水流的下移,常会在底部存在积水,而为了避免积水过多直接影响排出蒸汽中的水分,因此需要在加热胆的发热体底部设置一可承载积水及水垢的空间。为了进一步的实现积水的有效蒸发,提高蒸汽加热效率,因此,优选在加热胆的发热体底部向下凸伸有若干延伸脚21,延伸脚21底部可接触外壳内壁或与外壳内壁间存在间隙,为了保证加热效率,可采用均匀分布的多个延伸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不均匀分布的方 式,其中延伸脚的形状或尺寸大小及其数量均可根据需要设定,在此不做限制。
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外壳和/或发热体自上至下厚度逐渐减小呈锥柱状结构,该形状的设置可进一步的实现水流汇聚,具体结构形式不做限制。
优选的,发热体整体呈扁平状结构,或至少发热体相对进水口的一侧面为平面状结构。通过平面状结构的设置,可实现水流自发热体顶部下移至底部,防止水流直接由进水侧流入出气侧,保证蒸汽在加热胆内充分加热后排出。加热胆的具体形状根据需要设定,在此不做限制。
外壳1与加热胆2的顶盖23连接固定,外壳1向外伸出有连接边4,加热胆2的顶盖23与连接边4相互接触限位,且该连接处设置有密封圈5。保证该组件内部的密封性,在本实施方式中,加热胆2的顶盖通过螺钉与外壳1的连接边4相互固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采用其他方式进行固定,在此不做限制。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发热锅组件热能效高,能加热更多的水,蒸汽量很强劲,且易安装,此发热锅,冷水直接通过该组件后直接气化成蒸汽,进水口和出气口分别固定在发热锅组件的外壳相对的两侧面,形成一个水路和出气结构,水路结构是从发热体内胆的一面流入,出气结构在内胆进水的另一侧,这样气体会在整个型腔中加热,此款发热锅为倾斜放置,水从发热锅的发热体倾斜的上表面进入腔体,蒸汽从相对的下表面出来,使蒸汽能最大化的加热,提高蒸汽的干燥度。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热锅组件,通过采用相互套设的外壳与加热胆,加热胆发热可将加热腔体内的水分完成蒸发并通过上方的出气口排出,有效提高水蒸气的利用率,避免出现出气口的喷水问题。
通过将进水口与出气口设置在外壳相对的两侧,通过加热胆的发热体可将进水与出气进一步分隔离开,且进水口与出气口均靠近上端设置,这样使 得水流进入加热腔体至排出蒸汽整个路径加长,使得蒸汽能够最大化的加热,提高蒸汽的干燥度。
通过在加热胆发热体的底部向下凸伸若干延伸脚,该延伸脚可对积聚在外壳底部的水流进一步的加热处理,提高加热效率,减小或避免内部积水。
该组件整体为倾斜放置,这样由进水口进入的水流可直接淋至发热体表面,淋洒于发热体表面的水受热汽化,提高蒸汽形成效率,但部分不能及时汽化的水会沿发热体表面向下流动继续加热。且通过将发热体的进水侧设置为平面状,可防止水流自进水侧流入出气侧,保证蒸汽在加热胆内充分加热后排出。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